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融合
㈠ 学科融合的沿革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现在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创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据统计,在1901~2008年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中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中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最近8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6.7%。可见学科融合与交叉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学科的融合需要学者经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更容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㈡ 学科融合如何走出“初级阶段”
下,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广泛受到关注。但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看,某些学校的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的偏颇和操作的失误,影响了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学科融合实践操作层面的误区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虽然涉及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但却不是几个学科的大杂烩,而是在坚持主导学科个性和特质的前提下,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
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在科学课上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进行直接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
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其目的在于增进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比如“折形状”相关的教学内容,出发点是测试不同形状的承重能力。但有些老师却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以表明这节科学课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意义。
学科融合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自然介入和参与,不应牵强为之。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某些教师为了能将工程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和“碉堡”,再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用以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为牢固。显然,这些活动与本课主题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刻意体现美学和建筑学的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偏离了教学目标。
学科融合应遵守的内在规定性
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使是简单的认知活动,仅仅单靠一门学科的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比如,探究“摩擦力”时,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诸如用手写字、用筷子夹菜、穿防滑鞋等都要用到摩擦力,这些现象有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出这种“摩擦力”概念的前提是学生应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对于不具备“摩擦力”生活常识的孩子来说,很难弄明白摩擦力的相关问题。接下来,研究“摩擦力大小”问题时,需要反复统计数据,这就用到了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对一组组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规律性总结时,就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概括与表达),最后,当研究为什么粗糙的冰面比光滑的玻璃面更滑时,就要用到物理学知识……因此,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动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学科融合应以有效探究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应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也不考虑与主体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自以为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如在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的故事(历史)、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画面(电影)、游泳时的沉浮现象(物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这些都体现了该教师对学科融合教学的努力,遗憾的是,其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这些沉浮现象的例子只是在外围上打转转,没能进入问题本质的探究。相反,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量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学科融合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何矫正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地用其他学科知识来点缀一下,更不是多门类学科知识的混搭,而是基于一定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要求。
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每一课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所有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在目标导向下,加入一些经过筛选的具有价值的内容。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光”的一课教学,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说明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小孔成像”来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描述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解释“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来,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教师在讲解时似乎只是信手拈来,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但又恰到好处。作为教师,若要模糊学生的学科界限,平时必需强化自己的学科的训练和积累。不只要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科融合的尝试和探索,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历史上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学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比如:居里夫人授课时,经常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诠释某一科学问题;爱因斯坦在讲到非常深奥的相对论时,总是以音乐的唯美和诗一般的想象进行一番风趣的描述……他们都是当下教师可以学习的榜样。
㈢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各学科融合
葛慧玲(周口市纺织路小学,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6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怎样把各学科渗透到语文中去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爱因斯坦就是在音乐中发展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罗曼·罗兰也是在音乐的海洋中发展了他的思维,获取了创作的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运用音乐辅助教学。 1.恰当运用名曲,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好玩、易动,课间常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上课后一时难以安静下来。这时我设计“请你欣赏”的环节,让学生听一些节奏明快、优美动听、刺激性不强的音乐,如小提琴曲、钢琴曲、长笛曲等。这样不但起到转移兴奋、镇静安抚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脑神经易疲劳,有意注意能力较低,20几分钟的学习注意力已很难集中。这时我又让学生听一些节奏缓慢、匀称而庄严能给人以舒适安宁感的乐曲,如舒曼的《梦幻曲》、门德尔松的《春之声》等,同时让学生或默读课文或做巩固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较理想。 2.运用音乐,启发想象。 音乐也是一门富于幻想的学科。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我是这样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融入美术 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 1.以图激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在授课时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展示出来,或在上课时根据授课内容,边讲边作一些简笔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就用投影显示圆明园被毁灭后残垣断壁、破损不堪的景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谈话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奇异宝的皇家园林,却在8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效果极佳。 2.以图诱说。图画的直观性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看图说话、作文、编故事时可以应用。如指导二年级的看图编故事《小鸭子得救了》时,通过电脑显示画面,再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以图导思。教材中的插图除了画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弦外音”。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点段的描述,以领悟文章中心。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文中插图可与第七自然段文字结合教学,用投影显示画面、文字,然后指导学生透过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等深入剖析,联系上下文描写,体会天气之“冷”及军需处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4.以图促写。即让学生在作画中学写,在读文中学画。例如学生在学习美术第五册《玩具》一课时,语文教师可同美术教师联系,在学习画玩具后布置学生为自己美丽的玩具配上一篇小作文,题为《我喜欢的玩具》。又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画画“我心中最美丽的公鸡”,看谁画得最美(外表、姿态、行为……)。 三、语文教学中融入自然学科 清华大学教授吴文虎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中对“是什么”讲的多而“为什么”讲的少,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引入小实验这一方法,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合作、协同的精神。 在教《赵州桥》这课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怎么支撑得起那么长的桥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吗?”为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问题意识”,我指导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画纸和两块小木块,之后让学生把小木块放在两边,再把画纸平铺其上,然后把橡皮放在纸中间,当放到两块时纸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让学生把两木块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画纸弯曲呈拱形,两头分别顶在木块上,然后将两块橡皮放在顶部,纸不会凹陷,放三块橡皮仍不会凹陷。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组织讨论,并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拱形桥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学生虽不懂其中的力学原理,但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设置了悬念,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㈣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中学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教育改革的途径和目标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进入物理教学课堂,对物理学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在课程资源拓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上,它将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克服和矫正学生在物理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是广大中学物理教师不断探索并致力于解决的难题,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㈤ 学科融合的措施
构建交叉学科的研究组织是促进学科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现代科学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而大学的正式学科组织却是以学科分类而划分,追求的是单个学科的专业化与精深化;而交叉学科组织却以跨域多学科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而建立,体现的是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高校一方面调整现有的学科组织,将细分的院系进行整合,让一个大的学院下设多个系,包含广泛的学科,以消解目前狭窄学科组织间的壁垒,另一方面灵活地建立各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如成立于2000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围绕研究的主题让多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㈥ 学科融合的介绍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㈦ 学科整合的意义
和整合的意义就是能够使多种学科在一起,受到多种教育,但是要联系在一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