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倒装句文言文

倒装句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19 06:25:24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2、介词宾语前置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曼辞以自饰

⑶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三)定语后置 中心词是名词,其后常有“之”字,后置的定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其后常有“者”字。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㈡ 古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有哪些

1、主谓倒装

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也叫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2)倒装句文言文扩展阅读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倒装句主要是为了能够强调某一事物。

1、主谓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有时也会颠倒过来,谓语前置,这是最常见的变式句,这种现象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谓语和主语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构成:“谓——主”格。

2、定语状语后置

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有时也会放到中心语之后。后置的定语、状语限于一些“的”字短语、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构成:“中心语——定/状语”格。

㈢ 古文中的倒装句是什么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之类的
宾语前置:句读(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㈣ 文言文倒装句有哪几种,有什么具体的例子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 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 "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3)的"还者" 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4)的"师"是中心词,前面定语?quot;彼童子",后面定语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的前后都有定语。

(二) 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 动词是"许" ,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 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 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宾语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quot;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 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 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 、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 问:"何以战?"(《曹刿》)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什么是倒装句是什么到装

古汉语的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3、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

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4、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5)倒装句文言文扩展阅读:

文言文中其他几种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 定中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 "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3)的"还者" 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4)的"师"是中心词,前面定语?quot;彼童子",后面定语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的前后都有定语。

(二) 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宾语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 动词是"许" ,宾语是"之"。(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 疑问句宾语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 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何"是定语。(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

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还有一些别的情况。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宾语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quot;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 介词短语倒装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 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 、介词宾语前置句

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 问:"何以战?"(《曹刿》)

㈦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来有四源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何陋之有;古之人不余欺也(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后置。何以知之;掭以尖草

㈧ 文言文句式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㈨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㈩ 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是什么

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只需要掌握4种即可。

分别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专定语后属置、状语后置。

热点内容
邯郸教师招聘2017 发布:2024-12-25 01:38:51 浏览:200
上海物理会考 发布:2024-12-25 01:09:39 浏览:781
初二物理杠杆 发布:2024-12-25 01:09:02 浏览:271
幼儿园教师师德培训反思 发布:2024-12-25 00:12:21 浏览:137
叛逆期怎么教育 发布:2024-12-24 23:40:51 浏览:123
什么国家 发布:2024-12-24 20:00:32 浏览:523
谢绝家访 发布:2024-12-24 19:55:57 浏览:348
暑期独舞班 发布:2024-12-24 19:29:19 浏览:424
教师证的书 发布:2024-12-24 18:55:12 浏览:856
2017中考北京物理 发布:2024-12-24 17:31:12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