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科技成果
⑴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成果展示
2001年,由15所著名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专家组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南京大学情报学、图书馆学2个博士点的优势,中心研制开发了CSSCI数据库,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工程项目1项以及港台合作项目1项。现中心已完成1998—2009年12年CSSCI的数据制作并提供网上服务,出版了3套《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
CSSCI研制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03年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系统的建设。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中心正加紧CSSCI系统的开发与研究,为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而奋斗。
⑵ 孙扬的研究成果
一、期刊、集刊论文
1、孙扬:《陈仪治台班底略议》,《现代台湾研究》2005年第2期。
2、孙扬:《大国梦幻中的弱势外交——1948年中英九龙城寨事件交涉析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选载。
3、孙扬:《战后初期中国军队过境香港史实疏证》,《民国档案》2008年第4期。
4、孙扬:《国共两党军队政治工作比较研究初探(1927-1937)》,《民国研究》总第13、14合辑(2008年冬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5、孙扬、陈谦平:《历史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05-2006)CSSCI的分析》,《求索》2009年第1期。
6、孙扬、陈谦平:《历史学研究概况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7、孙扬、陈谦平:《历史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9
期全文转载
8、孙扬:《2008年中国现代史研究综述》,《民国研究》总第15辑(2009年春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版。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9、孙扬:《地权博弈中的主权与民意——香港屏山机场征地风波析探》,《民国研究》总第18辑(2010年冬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0、孙扬:《国民党军队政工沿革的制度建构考察(1927-1937)》,《民国研究》总第19辑(2011年春季号)。11、孙扬:《尴尬的外交成果:1948年香港关务协定实施之困境论析》,《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4期“学术卡片”摘要刊载。12、孙扬:《战后国民政府涉港事务处置个案研究——以张添祥事件为例》,《阅江学刊》2012年第4期。13、 孙扬:《“殖民地”的底线:香港肃奸风波与“国民日报事件”析论》,《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14、孙扬、柳德军:《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研究高层论坛与会学者发言摘编》,《民国研究》总第23辑(2013年春季号)。15、孙扬:《“祖国将士”被拘之后:香港“屈士文事件”发微》,《史林》2013年第5期。
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16、 陈谦平、孙扬:《论孙中山的“中国国际化发展”思想——〈实业计划〉再认识》,《江海学刊》2014年第1期。17、孙扬:《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析论(1945-1949)》,《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18、孙扬:《论抗战后期中英处置香港问题之方略(1943-1945)》,《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1期。
二、编著
1、姜良芹、孙扬等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2、张宪文、姜良芹、杨菁、潘敏、孙扬编著:《宋美龄、严倬云与中华妇女》,(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版。3、孙扬:《无果而终:战后中英香港问题交涉(194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三、参与项目
1、参与2003年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民国史研究”子课题“民国时期的中英政治交涉”。2、参与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疆通史”子课题“三区革命研究”。
3、主持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与港府对策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2CZS033。4、主持南京大学人文基金个人项目“战后香港问题与中国政局演变研究(1945-1950)”。项目编号:LSRWG1023。教学情况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香港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专题”、悦读经典计划《中国近代史》等课程。
⑶ 施建军的成就荣誉
曾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霍英东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统计科技进步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
1999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
2010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1. 施建军, 1998, 教学成果《不断创新,改革和发展企业管理学科》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
2. 施建军, 1996, 教学成果《不断创新,改革和发展企业管理学科》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
3. 施建军, 1995, 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 南京大学
4. 施建军, 1993, 课程<<统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江苏省
5. 施建军, 1992, 全国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南京大学
6. 施建军, 1992, 获中共南京大学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南京大学
7. 施建军, 1992, 课程《统计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南京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 南京大学
8. 施建军, 1991, 获南京大学做出显著成绩的博士.硕士称号, 南京大学
9. 施建军, 1990, 获江苏省乡镇企业局南京大学商学院乡镇企业岗位培训优秀教学质量奖, 南京大学
10. 施建军, 1989, 南京大学樱松奖学二等奖, 南京大学
11. 施建军, 1988, 被评为“我所喜爱的青年教师”, 南京大学
12. 施建军, 1988, 《“统计学”课程建设》南京大学课程建设优秀奖二等奖, 南京大学 1. 施建军, 2008, 国家统计局二等奖, 国家统计局
2. 施建军, 2008, 课题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方法及测算研究》在江苏省第十届江苏省科研优秀成果奖获课题类一等奖, 江苏省
3. 施建军, 2007, 课题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评价方法及测算研究》在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江苏省政府三等奖, 江苏省
4. 施建军, 2005, 论著《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在江苏省第九届(2003-2004)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江苏省政府二等奖, 江苏省
5. 施建军, 2000, 课题《统计学案例教材》获第五届全国统计优秀成果三等奖, 国家
6. 施建军, 1999, 《1998-2010年城镇住宅需求总量预测》获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年会一等奖, 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
7. 施建军, 1997, 著作《科技进步监测研究》获江苏省第五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江苏省
8. 施建军 , 1997, 论文“关于高等学校财务改革的思考”获《事业财会》论文大奖赛优秀论文一等奖, 事业财会
9. 施建军, 1997, 课题《中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综合科技实力和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获国家科委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委
10. 施建军, 1997, 论文《中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综合科技实力和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委
