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幼儿美术作品

幼儿美术作品

发布时间: 2020-11-19 04:57:59

如何客观的对幼儿美术作品鉴赏

(一)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进行评价。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欣赏是细心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过程,合理认识和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首先要从了解儿童的各个方面开始,不要在未搞清幼儿的绘画意图之前就过早地下结论。幼儿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载体,他们的创作动机也不仅局限于画画本身,而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直观感受。

即使真的发现有不足部分,教师也应当巧妙地给予指导,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勇于尝试,而不是直接否定。总而言之,只要幼儿在绘画中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就承认它的价值,每个幼儿都有他的闪光点与不同点,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错的。

② 幼儿园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从哪些角度评价

幼儿园的活动,既然要发挥其教育功效,就不能缺少了评价这个环节。幼儿绘画活动的评价活动是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幼儿园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相比较,其应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较低。而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对作品的评价态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评价观 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 多元评价 教育评价:《纲要》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没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以人为本,以孩子的最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当今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的最新发展的先进成果,也是今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颇有成效且意义深远。 涂鸦是孩子的天性,当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抓着蜡笔在纸上随意地涂鸦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为五彩缤纷的色彩而感动的神情,这一刻,我们相信孩子爱上了涂鸦。而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是有的孩子,渐渐不爱动手画画了,而有的画的总是那么些,也许原因有很多,但作为我们幼儿园老师应该反省一下,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我们发现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对作品的评价态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一、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培养和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淘汰,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我们不能以哪个幼儿画的好,或哪个幼儿画的不好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发展性评价这种以人为本,以孩子的最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他能依据幼儿的不同背景和个性特点,准确地判断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幼儿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如果没有正确的评价观,就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孩子有时候是特别敏感的,一次在绘画评价活动中,我无意中说了文泾的画画的不太好看,颜色图的有些乱,当时孩子也没有特别的表现。可是在接下来的一次绘画活动中,当小朋友们都专注于自己的绘画时,我却看到文泾拿着笔愣在哪里,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老师我不会画,这时候我明白,孩子不是不会画,他是不敢画,他害怕自己的画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怕老师说他的画画的不好看。于是我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又有一次,在《宇宙人游山洞》的美术活动中,佳俊很认真地在山洞里画了很多宇宙人,在评价活动中佳俊向同伴们介绍宇宙人在排着队过山洞,他们要走出山洞回家去,虽然那些宇宙人画的有些歪扭扭的,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本来孩子绘画的时候特别缺乏耐心,总是草草了事,可今天孩子很认真很耐心地完成了作品。于是我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展示出来了,我发现下课的时候佳俊会去展示区看看自己的作品,还会向同伴介绍,慢慢地孩子喜欢上了绘画,每次绘画活动都很认真,每当我们帮他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时,孩子也会耐心的听了,孩子的绘画的兴致越来越高了,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赢得小朋友的喜欢了。 这些让我清楚的明白了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更清楚了确立正确的评价观的重要性。作为老师不能以片面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用画的好或不好来评价,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许只会造成部分幼儿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因此教师要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逐步培养其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幼儿的不足甚至提出批评,幼儿所感受到的也仍然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会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二、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1、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性,让每个幼儿获得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是形影不离的,所以相对中小学来说,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些,老师对孩子的各方面了解也更深些。在评价中,不仅要突出“为了孩子的一切”,还要突出“为了一切的孩子”,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提高不同个性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全体孩子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在《森林里的动物园》这一绘画活动中,我们对于那些爱绘画,绘画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的孩子来说,在评价中我们应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观察他们画面是否完整,小动物们形象是否清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画面是否具有孩子自己的想象,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我们鼓励他们发挥想象里,让画面里的动物活起来,给动物们提供一个活起来的背景或舞台。对对那些喜欢绘画,但绘画线条不流畅、形象不完整的幼儿来说,应本着“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评价宗旨,我们更关注的是动物形象是否清晰,孩子有没有抓住动物的特征,我们鼓励他们在活动结束后进入美工区多加练习。对于那些不爱绘画,绘画习惯不好的幼儿来说,应从逐步培养喜爱绘画的情感入手,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教师还应当是一个细心的观察家,要敏锐地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并及时予以奖励和表扬,使他们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评价活动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注重活动的过程性。 在以往的绘画评价活动中,我们往往偏重于作品结果的优劣,静态的对孩子的绘画作品实体作出评价。新纲要理念指出我们的评价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应动态的对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作出评价。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持久性、绘画习惯等。如观察孩子是否主动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倾注极大的热情,完全沉浸其中,还是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停止或张望别人做什么等;观察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注意集中与持久程度;观察其作品是自己决定完成的,还是模仿他人完成的。 如:我们班的小妹妹(邹琦玥),一开始每次绘画活动时都不肯动笔,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后来,我观察到绘画活动时她虽然自己不画,但是她会对边上的小朋友指手画脚“你画的不对”、“不是这样画的”、“哎,你画的太难看了”,通过这些行为,我猜测可能小妹妹其实她并非真的不想画画,也许是她对自己缺乏信心,她怕自己画的不好,所以不敢画,于是绘画活动时,我就轻轻的对她说“琦玥是不是怕自己画的不好?”她点点头,于是我就继续鼓励“没关系的,老师小时候一开始也画得不好,多花几次就能画得漂亮了,但是如果不练习的话就一直画不好的哦!”在不断的鼓励下,琦玥终于第一次自己动笔画画了,在活动评价时我把琦玥的进步告诉了大家,并在集体面前给予了肯定,琦玥腼腆的笑了,接着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她开始能独立完成作品了。可见绘画活动中的评价要注重活动的过程性,变静态为动态。 3、增强幼儿与评价活动的互动性 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往往在无意中就会以教师自己的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教师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虽然也有个别幼儿参与评价,教师总结,但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对幼儿该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幼儿缺少该方面的能力,这一切形同虚设。所以

