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与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方向是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向内容,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而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是突出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践研究,切实推进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学科课程统整研究,带动综合理科与社会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通过学科教学行动与实验研究,切实推动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学科与课程与教学论的融合,实现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创新。
也就是学科教育专业,更倾向于实践;而课程教学论,则比较注重理论啦(比如说什么教学方法,建构主义之类)。(说实在的,两个差别不是特别大)
拓展资料:
教学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身体、智力、情绪、精神生活成熟过程的了解,并施以有利的影响,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学科教学心理学其要旨在于造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改造社会的人。每门学科均可根据其特点在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工具、培养智力和形成个性及习惯方面发挥作用。
学科教学心理学是各科教学法的基础。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
①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各科教学法及学习法,把各执一端的、零散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加以系统化,提高到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水平;
②根据实验的结果和确切的事实立论,评价现行的教本编辑以及教法使用的得失,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优途径。
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所有中小学教学计划所列的各门学科,诸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均包括在内。可以把中小学分开研究,成为“小学各科心理学”和“中学各科心理学”等。也可以对各科分别进行研究,构成其本身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体系,如语文教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等。
【教学论】 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国家开设了诸多相应的学科理论教学课程,课程与教学论成为它的二级学科。在培养教学队伍的建设中将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中学教学论与教学实践系列教材,《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数学教学论》、《中学英语教学论》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
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基础理论和教学的一般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探讨知识与教学、教学过程、教学与发展等内容。在一般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智能理论、知情意结合理论、交往理论、活动理论、最优化理论等内容;应用性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两部分。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学论体系中应用性最强的部分,它是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组成部分。
『贰』 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二元论模式
在二元论模式中,课程位于一边,而教学则位于另一边,二者从不相遇,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课程计划中所阐述的课堂中应该进行什么没有什么关系,课程设计者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互不理睬,对课程的探讨与课堂中实际传授的内容相脱节。
在这种模式中,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变化没有什么互相影响。
2、连锁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每一种形式中,教学和课程的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无论在左边还是右边,都暗含着同样的关系。这一模式清楚地说明了这两个实体相结合的关系,如果把一个同另一个分离开来,对两者都会构成严重的损害。
3、同中心模式
在同中心模式中,相互依赖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一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系统,一个被视为另一个的亚系统,A、B的变化表达了当一个实体占据主导位置时,另一个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同中心模式A使教学变成了课程的一个亚系统;同中心模式B则把课程纳入教学的一个亚系统。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种清晰的等级关系,在模式A中课程占优势,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从属于课程;在模式B中,教学占优势,课程则从属于教学。
4、循环模式
在循环模式中,课程与教学两个实体具有一种连续的循环关系。课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影响,相反,教学也影响课程。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反过来,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这一过程是连续的、重复的、无止境的。
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影响下一轮课程决策的制定,继而又影响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用图表为两个独立实体,但又不被看成是独立实体,而是一个圆体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循环往复,以促使两个实体的不断适应与改进。
(2)课堂与学科扩展阅读
课程作用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6、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7、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教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
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叁』 课堂教学应该怎样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一、高效课堂的局限性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三个关键词:效果、效率、效益。但实际上人们最为关注和可以量化的是效率,所以高效课堂会不自觉的引导人们关注知识学习的高效率:高效课堂=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时间。这就产生了我们经常听到的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些标准和措施,如“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追求课堂高效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将高效作为课堂追求的唯一目标或者是主要目标,必然会忽视学生精神及生命成长的需要,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认为,高效课堂虽然极大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但高效课堂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二、魅力课堂的基本内涵
自2012年开始,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曾军良校长提出了魅力课堂的概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魅力课堂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界定,初步构建了魅力课堂理论。
“魅力课堂”是基于尊重学生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精神动力,努力让课堂迸发五彩的魅力光芒,让学生感知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行动。
“魅力课堂”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学习高效目标的。因此,魅力课堂改革更加关注过程的魅力,更加充满了人性的温情。
魅力课堂是“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并最终走向人的“生命发展场”。这样的“魅力课堂”,将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内在兴趣和需求的推动,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生命成长本身的需要。
“魅力课堂”的目标追求是提升“三力”,即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并逐步将课堂从“知识传授型课堂”向“激情、温暖、美丽、思考、开放、分享的课堂”转变,让课堂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殿堂。
“魅力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课堂境界,是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我们要逐步探索“提高课堂学力”的途径,探讨“激发学习活力”的办法,深究“增强教学魅力”的策略。
“魅力课堂”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是真正的尊重、成全、关注;学生拥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思维高度活跃,表达充满自信,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一种主动成长的境界。
“魅力课堂”追求以爱育爱、以情激情的精神世界。教师心怀真爱,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懂得爱、珍惜爱、理解爱、学会爱、付出爱,在教育的过程中生发出不竭的爱;教师有激情,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才能催生灵动的思维,才能燃起智慧的火花。
“魅力课堂”激活了师生成长的动力,改进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教师的魅力也大大增强,育人的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
三、魅力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在课堂层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二者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产物,都是学校综合课程改革的一部分。魅力课堂不排斥高效,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效课堂的探索为魅力课堂的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可以说魅力课堂是在继承高效课堂精华基础上的发展。
我们将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加以认真研究和对照,不难发现:二者都反对灌输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都重视师生的角色定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都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以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都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都强调与生活实践的接轨和课程的校本化改造;都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强调课堂的开放与生成;都强调学科特点,重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形态。这些都是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肆』 论文:浅谈小学教学活动课与学科课的区别和联系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伍』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与学
近年来,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不同层次的学习,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就连我们的村校教师大都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三个领域。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教委在“五个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要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读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书读多了,教师掌握的知识就丰富了,在课堂上才能滔滔不绝,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否则,将会导致课堂的僵化,不受学生欢迎。
二、不断创新,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每一册《教师用书》中的说明或写给教师的话,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让自己学有实效,用有效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