11. 施建军, 1995, 课题《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获第四届江苏省统计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苏省
12. 施建军, 1995, 论文《高等院校财务综合评价研究》获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首届会计论文大奖赛二等奖,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
13. 施建军, 1995, 论文《R&D资源投入统计初探》获首届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国家教委
14. 施建军, 1995, 论文《经济景气的监测系统研究》获江苏省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江苏省教委
15. 施建军, 1994, 主编教材《统计学教程》被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评为1994年度全国推荐使用教材,
16.施建军, 1994, 课题《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苏省
17. 施建军, 1994, 著作《科技系统分析》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江苏省
18. 施建军, 1994, 论文《中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综合科技实力和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获江苏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江苏省
19.施建军, 1993, 课题《江苏省经济景气循环监测系统》获全国统计计算机软件二等奖,
20.施建军, 1993, 论文《层次分析法在统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获第三届江苏省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苏省
21. 施建军, 1993, 课题《科技兴省统计监控和评价指标的适应与运行》获第二届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
22.施建军, 1993, 课题《江苏省经济景气循环监测系统》获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
23.施建军, 1993, 课题《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
24.施建军, 1992, 江苏省科协第二届“中青年科技提名奖”, 江苏省科协
25. 施建军, 1992, 课题《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苏省
26. 施建军, 1991, 论文《科技统计指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获江苏省优秀统计论文二等奖, 江苏省
27. 施建军, 1991, 著作《科技统计分析与评价》获江苏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江苏省
28. 施建军, 1991, 著作《社会主义市场的系统分析》获江苏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江苏省
29. 施建军, 1991, 课题《科技兴省的监测监控指标体系研究》获全国统计科学研究成果,
30.施建军, 1991, 论文《第一生产力论纲》获优秀论文奖, 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科技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1. 施建军, 1990, 课题《江苏省全社会科技投入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苏省
32. 施建军, 1988, 论文《江苏省大中企业科技开发能力综合评价》获南京大学五.二0青年优秀论文奖, 南京大学
⑷ 江苏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荣誉奖项
公司先后自主开创了树脂吸附法处理数十种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技术,十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核心技术在市场中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占性。公司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56余项,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9项;公司技术团队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发明家特等奖1项、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科技成果奖14项;成功取得“国家工程设计乙级证书”、“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乙级证书”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等资质。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的执行单位,在国家公布的260项“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中,公司共有5项技术被列入其中。公司继2004年被认定为“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后,2006年又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国二万二千多家环保企业中专业从事有机毒物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发、孵化、集成、转化和推广的重要基地。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客户网络和示范工程,业务范围涉及化工、印染、农药、冶金、医药、食品、轻工、市政、电力等数十个行业,为客户提供从环保咨询、工艺开发、工程设计、施工、调试到运营的完整的环保问题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有毒有机废水、废气和固废的治理与资源化、化工园区综合污水处理与源头整治、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及回用、工业用水的脱盐除盐及回用、生活饮用水微污染的净化、新型及常规树脂的研发与生产、特种水处理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与环保工程方案论证、环保工程的总承包和BOT运营。
通过几年努力,公司自主创新技术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环境效益方面,每年治理有毒有机废水300多万吨,年削减有毒有机物引起的COD 约2.5万吨;在经济效益方面,每年回收化工原料7万多吨,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在社会效益方面,帮助全国近50家精细化工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为长江、淮河、太湖等流域的水环境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相关行业废弃物资源化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一项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南金环保公司在前进的道路上,将以“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为激励,不断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和应用步伐,力求成为国内外知名环保品牌,为社会发展和客户需求贡献才智。
⑸ 翟学伟的学术成果
1.《面子·人情·关系网》, 20万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30万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3.《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繁体字版,22万字,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0年版。
4.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简体字版,22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6.《面子、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取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华人本土心理学与华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2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 司2001年版。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劳动社会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社会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 ,第3期。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
*“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信任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社会心理学30年”,《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社会学的转向”,《社会》,2007年,第3期;
