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美术规律

美术规律

发布时间: 2020-11-25 11:58:51

A. 美术的规律 内在核心

美术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再表现形式
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比较好的就是中国的水墨画和欧洲的印象派
闻名天下的美神像不就是因为她那缺失的双臂更让人着迷吗
诗歌也是如此
无论是澎湃的诗句
还是多情的宋词
无不是能让作品和观众产生共鸣
所以艺术的永恒就是来源生活的
能够让大家产生共鸣的好作品

B. 小学美术教资面试考题规律及趋势

小学美术考题规律及趋势

一、考题分析

C. 美术字的书写规律是()()()()

1.边框莫顶格,横竖莫靠边.如:国字,卫字.
2.少笔划,要出格.如:人字.
3.多笔划应细如:量.少笔划宜粗如:三.
4.边框线应粗,中间线宜细.如:图字,中间冬字线条要比国字框细.
5.横线宜细,竖线宜粗.如:米.
6.上紧下松.如:普.
7.穿插呼应.如:放.

D. 什么是绘画的透视规律

1.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
透视是造型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们在造型中正确观察、理解和表现形体物像的科学的理性法则之一。人的眼睛观看物像,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远近距离不同的相同物像,距离愈近的在视网膜上的成象愈大,距离愈远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小,这一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可以说,西方绘画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视发展史。
公元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玛萨乔和阿尔伯为了研究通过画面表现景物远近距离的空间变化,曾用玻璃板代替画面立在自己眼前,然后用线条将透过玻璃平面看到的物像描在玻璃板上,并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远近透视变化规律。达.芬奇又把透视归纳为三种:①大气透视 ;②消失透视 ;③线透视。大气透视是指色彩因大气阻隔而产生的变化;消失透视是指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的变化;线透视是指近大远小的变化。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米勒的《晚钟》作为最宝贵的名画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911年这幅《蒙娜丽莎》引起了一起不寻常的事件.一位意大利人从巴黎的罗浮宫中将这幅画盗走.当这一消息被报道出来之后,惋惜名画被盗的呼声,不仅在法国,甚至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沸腾起来。
关于《蒙娜丽莎》的踪迹,两年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不久罗浮宫又迎来了这幅画归来的日子.当时的广大群众对于《蒙娜丽莎》的归来是多么的喜笑颜开啊.从一幅画就在世界上掀起了如此的轩然大波来看,便可以了解到伟大画家的作品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蒙娜丽莎》的另一个标题叫<<美丽的乔孔达>>.根据可靠的书面记载,画上的夫人是那不勒斯人,据说她的真名叫凯拉尔基妮.不过,1495年她与弗朗切斯科·德尔·乔孔达结婚之后,人们便叫她乔孔达夫人了,达·芬奇画这位夫人的时候,她大约30岁左右。
瓦萨里关于这幅妇女像,留下了非常详细的记录。
芬奇创作这幅画的动机,是由于蒙娜丽莎长得非常漂亮.为了在画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做了周密的准备之后才着手创作.芬奇在描绘乔孔达夫人的时间里,为了自始至终地使夫人感情温和、面带笑容.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断在夫人的周围安排音乐师、歌手以及舞蹈家等.从这幅画像上便可以看到,芬奇的这种做法是怎样出色地将夫人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啊.因此,不论谁看到芬奇这幅画的时候.都会发现一种永恒的微笑呈现在夫人的脸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类之手,而是上帝创造的真正艺术.所以这幅画被公认为胜过以前所有肖像画的世界杰作,也绝非偶然。
瓦萨里在这篇文章中,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了有力而且美好的评价.据说芬奇画这幅画共花费了4年的时间,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描写效果,然而最后也没能再做修改.虽然如此,《蒙娜丽莎》却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我常常站在《蒙娜丽莎》的画前,开始的时候只是沉浸在恍惚之中.在长久的凝视之后,先是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接着看到了她嘴边浮现出的微笑,最后又从她那恬静的双眼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中,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人神往的韵律.据说在国外有位男子为了解开这不可思议的"微笑之谜",最后终于发了疯。
除了脸部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属夫人那双高贵纤细、而且美丽无比的手了.它也不由地勾起我的长久的、无穷无尽的兴趣.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光润的双手搭在一起,双手的纤细形状确定了手的稳定美。
这幅肖像画中的风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背景效果,广阔的自然风光衬托着夫人,向远方伸展去.我们欣赏背景必须留心注意的是,这幅画中的风景绝不能认为是现实存在的风景.必须懂得这一切只不过是从纯粹的装饰性作用的角度描绘的.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乔孔达夫人身着的柔软而且带美的衣褶的衣裳,看上去似乎非常单纯,这是芬奇用一种绿灰色带光泽的色调将衣裳描绘出来的.这种衣裳会使人陶醉于散发着芳香的夫人肉体.从袒露的雪白的胸部至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与目光和嘴角的微笑一起,充满了惊人的力量,直逼观众。
这幅奇妙又富有魅力的肖像画,给当时佛罗伦萨艺术界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有谁能用如此生动美丽的线条,描绘出这样美丽的夫人呢.毋需说,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没有一位画家能与芬奇比肩。

