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发布时间: 2020-11-25 10:59:31

Ⅰ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以通过美术和什么两方面体现出来

满意回答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范畴,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以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美术教育的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处于学前期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情感因素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喜欢想象,往往有惊人之作。孩子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这里画画,那里画画,喜欢做色彩游戏。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色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物体身上,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世界。正是儿童的这种特点,使得美术活动成为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和满足的重要途径。有心的家长不难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墙上的裂缝看作一只大怪兽,把天上的星星当作点亮的小灯,把落叶看作树妈妈的宝宝,他们的色彩也在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让孩子通过美术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或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他们用作品和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孩子获得一种来自他人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在交流情感,又在获得新的情感满足。 (2)是以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乱画,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它命名,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轮廓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的画面等,都显示出孩子独特的创造力。当然,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 力是指他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并加以重新组合,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儿童自身的个人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成人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光。 儿童的创造性不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还从其制作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在孩子的美术作品中,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主观想象的色彩、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超常规的、独特的表现,蕴涵着孩子天然存在着的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孩子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过程,由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感知、审美加工和创作性表达组成。家长正是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孩子创造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 (3)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儿童的操作。操作教育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孩子正是在操作中亲身体验某种情感的发展,体验美术活动自身的乐趣,进一步获得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并用。用多种感官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去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操作教育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

Ⅱ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给予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中国未来教育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要智力又要能力,临阵磨枪当然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涉及到的这些基本能力最主要的是从幼儿抓起。因为学龄前是塑造将来能力、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现在只要是涉及到未来的都提倡从娃娃抓起。学龄前教育分为很多种,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样样不能少,今天我只就艺术教学中的美术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和培养做一些浅解。

美术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发展和培养以后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被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那么,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美术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那些意义呢?
首先,我们要初步了解一下幼儿美术的含义: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
目前的学龄前教育,对幼儿的要求的是全面发展,幼儿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幼儿在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美术教育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学龄前进行美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学龄前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重要时段,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今许多艺术类学校主考的也是美术专业。学龄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如美术欣赏“民族服饰娃娃”使孩子们不仅对连续图案和对比色彩有了认识,而且还懂得了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是多姿多彩的。这种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孩子们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美术教育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孩子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孩子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孩子们也朗诵关于春天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
美术教学活动还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很好的形式,而且我认为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取决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顽强的毅力等多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时获得良好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幼儿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和创造的最好机会,提供培养毅力等有利条件。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孩子们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借助想象来创造的,孩子们借助于美术、制作艺术和游戏活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发自内心的表现感受、体会、求同和求异的思维,我们称之为童趣。童趣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也就是学龄前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
我们要摒弃偏见的狭隘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家长们要做到的,不能认为美术仅仅是技能上的,要深刻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角度分析,美术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特别有助于启迪幼儿的心智,是训练右脑功能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幼儿自身而言,他们更擅长于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我们的祖先也是从象形文字开始我们的文明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是可以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此,我们要采用新方法,新模式,从模仿学习中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幼儿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其他学科教育也都有各自的作用,那种认为教孩子画画、唱歌、跳舞是无用的,不如多教些读、写、算的观点是错误的。能够让孩子在欢乐的童年里,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教师、家长所希望的并应该努力做到的。所以说让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是很有其必要性的。
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这样就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总之,从小培养学龄前儿童对画画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作者单位:长岭县第一幼儿园)