*“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社会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社会理论论丛》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创刊号;
*“一场游戏,一场梦”,山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批判、反省与出路”,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第1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评华人心理学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号。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儒家的社会建构:社会理论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 第4期。
*“中国人的社会行动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由公及私:中国组织资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95~1998》,专稿。
*“中国‘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从油画人体展说开去”, 北京:《东方》,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6年, 第3期。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2期。
*“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江海学刊》, 1996年, 第5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总第13卷)。
*“中国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5年, 6月号, 总第32期。
*“中国人‘窝里斗’吗? ”, 北京:《东方》, 1995年, 第6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一种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专稿。
*“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北京:《东方》, 1994年, 第6期。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上是什么取向? ”,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中国人的脸面观: 有关其向度及其假设”,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总第2期 (1994)。
*“‘泥’与‘沙’——为中国‘国民性’之症结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4年, 4月号, 总第22期。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3年, 第4期。
*“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东方天书新探——将军崖岩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双重取向——‘内聚’与‘内耗’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2年, 第3期。
*“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1年, 第2期。 2006年,《报:中国人交换方式与观念的研究》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6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获第五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2005年,《传统中国人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社会心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5)。
2003年,《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2002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5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
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1995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南大队的执行教练及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南大辩论智囊团成员并三次夺得冠军而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
1994年,获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论文一等奖。
1994年,获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3-1994年,获南京大学双元奖教金一等奖。
1993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樱松奖三等奖。
⑹ 邵建东的主要学术成果
1、《德国新史》(与陈晓律合著),香港开明书局1991年版,台湾1993年重印。
2、《竞争法研究》(与戴奎生、陈立虎合著),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本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东亚法律经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丁邦开、戴奎生共任主编),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竞争法》,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Unternehmensgruppen und Zusammenschlusskontrolle in China: Empfiehlt sich eine Regelung nach deutschem Modell?》, Peter Lang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6.
6、《中德商法热点问题研究》(主编,列第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德法典编辑与法律继受》(主编,列第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
10、《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
11、《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律师职业》,编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德国民法总则编典型判例17则评析》,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德国的康采恩与康采恩立法》,载《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3年第4期。
2、《从德国康采恩法看中国企业集团的法律问题》,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3年。
3、《论德国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和社会约束原则》,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创刊号。
4、《析德国竞争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控制》,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4期。
5、《论德国民法中的可撤销法律行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秋季号。
6、《德国康采恩法研究》,载《现代法学》1994年第6期。
7、《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中德民法比较研究》,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8、《德国环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责任》,载《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4年第5期。
9、《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载《法学》1994年第8期。
10、《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4年。
11、《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载《法学》1995年第2期。
12、《德国竞争法对中小企业的特殊规定》,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
13、《不正当竞争民事责任应采推定过错责任》,载《法学与实践》1995年第2期。
14、《德国反垄断法对卡特尔的规定》,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3期。
15、《论意思表示的发出与送达――德国法的启示》,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
16、《Irrefuehrende Werbung als unlautere Wettbewerbshandlung im chinesischen UWG》, in: GRUR Int. 10/1995.
