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

发布时间: 2020-11-25 02:09:19

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1 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 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3 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4 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①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②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③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④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
以上论述了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其中阅读理解与整理归纳是基础,表达与运用是结果。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除学生因素之外,教师还必须进一步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教学理论的进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教学能力培养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约因素。

Ⅱ 美国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学科能力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如何处理教科书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关系?2、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价方法有哪些?3、历史学科有哪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卷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Ⅲ 历史老师应具有哪些技能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历史史实,这要求历史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第一,要客观分清历史史实,不要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讲授给学生。因为中学生现阶段的思想意识发展还不完善,此时教师的思想会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历史教师要分清楚主客观的历史观,实事求是,要正确客观的评价历史。,因为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和塑造者,历史教师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但一定要保证遵循客观的历史史实,不要篡改历史;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在授课中歪曲事实,融入个人情感。历史是求真,客观公正。例如:讲到希特勒的时候,不要因为他是侵略者就毁灭他自身的军事领导才能,要客观地辩证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第二,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高素质修养。历史一定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要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机的集合起来,做到客观辩证,对中学生形成高度的、正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第三,要充分客观的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要有效将考试与教育素质联系起来,将其中孕育的思想教育于历史教育知识的传授之中。
二、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史学家治史应具备“才、学、识”。“学”,即史学,便要求史学家们应该具备系统渊博扎实的历史知识。优秀的历史老师之所以优秀,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师本身具有广博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并能跟上专业领域的变化。首先,面对中学生,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还不完善,囫囵吞枣式的讲授给中学生,这会给正在处于记忆力发展期的中学生来带不利影响,也会阻碍孩子们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师拥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内容要有深刻认识,善于对教材进行分析,才能正确客观处理教材,准确地讲解历史,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棘手问题。其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学科知识越深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名受欢迎的教育工作者。”一个教师有广泛的视野,有和学生们一样的兴趣和爱好,那样的教师无疑是受欢迎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强,要求教师知道的新鲜事物广泛,才能使学生们引起兴趣。历史这门学科包容性强,多接触书本以外的新鲜事物也是极其必要的,这对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间接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们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们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进而增长知识。如,历史教师在讲到“蹴鞠”,可以讲解它的历史意义,另外,教师对体育这方面感兴趣,便更好的讲解足球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们容易接受,产生联想记忆,使讲解更吸引人,可以使学生们和教师产生共同语言,使学生对教师树立崇拜思想,拥有良好的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要有连贯、系统的历史专业素质。历史课堂,存在讲授内容过多。讲授时,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不好,记忆内容容易混乱。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可以间接帮助学生更好的缕清线索,整理历史时间发展顺序。例如:在讲牧野之战,这是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历史战争,就可以将以少胜多的战役事件连贯起来。俗话说:“需要你到一瓢水,那么你最好就准备一缸水。”历史教师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以防学生们课外的需求。
三、掌握全面教学技能
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才”,即史才,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第一,具有较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学科表述的特性,让学生成功了解和掌握史实,教学的成败便是以语言优先。清晰系统的掌握史实,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人际的沟通能力;另外,板书书写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第二,具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高科技时代,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合理充分的利用现有的高科技资源,有效的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课堂。第三,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教学素质。历史要有创新,要钻研发展。要求历史教师的思维创新的能力。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的发展,时刻的关心历史科研研究成果的变化,使自己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自己教育创新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完善自己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有效率的节省时间达到最高效果。首先,掌握学生兴趣点,有效的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其次,尊重学生,乐观感染学生。适当的使用批评态度,不要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用自己乐观幽默的教学方式和生活乐观态度感染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是一面镜子,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然后,与时事相联系。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变化的,这要求我们结合时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历史与当今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增强对历史政治观的培养和形成。再者,系统的进行比较式的学习。历史无非不是纵向就是横向的发展线索展开的,可以适当的将类似的历史事件窜在一起,类似比较记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最后,教师进行个人的能力提升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教学素养,对学生们进行正确方法指导,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第五,注重自己的衣着站姿。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不要奇装异服,要做到为人师表~

Ⅳ 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是什么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Ⅳ 怎样培养历史学科的表述能力

1. 拿出课上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或者是对一个历史小问题作简要阐述。这样做既提高他们当众口头表述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概括总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设计问题的回答。在日常教学中要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条理性,例如对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要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而且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标准。对人物的主要活动必须按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几个固定的顺序回答等等。这样做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以训练学生的条理表述。
3.在课外还积极运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经常组织历史题材的演讲比赛如每年的“七·一”、“八·一”、“十·一”都组织歌颂党,歌颂祖国的讲演会,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的胜利等重大事件的纪念日都举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演讲会,通过这些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Ⅵ 如何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从近些年的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问题中要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管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
1.
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写道“在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
“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②提高笔记能力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实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试编单元或章节课堂教学提纲,课后记录读史札记、学史心得,试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以历年各地高考例题作示范,明确概括类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设例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概括能力。

