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文言文翻译
Ⅰ 虎伥亡文言文翻译
手打翻译,以下译文,请采纳。
有种说法,人被老虎吃了,他的魂魄就会依附于老虎,记载在书里面称为虎伥,就是死了之后,附在老虎身上的鬼魂的意思。依附在老虎身上的鬼魂,凡是老虎出没的时候,会帮助老虎避开危险,逢凶化吉。所以猎人在捕虎之前,都会摆上衣服、鞋帽和饭食,供鬼魂享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鬼魂在享用期间无心旁故,这样老虎就没有鬼魂帮助,不知凶险,落入猎人的陷阱。要是不供奉给鬼魂酒食,鬼魂就会帮助老虎避开凶险,猎人的布置的陷阱一无用处。老虎被猎人捕杀后,鬼魂会在被猎杀的地方,日夜哭号,以为再也不能帮助老虎吃人了,哭声真是震天动地,就好像要为老虎报仇似得。
对于这事,我将信将疑,认为是无稽之谈,但前几日看到了一本名叫《说郛》的书里收录的一篇东坡记载的老僧能变化成老虎的故事,才知道这事是真的,我不觉得感叹啊,“鬼魂啊,鬼魂,你真是不看到你的尸身就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啊。你生前被老虎吃了,死后还变成鬼被老虎奴役驱使;幸亏老虎被猎人杀了,你反倒为老虎痛哭,真是愚蠢啊,难道不知道自省么。
哎,与此我想到了那些宵小之辈,他们仰人鼻息,竭尽所能侍奉权贵,甘为走狗鹰犬,残害良善忠良之人;一旦权贵倒台,这些人仓皇不知所以,终日惶惶,唉声叹气,为那些权贵的死而悲痛可惜,真是死不悔改,难道不知道正是那些权贵、你的谄媚无耻才让你落入如此境地的么,你们啊,不就是依附于虎的鬼魂么,这不就是依附于虎的鬼魂么。
Ⅱ 今也则亡文言文翻译
译为:现在没有了。亡在此是通假字,通“无”
此句出自《论语》(当然了,其它的古文中也可见到,最好说明出处,然后结合全文分析)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Ⅲ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译
人琴俱亡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Ⅳ 虎伥亡的原文及翻译
虎伥亡翻译:
被老虎咬死的人(的魂)不敢到其他地方去,于是就作了老虎的跟班,此后有个名字叫伥鬼。伥给老虎作向导,路上遇到暗藏的机关或设置的陷阱之类,就改道而行。人遇到老虎,衣带会被解开,这都是伥所做的勾当。虎见到人(就咬死),伥随后就吃掉他。
原文:清·袁枚《子不语》虎啮人死。死者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为伥鬼。伥为虎前导,途遇暗机伏陷,则迁道往。人遇虎,衣带白解,皆伥所为。虎见人,伥而后食之。
(4)亡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袁枚虽自谓此书乃“自娱”、“戏编”之作,实际却是用力甚勤,历时颇久。从始作到编定,前后半个世纪,几与袁枚整个创作生涯相终始。袁枚对志怪稗官小说的爱好,自幼养成,老而益嗜。
他小时候就“好听长者谈古事”(《亡姑沈君夫人墓志铭》)。
特别是他的姑妈沈氏经常给他讲各种故事和野史,“姑为捃摭史书稗官,儿所能解者,呢呢娓娓不倦。以故枚未就学,而汉、晋、唐、宋国号人物,略皆上口”(同上)。少年时代的袁枚,尤其喜读各种杂书,“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
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对书叹》)。他在《子不语序》中说: 余生平寡嗜好,凡饮酒、度曲、樗捕,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能焉,文史外无以自娱。
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这就很分明地告诉读者,《子不语》中所记存的奇闻异事,是他毕生搜聚的结晶。至于其中所志所述,多是子虚乌有,切勿信以为真而为其所惑。
他生前爱远游,足迹遍及东南各处佳山秀水,所到之处,必不忘“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子不语》中故事写明流传地的不少,如天台、雁宕、黄山、匡庐、罗浮、桂林、南岳、潇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窦等。袁枚可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采风者。
因此,《子不语》一书在内容上自有特点。它既不同于寄托孤愤、真幻结合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也不同于儒者著书、以存风化、归于醇正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子不语》几乎无怪不志、无异不述、无奇不记,既博且杂,以才子之笔,存录了清代中叶传播于东南一带田夫野老口中的怪异故事,记叙了彼时士宦官绅唇吻间所流布、乐道的形形色色荒诞传闻。
鲁迅评《子不语》“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中国小说史略》),可谓的论。而本书的这些优劣短长之处,恰恰是因其内容博杂以及“采风”式实录而造成的。
可见,《子不语》一书除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其应获的一席位置外,还具有较高的民俗史、社会史研究价值。即或如此,《子不语》还是浸润着袁枚一以贯之的“倡性灵,反束缚,嘲道学,背传统”的思想光彩。
Ⅳ 文言文—韩歆直谏亡身翻译
翻译:
建武十三年(37年),大司徒侯霸去世,刘秀把韩歆从沛郡(治所是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境内)调到京城,让他代替侯霸担任大司徒。韩歆的性格倔强,有意见喜欢直说,没有隐讳,他的这种作风,常常让刘秀感到难以接受。
有一次朝会,刘秀在读隗嚣、公孙述的来信之后叹道:"可惜了,其实,此二人也有才。" 韩歆应声答道:"亡国之君都有才!夏桀和商纣王就很有才。"刘秀听了勃然大怒,认为他的言词太过激。
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韩歆又上书刘秀,声称大汉朝要遭凶年,庄稼会歉收,会有大量饥民出现。刘秀问他依据何在,但韩歆却说不出理由,只是指天画地的发誓,而且言辞急切。此事再次惹得刘秀大怒,正月二十三日,刘秀正式颁诏,将韩歆免职遣送回乡。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使者去路上继续追责韩歆。
