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美术家故事

美术家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25 09:02:52

Ⅰ 列举几个中外艺术家的有名的小故事

毕加索
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他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他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
就连老师也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毕加索的母亲听了觉得无脸见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只有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既有天赋的。他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带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齐白石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梅兰芳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贝多芬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账。侍者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美术家的故事

徐悲鸿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1、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塑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作坊以后,老师韦罗基奥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老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基督受洗》
达·芬奇:基督受洗关于《基督受洗》的创作,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来韦罗基奥受圣萨尔宾诺教堂的委托绘制《基督受洗》,全画的人物虽已画完,但是还剩下背景没有画,根据规定本应在一年前完成任务,因此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韦罗基奥心须在复活节前交画,否则受罚。这时离复活节仅七天了,可是韦罗基奥又不愿敷衍了事,他决定带着达·芬奇去希莫尼湖写生,然后再画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韦罗基奥受寒感冒,高烧不止。
由于任务紧迫,韦罗基奥只好命自己得意的门生达·芬奇来画背景。达·芬奇写生完毕,赶回佛罗伦萨,反复琢磨体会老师的创作意图,模仿老师的画风,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全画。第二天早晨,当达·芬奇揭开画布时,他惊呆了。
原来,老师以达·芬奇作模特儿画的那个手捧圣衣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师兄们刮掉了。他感到事态非常严重,时间又紧迫,他下定决心,不辜负老师的委托,为了维护老师的荣誉,他当机立断,自己动手来补画这个天使。他找出老师原来的画稿,以自己为模特儿,对着镜子,重画捧衣天使。韦罗基奥康复归来,看到《基督受洗》时,激动万分,他伸出双手紧紧抱住达·芬奇的肩膀兴奋地说:“它是如此的完美,看来我以后只能去拿雕刻刀了。”从此达·芬奇声名鹊起,成为佛罗伦萨有名的画家了。

Ⅲ 急~~!!!!!美术家的小故事

艺术教育家李叔同的小故事

1996年12月在中国文联第六届代表大全期间的一次晚会上,江主席演唱了《祖国歌》(即东关小学校歌)。这首歌是李叔同根据民间音调《老六板》填词而成的。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送别》,是李叔同根据一首美国歌曲《梦见故乡和母亲》填词而成的。这些歌是20世纪初在我国形成的“学堂乐歌”的一部分,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主要编写者之一。

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惜霜,号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去年10月恰值他诞生120周年。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一代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精通诗词、金石、书法,而且在介绍西洋音乐、美术、话剧等方面也是先行者,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里要说的是艺术教育家李叔同的几则小故事。

1913年李叔同到浙江省第一师范担任音乐、美术两科的教学工作。他的到来使学校死气沉沉的风气有了很大变化,音美两科迅速成了热门,校园里歌声回荡琴音起伏,校园内外也常见学生们在认真地写生。

他刚到一师时,学生对他尚不了解。预备铃已摇过,学生们才慢慢地走向教室,边说边笑,边打边闹地闯入教室,他们以为老师还没到。谁知这时李老师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在讲台前。喧闹声戛然而止,学生们迅即打到自己的位置坐好。李老师的严肃却不失温和。上课铃响过后,李老师站起来深深地向学生们鞠了一躬。从这以后,每到上音、美课时,学生们总是不等打预备铃就早早地在教室里坐好。

一次上钢琴课时,十余名学生围站在钢琴四周,看李老师示范演奏。这时一股恶臭味在空气中散开——不知谁放了一个无声的屁。有人掩鼻,有人轻声说“讨厌”。李老师却不动声色地继续演奏。待到下课时,他照例子深深一躬,学生们正要起身时,他说:“大家等一等,我还有句话要说。”还是那严肃而温和的口气,“以后放屁时,到门外去,不要在教室内。”接着又鞠了一躬。此时学生们早已忍不住哈哈大笔起来,跑出教室已很远仍笑得直不起腰来。

另一次,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看小说,以为老师不知。其实,李老师早已看到,只是不愿当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到下课时,老师累累喊住那个学生,等其他学生走完,他才郑重却很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了。”说完他微一鞠躬,意思是“你可以走了。”话不多却使学生深受教育并能认真改正。对于其他一些不守纪律和随地吐痰等现象,他也照此处理。