③ 幼儿创意美术作品图片

艺美童画的地址在哪

④ 美术活动教师应当如何评价幼儿的作品

1. 教师要了解评价对象。 在分析评价前,首先对班级幼儿美术发展水平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孩子原有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每个幼儿的能力强弱不同,原来的基础不同。因此,教师在组织评价时要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进行。 2. 明确教学活动中的要求,确定评价项目。 在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牢牢地把握住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无论是启发引导过程还是评价过程,都要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评价项目,使评价活动始终围绕中心与主题。如在组织中班上学期幼儿进行涂色活动中,要求幼儿掌握涂色的三大要点:涂色时往一个方向、要涂满、不要涂到线外面去。在评价中,我根据这三大要点,对幼儿实现教育目标的整体及个别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今天小朋友给汽车都涂上了非常鲜艳的颜色,给汽车涂色时要注意往一个方向涂。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哪辆汽车涂色涂的很满没有漏涂的部分;再找找哪辆汽车的边缘涂色很整齐,没有涂到线条外面去……”这样,教师即对班级总体完成教学目标好的地方进行简单概括,将幼儿作业完成不足的地方重点提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明确了教学活动的要求能够使评价活动更具针对性。 3. 重视以正面评价为主,平等全面地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我总是尽可能找出幼儿出色的地方加以鼓励,对其不足用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⑤ 如何欣赏幼儿美术作品

构思与表现即可,构思优先,表现手法次之。

⑥ 浅谈如何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有效评价

1.围绕情感目标——评价幼儿美术情感表达。一是从美术作品看体验性成长。也就是儿童能否体验到他的所作所为,是否表现了自己的积极欲望,让孩子自由地表现和阐述他的作品。二是从美术作品看情感性成长。也就是幼儿在完成一件作品时所倾注的感情宣泄。这种感情宣泄的强烈程度是与幼儿对他的作品究竟有多少体验成正比的。

2.围绕知识目标——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内容。一是从作品内容看智慧成长。孩子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细节”,智慧程度很高,评价时应强调这种绘画中的智慧成长,强化幼儿创作的冲动和自由。二是从作品内容看知觉成长。知觉是人对事物各种感觉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认识,知觉经验缺乏的幼儿,通常绘画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笔触与线条怯懦、犹豫。同时由于这些幼儿知觉少,而难以形成视觉上的意象,因此绘画便显得想象力不足。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类孩子,加强这类幼儿的知觉经验的培养。