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哪几个部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

1、时空观念

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观念。

2、史料实证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3、历史理解

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4、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5、历史价值观

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7)历史学科能力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

自远古以来中国国土开辟、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简明过程。最晚在百余万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已在东亚大陆栖息繁衍。大约到公元前2070年,出现了有阶级和国家组织的夏朝。前221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大一统局面,从此以后,又经历了两千余年的王朝统治。

中国地境辽阔,孳生人口众多,文化广被四邻,有文字的历史延绵不断近六千年之久。没有别的国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中国获得了前进的新起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振兴中华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_国史网

Ⅷ 历史学科能力如何落实

有自信,多看历史书,多做题,练出题感来

Ⅸ 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的比较能力

所谓历史的比较能力是指在历史思维过程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它既是归纳、概括、综合、评价等更高思维能力的基础,又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手段。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对比较能力作了明确的界定。历史高考试题中考学生比较能力的试题每年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呢?笔者的做法是:
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认识规律,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说,应先具体、后抽象;先简单、后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就具体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王莽改制时,我让学生与商鞅变法进行比较。因其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无从下手,我只让学生比较其改革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很具体,学生两相对比,很快就发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即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而王莽改制则是实行王田制,即土地国有,不许土地买卖,经过比较从而得出“商鞅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王莽改制是要恢复井田,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这一历史结论。又如,在讲欧洲封建君主的改革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比较法、俄、普、奥四国封建君主改革的措施,然后再进一步让他们比较改革的作用。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四国君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专制统治;都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鼓励和发展工商业;都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措施等共同点以及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的相同点。从而对四国改革有了一个较正确的认识,也为进一步认识这些改革是欧洲封建群主被迫适应世界资本主义潮流而进行的这一结论打下基础。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比较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开始让学生比较整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点,进而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就这样,学生的比较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明确要求,把握规律
长期以来,学生对比较题都害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比较题的失分也严重。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比较题的答题要领。事实上,比较题的回答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把握各种题的比较规律,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掌握解答比较题的要领。一般说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应主要从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简单经过及其结果等方面去着手比较;对历史人物的比较应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主张、主要活动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去进行比较;对历史现象主要应从现象产生的原因、现象的特点、现象所反映的本质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意义等方面去比较。掌握了一般规律,还应对具体的比较对象作具体分析,确立相应的比较角度。如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可引导学生从社会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的范畴、革命的前途及彻底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这里,从大的方面来说,它是属于历史事件的比较,但比较项目的设置,则不完全拘泥于教师所归纳的一般方法,必须根据事件的本身去增减一些项目。又如对工业革命前后的世界的比较,则应从生产力、阶级关系、城市化进程、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等方面去设置比较项目,由此可见,项目的设置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灵活运用,同样是属历史事件的革命和改革,其比较项目的设置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但不管怎样改变,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不会变的。
三、精选试题,举一反三
学生比较能力的提高,要有适当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一些精选试题,或口头作答,或讨论作答,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笔者认真研究了近年高考试题,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通过研究发现:高考题中,考学生比较能力的试题一般都是考的重点内容。如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的历史概念。这些试题大都不是让学生整体比较,而只要求学生比较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但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基于对高考试题的这种认识,在教学中,笔者精选了一些试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如在讲西汉时,笔者让学生比较汉高祖与汉武帝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白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分封同姓王,对匈奴搞和亲政策是为了巩固刘家的天下,汉武帝大肆征兵征税,兴修水利,实行推恩令,剥夺王国势力,对匈奴采取战争政策也是为了巩固西汉的统治。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与当时的国力分不开的。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把汉武与秦始皇进行比较,比较他俩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相似之处,进而说明秦亡汉兴的道理。
总之,历史比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认识的规律,把握比较的原则,并配合其它方法,长期坚持,才能真正把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热点内容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答案 发布:2024-11-02 07:26:02 浏览:13
辅助教学 发布:2024-11-02 05:51:57 浏览:246
英语见证 发布:2024-11-02 05:41:05 浏览:991
绿色苗圃教育网 发布:2024-11-02 05:33:43 浏览:579
元江县地理 发布:2024-11-02 05:28:02 浏览:534
星妈教学 发布:2024-11-02 05:21:45 浏览:652
优胜教育网 发布:2024-11-02 04:31:43 浏览:460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4-11-02 03:49:24 浏览:119
破坏生物膜 发布:2024-11-02 02:29:55 浏览:730
四年级书法教学计划 发布:2024-11-02 00:36:41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