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天体学科普书

天体学科普书

发布时间: 2020-11-25 14:40:01

A. 物理问题求科普 天体为什么自转可以用什么理论解释

1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到没有摩擦力的太空扔一枚石子,它会不减速的跑下去(忽略引力的情况下)。2 初中物理忘了告诉我们(但我们可以自己推出来),在太空中转一个陀螺,这个陀螺可以旋转很多年不停下来(理论上可以永远不停)。3 上面一条用物理的话说,如果在不受力的环境(例如太空中可以近似看作不受力)你给陀螺一个初始角动量,那么陀螺会保持这个角动量。4 每个星球在形成时,都会带些角动量,这个角动量可以有0, 1 , 12.306 ,10086或者其他任意一个数值。其中我们将拥有0这个数值的星球称之为没有自转。5 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角动量完全为零的星球,就像我们还没找到重量精确等于1克拉的天然钻石一样。PS :因为在太空中不是真的不受力,所以星球的角动量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球因为太阳引力的原因,每一百年自转周期会变化一两毫秒。注:这里的角动量指的是自旋角动量。

B. 宇宙科普知识 宇宙科普知识

围绕一个问题弄得哦,够不?
宇宙知识——宇宙在膨胀吗?

夏日夜空,繁星闪烁,不禁使人陷入对宇宙的遐想之中。20世纪10~2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频率随着它离我们距离的远近而有规律地变比,即谱线红移。1929年哈勃总结出谱线红移的规律是:对遥远星系,红移量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比例系数H叫哈勃常数,这红移叫宇宙学红移。此后,在红外及整个电磁波波段都观测到了这个规律。它被解释为是由星系系统地向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时的多普勒效应产主的。这就像火车远离我们行驶时汽笛的声调(即频率)比静止不动时的声调更低一样,由此得出星系都在做远离我们的运动,离我们越远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这就好像是掺有葡萄干的面包在烤箱中膨胀起来一样。这个模型叫宇宙膨胀模型或大爆炸模型。近年来在宇宙膨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爆胀宇宙等多种改进模型。
从宇宙膨胀的观点出发,利用哈勃公式反推到过去宇宙中所有天体应该聚集于一点,由于某种原因在它内部产生了"大爆炸"。诞生了现在的宇宙,从而得出了时间是有开端,空间是有限的结论。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究竟经过了多少时间,即宇宙的年龄是多少,这取决于哈勃常数H的大小。最初哈勃常数仅500(公里/秒/百万秒差距),这样算出的宇宙年龄比地球的45亿年的年龄小很多。以后改为50~100之间。若取100,宇宙的年龄只有100亿年,而银河系的球状星团的年龄是150亿年,矛盾很大。若取50,宇宙年龄为200亿年,矛盾不那么明显,因此被大爆炸宇宙论者所赞同,但在观测上,这个数值有些勉强。究竟是多少,一直没有定论。近年来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的结果倾向于取80。这样算出的年龄为120亿年,矛盾还很明显。宇宙将来是一直膨胀下去还是又收缩回来,这要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而宇宙平均密度究竟是多少目前还不能确定,因为观测的距离越远,平均密度越小,下限有没有还不能确定。1965年发现了宇宙空间的2.7K微波背景辐射,被大爆炸论者解释为大爆炸时期的光经过上百亿年后的遗迹,是大爆炸宇宙的一大证据,但这种解释并不是唯一的,因为宇宙空间中充满介质,2.7K微波背景辐射具有黑体辐射的性质,可以解释为宇宙空间中介质发出的温度是2.7K的热辐射。
仔细分析起来,问题可能出在将光谱线的红移都解释为星系运动的多普勒效应上。过去,人们曾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了银河系内恒星的光谱线移动,从而成功地确定了星系内存在自转现象。但现在天文观测中却发现一些红移现象,若用运动的多普勒效应解释就存在许多困难,这促使人们考虑到必然还有其他机制能产生红移,这里列举几种观测结果。
①多普勒效应对同一个天体,其红移量与光谱线的频率无关,因此观测每个星系中不同谱线的红移量,比较它们是否一致,就是鉴别红移是否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一种依据。如果一致,就表示有可能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如果不一致,就肯定它至少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1949年威尔逊对星系NGC4151的观测结果表明,虽然不同频率的红移量差别不大,但也超出了观测的误差范围,频率越高,红移量越小。这样至少可以认为宇宙红移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