Ⅳ 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划分的教育意义

近期一直在读关于儿童画方面的书籍,先后读了《儿童绘画解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儿童绘画心理学——一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同事上学时候的教材,大致看了看,感觉有用的东西还不少。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几个特征。在读《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时,结合《儿童绘画解析》来看,这样更好理解,两本书是相通的。
学前儿童的绘画创作活动大约开始于1岁以后。儿童绘画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决定儿童绘画发展特征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由设计会和教育所给予儿童的绘画影响,以及儿童自身的绘画实践活动等因素。因此,我们不能把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与实际生理年龄完全等同起来。下面的年龄标注可以作为参考。
(一)涂鸦期(1.5—3.5岁)
1.5左右的儿童,由于能够独立行走,用手进行的探索变得更加自由。他们喜欢到处涂抹,于是用笔在纸上、书上、墙上等地方画点、画线的涂鸦行为就出现了。儿童的涂鸦是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开始涂鸦到脱离涂鸦,这一时期的发展又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未分化的涂鸦(1.5—2岁) 2.控制涂鸦(2—2.5岁) 3.圆形涂鸦(2.5—3岁)4.命名涂鸦(3—3.5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我这里就不想说了)。
(二)象征期(3.5—5岁)
3岁以后的儿童,由于涂鸦的练习,已经能用手腕和手指画画。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思的绘画活动了。在这个时期,儿童绘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儿童笔下的“蝌蚪人”。
(三)图式期(5—7岁)
图式期是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的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
(四)写实期(7岁以后)
从7岁以后,大部分儿童进入了写实期。
儿童绘画,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点,我们在分析儿童画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批判,而要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给予一些常识知识,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加强同孩子的语言交流。
在读《儿童绘画解析》时,中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试验,把孩子不同时期的画保存起来,过段时间进行对比,很明显就能看出儿童在对一些事物的不同理解。儿童绘画传递了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幻想,表达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孩子们总喜欢孜孜不倦地用图画表达自己对外界的认识、生活经验、情感、兴趣和愿望,画画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开发,体现着教育,反映着发展,对儿童画不能只着眼于画面,更主要的是要重视绘画过程的教育功能。
( 普及一个绘画小知识:蝌蚪人通常是有基本(一个圆圈)和两条腿(从圆圈中伸出的两条线)组成。通常没有胳膊(分别从圆圈的两侧伸出两条线)。头上有时包括了脸部的特征(眼睛、鼻子和嘴),偶尔还会在中间画上肚脐眼。对于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一些研究者认为,蝌蚪人的圆形部分是人的头和躯干的特征。)

Ⅳ 如何认识理解儿童美术教育对中国未来教育的现实意义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要智力又要能力,临阵磨枪当然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涉及到的这些基本能力最主要的是从幼儿抓起。因为学龄前是塑造将来能力、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现在只要是涉及到未来的都提倡从娃娃抓起。学龄前教育分为很多种,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样样不能少,今天我只就艺术教学中的美术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和培养做一些浅解。

美术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发展和培养以后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被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那么,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美术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那些意义呢?
首先,我们要初步了解一下幼儿美术的含义: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
目前的学龄前教育,对幼儿的要求的是全面发展,幼儿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幼儿在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美术教育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学龄前进行美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学龄前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重要时段,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今许多艺术类学校主考的也是美术专业。学龄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如美术欣赏“民族服饰娃娃”使孩子们不仅对连续图案和对比色彩有了认识,而且还懂得了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是多姿多彩的。这种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孩子们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美术教育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孩子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如大班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孩子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孩子们也朗诵关于春天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
美术教学活动还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很好的形式,而且我认为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取决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顽强的毅力等多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时获得良好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幼儿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和创造的最好机会,提供培养毅力等有利条件。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孩子们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借助想象来创造的,孩子们借助于美术、制作艺术和游戏活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发自内心的表现感受、体会、求同和求异的思维,我们称之为童趣。童趣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也就是学龄前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
我们要摒弃偏见的狭隘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家长们要做到的,不能认为美术仅仅是技能上的,要深刻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角度分析,美术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特别有助于启迪幼儿的心智,是训练右脑功能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幼儿自身而言,他们更擅长于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我们的祖先也是从象形文字开始我们的文明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是可以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此,我们要采用新方法,新模式,从模仿学习中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幼儿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其他学科教育也都有各自的作用,那种认为教孩子画画、唱歌、跳舞是无用的,不如多教些读、写、算的观点是错误的。能够让孩子在欢乐的童年里,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教师、家长所希望的并应该努力做到的。所以说让学龄前儿童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是很有其必要性的。
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这样就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总之,从小培养学龄前儿童对画画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本书由林琳、朱家雄两位教授编著,书中详细的讲述了美术与儿童美术的概念及儿童美术的发展,再深入到儿童美术的教学目的、活动、方案等教学理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文字叙述清晰,内容生动,在作为幼儿园在职教师进修成人高等师范专科教材之外,也可作为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儿园教师参考理论读物。全书一共有九个章节,分别是:美术和儿童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

