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躬亲友文言文
Ⅰ 不躬不亲文言文答案
不躬不亲 庶民不信
《韩非子》里有一则“齐桓公好服紫”的故事:桓公爱穿紫色衣服,臣民也学着穿紫色衣服。一时,这类衣料的价钱大涨。后来,齐桓公觉得此事不妥,要制止,便问大臣管仲:“现在紫色衣服这么贵,百姓们还是争着买来穿,这个风气不好,要怎样才能制止得下来?”管仲回答说:“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要制止这个风气,首先你自己不要穿紫色衣服,还要制止你左右的人穿。遇到有穿紫色衣服的人觐见,你就说,快走开,我讨厌紫色衣服的那股臭味!这个办法你不妨试试看。”齐桓公听后,照着去办,果然,没有几天,不但他左右近臣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就连京城里也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匡正风气,必须从上做起才能奏效。如果齐桓公纠正“服紫”的风气,光是对下边发号施令,而自己照穿不误,那么,“服紫”之风大概就很难刹住。然而齐桓公正人先正己,同时施之以宣传,把一个影响大,涉及面广的弊端,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可见,领导者实际行动的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是何等之大。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要纠正不正之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从各级领导自身做起。只要当领导者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切实地照中央的指示办了,那下面一定会“上行下效”,使风气一新,古语说:“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领导者只有口头上的“唱功”,而没有行动上的“做功”,那么,即使你有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巴,也是无济于事的。为政不在多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无声的榜样,胜过有声的命令。要下面做到的,领导者首先做到;要下面不做的,领导者首先不做。这是一剂治愈社会弊端的有效良药
Ⅱ 舜躬亲友文言文翻译
“舜躬亲友”出自《新序•杂事一》。意思是舜对他的亲人和朋友都非常小心和温和。
原文:
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父瞽顽,母嚚,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尽孝道,以供养瞽瞍。瞽瞍与象,为浚井涂廪之谋,欲以杀舜,舜孝益笃。
出田则号泣年五十犹婴儿慕可谓至孝矣。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陶于河滨,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渔于雷泽,雷泽之渔者分均。及立为天子,天下化之,蛮夷率服。
译文:
从前,舜亲自耕地、种田、制瓦、打鱼,并且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他的父亲是个愚昧顽固的盲人,他的继母愚蠢奸诈,他的弟弟狂傲骄纵,都是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
然而,舜对父母恪尽孝道,供养盲父。他的盲父与弟弟象在深挖水井井与修补粮仓时设置阴谋,想谋害舜,舜对父母更加孝敬。外出打猎打猎时号啕大哭,年纪五十岁还像婴儿一样思慕父母,可谓极尽孝道了。
所以,舜耕于历山时,历山种田的人都主动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舜在黄河边制陶,岸边的陶匠制作的陶器没有质量不好的。
舜在雷泽捕鱼,雷泽的渔民不再争抢地盘,而是将捕获的鱼均分。直到被立为天子,天下教化大行,蛮夷众少数民族相率服从。
(2)舜躬亲友文言文扩展阅读:
舜(约公元前2187- 约公元前2067),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诸冯(今山东诸城)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
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Ⅲ 文言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阅读答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
简注:
平:通“评”,评判,断定。 拊:拍。 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1.用“/”给文中化线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 ) 已( )
3.文中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
4.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
答案:
1.……计/……也/……盟/……败/……跌/……帝/……是/
2.①此,这样。 ②停止。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4.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Ⅳ 《书生顾欢》文言文中,"躬耕读书"中躬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躬耕”是一个双音节词,不必要分开解释。躬耕:亲身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思。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耕读书,就是既种田又读书。
Ⅳ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Ⅵ 鞠躬感谢用文言文怎么说
鞠躬感谢文言文:鞠躬谢!
Ⅶ 躬,及.在文言文中这两字什么意思
躬
1、亲自。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2、自身。例如: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卫风·氓》
及
1、到。例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2、比得上。例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Ⅷ 文言文《不躬不亲》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文言文《不躬不亲》的全文翻译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国地方不大,物产内不丰,但群臣的衣服容车马都很奢侈,我想下令禁止,可以吗?”管仲说:“我听说,君王吃过的食物,臣下就会常吃,君王喜欢的服饰,臣下就会经常穿戴。而如今,君王您吃的是桂浆,穿的是纯紫的大衣,狐狸皮的白裘,这是群臣过分奢侈的原因啊。《诗经》上说: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君王您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齐桓公说:“对!”于是重新制作了纯白了衣服,大白的帽子,这样上朝一年,齐国整个风气都变得简朴了!
原文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