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学科语文工作

学科语文工作

发布时间: 2020-11-25 04:15:12

1. 学科语文是否能进入大学工作

进大学的话基本上现在最低学历是硕士,好的大学都是博士起步的。

2. 本人想考045103学科教学(语文)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因为相当语文老师,这个属于教育硕士

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学科教学(语文)这个专业,不需要工作经验专。只有以下专业学位必须大属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以上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他专业学位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考。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3. 学科教育语文研究生毕业如果不当老师,可以有什么其他的就业方向

有很多的,跟文学有关的都可以吧,譬如编辑,记者,文秘,行政类的,还有报社杂志等相关工作,媒体相关工作等

4. 什么的语文学科

凡是进过几年学堂的,都学过语文;即使没有进过正式学堂,上了一段扫盲班的,也知道有个语文。

一旦问及,语文是什么,则千人千言,莫衷一是。有人随机采访过211学校的在校大学生,问他们语文里的“语”、“文”指什么,这些大学生大多一脸茫然,支吾半天,最后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语文就是学识字”、“语文就是汉语”、“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学习汉语言”、“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和文学”等等。令专家们不解的是,他们连语文课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么多年的语文课(小学六年,中学六年)是怎么上过来的。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语文”的历史吧。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式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语文”这一名称是1949年下半年出现的。1949年6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国范围使用的教材,确定中小学都应以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点文言文,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要求在口头上和书面上,使学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并采纳叶圣陶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一律称为“语文”。
有人以为,“国语”的“语”是指“语体文”,“国文”的“文”是指“文言文”,因而“语文”就是语体文加文言文。但这却不是“语文”命名的真正意思。按命名者的意思,“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
叶圣陶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就此作过说明。如1960年在《答孙文才》(1960年1月21日)一文中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我个人想法如此。”1963年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964年在《答滕万林》中再一次强调:“‘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80年成立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叶圣陶在成立大会上重申了自己的观点——
“‘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的。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因为在小学的课文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语体文逐步减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语体文彻底挤掉。可见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
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1980年7月14日)
照说,语文的定性问题应该早已解决,不应成为问题,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要从1956年的“语言”“文学”分科说起。1951年,胡乔木同志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1952年,在党中央领导下成立了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经中央认可,中学语文教育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并编写了中学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中学汉语、文学课本,从1956年秋季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既然语文课可以拆成“文学”和“语言”两科,可见在分科实验前,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的合称。这项分科实验仅仅持续了两年时间,便在“厚古薄今”、“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批判声浪中夭折了,但是它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加“文学”的影响却至今还在,并成为后来围绕“语”“文”定性新的争议的导火索。
改革开放以后,围绕“语”“文”定性问题,语文教育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1)语文就是语言与文章。如上述的叶圣陶先生。有的人还以为,文章就是传统说的“道德文章”中的文章,泛指学问和各种著述。
2)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其根据是1963年后公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出现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说法。
3)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化。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如《北京文学》的编辑们。
5)语文除了不是语言和文学外,怎么解释都可以。
6)“语文”是一个整体, 包括“语”语言 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中国大网络全书·语言文字卷》第153 页)
7)对于语文的理解,不能用A+B式的分解方法去理解,因为这会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造成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正确的做法是,将它们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
“语”“文”内涵的确定,决定着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决定着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可说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但就是这样重要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却一直交不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尽管我们可以辩解地说,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这不正是标志着我们认识的深化与提高吗? 不错, 正是如此。但是, 我们不能没有“阶段性的相对稳定的共识”, 否则就没有明确的实践总目标总方针。事实上, 造成的影响早已是客观存在地摆在那里,更何况过程历时之久、波折之大堪为空前,直到今天也未必让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搞明白, 究竟如何认识语文教育? 目前的“统一说”是不是比较接近真理? 如果一门学科的界定长期得不到科学的定位, 大家搞不清自己“姓甚名谁”, 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以何为凭? 又如何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在这种毫无目的的状态下,语文教育不出问题才怪。
北京有个学校,叫北京语言大学,其较早的名称是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如果其将名字更为“北京语文大学”,由之而引起的问题,怕是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专家百口莫辩。国外还有个JLL project,它包括三种杂志,即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语言与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语言与学习杂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语言与文学杂志》)。看来老外是得了国人的真传啊。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还是别的什么?切不可以为这只是咬文嚼字。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对语文教育改革来说,实在太合适了。 什么是“语文”?这个概念确切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是什么?不搞清这一点,语文教育的改革根本就无从谈起。

5. 那学科教育语文方向的专硕需要工作经验吗

一.考研信息

专业名称: 学科教学(语文)

专业代码: 045103

门类/类别:教育学

学科/类别:教育

考试科目:政治,英语,333教育综合,专业课二(跟语文相关的,各个学校不一样)

二、专硕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解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旨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专家提醒毕业生要求掌握学科教学(语文)学科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现代信息技术。学位获得者可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6. 语文属于什么学科

中国大陆地区汉语区的语文特指汉语文,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祝你好运!

7. 学科教学语文参加工作,专业限制么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我当年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都喜欢听,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止局限于课文的内容,教师的心态和语言才是引导学生兴趣的利器。

8. 语文课程和语文学科有什么区别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所以,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学好语文了.
读,即阅读和理解;写,指书写和作文.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了.
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书写和作文.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05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再说作文的问题.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如何学好语文呢?方法就是:从读写入手,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最后,希望你能热爱语文学习,学好语文.

9. 学科教育(语文)研究生就业前景怎么样

我是从教育学逃出来的……本科教育学的同学现在干啥的都有,企业白领、售楼小姐、初高中老师(教语文、英语),辅导班、事业单位……当初考上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有的在继续读博,有的考了选调生,有的毕业一年了还在找工作,有的考上了水利局的公务员,还有个别在高中做教务的、在高校做辅导员的据我所知,我现在的学校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在全民备考公务员……

热点内容
四年级书法教学计划 发布:2024-11-02 00:36:41 浏览:240
陈亮老师 发布:2024-11-01 23:42:58 浏览:475
生物技能证书 发布:2024-11-01 22:38:10 浏览:284
小学语文下册五年级 发布:2024-11-01 21:50:37 浏览:197
幼儿园教学活动观察记录 发布:2024-11-01 20:40:44 浏览:651
百词斩英语 发布:2024-11-01 19:54:50 浏览:275
e75历史 发布:2024-11-01 19:53:23 浏览:632
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 发布:2024-11-01 18:42:32 浏览:8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发布:2024-11-01 18:41:25 浏览:380
雪儿老师 发布:2024-11-01 17:17:47 浏览: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