按照汉法,对于有罪贬谪的官员,如果在路上被诏书责问,就是逼其认罪自杀。司隶校尉鲍永一再为韩歆求情,刘秀都没有答应。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在路上接到责问诏书,当即伏剑自杀。
韩歆一向名气很大,死于无罪,大家都不满,刘秀也后悔了。为了弥补前过,他下诏对韩家追赐金钱、粮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礼安葬,并对其家属予以安慰抚恤。
Ⅵ 韩歆直谏亡身文言文翻译春正月年丑
原文:
(建武十五年)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韩歆免。歆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歆于上前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故坐免归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歆及子婴皆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帝乃追赐钱谷,以成礼葬之。
翻译:
(公元39年)春,农历正月辛丑日,大司徒(官职名)韩歆被撤了职。因为他说话太直接,无所避讳,常常让皇上无法容忍。他在皇上面前说将有饥荒发生,并从天文地理来论证,言语很是刚切,所以被撤职送回了老家。皇上还觉得气没出够,又派使臣拿着诏书到他家里责备他。一气之下他和自己的孩子都自杀了。韩歆的名望一直很高,却死在不是有罪的缘由上,众人不满。迫于无奈皇帝追赐了些财物,并准予礼葬。
Ⅶ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翻译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内那人走路的样子容,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Ⅷ 死亡的古文翻译
(一)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二)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四)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五)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Ⅸ 文言文翻译
《晁错传》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以及修改法令。上书陈述几十次,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却很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总是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于是饮药自尽,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的军队的将帅。打仗归来,上书陈述军事情况,拜谒进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因为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景帝说:“这是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道:“你所说的确实不错,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掌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个人私仇,反而因此惨遭斩首身亡。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错这一类人吧!
评赞说:晁错精于替国家长远谋划,却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亲看到了,只是他长于治理沟渠,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如赵括的母亲指出赵括的弱点,来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错虽然不能终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诚。所以写出他的所作所为的文字附于书中。
Ⅹ 《韩歆直谏亡身》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建武十三年(37年),大司徒侯霸去世,刘秀把韩歆从沛郡(治所是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境内)调到京城,让他代替侯霸担任大司徒。韩歆的性格倔强,有意见喜欢直说,没有隐讳,他的这种作风,常常让刘秀感到难以接受。
有一次朝会,刘秀在读隗嚣、公孙述的来信之后叹道:"可惜了,其实,此二人也有才。" 韩歆应声答道:"亡国之君都有才!夏桀和商纣王就很有才。"刘秀听了勃然大怒,认为他的言词太过激。
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韩歆又上书刘秀,声称大汉朝要遭凶年,庄稼会歉收,会有大量饥民出现。刘秀问他依据何在,但韩歆却说不出理由,只是指天画地的发誓,而且言辞急切。此事再次惹得刘秀大怒,正月二十三日,刘秀正式颁诏,将韩歆免职遣送回乡。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使者去路上继续追责韩歆。
按照汉法,对于有罪贬谪的官员,如果在路上被诏书责问,就是逼其认罪自杀。司隶校尉鲍永一再为韩歆求情,刘秀都没有答应。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在路上接到责问诏书,当即伏剑自杀。
韩歆一向名气很大,死于无罪,大家都不满,刘秀也后悔了。为了弥补前过,他下诏对韩家追赐金钱、粮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礼安葬,并对其家属予以安慰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