17、《论意思表示的解释》,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本文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制作成民商法类学术卡片)。
18、《德国法学教育制度漫谈》,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
19、《德国民法中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合同》,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3期。
20、《论雇主责任》,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本文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制作成民商法类学术卡片,并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民商法学》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
21、《德国民法典与中国民事立法》,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6/1997合刊。
22、《规范企业合并――德国反垄断法的启示》,载《国际贸易》1998年第4期。
23、《论旧中国民法继受德国民法的原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24、《外国反垄断法对名牌商品的特殊保护》,载《外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25、《中国法律对企业合并的控制》,载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6、《Zur Aufnahme des BGB im alten China》, in: Juristenzeitung 2/1999, S. 80-86. Besprechung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r Zeitung vom 11. Februar 1999 (Vorbildlich). (本文题为《旧中国对德国民法典的继受》。作者先后在德国多所大学作该领域的专题报告。文章发表在德国著名法学刊物《法学家报》(Juristenzeitung)上。对于本文,德国最大的全国性日报《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1999年2月11日作了专题评论,影响甚广)。
27、《论德国民法中的让与担保制度》,载《外国法学研究》1999年第1/2期。
28、《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
29、《竞争法方案――德国新招标投标法介评》,载《国际贸易》1999年第9期。
30、《论正当竞争权》,载《中德商法热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1、《论德国商法的最新修订》,载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32、《Die juristische Ausbilng in China》, in: Newsletter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Juristenvereinigung, 2/2000
33、《卡特尔——自由竞争的天敌》,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8月16日理论版。
34、《中国继受德国民法的实际效果与历史功绩》,载《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典编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5、《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的最新修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季号。(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全文转载,收录入《中国经济法学精粹》2001年卷)《表示意识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错误担保案研究》,载《民商法论丛》总第17期,金桥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
36、《表示意识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错误担保案研究》,载《民商法论丛》总第17期,金桥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
37、《德国民法的百年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2000年12月5日在人民大学作报告,报告内容登载在《中国民商法网》(China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http://www.civillaw.com.cn/lawfor/salon/lawfore/04.asp)。
38、《德国竞争法如何规范比较广告行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39、《包机合同纠纷案研究》,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编)总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0、《善良风俗――德国法界分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一般标准》,载杨紫烜主编:《经济法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1期。
42、《论折扣与不正当竞争》,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3、《中国竞争法应当从实体上规范打折行为》,载《海峡两岸经济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1卷),徐杰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不正当竞争法律责任比较研究——以中国和德国竞争法为考察对象》,载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5、《中国学习借鉴德国民法经验之我见》,载【台湾】《月旦民商法》2003年特刊。
46、《中国不应当对德国民法说“不”》,论文,载《法治时代》2003年秋季号。
47、《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论文,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12期全文转载)。
48、《论私法在维护正当竞争秩序中的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9、《宪政与民法》,载《唯实》(江苏南京)2004年第1期。
50、《中国大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及其完善》,载【台】《社会文化学报》(台湾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学报)2004年春季号。
51、《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1、【德】松尼曼编:《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和经济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
2、【德】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德】帕拉斯著:《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邵建东、刘迎胜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德】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德国反限制竞争法》,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至第4期。
6、《德国债法现代化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⑺ 东南大学医学院和东南大学有什么关系
东南大学医学院和东南大学是两个不同的院校。
一、东南大学医学院
东南大学医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南京市玄武湖畔,高校群集的市中心。医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其后又历经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重要时期。
二、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郭秉文先生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工科,其后工科又经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
东南大学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会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7)南京大学科技成果扩展阅读:
两院校的研究成果:
一、东南大学医学院
2012年至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30多项。
滕皋军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创制出第二代、第三代新型消化道支架,为消化道梗阻病人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极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果获得了2011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数指标居江苏省高校第一。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60年创刊,1964年停刊,1983年复刊。复刊前学报作为第1卷,复刊后从第2卷起连续出刊,为半年刊。1987年起为季刊,1989年获准公开发行。
