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文言文
❶ 古文里将是什么意思
1、扶持,扶助 [support]
将,扶也。——《广雅》
白话释义:将,扶持的意思。
2、奉行,秉承 [follow]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白话释义:使臣们奉皇命来收租税,难道还不如盗贼的心肝?
3、 送行 [send]
耒者弗迎,去者弗将。——《淮南子·诠言》
白话释义:末的人不去迎接,去的不带。
4、携带 [bring]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元结《贼退示官吏》
白话释义:带领家小去到鱼米之乡,归隐老死在那江湖之边。
组词如下:
即将、裨将、中将、闯将、激将、健将、宿将、将才、将近、大将、将指、输将、将帅、将要、上将、小将、将令、门将、干将、将养、将就、武将、将门、准将、方将、将官、将军、虎将、主将、老将、
(1)里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将,帅也。从寸,酱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将,军队最高统帅。字形采用“寸”作边旁,采用省略了“酉”的“酱”作声旁。
组词解释:
1、即将:将要;就要。
庞瑞垠 《我们还会相逢》:“既然我即将回国,而他又是促使我非回去不可的因素,我觉得应当一无保留地告诉你。”
2、裨将:副将。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当庚子年 大沽 失守,镇守 大沽 的 罗提督 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作他身边一员裨将。”
3、中将:中等才能的将领。
4、闯将:明 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 等初起兵时的称号。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三》:“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5、健将:英勇善战的将领。
❷ “上”在文言文里意思是什么
上shǎng
指上声。古音分四声,即平上去入。今音也分四声,即阴阳上去。
上 shàng
形容词义:
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3.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5.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6.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动词义:
1.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游黄山记》
2.上报;呈报。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3.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5.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6.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
7.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8.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9.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上台。
10.当值。如上直、上宿、上番。
11.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2.安装;装上。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3.陷入;遭受。
14.合符。
15.教授;学习。如上书、上馆。
16.燃点。如上火、上纸、上灶、上香。
17.拧紧。如上弦、上绳。
18.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19.记住。如上心。
20.涂;搽;敷。如上药、上色。
❸ 文言文或古汉语里的“谢谢”怎么说
谢、拜谢、谢承、谢荷、感激
文言文表示谢谢的词语主要有:
谢、拜谢。如 唐代-李朝威著《柳毅传》:“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译文:让从泾阳归来的龙女当筵向柳毅再拜致谢。
由于“谢”的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又引申为推辞,阅读文言文或用文言文表述时,一定要注意语境。
(3)里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文言文翻译技巧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❹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2、通“得”义: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
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中”还可作虚词用:中----中字亦虚词,《易经·系辞下》:“葬之中野。”《礼记·表记》:“中心僭怛。
3、内,里面。与“外”相对 。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藏隐情不可致,诘公(袁可立)一览,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4、半;中途;半中腰 。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5、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6、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韩愈《祭董相公文》
7、内心 。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8、内脏。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9、中介人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0、中等。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狱中杂记》
11、方言∶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12、容易
我是薛家丫头,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13、合适,适当
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14、不偏不倚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15、通“忠”。忠诚。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❺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❻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记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对文言文的学习大有益处。"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虚词之一,下面总结一下"之"的常见用法。
一、代词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有什么迟的呢?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5.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往,到……去。
例如: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辘辘的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
❼ 古文里“至”有几种意思
1、来到;到达。
战国多人所作《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
2、达到顶点。
汉代王充《订鬼》:“二者用精至矣。”
译:二者用精神达到了顶点。
3、周到。
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
4、极;最。
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5、至于。
清代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译:至于夏桀、商纣的残暴,还认为商汤、周武王不该杀了他。
【至如】至于,用于举例或表示别提一事。
【至于】达到。达到……的结局。连词,表示别提一事。
(7)里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1、今义:
(1)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2)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2、常用词组:
(1)至此: 到此。你领着他们向前走,~停下
(2)至多:表示最大限度。他~三十岁
(3)至交:关系最密切的朋友。
(4)至理名言: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至:极,最。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
出处:清·李绿园:“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释义:俗话说“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神圣的经书传达贤意,却是最正确的道理。
❽ 古文或文言文里称呼“我们”怎么说
“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另外还有:吾等,吾辈,吾每(明清小说中较多见)。
例句:1、吾等所努力者,一面集中自己之兵力,一面分散敌人之兵力。
2、"好友请道来,吾等当洗耳恭听,"迪克森先生曰,"个中想必有猥亵气味。"。
3、世无优于他人者,除非吾等所论为时尚,而吾很抱歉,吾更愿将此话题留予那些通晓区分凫蓝与晚樱红之法的女子及部分男子。
4、旧事勿念,吾等老者也自有寿福,孝女心到即可!
(8)里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我们解释:
1、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
例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我们豁去虚文,且谈谈正事。”
巴金《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着栏杆,摇着手,低声说:‘ 台湾 ,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2、称呼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如:我们大家一起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友谊……:指“我”。
例句:带感情色彩。用于口语。如:你怎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
❾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❿ 文言文里翻译为“刚刚”的意思的词有哪些
刚刚:[gang gang]
方、才、刚、适、方才、适才,古文中都可以翻译成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