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拓展课
❶ 小学科学课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应该怎麽做
小学科学教学中导入情境的创设
本文所写的教学中的“有效导入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其导入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进取性的思维活跃状态;拓展性的学习需求状态;强化性的学习动力状态;成功性的学习习性状态。
情境导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探究式学习是目前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
一、导入情境的现状分析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应用情境导入的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攻克问题的欲望。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对于导入的情境是否应为后续阶段的问题解决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是否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教师们关注得还远远不够。教师对情境导入的理解中存在许多偏差,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主观臆断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
课例:《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五年级)第1种导入情境
师:首先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录像。(宇宙奇光)
(师解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出示2张洞头的照片(分别是白天和黑夜的景观照片)
师:看完2张照片,你觉得这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看谁的洞察力最好。
生:一片迷茫。(1分钟后)
生:一张是在白天拍的,一张是晚上拍的。
师:若我们用一个字表示白天用?(昼)黑夜用?(夜)
师:那白天过去是什么?(黑夜)那黑夜过去呢?(白天)
师:白天和黑夜不断地重复出现着。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板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昼夜交替现象。
分析:教师让学生欣赏有关宇宙的录像,目的是激起学生渴望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以洞头的照片为例子引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然而两张照片除了拍摄时间不同以外,拍摄地点、拍摄景观也完全不同,却硬是要学生观察最大不同。这样引出课题《昼夜交替现象》也稍显牵强。且录像与照片2种媒体介质的同时出现,目的只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也显得繁琐。教师主观认为创设这样的导入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最终证明教师的导入情境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走过场而已。
2、将情境导入的范式理解空泛、庸俗化,没有作为一种教学场来构建课堂教学。
课例:《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五年级)第2种导入情境
出示转晕歌:你自己转,又绕我转,转转转,转转转。
你自己不转,绕着我转,你转转,我转转。
师:唱转晕歌,指名学生伴舞。
生:害羞,不敢伴舞。
师:自己先示范,请一生伴舞。
生生表演。
师:(讲述中国和美国的昼夜)我的朋友去了美国,我白天打电话给她,她那边是晚上。她白天的时候打电话给我,我这里是晚上。我就将这种现象记下来:我这里是昼夜昼夜……我美国的朋友那里却是?
生:夜昼夜昼……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
分析:教师试图以游戏效仿课堂中的模拟实验,为新课的模拟实验提供技能铺垫。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跟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游戏不感兴趣,且游戏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验前已经“转晕”了,并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游戏的导入与教师的故事引入之间又没有什么联系,孤立存在。情境导入的时间太长,反而让学生显得不耐烦。
还有的导入情境片面夸大体验的功能,缺少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必要结合。
二、创设有效导入情境的视角思考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导入情境的设计:
1、创设的导入情境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
情境的任务就是要展示学生的初始想法,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验,接触过什么样的事物,等等。
在学习《溶解》的一周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溶解的现象,自己也尝试过,但是他们并没有注意过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在创设导入情境的时候,我就把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在课堂上再现。首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沏白糖水,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评判他做得怎样?有什么问题要提?这位同学操作完毕后,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整理信息,从而理解溶解这一现象。
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学生的已有基础,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导入情境尤为重要。
2、创设的导入情境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即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情境的有效导入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中来。
在科教版六年级的《月相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就将课堂里的桌椅搬出,用直径7米的白色布摊在场地上,画上一个圆,将圆周按45度角等分。然后在每个角度都贴上小组序号和每个学生的位置编号。另贴一条长的黑色纸,上面画好8个圆。学生席地而坐,老师开始组织教学。学生每人都坐在自己的观测点上,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宇宙领域,对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浅显、模糊的认识。这样往往就让许多学生对宇宙领域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该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只需一个“圆”,就拉近了学生研究的距离。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到宇宙中的天体并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是可以被身边很多物体所模拟来研究的。
3、创设的导入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情境的创设要具挑战性、问题性。要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卷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在教科版《磁铁的两极》的导入情境上就可以这样设计:
师:(出示一块条形磁铁,竖立起来放,一枚小钢珠)如果我将这枚钢珠放在磁铁的上端,松手后,你认为钢珠会怎样运动?