又一次,一个学生在走图画教室时,大声喊到:“李叔同哪里去了?”他不知李老师就在隔壁。请想,那个时代很讲师道尊严,直呼老师名字,一般老师接受不了甚至会大发雷霆。可李叔同只是和平时一样平静地问:“什么事?”而那个学生早已跑远了。

当时一师有个训育主任对学生态度粗暴,学生们普遍反感。有一次丰子恺因与他发生争执,最后两人动起手来,主任很是不满。他要求校方召开紧急会议处理丰子恺。会上气氛很紧张,主任要求将丰子恺开除。在沉寂中李叔同发言了:“学生打先生,是学生不好,但先生也有责任——没教育好。考虑到丰子恺平日遵守校纪无大错,如开除似太重。而且丰是个人材,将来必大有前途,如开除则毁了他的前途,对国家是一损失。我意此番记一大过,我带他一道向主任赔礼道歉,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此时会场上一片同意声。事后,李叫相子恺等几个人到他的房间,打开《人谱》一书,念了一段,大意是学文艺时更要重视人格、道德修养。

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学生刘质平在写好一支曲子后去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认真地看,然后又长时间注视着刘,一言不发。此时刘心里颇有些忐忑不安。忽然,李老师说:“今晚8点35分,请你到音乐教室,我有话说,现在先回去吧!”刘诺诺而退。晚风越猛雪更大,气温很低。刘照约会时间提前十多分钟来到教室前,发现走廊上竟然有足迹,而教室的门闭着,悄然无声。刘心存疑虑肃立于廊下,静候先生。十多分钟后,教室内的电灯忽然大亮,随后门开了,李老师拿着手表走出来说:“时间无误。你饱尝了风雪之味,可以回去了。”刘先是有些奇怪,随即又朦胧隐约感觉到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此后师生表谊日深。每周课外,老师专门辅导刘两次。

李叔同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并不长,也未见其写过教育方面的论著,但多这几则小故事中不难看出他教育思想的一面。文中提到的刘质平、丰子恺后来都成了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家和艺术家。
下改变还有丰子恺译小故事二则