3.围绕技能目标——评价幼儿美术技能运用。一是从美术作品看美感。在艺术上,美感的评价标准均基于个人的作品,有创造力的

1/4页

作品都是根据个人的美感原则而产生的。作为老师,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应统一管制美感,不应给孩子教条式的规则。二是从美术作品看表现创造。美术活动中应让孩子自由地交换意见,孩子间能自由地表达和沟通。

评价原则

1.评价内容——感受体验原则。教师应摒弃站在自己角度看作品的习惯,把自己当做幼儿,努力从他们的画中体验孩子的特殊情趣,并给予鼓励。

2.评价角度——多元整合性原则。以多元的角度评价孩子美术作品。不会动手的孩子,只要能大胆地下笔就是进步;基础好表现能力强的孩子,可激励他们更加大胆地创造美和表现美。应力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评价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3.评价语言——引导激励性原则。评价语言应着眼于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提高与美术创作自信心的树立,应从幼儿作品的特点出发,采用支持性、助推性的评价语言。

4.评价主体——整体发展性原则。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教师不仅要关注“特别好的”或“特别需要帮助的”孩子,更应面向全体,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

5.评价平台——成果展示性原则。让幼儿人人参与,把作品张贴出来,互相进行审视、交流。这也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过程。

⑦ 如何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其依据之一是现代解释学美学关于“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的观点。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同地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艺术作品中不仅仅有创作者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还有由于传统、文化等方面积淀于他的意识深处的那些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创作者没有意识到,也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的。这一观点也已被精神分析美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所揭示。所以,艺术作品的意义远非创作者本人的意图所能限制。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被创作以后,并不是只存在于它被创作出来的那个时代,而是在此后的时代中继续存在着。这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中,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艺术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艺术文本的多种意义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

“依据之二是长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所采用的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憾。灌输法直接表现就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儿童,儿童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即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因而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审美素质下降。而对话法却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儿童由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其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对话式的积极参与和感受,其潜力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儿童面对美术作品积极交流、讨论,由于美术作品是开放的,因而,经过对话,就可能生发多义。

一、对话法的特征

对话法强调对话首先是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不同于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表现为单向的和非对称的,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处于客体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而对话则表现为多向的和对称性的,相互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因而都具有能动作用。正如加登纳所说:“这种交流是通过第一个主体所创造出来的符号对象进行的,而第二个主体能以某种方式去理解、作出反映或加以欣赏”。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人们之所以拒绝说教型的艺术作品,就是因为这类作品的作者否定了欣赏者的主体地位。可见,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要达到的目的是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即艺术作品对欣赏者说话,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说话。“在艺术中,我同生活在彼地、彼时的艺术家和人物交往,因为艺术交往在想象中展开,它使人摆脱空间和时间的桎梏……而且,艺术使人的关系摆脱偶然性的控制,让每个人在无限的艺术世界里

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的朋友。”通过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以审美期待为中介,欣赏者的现今视界(指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与艺术作品自身所蕴含的历史视界之间实现了相互融合。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新的视界,而这种新的视界又将成为理解新的艺术作品的出发点。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一般来说,语言信息沟通表达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而非语言信息沟通则反映了我们所讲的含义的“无穷无尽性”。它超越了语言的范围,变成深不可测的感觉和感情,因而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欣赏者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多通道的相互交流,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把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弥散、交融,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欣赏对话:“读者从两个方面观察悲剧:一方面,他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个观众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观察者。”正是这一过程的巨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艺术欣赏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丰富深刻的审美愉悦,使艺术欣赏中的对话与一般的现实的对话区分开来了。

艺术欣赏中的对话是欣赏主体各心理功能的整体直觉。对话中,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渗透、补充、综合、交叉的整体中起着复合作用。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通过幻想,交流和沟通生命的情感和艺术意味,它在直觉过程中把人的心理诸动力激活,使之丰富、充实、秩序化。