②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各点发出的同一种谱线,在扣除了各种已知的运动效应后,越靠近边缘的地方红移量越大,在太阳半径90%左右的地方,红移量急剧增加。这意味着太阳上还有某种未知的因素在产生红移。
③先驱6号宇宙飞船发射的遥测信号中心频率为2292兆赫,当飞船绕到太阳背面经过太阳边缘时观测到异常红移现象。
④类星体红移量一般都很大,如果把这都归结为多普勒效应,算出的距离一般在100百万秒差距以上。由此推算出它发出的总光能力为银河系的100倍;射电能为银河系的10万倍。
而由光变周期算出它的直径只有一光年左右,这意味着类星体的辐射密度非常高,但目前一直找不到产生这样高辐射密度的物理机制。有些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因而类星体离我们的距离较现在推算的要近得多。
⑤星系、类星体相互之间都有成协的现象,即这些天体两两或更多相距较近并有物理联系。观测表明,有些成协天体间红移值相差较大,有些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吸收线有各不相同的红移值,称为多重红移。
既然这些红移不能用多普勒效应解释,那么它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光在发射时固然有许多因素影响它的频率,但宇宙中这么多天体都如此有规律地只随着远离我们的距离而变化,就难以理解了。光在它漫长的传播路径上经历了几亿至上百亿年的岁月,这期间必然比它在发射的一瞬间有更多的因素影响着它的频率。现在人们了解到,在星系际空间中存在着星系际介质,它的密度在10E-29克/立方厘米以下。成分与银河系的大致相同。除了有能对星光产生可见效应的星系际气体、尘埃和固态物质、低光度星体外,还有大量的基本粒子。
据估计,星系间基本粒子的质量占了整个宇宙总质量的绝大部分,它们是看不见的。
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介质不仅能吸收光,还能再发射光;再发射的光,其频率不仅仅只是 原有的频率,还有其他的频率,只是在原有频率及其附近强度最大。其实,人们早已熟知光子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与介质的相互作用会逐渐转变成低频的光子。但过去人们认为这只会使谱线衰减而不会产生红移。
由惠更斯原理知道,波前上所有粒子产生的子波叠加后能形成具有新频率的平面波。新产生的频率叠加在原有频率上的结果,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谱线会被平滑而消失,而是谱线被整体地移动,在远距离传播中,光的频谱的变化就好像在谱卒域中传播的波一样。这里频率域相当于弦,光谱的强度相当弦的振幅,一条谱线对应于弦上的一个波峰,弦上波峰的传播对应于谱线在频率域中传播。这种新型的波叫频域波。如果 新产生的频率电较原来频率低的能量大于较原来频率高的能量,频域波向低频端传播,形成谱线红移;反之,频域波向高频端传播,形成谱线紫移。由实际经验知道,通常总是低频成分多于高频成分,所以实际上常观测到红移。
星系际空间是充满介质的,星光必须通过介质才能到达地球,所以光谱线必定会红移,而且距离越远红移量越大,这与哈勃公式是一致的。对宇宙红移来说,应先扣除介质产生的红移效应,剩余部分才可能解释成多普勒效应,这是处理观测数据所必需的步骤。但以前在得出膨胀宇宙模型时,并没有做这件工作,扣除后的结果无非是3种情况:①全部扣完,宇宙是稳定的。②还有剩余,宇宙是膨胀的。不过,这时膨胀速度要比现在认为的速度慢得多,宇宙的年龄也比现在算出的大许多。③是负值,宇宙正在收缩。由于我们目前对宇宙空间的情况了解甚少,虽然对地球上的介质与波的相互作用知道一些,但毕竟对在星系际空间中实际发生的情况知道甚微,也许还有些重要的相互作用没有认识到,介质产生红移扣除的结果很难认为是已经完成。也许我们应当反过来,即从宇宙红移来反推星系际介质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宇宙是有层次的,有行星、恒星、星团、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它们的平均密度呈指数下降,这些都说明宇宙是不均匀的。地球绕太阳转动,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转动,银河系绕本星系团的中心转动,星系团又绕以宇宙背景辐射所表征的经过平均后的星系际空间的介质运动,宇宙也不是各向同性的。这是我们所能看见的最远的宇宙的情况。
大家知道。对于一个引力系统来说,只有具有一定的角动量(旋转)才可能维持比较稳定的结构。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是比较稳定的,可以认为宇宙红移主要是光通过星系际介质时的频域波。正如上面谈到的,宇宙是膨胀的,稳定的还是收缩的,要扣除星系际介质的效应后才能确定。而扣除介质的效应需要对星系际介质有较详细的了解,这在目前还难以做到。也许应该从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是较稳定的旋转系统出发,用红移资料来反推介质的情况。人类就是这样在不断探索中来认识宇宙的。

C. 科普:宇宙有多大,宇宙如何形成的,宇宙有多少星

科普:宇宙有多大,宇宙如何形成的,宇宙有多少星系?