书中力求反映当前幼儿美术改革的进展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学前儿童美术领域的发展,力图充分阐明儿童美术发展的多元性和时代性,同时注重理论的概括,并与实际相结合。本书在介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强调理论的实际价值,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与特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我们的研究提出儿童绘图、手工制作、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阶段及特征,为第一线教师根据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进行各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指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来自一线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案例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实施美术教育的操作技巧,从而有利于学习者日后将实践技能迁移至实际教学之中。本书还提供了适量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再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一点没有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得较少。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

所以我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选择的美术内容的选择要跟上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读后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智障学生的这点特点更加明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一些接近学生实际的题材,如画圆形的练习单一的练习肯定很枯燥,让学生画太阳吃糖葫芦、画西瓜等练习,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

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智障学生处于涂鸦期,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这一年龄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小草、栏杆、小松树、线团团、糖豆豆、蝌蚪人等。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很棒的。智障学校美术内容选择一定要突破以涂色、简单的线条画为主的模式,为孩子提供多种材料,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们用材料大胆地表现他们感受强烈的事物,如“妈妈给我洗澡”、“下雨了”、“彩虹”、“柳树”、“蝴蝶”。
二、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在智障儿童美术教育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智障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比正常的孩子更重要,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智障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确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具体地说,在智障儿童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三、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在智障儿童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比普通学校的老师更重视作品的效果,因为作品本身少得可怜,很自然就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学生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学生看来都是“最好”的。教师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学生,有悖于学生美术教育的目标。首先,要重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智障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其次,评价中要重视智障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精神。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以上这几点感受是我看了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美术老师阅读的书!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Ⅶ 概述小学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不同学习领域建议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建议低年级段,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讨论并选定设计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根据童话故事或某一情境设计,制作简易木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话剧和皮影戏,举行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采用拼贴、简易沙盘等方式设计、创作现在或未来的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设计制作家电、家具等模型,模拟商品交易,或用这些作品布置成家庭室内设计模型进行展示,并对作品的效果作出评价。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建议在相关的音乐情境中,欣赏一组表现山(如山林、小溪、泉水、江河等)的中外作品中,感受不同的情境和境界。
可见《课标》中建议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情景,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
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单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比较德、日与中国的差异,发现他们更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如德国把舞台表演与布置(综合艺术)纳入造型艺术进行学习。以一年级为例:德国巴伐利亚洲的学习内容是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儿童遇到的人和物);学习目的是激发想象创造;题目是“我和我的圆锥形纸袋”(德国风俗,新生入校第一天每人带一个彩色圆锥纸袋);“我喜欢的人”;“30号的孩子们”;“有两个鼻子的女巫”;“山谷中旅行遇到的侏儒”。
日本的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则包括:造型性的游戏(玩沙、化妆等),绘画、立体(泥塑、纸模型等)表现制作实用物品和观赏作品。教科书很少介绍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以学生们的作品(作业)再配上简短生动的文字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想象创造。
过去,我国一年级美术教学内容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基本事物,如方的手绢,圆的气球和三角形的小旗,制作拉花,小彩旗,泥塑小动物等。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受大纲指导,考虑得很完善,很周全,在某些程度上优于国外,但从课堂教育形式看,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而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严谨的准备,一环接一环进行教学,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吸引。

Ⅷ 电大 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学前美术教育是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断强化学生幼儿美术教育工作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能够根据幼儿发展需要,设计和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中,能够正确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同时还能帮助幼儿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关美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热点内容
四年级书法教学计划 发布:2024-11-02 00:36:41 浏览:240
陈亮老师 发布:2024-11-01 23:42:58 浏览:475
生物技能证书 发布:2024-11-01 22:38:10 浏览:284
小学语文下册五年级 发布:2024-11-01 21:50:37 浏览:197
幼儿园教学活动观察记录 发布:2024-11-01 20:40:44 浏览:651
百词斩英语 发布:2024-11-01 19:54:50 浏览:275
e75历史 发布:2024-11-01 19:53:23 浏览:632
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 发布:2024-11-01 18:42:32 浏览:8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发布:2024-11-01 18:41:25 浏览:380
雪儿老师 发布:2024-11-01 17:17:47 浏览: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