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课程与教学科目

课程与教学科目

发布时间: 2020-11-25 17:32:50

A. 科目和课程,有什么区别

科目是计划上必须有的,课程是具体实施的。

B. 考研考课程与教学论都考哪几科

哈尔滨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6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202俄语选一
③70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
教学论与课程论

C. 课程即教学科目这句话对吗

对。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作一番简单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何谓课程,而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

课程定义固然要有,因为这是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并标明了最关注课程的哪些方面。

(3)课程与教学科目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学校的网站内,会有每一门课程的简单介绍,还会有课程安排的内容,大家可以将感兴趣的专业集中起来,这样更方便大家进行选择。

而且可以更好的更具自己目前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只有逐层升入,才可以更好的将课程完整的学好,从而可以对未来的学习更有帮助。

如果大家想要使用AP或 A level考试的分数来兑换学分,一定要提前申请,这样大家可以更快的进入课程的学习,开始选课,有更多的选择。

D. 考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生,初试会考哪些科目

跨考教育为您解答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一般为课程与教学论二级专业,其初试版科目,除开公权共课外,不同的学校,考的专业课科目是不一样的~
考试科目
01)101政治理论
0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0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长春师范学院为例)
研究方向
0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2基础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注: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例)
参考资料:http://www.kuakao.com/specialty/040102.html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信息》

E. 教育学考研中的课程与教学论 是什么意思考哪些科目

你要看你考的是哪个学校,再看他指定的参考书目,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里应该说的很清楚的,到你想考的学校网站上看看吧

F. 科目的教育科目

小学一般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根据地方可能还有其他科目。这些东西就像砖头,给后来的建设奠定基础。初中一般会加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这些像设计图纸,给以后的人生定计划。
高中的学科就会分必修和选修,这些像好比开始建设(基本的性质已定型)。
大学的就是专功,好比建设后的装修。毕业后会取得学士学位。
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是少数人愿意做的,在建设中也就是二期工程,建设后的宣传,人生也会因此而有意义! 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
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
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进了校门就可以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中国高校学位点(硕士)的申报一般是依托二级学科来进行的,学位点申报成功后,也多设在二级学科之下。重点学科基本属于二级学科范畴。
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四位码为一级学科
六位码为二级学科
01 哲学
0101 一级学科:哲学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外国哲学010104 逻辑学
010105伦理学010106 美学
010107宗教学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经济史020104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财政学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 020206国际贸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020208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 一级学科:法学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 刑法学
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10 军事法学
0302 一级学科: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 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 国际政治 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注:0300206 行政学(部分)调至公共管理
0303 一级学科: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
030303人类学030304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4 一级学科: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 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0304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
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 教育学
0401 一级学科: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较教育学
040105 学前教育学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09 特殊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2 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 体育学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
(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05 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2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050206印度语言文学
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050209欧洲语言文学 050210亚非语言文学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050301 新闻学 050302 传播学
0504 一级学科:艺术学
050401 艺术学 050402 音乐学
050403 美术学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50405 戏剧戏曲学 050406 电影学
050407广播电视艺术学050408 舞蹈学
06 历史学
0601 一级学科:历史学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60103历史地理学060104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学)
060105 专门史 060106 中国古代史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60108世界史
07 理学
0701 一级学科:数学
070101 基础数学 070102 计算数学
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 应用数学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0702 一级学科:物理学
070201理论物理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070204等离子体物理
070205 凝聚态物理 070206 声学
070207 光学 070208 无线电学
0703 一级学科:化学
070301 无机化学 070302 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4 一级学科:天文学
070401 天体物理 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0705 一级学科:地理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6 一级学科:大气科学
070601 气象学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7 一级学科:海洋科学
070701物理海洋学070702 海洋化学
070703 海洋生物学 070704 海洋地质
0708 一级学科:地球物理学
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070802 空间物理学
0709 一级学科:地质学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0902 地球化学
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070904 构造地质学
070903第四纪地质学
0710 一级学科:生物学
071001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
071003 生理学 071004 水生生物学
071005微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
071007 遗传学 071008 发育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1 生物物理学 071012 生态学
0711 一级学科:系统科学
071101系统理论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
08 工学
0801 力学 080102 固体力学 080103 流体力学 080104 工程力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080204 车辆工程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3 光学工程 (不设二级学科)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6 冶金工程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8电气工程080801电机与电器 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2电路与系统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3 系统工程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3建筑学
0814土木工程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结构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6 桥梁与遂道工程
0815 水利工程
0816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9 矿业工程 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
08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 0822轻工技术与工程
0823交通运输工程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824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5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6兵器科学与技术
0827核科学与技术0828 农业工程
0829 林业工程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2 环境工程
0831生物医学工程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09农学
0901 作物学 0902 园艺学
0903 农业资源利用 0904植物保护
0905 畜牧学 0906 兽医学
0907 林学 0908 水产
10医学
1001 基础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005 中医学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7 药学 1008 中药学
11军事学
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 1102 战略学
1103 战役学 1104 战术学
1105 军队指挥学 1106 军制学
1107军队政治工作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12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 120202 企业管理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3农林经济管理1204 公共管理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学科排名是指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又称“学科评估”。此项工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自愿申请参加。
学位中心于2006年开展第二轮学科排名工作,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一级学科自愿申请参加,参评学科数比第一轮增加了77%。第二轮81个一级学科分两批完成,其中第一批31个一级学科的排名已于2007年公布,第二批剩余50个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也已经完成。为方便读者查阅,现将第二轮评估排名按高校(前10名)和科研院所分别公布如下,并列名次按学校代码排列。全部排名可在学位中心网站上查询。