2018-06-27 21:07宇宙/大爆炸/科普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1.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在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2.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体积极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41亿年前左右,奇点产生后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3.宇宙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什么是行星?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行星大小的排列顺序和相对地球的比例?

1.木星1316

2.土星745

3.天王星65.2

4.海王星57.1

5.地球1

6.金星0.856

7.火星0.150

8.水星0.056

八大行星的远近排列、大小和体积的排序?

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按距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体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什么是恒星?在夜晚用人眼能看到多少颗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恒星都是气体星球。正常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差不多。按质量计算,氢最多,氦次之,其余按含量依次大致是氧、碳、氮、氖、硅、镁、铁、硫等。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

如何测恒星的质量和密度?

只有特殊的双星系统才能测出质量来,一般恒星的质量只能根据质光关系等方法进行估算。已测出的恒星质量大约介于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120倍之间,但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0.1~10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的密度可以根据直径和质量求出,密度的量级大约介于10克/厘米(红超巨星)到 10~10克/厘米(中子星)之间。

什么叫光年,银河系的直径有多少光年?

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离,1光年=94600公里,光由太阳到达地球需时约八分钟,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为半人马座比邻星,它相距4.22光年。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有七万光年,假设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将需要多于十万年的时间。

什么是光?

这很有讽刺性。光就在我们周围,因为它我们才能看到东西。但是要精确的说它是什么却不容易。光可以被认为是有时具有波的性质的在时空中传播的粒子。这是因为光具有双重的性质。如果你想把它描述成波,想象一下大海中一排排的波浪。当然光波不是水组成的而是电能和磁能在空间的共同传播。我们叫做电磁波或电磁辐射。真空中光波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距离叫波长,一秒钟内通过一个固定点的波峰叫做波的频率。

D. 请你推荐几本像10万个为什么美妙的星球地球的故事等科普书籍

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科普书籍都非常的有利于。

E. 求简单科普一下,四个专业标题的含义。 1. 航天器在轨运行/天体运行的可视化仿真。 2.

  1. 已经在制定的轨道上运行/计算机模拟的仿真运行图像。

  2. 铁轨下方轨枕的数量,具体的应用探讨就太专业了,自己查资料吧。

  3. 伪距:测量出的距离因为各种干扰与延迟,与实际距离有误差,所以称之为伪距。

    多路径:信号是通过多路径传播的,不只是以波段形式,也通过水面反射、建筑反射等等。

  4. §1-6 权、定权,一种测量的方法。

我只能解释一些名词,具体的含义,通过名词你也差不多就理解了。

F. 找一些有关宇宙天体科普网址

你所说的这种视频都是由商业公司制作的,一般科普网站不具备这种能力。
要看这种视频,可以关注Discovery,BBC。(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Discovery,BBC就可以找到大量科普视频了。)

G. 星际战甲剧情任务搜刮科普斯资源箱是在哪个星球啊

破坏任务,角落里能找到白色的箱子,可以打开的那种(普通的是绿色的)

H. 关于地球的科普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8)天体学科普书扩展阅读: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I. 一部科普电影,有解说的那种,是探测外太空的一个星际的故事