生:掉下来。
生:被吸住了。
师演示:小钢珠被磁铁的磁极所吸住。
生:惊奇、疑问。
教师先通过情境的有效导入而设问“钢珠会怎样运动”,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钢珠自身的重量会从上面往下面掉”。在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测后,教师实验演示,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就会理所当然的想一探究竟了。
教师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开放的导入情境,给予学生一个新的物理情境使之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产生新问题,具有挑战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由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探索,积极思考。
4、创设的导入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概念的构建
概念发展的维果茨基体系认为:小学的年代主要是给孩子以“混合思维”和“复合思维”的经验,让他们体验在“前概念思维”的层次上探求概念的经历。有效的导入情境,应该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学生对事物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思维和多种科学探究活动,建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
例如教科版《声音》的单元导入情境就可以这样设计
情境导入,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
导入步骤
教师行为
设计目的
1
教师敲击产生声音
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教师要求学生画一个图,展示他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看法
引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最初的看法
3
教师问学生击鼓能否产生高音或低音
进一步引出学生对音高的看法,但此时不介绍科学术语
4
教师利用学生的观点,编辑成高、低音列表
展示学生的观点,作为未来的参考
这单元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够区分声音的高低。”根据这一课程目标,我们可以将概念发展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1:学生没有把振动与声音的产生联系在一起
层次2:学生把振动与声音的产生联系在一起,但没有认识到音调高低是振动频率改变的结果。
层次3:学生能够将高音同频率高的振动,低音同频率低的振动联系在一起。
在单元教学的起始,设计这样的导入情境,可以充分调查学生的前概念。科学课的目的就是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通过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让教师在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前,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前概念(有时是想法)。这些原有的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前概念,要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出发,对这些前概念进行分类,通过搭建“脚手架”,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改善和获得新的概念,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
三、创设有效导入情境的基本方法
1、用做游戏的方法创设导入情境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给其耳目一新的刺激。教师巧妙筹划、精心设计新颖的游戏,能让学生怀着热情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全身投入游戏活动之中,从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课例:《磁铁的两极》(教科版三年级)
师:(出示小磁铁和小螺帽)你看我这块小磁铁可以吸住这枚小螺帽吗?
生:可以。(师演示,吸住了。)
师:那用它来吸这枚大的螺帽,行不行呢?
生:不行。(师演示,吸不住。)
师:怎么就不行呢!
生:换那块大的磁铁肯定能吸住。(师演示,吸住了。)
师:怎么这样子的,那是为什么呢?
生:小的磁铁吸力小,大的磁铁吸力大。
生:磁铁的磁力是不同的。
师:原来不同的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一样的,那么同一块磁铁的不同的地方的磁力大小一样吗?
生:一样; 不一样。
师:这节课我们就拿一块磁铁来研究看看,它的什么地方磁力会最大。(开始上新课)
磁铁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学生对磁铁都有接触,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以“小磁铁能吸起大螺帽吗?”为切入点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关注“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从而引发“同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相同吗?”,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求知心理,自然的将教学过渡到对同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研究上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做知识上的铺垫和情感上的积蓄。
2、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导入情境
儿童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形象生动的特点。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热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巧妙地利用书中诸葛亮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
师: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机智过人、神机妙算,你们知道他在指挥士兵作战时有什么秘方吗?
生:(互相交流)
师:他不光发明了木牛马、八卦阵等,还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灯,这种灯一点燃后可以自动升上天空,用它来传递作战信号,又快捷又方便,后来人们把这种灯叫做孔明灯。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灯为什么会自动升上天?
生:它是怎么做成的,里面有什么样的构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设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用问问题的方法创设导入情境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们永远不能改变的特性。根据这一特性,教师营造问题能激起学生疑惑、惊诧的感觉,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学生有了问题,就会有如饥似渴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探索“谜底”时建立一种“阅读期待”。
课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科版五年级)
师:(出示校园里的岩石图片)这是老师在我们校园的一个角落所拍的一块岩石,我对它进行了连续七天的跟踪拍摄。你们看,在这七天里,岩石有什么变化吗?
生:没有变化。
生:有变化,但是我们看不出来。
师:那么给它多一点时间,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生:不会,不管多久都不会变。
生:会变,但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我们发现不了。
师:认为岩石会改变模样的,可以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岩石被太阳晒,被风吹,被雨淋之后,可能它的棱角会被磨掉。……
从“校园里的岩石七天内有变化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根据教师不断的设问,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卷入,在认知的冲突中,新的思维不断生成,随着“概念箭头”不断前进,最后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4、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活动
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和客观性。
课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科版四年级)
师:老师这里有2袋食盐,分别装的是20克和40克。如果我将它们都分别倒在100毫升的水中,食盐会溶解吗?
生:会。
师:请2位同学上来做做这个实验。(生上来准备实验)
师:在实验前,你有什么注意事项要提醒他们的吗?
生:不要将食盐撒出来。
生:搅拌的时候不要将水溅出来,不然水量就少了。……
师:现在你观察到什么了?