⑻ 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的学术成就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承担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含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重要纵向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计委、科技部、教育部项目29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8项,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6项。
面向服务地方承担重大应用研究与工程项目20余项,中—美、中—加、中—德、中—法、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多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荣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20余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200余篇,相当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如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等,以及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测绘学报、遥感学报等。
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近200人次,成功举办两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Geoinformatics 2002、Geoinformatics 2007),主办全国地图学高层论坛(2009)、地球系统科学与遥感高级研讨班(1999),承办第二期欧洲空间局-科技部“龙计划”大气遥感高级培训班(2009),向海内外充分展示了南京大学在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的成就与影响。
⑼ 朱力的科研成果
A、个人著作及合著:
1、 朱力著:《大转型――中国社会问题透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朱力著:《中国民工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朱力等著《社会问题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朱力等著:《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5、 朱力著:《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6、 朱力著:《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 朱力等著:《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处社,2009年版。
8、 朱力等著《中外移民的城市适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 朱力等著:《公共关系新论:理论与实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 朱力著《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与化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
11、 朱力著《走出社会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国重大社会性突发事件与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B、主编、参著
1、 宋林飞、朱力主编:《社会工作概论》(修订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朱力、陈如主编:《南京市社会分层研究报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3、 朱力、陈如主编:《新移民--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报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参著《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版。
5、 参著《增建抗逆韧力――探讨青少年自杀行为策略报告书》,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主编,新辉印务有限公司,2002版。
6、 参著《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7、 参著《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 参著《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 参著《中国妇女就业》,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10、 参著《实用护理人文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11、 参著《农民工与城市融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 参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13、 Zhuli,2006,Cultural life of Rural Migrants and Urban Integration, Berliner China-Studien,New Brunswick(U.S.A.)and London(U.K.)C、丛书主编:
“社会工作丛书”执行主编:
1、《社会保险》,执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社会工作行政》,执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团体社会工作》,执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个案社会工作》,执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社区社会工作》,执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人类环境与成长》,执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社会工作丛书”副主编,
7、《社会政策》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物业管理》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社会发展》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社会工作实务》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新社会群体”丛书,副主编
11、 《学生官》,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 《转业军官》,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 《私营业主》,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 《职业股民》,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风险丛书”副主编
15、 《来自不公平竞争的风险》,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6、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D、主要学术论文:
1. “社会稳定的三个环节”,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1 期,《新华文摘》1991年第4 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1年第3期转载 。
2. “聚合行为及其对策”《南京大学报》199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2年第5期转载 。
3. “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网亚文化”,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3年第2期转载。
4. “社会结构转轨与社会问题突现”,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年第4期转载。
5. “中国社会转型临近关节点”,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年第3期转载。
6. “国际化大都市的公民素质”,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7. “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保障改革”,北京:《现代社会保险》1994年第3期。
8. “困难与突破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考”,北京:《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
9. “抑制社会转型中的不良亚文化”,《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5年第4期转载。
10. “腐败探源”,《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1995年第5期转载。
11. “改革中的社层分化与社会流动”,《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5年第5期转载。
12. “改革中的悖论分折”,哈尔滨:《求索》1995年第4期。
13. “大陆社会工作模式的转换”,台北:《社会建设》(台湾)1995年第5期。《海峡两岸社会福利研讨会论文集》 1996年6月版 。
14. “扶助脆弱群体强化社会支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1996年第2 期转载。
15. “中国社会中的制度化逃避”,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6年第4期转载。
16. “旁观者的冷漠”,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7年第4期转载。