看看是不是这个。

片名:异形星球/外星生物

◎年 代 2005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科幻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文件格式 RMVB
◎视频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1CD 309MB
◎片 长 93 Mins
◎导 演 Pierre de Lespinois
◎主 演 Wayne D. Barlowe .... Himself
Curtis Clark .... Himself
James Garvin .... Himself
Jamie Haines .... Himself
Stephen Hawking .... Himself
Jack Horner .... Himself
Joan Horvath .... Herself
Michio Kaku .... Himself
James Kirkland .... Himself
◎简 介
国际在线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20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英国生物学界的科学家们,用计算机模拟出了两个可能在银河系中存在的外星天体———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奥里里亚”和“蓝月亮”。模拟结果显示,这样的行星如同“第二地球”,上面完全有条件孕育外星生命 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5月30日播出的特别节目《外星生物》中,将首次披露科学家眼中的“外星生物”是什么模样。
奥里里亚 血肉动物以太阳能量为食
在实验中,科学家先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一颗围绕红矮星(红矮星是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星体,尺寸约有太阳的8倍大)运转的虚拟行星———“奥里里亚”,它是最适合孕育生命的银河系行星的代表。“奥里里亚”的一面永远面对着它的太阳———红矮星,而它的另一面则永远处于黑暗之中。黑暗的一面永远被冰层覆盖,而朝着红矮星的一面则有广阔的河流和洪水肆虐的平原,云彩和闪电风暴主宰着天空。
通过计算机模拟,生物学家们构想了一些从理论上可以在“奥里里亚”上生存的外星生物———它们包括像巨大植物般的动物“刺激扇”(StingerFans)、长颈鹿般的掠食者“大胃猪”(gulphogs)以及可以消融肉食的蝌蚪状生物“歇斯底里”(hysteria)。“刺激扇”的顶部长有巨大的扇状物,它们是血肉动物,以太阳能量为食;巨大的触须使它们能在淤泥上光滑移动,从而寻找更好的地方吸收太阳能。“大胃猪”则在“刺激扇”丛林中生活,它有15英尺高,体型像水牛,但脖子却像长颈鹿,尽管它相貌丑陋,但科学家相信它奔跑的速度不亚于一匹赛马。而“歇斯底里”则以消化泻湖中的小生物为生。科学家认为,该行星最主要的动物还包括一种犰狳状的生物———“mudpod”,它具有三双腿,能像鳄鱼一样在水中游泳。
蓝月亮 树近千米高,鲸鱼能飞翔
而计算机模拟的“蓝月亮”,则围绕着一颗巨大的行星运转,那颗行星所处的太阳系有两颗太阳。“蓝月亮”上一天有240小时,它的大气层浓度是地球的三倍,像悬浮的海洋。由于大气层密度高,地心引力轻,在“蓝月亮”上飞翔将是轻而易举的事。
“蓝月亮”上长着茂密的“宝塔树”森林,“宝塔树”的顶部具有碗状的凹口,用来收集雨水。为了能够支持水的重量,“宝塔树”下面会互相纠结,像建筑结构一样交叠在一起。由于该星球上的二氧化碳比地球浓上30倍,因此巨大的平顶“宝塔树”可以长到800米高。
“蓝月亮”上的食肉动物是一种类似风筝的动物,它们垂下的触须如同“死亡陷阱”,能将地面上的生物消融在喷射出的酸液里。“蓝月亮”上还有一种可以在天空中飞翔的“飞鲸”,它们很像地球上的鲸鱼,惟一不同的是,它拥有33英尺长的翅膀,可以在“蓝月亮”数千英尺高的天空中翱翔。如果它们飞得太低,将会遭到另一种黄蜂状生物的攻击,这种尺寸像鹰般大的黄蜂状生物名叫“斗篷幽灵”,它们具有三只360度视角的眼睛,它们的锋利鸟喙可以撕裂“飞鲸”的坚肉。
“这是一个寻找外星生命的世纪 ”
近几年来,科学家发现银河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生命的避风港。“寻找外星生物”SETI计划科学家肖斯塔克说 “银河系中的行星就像虫子一样普遍,如果银河系中的多数行星都像木星一般大,并且所有行星都无法孕育生命,那将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这太不合情理了。我想我们最迟到2025年,就可能找到外星生物。”
尽管没有排除生命会产生于其他一些外星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但科学家仍相信,外星生命最可能还是基于二氧化碳和水,就像地球上一样。科学家还相信,在外星生命间,达尔文的“进化论”依然有效,自然选择将决定着一切。英国剑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莫里斯说 “进化证据显示,尽管外星生物可能会非常古怪,但往深处看,它们可能会和地球生物非常相似。”
据悉,欧洲宇航局的“达尔文计划”将采用NASA未来的“陆地行星发现者”太空望远镜扫描太空,搜寻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化学信号,譬如二氧化碳、氧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虽然“陆地行星发现者”到2015年左右才能投入使用,科学家们仍为这一计划可能带来的发现激动不已。剑桥大学生物学家莫里斯满怀信心地预言说 “这是一个寻找外星生命的世纪,这是最令人激动的时

J. 星际穿越 汽车是怎样跑起来的 星球宇宙之谜 科普类书籍电子书TXT下载百度云

http://vdisk.weibo.com/u/1260647875
学会自己找资源,知道团队经验分享给你
http://jingyan..com/article/925f8cb8c55037c0dde056e0.html

热点内容
郑的英语 发布:2024-11-05 11:29:04 浏览:504
西安杨付教育 发布:2024-11-05 11:29:02 浏览:626
教学资质挂靠 发布:2024-11-05 10:58:06 浏览:262
班主任拉黑 发布:2024-11-05 10:53:04 浏览:115
高二物理是必修几 发布:2024-11-05 10:49:31 浏览:255
老师的肩膀作文 发布:2024-11-05 10:13:50 浏览:898
高考答案四川英语 发布:2024-11-05 10:13:10 浏览:684
自然地理学专业 发布:2024-11-05 09:46:16 浏览:354
教师书法比赛方案 发布:2024-11-05 07:56:39 浏览:6
小学英语备课 发布:2024-11-05 07:45:47 浏览: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