生:倒20克食盐的杯中,食盐已经完全溶解了,40克的杯中还有食盐。
师:你认为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生:肯定比20克要多,比40克要少。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实验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师用实验的方法导入教学情境,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关注到的实验现象,同时又给其一个潜在的信息“100毫升水能溶解20克食盐,不能溶解40克食盐。”,为学生的预测做出了一个理论依据。这样的导入情境在无形中分解了教学的难点,方便后面的活动开展。
5、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活动
从生活情境导入,贴近学生认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要学有用的科学,学身边的科学。例如教科版四年级的《天气》单元、《食物》单元,以及《我们的身体》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生活中都有的,最熟悉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6、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导入情境
教科版小学科学涉及“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内容,是教师普遍觉得不容易组织教学的部分。一方面,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范畴,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另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空间想象力不强,尤其针对涉及到运动的内容,就更加不知如何入手了。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导入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解决该单元部分的教学难点。多媒体电教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断,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
以上的策略研究可能还不太全面。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一个好的导入情境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❷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程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对待这些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的科学课是为了让学生们对周围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学习、自己动手的兴趣,知道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树立孩子对科学的热爱、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等等。初中的科学课嘛,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能力,能发现问题,进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切实实施“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平时总有人说科学是以前的自然、社会等副科,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的,科学课最大的挑战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现在的教育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重视,所以会有很多的实验,而要做这些实验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会所不具备的。另外,科学课比较注重细节,非常重视规范的养成,上课方法新颖,比如说画电路图,老师把学生们的实验成果粘在硬纸板上,然后叫学生们画相应的电路图,即使有些线没画直也会指出来,真佩服老师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科学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严谨行吗?就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通过开展科学课堂观察评价,强调了对科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这样的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旨在发展,是为学生服务的;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一时期,较完善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开始形成,新的科学教材处于实验阶段。2001年初,国家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2001年全国《科学》课改实验区38个,2003年在对实验教材进行修订后全国实验区增加至380个,学生人数达1/3;2004~2005年将进入课改推广阶段,2004年学生人数要达2/3,2005年人数将达100%。作为这次《科学》课改的指南———《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与时俱进。《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二是高瞻远瞩。《标准》是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和我国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之大成,再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理念与课改思路。这使得本学科的改革起点高、定位远,可谓“高瞻远瞩”。三是系统完善。《标准》系统地给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改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内容,为科学教师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四是灵活变通。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正确的目标与具体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标准》对目标,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构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使教师能灵活变通的去实施《标准》。目前,《科学》教材已有多种版本。除了教科版、苏教版和河北版已经投放实验区,还有海淀版,青岛版通过了审定,湖南、广东、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积极筹备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学》教材都紧扣《标准》,各具特色。概括起来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新教材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本人,强调学习的过程。教材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如实验、讨论和一些小栏目)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教科版为了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特意采用了一些小学生自己的设计和习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新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如此,在内容上还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增加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内容组织上,体现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逻辑性。新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全面体现大单元综合的编排思想,而且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应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逻辑性强。这种形式的编排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第四,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打开一本本新教材,可以发现,几乎册册形式多样,活泼可爱(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教材印刷精美,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总之,这次科学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将极大地完善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教法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❸ 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来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融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1、科学学习评价单。结合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科学学习评价单,让学生尽量详细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做一边写下每个阶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分析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评价单,从中评价其学习情况。
2、技能操作评价。对技能学习型的实验操作,如温度计的使用、指南针的使用等,可以使用操作评价表,请小组长分别评价每位组员的操作技能,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3、小组竞赛。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各组的代号(可以事先作一套各组的标志,用时贴在黑板的一侧),当小组或组员表现优秀时,就在该组标志下方加分,各组累计的总分在每次单元评价前结算成该小组每位组员的平时学习成绩。
4.单元评价。单元评价时以笔试为主,作为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目的,尽量避免单纯的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1)挑选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学习。(2)单元评价能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思考。(3)尽量采用影片、图片等媒体或实物,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评价情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❹ 急求小学科学课优质教案
你可以去小学科学辅导网
❺ 怎么样将小学科学课上的出彩要注意哪些地方