17. “中国黑社会研究”,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8年第1期转载。
18.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换”,北京:《中国社会工作》 1997年第2期。
19. “重视对贫困群体的研究”,北京:《现代社会保险》1997年第2期。
20. “社会问题的理论界定”,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8年第2期转载。
21. “独辟蹊径的社会学视角”,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2. “色情文化兴起的社会原因与防止对策”,上海:《社会学》1998年第2期。
23. “社会风尚的理论蕴含”,哈尔滨:《学术交流》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
24. “足球的社会魅力”,上海:《社会》1998年第11期。
25. “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南京:《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9年第2期转载。
26. “准市民与城市融合”,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4期转载,《高校文摘》2001年第4期转摘。
27. “城市再就业工程中的‘瓶颈’与突破”,天津:《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02年第5期转载。
28. “群体性歧视与偏见”,南京:《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4期转载。
29. “关于腐败的社会学断想”,《社会》2001年第11期。
30. “失业下岗问题的难点与突破”,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目录辑要。
31. “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南京:《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3年第4期转载。
32. “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
33. “城市行乞者群体滋生的社会原因”,上海:《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5期。
34. “教育腐败是双重的腐败”,上海:《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3期。
35. “农民工阶层的特征与社会地位”,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2期转载。
36. “就业机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市场转型与不平等关系的另一面”,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37. “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控制”,南京:《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8.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孔祥智主编《聚集“三农”》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9月。
39. “空间权力的视角”,南京:《名镇世界》,2004年第5期。
40.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的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1期转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5年12月20日转摘。
41. “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南京:《学海》,2005年第1期。
42. “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3. “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南京:《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44. “化解失范: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北京:《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年。
45.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11期转载。
46. “第二种规范”,南京:《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3期转载。
47. “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8. “关于社会失范机制的探讨”,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5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摘。
49. “规范的结构脆性”,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9期。
50. “关于失范的类型探讨”,南京:《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51. “风险理论研究”(主持人语),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2期。
52. “‘和谐’应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53. 乔晓征、朱力“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发生机制”,南京:《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4. “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5. 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56. 陈常花、朱力“知识移民的社会适应优势”,《南方人口》2008年第4期。
57. “工会在调节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58. “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 6期 转载。
59. “社会规范建设的困境――三种理性人的策略性选择”,上海《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1第4期转载。
60. 朱力、卢亚楠“集体行为的结构性新特质——网络助燃理论探讨”,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 4期转载。
61. 朱力、赵璐璐、邬金刚:“半主动适应”与“建构型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型 兰州:《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62. “人们为什么不容易遵守规范”,南京:《学海》,2010年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4期转载。
63. “中外移民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转载。
64. 朱力、谭先楚,“我国救灾的社会动员机制”,《东岳论丛》2011年第6期。
65.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4 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1年第9期转载。
66. 吴炜、朱力,“宿舍劳动体制对农民工权益的影响分析:以江苏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0期转摘。
67. 朱力、龙永红,我国现代慈善动员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1年第4期转载
68. 朱力、龙永红,我国环境正义问题凸现 《南京大学》2012年第1期
69. 朱力、吴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 《学海》2012年第2期
70. 张义烈、朱力,和谐信访文化:概念、理念及其建构《学术探索》2012年第1 期
71. 谭贤楚、朱力,贫困类型与政策含义:西部民族山区农村的贫困人口——基于恩施州的实证研究《未来与发展》2012年1 月
72. 吕效华、朱力,流动人口文化福利支持机制构建研究——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探讨》2012年1期
73. 吴炜 朱力 劳务派遣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调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2年7期转载。
74、 吴炜;朱力,农民工住房福利现状与政策走向——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J] 《长白学刊》2012年第2期
75、 社会结构箱中的县域矛盾治理 人民论坛2012年10月中。
76、 葛亮、朱力,《非制度性依赖》,《学习与实践》2012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3年第4期转载
77、 公众信心聚散的社会心理学解读,《人民论坛》(总第394期)2013年2月(中)
78、 朱力、葛亮,道德环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79、 朱力、朱志玲,我国集体行动的重大转折,《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
80、 朱力、毛飞飞,城市社会底层群体的复制传递机制,《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5 期
81、 朱力、葛亮,美国税法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启示,《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 期
81、我国重大社会矛盾冲突的主要形式、源泉及导火索,《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