(二)认真学习研读新教材,不断创新教材。教师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虽然目前人们对课本的处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好课,备好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饱满热情讲授知识,以浓浓的情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并以自己富于情感的举手投足和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教师有了这个“研读新教材”的功夫,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合作、去交流,“悦”读课本、“悦”读课堂,体味过程。因此,教师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师还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为蓝本,自己拓宽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精心设计,努力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
(一) 关注“三维”。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喜笑逐颜开,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吃人的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批评之后,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来这句话的确不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可以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很多教师把这句话当作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你自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博士凯说:“个性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企求,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获,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才,每个学生都有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犯错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不犯错误或者说天生就什么都会,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引导他们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打动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或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经历丰富的情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四、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领”、“同伴互助”。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目前,在我们这些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地区,要让每一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或者请专家到学校来长期辅导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走向成熟的专业行为。同时,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命根,唯有加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发挥校内资源。另外,还要提倡同行引领、同伴互助。同行引领、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让我们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我们还会在这种互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4.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发挥;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快的气氛围,以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师所教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合理地运用教材,研读文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向同伴学习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想,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有准备去接受社会给与我们的挑战,做新课程推进的完善者和促进者。
『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效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培养兴趣。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掌握使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是新世纪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强调本学科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的地位,使学生明确只有掌握了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将来工作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
2、勇于尝试,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和困难。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尝试。在指导学生运用字典、导读导练资料、多媒体设备学习的基础上,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提出疑难问题的习惯。
3、活动导学,创新模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活化教材,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在生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适当的活动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知识,提高技能。
4、巧设练习,激励评价,学习知识和技能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布置作业时要将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巩固题、发展深化题,让学生选做,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
『柒』 学科教育与课程与教学论有什么区别吗
你好,我是10年考得教育学类的研究生,据我所知,教育硕士一般是教育工作者才有资格参加,要求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应届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而学科教学与课程论是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只要达到本科学历都可以报考的,我就是10年报考的学科教学论(属于课程与教学论)。呵呵,说的有点乱,这样说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
『捌』 五要素课堂包括哪些
一、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学科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要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一要科学、准确;二要形成网络。学科知识要科学、准确,这是个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最好不要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知识要形成网络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有自己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自身的规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也就是把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连接点。每年的高考考查知识的题目往往是考查知识的连接点,也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网络和内部规律的认识程度。
二、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学科能力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科都提出了能力要求,比如化学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数学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中考、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是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科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无论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还是从考试角度的出发,都要完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前面讲到给学生学科知识时要注意落实知识点和知识的连接点,其实在知识的连接点上还可以繁衍出知识的生长点。所谓知识的生长点的生成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能力的生成过程。
三、课堂教学要给学科思想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想,一定意义上说学科思想是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综合体现。比如数学的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划归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把握了学科思想就把握住了学科精髓。
四、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学科学习方法
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学科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讲“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一定要把学科学习方法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的更明确:“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在于教学。”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责任。
五、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学科意识
这是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每学一门学科都应具备这门学科的意识,诸如语文意识、数学意识、物理意识、化学意识等。有一次我带各科教研员去云南旅游,一位语文教研员在少数民族地区买了一双装饰精美的银筷子,物理教研员过来说:银筷子太重,不好用,这是物理意识。化学教研员则说:这双筷子是生银还是熟银?是否有污染?这是化学意识。另一位语文老师则表示这些是无关紧要的,包装制作如此精美的一双少数民族的银筷子具有保存价值,具有观赏价值。这是语文老师的文化意识。如果学生每学一门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学科意识,那么学生就掌握了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玖』 信息技术课堂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是一门年轻而发展迅速的科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必然带动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
(2)广泛应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几乎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已成为信息时代的“第二文化”和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
(3)高度综合:计算机科学最初的理论基础是数学、逻辑学、物理基础和电子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如语言学、心理学、工程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材料学、光学、生物学等等,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
(4)应用与理论几乎同步:没有一种学科能象计算机这样,应用理论几乎同步发展,少有滞后性。新的理论很快便见诸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很快便普及开来,尖端科技成为大众常识和普通人掌中之物。
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实践性强。
『拾』 学科教育(数学)与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有什么区别吗哪个好一些
学科教育(数学):国内的还是以理论为主。但是国外的一些当地商学院的数学专业还是不错。会有一些实际的项目做。不过数学确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科。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得到重视。
所以如果只是在国内发展,也不打算将来搞学术的话,就目前而言不建议你学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很多学校都有这个方向,特别是师范类的院校,比如好点的 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东北师大,华南师大,中等的,江西师大,辽宁师大,等等,稍差点的 赣南师院,等, 初试考教育学统考,复试按照学校规定的考试,一般是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还有可能是数学教育概论。江西,辽宁都是二类学校,我还知道广西师大也不错,还是3类的,英语要求很低。我是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向的,读起来很有意思,希望你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