G. “课程教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一)课程
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
3.经验结果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
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
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
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独立说
2.相互包含说
3.相辅相成说
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教育本质论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与功能。以其作为理论基础,可以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去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之外而发展,但它有一定的继承性;它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更多地取决于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以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教育功能论
教育功能论是指教育对象——学生与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论。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与作用,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也不是万能,除了受学生遗传素质、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制约外,还受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研究课程与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采用相应的课程与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在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学生发展的稳定性,把握学生在各阶段中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注意学生发展的可变性,采取灵活有效的课程与教学,克服千篇一律的弊端;(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实施要善于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受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单纯从社会的需要去确定教育目的,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单纯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或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去确定教育目的,片面注意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此外还有教育生活论与教育谋生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而确定的,是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基本点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课程与教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必须弄清楚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四)师生关系论
师生关系是教育学长期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各自充当何种角色,起什么作用?这是教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赫尔巴特与凯洛夫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杜威是典型的学生中心论者,一切教育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课程教学。
我国学者认为,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新型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特点: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沟通理解;交往合作。
师生关系论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两点理论依据:
(1)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必须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是现代先进的课程与教学。
(2)师生优化合作、协同活动,是课程与教学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该理论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主张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分解成小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步步递进,强调程序教学,教学中的强化与矫正;
强调行为目标;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累积;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张采用各种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注重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
(二)认知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看作认知结构,它涉及三个方面: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组织。
1.知识的表征
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储存于大脑的方式。
知识结构的三种方式: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结构的经济原则;结构的有效车力量。
知识结构的再现方式有三种:①动作表征期,用适合于达到某种结果的一组行动来表示,即表演式再现表象;②影像表征期,用可充当某个概念的代表,但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个概念的一组简略的意象或图解来表示,即肖像式再现表像;③符号表征期,用一组符号命题或逻辑命题来表示,即象征式再现表象。
2.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类型是指语义记忆的类型,语义知识可分为三类:
描述性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主要描述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一系列操作程序或计算步骤;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设计方法的知识,包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要针对知识的不同性质特征来进行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知识的组织
知识的组织是指长时间记忆中知识的组织,包括图式理论,群集研究,层次网络模型,流程图等方面。这些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课程编制和对教会学生如何有效掌握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认知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相对立的。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代表人物罗杰斯。
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强调课程、教学的适切性;
在课程与教学实施中,强调学生情感和个体经验;
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四)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具体主张:
每位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主动建立知识结构,是属于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
每个人对经验的诠释受到知识背景、性别、年龄、族群等影响。
当知识由某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某些层面会在传递中消失。
学习者自己作观察、检验假设、获得结论。
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收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H. 课程与教学论这个专业,考研都考什么

您好,我是这个专业的。考研考的科目有:教育综合、政治、英语、普通生物学(因为我是生物学科的)
还有不懂可追问

I. 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都考些什么啊 求学长

1、不管是什么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都是属于学硕,一般来说是考教育学基础综合。
2、教育学基础综合有全国统考,也有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全国统考的科目代码是311,考试内容涵盖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四门基础科目。
3、建议去招生单位查看专业目录和考试大纲(或参考书目)。务必以招生单位公布的要求为准。

