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的既

文言文的既

发布时间: 2020-11-25 08:55:49

『壹』 “既”“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有五种意思

【名词】尽,完 如:言未既,有笑于列者.——韩愈《进学解》

【连词】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副词】已经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列传》 成语:既往不咎

【副词】不久

【通假】读xi(四声)通“饩” 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即:有八种意思

【动词】例:走过去吃东西 鼎有实(食物),我仇(妻子)有疾,不我能既.——《周易》

【动词】例:靠近 来即我谋.——《诗经·氓》 成语:若即若离

【动词】例:登上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贾谊《陈政事疏》

【副词】例:就是 即今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副词】例:立即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连词】例:倘若 即负之楚,愿王杀之.——《战国策·秦策》

【连词】例:即使,即便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若不中于款.——蒲松龄《促织》

【连词】例:则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贰』 古文中"既"有哪些意思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既,卫人赏之以邑。”
③<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季氏将伐颛臾》:“既来之,则安之。”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奉之。””
【既而】不久;过了不久。
【既且】已经过去。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叁』 文言文中"既″字是什么意思。

既的古汉语意思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③<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取图奉之。””
【既而】不久;过了不久。
【既且】已经过去。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肆』 古文中既用法

  1. 动词。尽;终结。“言未既,有笑于列者。”-----韩愈《进学解》

  2. 副词。1)已经。“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2)不久;一会儿。“既而儿醒。”--《口技》3)既然(是)。“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马中锡《中山狼传》

  3. 连词。与“且”或者“又”相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并存。“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


词组:

  1. 既然:已经这样。

  2. 既生魄:古代一种记日子的名词。

  3. 既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月,十六日是既望,因过了十五日。

  4.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

『伍』 文言文中既有哪些意思

人之立志:虚词,无意义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陆』 文言文中既的用法

既,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常用意义有:
1、已经,在……之后.这个意义最常见.
2、既然.
3、不久,时间不长.

『柒』 “既”和“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有五种意思复

【名词】尽,完 如:言未制既,有笑于列者.——韩愈《进学解》

【连词】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副词】已经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列传》 成语:既往不咎

【副词】不久

【通假】读xi(四声)通“饩” 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即:有八种意思

【动词】例:走过去吃东西 鼎有实(食物),我仇(妻子)有疾,不我能既.——《周易》

【动词】例:靠近 来即我谋.——《诗经·氓》 成语:若即若离

【动词】例:登上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贾谊《陈政事疏》

【副词】例:就是 即今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副词】例:立即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连词】例:倘若 即负之楚,愿王杀之.——《战国策·秦策》

【连词】例:即使,即便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若不中于款.——蒲松龄《促织》

【连词】例:则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捌』 在文言文中,“既”字有多少种意思

在文言文中,“既”【jì】字的意思是:

  1. <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2. <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3. <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4. <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5. <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6. <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7. <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取图奉之。””
    【既而】不久;过了不久。
    【既且】已经过去。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玖』 既 在古文中的全部用法

在文言文中,“的”的读音是“dí”,而不是“de”。它既可充当名词,又可充当副内词,其所有用法如下:容

一、当“的”充当名词时
1) 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例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

2) 箭靶的中心目标。例如:《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二、当“的”充当副词时
1) 确实;实在。例如:秦观《淮海集》: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又如:五代 齐己《寄南岳诸道友》诗:“谩为楚客蹉跎过,郤是边鸿的当来。”

2) 必定;一定。例如:《金史·逆臣传·纥石烈执中》:“执中怒,殴伤移剌保,诏的决五十。”又如:清·林觉民《与妻书》: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拾』 既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既,卫人赏之以邑。”
③<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季氏将伐颛臾》:“既来之,则安之。”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奉之。””
答案来自:http://wyw.hwxnet.com/view/hwxE6hwx97hwxA2.html

热点内容
印度化学液体泄露 发布:2024-11-01 14:31:04 浏览:458
张江生物芯片 发布:2024-11-01 14:02:26 浏览:33
真的吗英语 发布:2024-11-01 13:30:06 浏览:503
师德事迹简要 发布:2024-11-01 11:16:50 浏览:24
班主任设备 发布:2024-11-01 10:39:53 浏览:384
七八年级数学 发布:2024-11-01 10:37:56 浏览:863
什么是乌木 发布:2024-11-01 03:59:52 浏览:119
顾丹老师 发布:2024-11-01 03:47:18 浏览:145
大学班主任班会 发布:2024-11-01 03:47:09 浏览:579
妇科唐老师 发布:2024-11-01 01:57:00 浏览: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