Ⅳ 求!关于美术家的故事,急急急……

徐悲鸿
当1919年5月徐悲鸿到达巴黎时,他刚离开不久的北京,已经有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北洋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不平等条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迅速席卷全国,震惊了世界。
2005年5月,距离徐悲鸿当年赴法留学86年之后,我和同事前往巴黎。中国和法国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地图上没变,不同的是,在徐悲鸿的时代,人们坐着蒸汽发动机的海轮穿行大海几个月,如今国际航班只要10多个小时,就能轻松完成。
拒绝改变是法国巴黎的主调。塞纳河对岸老建筑在车窗外移动,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尊重历史仍是巴黎人的传统。像其他古迹一样,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校园一切如故,地面由碎石砌成,高大的主体建筑浮雕精美绝伦。
当初徐悲鸿是个默默无闻的中国学生,而中国当时在西方根本被人瞧不起,大师云集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会保存他的学籍档案吗?
法国人果然信守承诺。行政主任薇诺妮卡和几位男士,已经等候在大门里的停车场了。薇诺妮卡向我们介绍,这所著名学府前身是巴黎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建于17世纪至19世纪,也有部分20世纪的建筑。它的艺术品收藏极其丰富,有些是当年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遗留的。她给我们引见了学校档案馆研究员艾玛奴尔。
档案馆在学校主楼一侧。推开沉重的大门,档案馆内有三层楼那么高,穹顶装饰很讲究,用富丽堂皇来形容毫不为过。这里有100多年间学校所有的学籍档案。艾玛奴尔抱出一册很厚的大本子,打开夹有字条的一页,指着其中一栏鹅毛笔的字迹。徐悲鸿名字后面填着:出生地:宜兴(中国),导师:F·弗拉孟,被画室接纳时间:1920.11.15,参加入学考试时间:1921.4.4,被允许开始学习时间:1921.5.13。
那一年,徐悲鸿26岁。徐悲鸿的素描和文史考试都取得了好成绩。而在此之前,徐悲鸿曾在巴黎朱丽安画院学了一段时间素描。
和徐悲鸿当年入学的时候一样,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延续的还是导师制。学生选择导师,导师也选择学生。选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导师,徐悲鸿非常明确,第一是最好的,第二是写实的。他觉得,中国画之所以让他不满意,因为它被关在书斋,不关心现实,这和他内心的叛逆和在北大所受的熏陶,完全不合。
在诸多导师中,徐悲鸿之所以看中了弗拉孟教授,是觉得他的历史画与主题肖像画创作,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精华,气势宏大、流畅自然。而弗拉孟也喜欢徐悲鸿,他看到徐悲鸿不只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一个成熟的中国艺术家。
徐悲鸿具有中国绘画基础,理解西方绘画技法的角度与众不同,他对西方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色彩学、光学原理的把握,很快高出于其他同学。他练习素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从人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到物体的明暗层次,从质感、体积感到色彩感,深受弗拉孟教授的称赞,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徐悲鸿上过课的教室还在吗?
薇诺妮卡女士在前面引路,陪我们穿过一个院子,院子三面是相互连着的一幢楼房,而楼下草坪正面有一扇紧闭的大门。这扇门以前是朝着街面开的,而今已经封死了。我踩着嘎吱作响的楼梯,登上侧楼的二楼。满墙刷满各色颜料,可能是学生涂鸦之作。通道尽头的一间宽大画室,就是徐悲鸿学画的教室。
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离卢浮宫不远。从学院门前的波拿巴巷走向塞纳河畔,在法兰西学院前走上艺术桥,桥的斜对面就是卢浮宫。那是青年徐悲鸿投射无数梦想的地方。他时常一待就是一天。冯法祀曾听徐悲鸿亲口说他的求学临摩:“他有的时候,一个面包拿到卢浮宫就是一天。一天吃一个面包怎么行呢,他也就是因为这种冷热饥寒,不协调吧,造成了他的胃病。他在画上就写到:我画这个模特儿,在我这个病很痛,很难支持的时候画的,人家看我这个画,不知道我的胃疼到这种程度。”
绿树成荫的拉雪兹神甫公墓,坐落在巴黎市区一条街道旁。早就听说,西方人对于死亡的理解与我们不同,墓地常常紧挨生活区,死者与生者和睦相处。走进公墓,如同走进一个雕塑世界。在这个西方的“人生后花园”,我们找到了巴黎公社社员墓。80多年前,徐悲鸿曾在这里写生。
周恩来夫人邓颖超生前说:“周恩来和徐悲鸿在巴黎就相识了。”也就在这块墓碑前,年轻的徐悲鸿邂逅了同样年轻的周恩来。
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廖心文是《周恩来传》的主笔,她说:“当时周恩来到巴黎公社社员墙前凭吊死难烈士,遇到了正在这里写生作画的徐悲鸿。两个人相见以后,可能因为两个人都是江苏人,而都有美术爱好,也是自己的追求,所以觉得特别地亲切。他们在巴黎产生的这种感情,延续到解放以后。”
这也许是一幅让无数中国人怦然心动的画面。两个同样怀揣理想和抱负的中国青年,在这里殊途同归,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周恩来与徐悲鸿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步入巅峰的欧洲绘画与雕塑。
在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保存着周恩来留法期间给亲友寄回的卡片,印证了周恩来对徐悲鸿取法西方写实传统的共鸣。一张贺年片是米勒油画《拾麦穗》,一张明信片是罗丹雕像《大卫》,周恩来在背面用钢笔写道:“这是有名的罗丹雕刻,不用我介绍了,此像陈列在卢森堡美术院中。”另一张明信片是英国油画肖像。“这是一张英国名画片,画册藏在巴黎鲁沪(卢浮宫)博物院,英国美术天才不算多,所以英国的好作品很少,不过近年来也渐渐发达,他们爱画儿童的像,这张画可以说很传神了。”
周恩来在巴黎住过的公寓,虽然房子已经面目全非,但法国政府仍在临街的墙上挂了一块刻有周恩来像的铜牌,以示纪念。就在这条街的斜对面,就是徐悲鸿在巴黎住过的公寓,我们按照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提供的法文地址,也找到了门牌号码,楼的外观还是当年模样,里面却已经很现代化了,是一个非常讲究的旅店。
1920年冬,徐悲鸿认识了他的艺术道路上又一个引路人,他就是当时法国画坛的泰斗、公认的画坛领袖达仰·布佛莱。
在徐悲鸿看来,欧洲绘画传统是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与中国绘画风格迥异,同样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而达仰继承文艺复兴精华,引导他借鉴吸收,是他求之不得的。中国并不缺乏写意和抽象的元素,缺乏的正是写实训练。
如果说,徐悲鸿出国之前对西方绘画有所了解,但真正踏入欧洲,是从他的导师弗拉孟,以及达仰等好几位前辈大师的身上,领悟到西方绘画的精髓。20世纪初的法国,只是描写宗教圣经故事的古典主义,已经让位于关注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主体完成了由神向人的大转变。徐悲鸿追溯着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传统。
文艺复兴后西方绘画界派别林立,优秀的写实传统已经登峰造极,到20世纪初叶,西方造型艺术进入现代派“春秋战国”: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主义、超现实派、表现派、抽象派等等,新潮喷涌,目不暇接。喜新厌旧固然推动着艺术的创新,但徐悲鸿也看到,许多西方现代派大师曾有过写实的扎实基础。
中国绘画需要从西方“拿来”些什么?
徐悲鸿想的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而是民族文化的更新。他何尝不知,由日益成熟的写实传统向写意抽象转化,将现代派推向极致,在西方蔚为大观,因为写实在西方已经走过漫长的历程。而他觉得,中国绘画改革则相反,急需汲取西方绘画的写实精华,尤其是引入西方绘画的科学理论与训练方法,因为中国需要补上这一课。
刻苦求学的徐悲鸿,痴迷的程度,当时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是出了名的。他的画进步很快,老师们不再吝惜赞扬,同学们也对这个黑头发的学生不再看轻,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徐悲鸿取得成绩并不奇怪,因为他太刻苦了,没人比得了。