简单的说这副画于1503年 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1507年 《蒙娜丽莎》创作完成。 创作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

3.颜料本身上:油画是油性颜料,用油调色,国画用墨,或国画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画质上:油画画在亚麻布等布料上,国画用的是宣纸

画的风格上:油画颜色多次覆盖,普遍较厚,有抽象,具象和印象;国画有的有留白,有的有题字,讲究意境,大多不写实

油画属于西洋画,国画是我国本土的东西.
中国画可以一画有四季。散点透视。线条本身就蕴涵着一种精神。油画只能用焦点透视。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域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油画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

油画的产生

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 身。在运用蛋彩画法的同时,许多画家继续寻找更为理 想的调和剂。一般认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杨·凡· 艾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 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致 使描绘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与修改,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 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他们 运用新的油画材料创作,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油画 技术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画主要使用线条、轮廓、画面淡雅来达到意境,而油画主要使用光影、真实、画面鲜艳来自写实。而且,两者的绘画用的颜料也不同,中国画主要用水分较多,颜色素雅的颜料;油画主要使用粘黏性较大,色彩艳丽的颜料。中国画的画面给人颇附想象,优雅平静的感觉,油画则给人真实立体色彩明快的感觉。

E. 美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以下哪些阶段

单选题
美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以下哪些阶段:
A. 初创
B. 繁荣
C. 衰败
D. A和B和C
答案:D

F. 美术老师 留作业 要按照规律画图 随便用个图 按照规律 画出来 我想大家应该懂 帮忙下 谢谢

按照规律画图,可来以通俗点解源读,应该就是让你的画作能表现出一种统一的韵律吧。试想一下,什么是最有韵律的?音乐谱,斑马线,心电图,溪流泉水...等等,再通过你的想象力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就行了,记住画面中的元素要统一,这样的画作就是一副有规律又美的画作的。这个规律的元素你可以选择整幅画用一个形状重复表现,或者用几种颜色重复表现,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都是你所选的一个规律的载体。如果你能明白我上述的画,试着画画,也许会出来好作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没有灵感,推荐去网上看看蒙德里安或者梵高的画,他们一个是用形状表达韵律,一个是用画笔和颜色表达韵律,应该是你们老师希望看到的)

G. 谁能给我详细讲解美术中的透视规律

在画画中我们一般讲: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下面重点详解透视:○1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即近低远高。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透视感。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2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

○3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同时遮挡法也让在有限的画面内表现更多内容成为可能。

○4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这也是现代线性透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5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6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 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7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8 环形透视,环形透视的特点是不固定视点,视点在围绕对象作环形运动,因而能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及背面作全方位的展示,这种环形透视在传统民间美术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唐长安小雁塔明代重修碑之阴线刻四合院,也是把上下左右的殿宇回廊平面铺开,朝向画面的中心、战国狩猎攻战铜鉴图样和内蒙阴山氏族社会岩画行猎运载图,也是把车平面展开,把左右两匹驭马平躺下来,四足朝向画面的外边。