二、对话法的实施
对话的基本结构是问和答。在美术欣赏的对话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问。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理解,即‘让文本说话’并不是一种任意的由我们主动采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与期待在文本之中发现的回答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他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该美术作品究竟要告诉我什么?”但是,作为欣赏者的学前儿童,由于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都决定了他们的视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与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的历史视界融合。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和美术作品进行问和答。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作为引导儿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不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儿童,而应承认,在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面前,师生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因为,美术作品作为艺术文本是开放的,每个人的艺术经验也是有限的,作者原初的视界与欣赏者的现今的视界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差距,这种历史的差距是任何欣赏者都无法消除的,即个体不可能完全理解美术文本的全部意义。虽然教师

在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儿童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教师还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儿童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话语,这就足以证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界。因此,每一次与美术文本的对话,都是一次意义生成的过程。美术文本的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因而对于美术文本的理解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解中,问题的本质就是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理解始终是一种对话和交流,是一种不断的探求和询问。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和美术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伽达默尔说:“……我们对于流传给我们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对意义的预期为基础的,这种预期是从我们自己与题材的先行联系中获得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对意义的预期”也就是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对美术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个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例如: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提高其欣赏的现在“视界”。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不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这就决定了人们总是无法摆脱理解的历史性,而对理解的历史性的承认,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理解者带有偏见和成见的合理性。并且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欣赏者的特殊视界。因此,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还要适当地教给学前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历史视界,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
>应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的材料,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真正地理解这些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却无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力”的样式,唤起人们内心千差万别的情绪和感受。

因此,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并不仅仅服务于抽象艺术而具有普遍意义。在具象写实作品里,这些抽象的元素通过隐藏在被再现的事物中也在发挥作用。加登纳也认为:“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层面恰当地理解了以后,他们的情感生活才会受到影响。随着欣赏成熟起来之后,他与较多的经验熟悉了,于是就有了较细的情感。

这样,他便能与创作者的兴趣及含义发生共鸣。”可见,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认为,对形式欣赏本身的兴趣也应该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目标之一。
学前儿童对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可让儿童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是怎样运动的。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可先让儿童用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前儿童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4.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教顺应首先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让儿童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例如:对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引导儿童对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进行感知、体验以后,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体验、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所说的话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的周围有一些人,他们发出隐隐约约的声音……有各色各样的人……但在这里他们都很轻松地踏着同样的节拍……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别人的存在……阳光……树木……水……

很美妙的休息……我想逗留在这里……”通过这样的感受,儿童可以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

5.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理解,即‘让文本说话’并不是一种任意的由我们主动采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与期待在文本之中发现的回答相关的问题”。因而,美术欣赏对话中的关键一步不是学会提问题。教师可以问儿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

的问题。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就作品内容的描述上,可以这样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画面上除了人以外,还有些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对《大碗岛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

⑧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欣赏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的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描述阶段的指导:主要是让幼儿有独自欣赏的时间,并能畅所欲言。
二.形势分析阶段的指导:主要是帮幼儿积累一定的形式美的知识,引导幼儿边体验边讨论。
三.解释阶段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幼儿从整体和部分上理解作品的含义,鼓励幼儿不拘泥与教师的解释。
四.评价阶段的指导:主要是对作品的审美判断。
五.启发创作阶段的指导: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幼儿创作。
望采纳。

热点内容
小学班主任的成长故事 发布:2024-10-19 11:36:21 浏览:19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发布:2024-10-19 10:58:05 浏览:469
内江历史 发布:2024-10-19 10:50:55 浏览:209
广平教师招聘2017 发布:2024-10-19 10:24:33 浏览:95
化学品海运 发布:2024-10-19 08:39:32 浏览:608
手机怎么使用北斗导航 发布:2024-10-19 06:22:07 浏览:492
关于教育论文 发布:2024-10-19 06:13:50 浏览:821
英语演讲比赛稿 发布:2024-10-19 04:08:45 浏览:776
语文字音题 发布:2024-10-19 03:20:03 浏览:134
股指期货历史 发布:2024-10-19 03:16:24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