Ⅳ 关于著名的美术大师的小故事

毕加索的故事:那是在二战期间,有一名生活在被纳粹占领的巴黎的德国军官,在毕加索的公寓中看到了《格尔尼卡》的照片,于是便问毕加索:“这幅画中的事是你做的么?”毕加索回答:“不,是你做的。”——《格尔尼卡》的主题是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被德国轰炸的景象。

(5)美术家故事扩展阅读:

毕加索的人物评价: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毕加索

Ⅵ 艺术家的小故事五十字

8岁那年,周建波高烧不退,治疗时药物过敏导致失聪。耳朵聋了,逐渐也不会说话了。为了让孩子能重新说话,他母亲每天教他学读一个字,教他分辨口形,理解字意。后来,他的听力有所恢复,勉强能与人交谈。

他阳光、热情,思维敏捷,侃侃而谈,很难看出他是一名有着听力障碍的残疾人。谁能想到,他还有过自杀的经历。

因为听力问题,周建波朋友很少,常常独来独往。他迷上了玩泥巴,捏泥人,也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学织毛衣,跟着邻家阿婆学花鸟虫鱼剪纸艺术。

后来,他开始了竹雕、木雕、石雕。手掌上刻刀留下的疤痕,见证了他从绘画到雕刻再到剪纸的一次次转变和飞跃。这成就了周建波,并最终使他走上艺术之路。

(6)美术家故事扩展阅读

艺术家所具备的条件:

1、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2、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创新意识。

3、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聋人艺术家“波波”的梦

热点内容
印度化学液体泄露 发布:2024-11-01 14:31:04 浏览:458
张江生物芯片 发布:2024-11-01 14:02:26 浏览:33
真的吗英语 发布:2024-11-01 13:30:06 浏览:503
师德事迹简要 发布:2024-11-01 11:16:50 浏览:24
班主任设备 发布:2024-11-01 10:39:53 浏览:384
七八年级数学 发布:2024-11-01 10:37:56 浏览:863
什么是乌木 发布:2024-11-01 03:59:52 浏览:119
顾丹老师 发布:2024-11-01 03:47:18 浏览:145
大学班主任班会 发布:2024-11-01 03:47:09 浏览:579
妇科唐老师 发布:2024-11-01 01:57:00 浏览: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