本人曾担任过多年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到:想要做一个好的科学教师,首先知识面一定要广。其次上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另外还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为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实验材料等一定要充分。再就是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不宜轻易下结论。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自己慢慢总结、揣摩,祝你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❻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肩上担负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怎样做好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上好每一节科学课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引领者,想让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持久下去,就要从小细节上多下下功夫。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对课程教学多一些准备,多从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上去考虑的话,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起到一个良好地引导作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觉得上好科学课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学生,备好课,注重导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材,读懂教材的设计意图,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对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课的课堂导入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好的导入能让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我在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课前用红色的彩纸做了一条小鱼,鱼身上粘有一枚回形针。在一根筷子前端系一根鱼线当鱼竿,用一小块磁铁当鱼钩。课上我拿一透明的水槽,用另一块磁铁隔着水槽吸着小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师激趣:“同学们,老师一下就能把这条小鱼钓上来,信不信?”然后我拿出“鱼钩”钓鱼,学生观察。我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试一试,学生钓上来后发现鱼钩的特点,引发本科要探究的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吊起小鱼?磁铁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导入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磁铁性质的探究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欲望,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中注重引导,真情互动 有了良好地开端,之后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的引导。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其协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在讲“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教材虽然是结合实际提出问题,但我感觉仍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请你帮忙”:小东家来了一位客人,他把水倒好,再倒入一勺白糖,给客人冲了一杯糖水。可是过了好一会糖也没有溶解,怎么办呢?谁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小明呢?学生一看让自己帮忙,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带着问题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探究中。得出结论后我又带领学生做了“加快糖块溶解”的比赛,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觉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又发现问题,让学生始终带着不断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的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每位教师课前对每一个提问要进行精心的设计,既注重启发性,还要适时,难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感兴趣。教学中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提问:“对不对呀、是不是呀…”让学生不用思考就随口答出的问题,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评价要具体一些,如“你的观点很独到,一下抓住了磁铁的性质”,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而不要用“你真棒”“说得好”等没有具体指向的词语去评价。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延伸课堂,自然拓展 一节好的科学课不但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积极探究,还要引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在课外继续研究。如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课上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研究了几块环形磁铁相吸或相斥的叠加在一起,磁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又研究了两块条形磁铁的相吸和相斥的叠加在一起磁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两块环形磁铁相吸的叠加在一起,磁力增大;两块环形磁铁相斥的叠加在一起,磁力减弱。而两块条形磁铁相吸或相斥的叠加在一起并没有和环形磁铁的结果一样,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所以在课程结束时的拓展我是这样引导的:磁铁还有很多形状,还有很多种组合方式,它们在按不同的方法叠加在一起,磁力大小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课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继续研究。这样的拓展,既结合课堂内容,巩固课上学到的探究方法,又进一步加深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的课后探究有正确的方法来引领,有利于探究兴趣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总之,要想上好一节科学课并不难,关键是要用心。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课堂中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学会了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在学习中产生问题、困惑,设计方法研究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求知的积极性,就一定能上好一堂小学科学课。 参考书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 《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学》投稿单位:大兴小学作者:荆锐 审核:孙亚东
❼ 小学学科可以设计哪些拓展性实践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拓展性活动是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良好载体,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拓宽, 其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方法、 时间与空间等方面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在符合学生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拓展性活动中, 学生们往往兴趣盎然, 情绪高涨, 接受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就特别高;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整合各学科信息, 发展其综合素养, 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拓展性活动设计 如何发掘小学科学教材的拓展点、 空白处, 设计让学生们能运用已有的科学方法、 技能、 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外实践活动是重点。 这样的拓展性活动形式多样, 起点较低, 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 拓展性活动的设计从活动的生成点来看可以分为预设型的拓展性活动设计和生成型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预设型的拓展性活动设计包括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因为拓展性活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所以, 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可以一个月一次,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最好一学期一次。 (一) 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小学科学教材有许多课内容都能设计拓展性活动, 但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设计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 多了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更重要的是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活动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大胆想象, 敢于创新的科学
思维, 在“玩中学”、“做中学”。 案例: 模拟盐田晒盐 教材背景: 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四上册《溶解》 单元第七课《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 设计意图:
《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 一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 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 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教材的最后写到: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
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 把海水引进盐田, 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二)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设计一般是综合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和科学环保活动。 活动的涉及面较广, 可以结合课程资源、 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一段时间里广泛关注的时事来设计。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
❽ 小学科学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性教学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也要让孩子们多观看些录象或图片。<br>
再次,要拓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但自然课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甚至有的实验准备时间长,因而仅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拓展课堂。
拓展科学课堂教学:(一)要认真上好科学活动课。科学活动课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指南针的制作和应用、组织种植、养殖劳动等活动课都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二)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这也有助于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自然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长大后以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宇宙知识时,有学生问“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我给学生的解释是:“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九大行星。有些科学家在冥王星以外又找到一些大行星,这些星星是其它行星的卫星,还是太阳的大行星呢?科学家们还在积极地证实,希望同学们也积极地去寻找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回顾科学走过的历程,就如同经历一次次惊险刺激的探险。不亲自参与,你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❾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 播种知多少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说完整话,并学习使用量词。
2、产生关心爱护老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内设置一个小兔的“家”,家中摆放部分家具,如橱、柜、桌及用积木搭成的椅子和沙发等;在适当的地方放置部分日用品。画有礼物的小卡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