○9 透明透视,透明透视是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这一表现手法最长见于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 墙背面或动物腹内的事物虽然在一个视点看不到,但它是存在地。儿童画中同样会经常看到这一只关注表现内心感受的空间表现方法。

○10散点透视,不同于焦点透视只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的焦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视点的组织方式并无焦点,而是有一群与画面同样宽的分散的视点群。画面与视点群之间,是无数与画面垂直的平行视线,形成画面的每个部分都是平视的效果。若从一点看全幅,则不符合透视法,但是观众移动着看去欣赏画面时,每个局部都似生活景象,这种透视法的画面,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及局部。由于画面的视点不是集中,而是分散到与画面等大面积,成为无数分散的视点,故名。散点透视有纵向升降展开的画法,中国画论称为高远法;有横向高低展开的画法,称为平远法;还有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为深远法。

除了以上的理性透视和感性透视,还有画家自主创造的故意违反透视规律的空间表现手法

○11反透视 即故意违反一般透视的近大远小的规律。一般认为开创反透视先河的是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对于文艺复兴以来利用线性透视方法造成三维错觉的那一套技巧,塞尚已抛至脑后。他创造了一种"反透视法",他不是创造观赏者进入画里面去的深度,而是创造被他所描绘的物和人向观赏者走出来的印象。他无意于使自己的作品获得"逼真"的效果,无意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而是要表现物体的结构、相互关系和色彩,他要达到一种艺术的真实,这是靠艺术家的理性而非眼睛所能把握的真实。

由于科技发展和实际要求而产生的

○12广角透视 ,又名鱼眼透视,因为模仿鱼眼镜头的拍摄效果而得名。扭曲夸张的透视效果。在表现视觉冲击力的漫画场面中经常被用到,也可以在较小画面中表现广大的空间。

○13俯视平行透视,一种变通的,无灭点的俯视平行透视方式,多运用于游戏场景中。

从以上介绍来看,所谓"透视",就是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的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位置关系,在平面上构建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所有透视方法都服从于画者对画面的表现要求。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运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来学习或者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学习透视不需要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透视原理进行创作,如果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透视原理进行创作,其结果往往是一幅呆板而又僵硬的画。观察和感觉对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已经足够了。靠感觉画透视关系的最大好处是它可以应用到各种主题表现中去。

H. 如何认识美术创作的艺术规律

对于美术创作,常听到有两种几乎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创作是难事,不是 初学美术者所能从事的:等到练好基本功之后,才可以开始创作。另一种意见认为创作并不难,只须学好基本功,创作自然会的。在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意见似乎互相 矛盾,其实是一致的。即是认为美术创作是不能教的,也不必学的,只要苦练基本功,学好素描,创作的路子是由每个人自己闯出来的。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不全面的。 美术创作有它的规律,是可教可学,而且是必须教与学的。创作本身也有练基本 功的问题,不是素描才是学美术必须苦练的唯一基本功。创作也如素描一样,有步骤,有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是不学而会,一蹴而就的。如果说在美术学院里只要学好素描,创作是毕业以后的事,便把素描与创作割裂开来;但素描应该为创作服务,这是常识。这种纯技术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唯物辩证法教我们全面看问题,不要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一切事物都包含着 两个互相矛盾的部分,在研究问题时,如果只顾其一,不顾其他,都是片面的。我们可以推广来说,一切事物有两点,学习美术也有两点,即一点是技术,另一点是创作。技术和创作是在美术学院学习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是相互联系,却又不相同,但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学习技术是为了提高创作。学习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创作能力的手段。如果认为在学院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掌握技术,而掌握技术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习基本功,便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说是不够全面的。 从事美术创作,首先要会画,这是个常识问题,要画的好,就要苦练基本功,这 也是个常识问题。但是,事实有时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常看到有些基本功较差的业余美术创作作者却创作出较好的作品。这就说明基本功对于美术创作虽然是十重要的,但作品成败却不完全取决于它,还有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现手法,艺术修养和反复实践等等,都是更重要的条件。比如一个好医生,得先要有医德,又要掌握足够的医学原理,做更多临床实践。如果只满足于学些病理知识,药物知识,解剖知识等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他虽也能医好几个病人,却不能算已具备作为名医的全面条件。我们学习美术,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成为一名成功美术家,也应该这样。我们不但看到基本功技术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现手法,艺术修养和反复实践的重要性, 技术多偏重于手和眼的联系,理论偏重于思想内涵的修养,而艺术规律却包涵了实践与理论的学习,其内容更广,掌握它也更难。所以要花更多时间来研究它们。 美术创作是美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段加以表现,我们知道:创作必须源于 生活!当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时常会遇到这几种情况:一种是先有主题构思,然后下生活去搜集创作素材;一种是在生活中有所感受,据而创作构思;再一种是从间接资料中获得启发,然后到生活中收集材料,进行创作。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得先去熟悉生活,熟悉人物,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我们不论遇到哪些创作情况,都要耐心地,细致地提高我们对艺术规律的理性认识,不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上。我们要抓住艺术的本质,掌握艺术的创作规律,扩大和深化创作的主题思想,把生活内容表现的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这才符合创作的要求。创作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他也不能违背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所以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既要重视创作,学习创作,就必须认识,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不然创作实践就无从谈起。艺术规律是在艺术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I. 试述儿童美术创作的特点与规律