J. 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本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的概念与本质
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将教学当做教师的行为,并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对应。
1、我国现行教学论对教学的看法
我国现行对教学的概念理解主要受到了苏联教育学的影响,将教学理解为“教学过程”,并认为“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安排得当的讲授是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主要条件。”
王策三《教学论稿》中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在《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2、我赞同的对“教学”理解的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认为,在我国教学论中,长期只有一个整体的“教学”概念,而没有分别确立与学生行为及教师行为相对应的“学习”与“教导”的概念。他认为只强调教和学的关联性而不承认教和学的相对独立性,简单将它们混在一起,会导致以教代学或以学代教。因此,他得出结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活动(不同于“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的说法)。这里“教”是谓语,“学生学习”是“教”的宾语,即教“学”,教学生学习。
我认为把教和学分开来研究,是西方一些教育家从促进、帮助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教的本质的思路来源,如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者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这样有利于深入研究两种行为的过程、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主体的能动作用,更清晰地明白:教是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的条件,学生能动、有效地学是教师教的目的。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核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问题,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的概念与本质
1、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
目前,关于课程概念的定义几乎是每一个学者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程下一个定义。但是稍加归类,大约可以分为六种类型:
(1) 课程即教学科目。这个观点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比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文法、修辞、算术、几何等。这些学习的科目都是课程。我国现在一部分人习惯于这种认识,课程就是我们学校所开设的各个学科,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
(2)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之所以有人这么定义,是考虑第一个定义不全面。他们认为只关注教学科目本身,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以及教师的作用、课堂环境等方面认识不足。因此他们建议把学校组织的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加进来,目的就是对课程有一个比较全面地认识。
(3)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一看法北美课程理论较为普遍,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是应该直接关注学习的结果,即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可能与美国的实用主义观念有关系。
(4) 课程即学习经验。这个定义中,课程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个体体验、感受,即学生个人的实际收获,而不是学生再现学习的内容。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师生。
(5)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课程都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都应该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种社会文化下,再发展社会文化。教育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并通过这些来发展社会文化。体现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设:个体是社会的产物,课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6) 课程即社会改造。此观点认为,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或者顺从于社会制度,而是要使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课程的重点应该是当代中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主要问题和弊端的解决。
2、我比较赞同的对于课程理解的观点
上述六个观点站在不同的课程流派对于课程作了不同的释义,总感觉或多或少有些不足,我看了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对课程的定义,是按照课程的层次来定义的,我比较赞同。
他提出了课程层次理论:
第一层次是理想课程。此时的课程处于理论层面,由课程专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及社会要求来确定。如提议在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等。
第一层次是文件课程。这一课程在前一层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等。
第三层次是理解课程。这一课程是指教师对前一课程内容的理解与领会。每位老师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也会有所不同。
第四层次是实施课程。这一课程是指在学校课堂内具体实施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
第五层次是经验课程。这一课程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
这样的课程层次理论很有逻辑性地、科学性地概括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课程的多角度理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概念和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进入20世纪,随着知识累积的速度增加,“教什么”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出版,标志着课程脱离了教学母体,成为独立的学科。那么,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什么关系呢?
综合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看法,主要有一下几个观点。
(1) 二元独立论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论和教学论有不同的研究领域。课程是学习内容或者教材,教学关注内容传递的过程与方法。课程是以价值-目标取向为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存在于书面教材中或者教师心中,当被教学活化的时候,就会导致学生行为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课程是学习的结果,而教学是实现或者达到目标的手段。课程规定了教学的结果,但它并不规定用以达成成果的手段。
(2) 相互包含论
持此观点的主要分为两派: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包含教学论。前者认为,课程只涉及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前苏联和我国的一些学者一直持这个观点,这种只见教学、不见课程的观点,限制了课程研究的视野,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后者认为,课程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教学大。
(3) 相互影响论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是各自独立的系统,但是他们只见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论和教学论一部分内容相互交叉,对共同部分的研究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二是两者虽然独立存在,但是存在互为反馈的关系,课程论发展影响教学论,比如对于课程标准的制定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同时,教学论的发展也影响着课程论的发展。

热点内容
二年级语文园地一 发布:2024-11-05 21:10:25 浏览:684
2017二卷数学文科 发布:2024-11-05 19:23:13 浏览:401
历史课评语 发布:2024-11-05 16:16:22 浏览: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来 发布:2024-11-05 15:10:20 浏览:842
一年级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发布:2024-11-05 14:31:54 浏览:4
细思极恐的文言文 发布:2024-11-05 14:15:26 浏览:574
学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发布:2024-11-05 14:11:23 浏览:190
scientist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1-05 13:03:28 浏览:943
物化学习方法 发布:2024-11-05 12:20:33 浏览:544
郑的英语 发布:2024-11-05 11:29:04 浏览: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