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美术
⑴ 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
艺术作文,是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但是,对于好多同学(其实包括原来的我)来说,总觉得艺术作文很深奥,不好写。其实不然,我觉得,要写好艺术作文,只要注意下面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经常练习写作,写出一手好的艺术作文也是不难的。
第一,就是词语积累。艺术作文,要有佳词妙句才有文采,才能吸引人。一篇艺术文章,假如没有佳词妙句,无论这件事情多么精彩,你写出来的艺术文章也是平淡无味,怎么能够吸引人,让人去欣赏呢?你写的这篇艺术文章也就等于白写。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班的黎老师就很注重在这方面对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我在看文章、阅读时也很注意这点。
第二个方面,就是注意留心观察。写艺术作文,不是在屋子里憋出来的,而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嘛!有些人,他是出去“观察”了,可是他只是走马观花,忽略了细节。所以写出来的艺术作文只是条条纲纲,根本没有要点、细节。所以,在观察时要留心,要仔细,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的艺术作文。记得外出时,爸爸经常会指这指那,问这问那,以引起我的注意与思考。
第三嘛,就是多看课外书。这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渠道,也是写艺术作文的关键所在。包括家里订阅的书籍和书店的各种图书。只要有空,我就会到书店看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当然,不是只看就能写出完美无缺的艺术作文的,关键还要注意积累、牢记和运用。才能实现“人为我用”,这样在写艺术作文时,才能做到随心所欲、挥笔自如。
参考资料:网络知道
⑵ 小学生六年级美术第九课齐白石农耕图赏析
齐白石农耕图赏析
中国汉民族的农耕文化起源于男耕女织之说,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不断地积淀它的文化内涵。汉族农耕文化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产生了中国的农耕文明社会。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几千年来汉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先民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早已深入民心,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而早期先民提倡并遵守的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高度概恬了汉民族在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对于农耕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⑶ 小学生六年级美术第九课齐白石农耕图赏析
中国汉民族的农耕文化起源于男耕女织之说,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不断地积淀它的文化内涵。汉族农耕文化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产生了中国的农耕文明社会。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几千年来汉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先民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早已深入民心,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而早期先民提倡并遵守的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高度概恬了汉民族在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对于农耕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101ppt
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
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4)农耕美术扩展阅读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逐渐掀起热潮。
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像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⑸ 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斯玛特儿童美术中心 如何帮助儿童提高绘画创造的能力
为什么孩子初学画时常胆小不敢下笔呢?也许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常会害怕自己画不好而遭到其他人的批评,所以在精神上感到拘束和压抑,因而不知从何下笔。而在他熟悉的场合里却会和其他孩子一样玩耍、游戏。因此,家长对初学画画的孩子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和责备。当孩子熟悉了老师及周围的环境时,就会自然地摆脱害怕的心理,沉浸在绘画的美妙世界中。
培养儿童绘画创造的能力,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最关键是多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要让孩子大胆地去画,详尽地描述自己所观察的事物,不断地启发儿童的艺术构思,不要讥笑儿童那种看起来很荒谬怪诞的画作。很多小朋友在刚开始学习漫画的时候,在对事物的设置上,常局限在人物的特征,如外貌、性别、个性、服饰方面,会出现重复或者单一的情况,不敢大胆去创新。这时候,老师或家长应及时鼓励儿童,赞美他们的想法,并激励他们多从逆向思维和放射思维的角度去思考,打破常规。一些看似平常的赞美,会唤起和激发孩子绘画的勇气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展开创造思维的翅膀,舞动稚拙的画笔,自由、轻松地去创造属于儿童自己的艺术感觉。
⑹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哪几个
5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阿昌族、鄂温克族、傈僳族、水族、白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吉克族、保安族、仡佬族、满族、塔塔尔族、布朗族、哈尼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萨克族、门巴族、土族、朝鲜族、蒙古族、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苗族、维吾尔族、傣族、回族、仫佬族、乌孜别克族。
德昂族、基诺族、纳西族、锡伯族、东乡族、京族、怒族、瑶族、侗族、景颇族、普米族、彝族、独龙族、柯尔克孜族、羌族、裕固族、俄罗斯族、拉祜族、撒拉族、藏族、鄂伦春族、黎族、畲族、壮族。
55个。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6)农耕美术扩展阅读
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
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而民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
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每种少数民族均超过5000人),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
云南各民族总人口37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待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出来后予以更新)。
⑺ 关于56个民族的资料
56个民族:
壮族、藏族、裕固族、彝族、瑶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佤族、土家族、土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水族、畲族、撒拉族、羌族、普米族、怒族、纳西族、仫佬族、苗族、蒙古族、门巴族、毛南族、满族、珞巴族。
僳僳族、黎族、拉祜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回族、赫哲族、哈萨克族、哈尼族、仡佬族、高山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独龙族、东乡族、侗族、德昂族、傣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布依族、保安族、布朗族、白族、阿昌族、汉族。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7)农耕美术扩展阅读:
中国的民族识别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国成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
这个时期民族识别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调查研究,并确定一批民族成分。经过这一阶段的民族调查识别,除已经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满、黎、高山等民族外,经过识别和归并。
又确认了壮、布衣、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傈僳、佤、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共计38个少数民族。
二、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
在基本掌握各族体的族源、历史、现状与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识别,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的一些省份,尤其是云南省。云南260多个不同族称,经识别归并为22个民族。
经过这一阶段的调查识别,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自报的183个不同称谓的民族名称中,新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现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现改为毛南)、珞巴等民族。
另将74个不同民族名称归并到54个少数民族中。还有几十个在识别中自动撤销原登记的民族名称。至此,对已填报的族体的识别大体上得以基本解决,有待继续识别的已为数不多。
三、1964年到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的重点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民族成分进行恢复、更改,对一些自称为少数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进行辨别、归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