1、主要特点
①儿童性:儿童文学生产者是成人,消费者是儿童。 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考虑中心,它的目的是在帮助儿童的发展。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考虑中心,它的目的是在帮助儿童的发展。
教育性:凡事好的文学作品,大半都没有教育目的,但却有教育影响。所谓教育性,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所谓教育性,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 「寓教於育」是不二法门,而效果是潜移默化的。

J. 什么是绘画透视规律

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在给些资料供你参考:
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圆形透视的画法:先画一个立方体的透视形,正面画出两条对角线,再画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四个点,共八个点,将八个点连接成圆。
圆形透视距我们近的半圆大,远的半圆小,弧线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得太尖或太圆
画圆形物体的方法:
步骤一:画出物体高和宽的比例。
步骤二:根据回旋组合体的规律,画出中轴线及对称点的平行线,画出物体外形特征。
步骤三:在每条平行线上标出近大远小的点,画出圆面透视。
步骤四:调整线条的近实远虚的关系
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
在正六面体上下、前后、两侧三个面中,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同时有一面与地面平行的正方面体透视就叫“平行透视”。(它只有一个消失点)
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最少看见一个面,最多看见三个面。正六面体作图的线段有水平线、垂直线和消失线,三组边线的透视方向是:四条边线与画面平行、有四条边线与画面垂直,有四条边线向主点消失。正六面体的成角透视:
当正六面体的一个面与地面平行,其左右各竖立饿侧面与画面成角时就叫“成角透视”(它有两个消失点)。
正六面体三组边线的透视方向是:有四条边线与画面垂直,有四条边线消失于左余点,有四条边线消失于右余点。
方形景物的透视:
由于我们的视觉关系,所看到的同样宽窄的道路、田野、越远越窄,同样宽窄的树木、电线竿、越远越小,最后消失不见了,最后消失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透视现象”。
我们画几何体、画静物、画人物、画风景等都必须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才能准确的描绘物体在空间各个位置的透视变化,使物体具有空间感、纵深感和距离感。

热点内容
化学方程式配平口诀 发布:2024-11-02 08:52:23 浏览:75
淘宝大学教学 发布:2024-11-02 08:49:04 浏览:687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答案 发布:2024-11-02 07:26:02 浏览:13
辅助教学 发布:2024-11-02 05:51:57 浏览:246
英语见证 发布:2024-11-02 05:41:05 浏览:991
绿色苗圃教育网 发布:2024-11-02 05:33:43 浏览:579
元江县地理 发布:2024-11-02 05:28:02 浏览:534
星妈教学 发布:2024-11-02 05:21:45 浏览:652
优胜教育网 发布:2024-11-02 04:31:43 浏览:460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4-11-02 03:49:24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