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则的文言文

则的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19 08:07:47

① 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①<名>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②<名>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
③<动>效法。《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则之。”
④<名>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⑤<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⑦<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⑧<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⑨<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肴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⑩<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助>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② 文言文,“则”的意思

就。

③ 则在古文中的含义

“则”在古文中很重要,一般表顺承,意为那么、就。如“险以远,则至者少”是说:对于处在险远(的风景),人们就到的少了。“然则何时而乐耶”是说:那么什么时候享了呢?

④ “则”在古代文言文翻译为什么

则,最常见的意思是:那么,就;法则。
具体如下:
1.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2.效法:~先烈之言行。
3.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4.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5.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6.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7.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8.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⑤ “则”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例句有哪些

〈动〉

  • 划分抄等级

  • 仿效,效法 。

  • 做,作

  • 正相反

  • 表示相反或对照

  • 表示平列关系

  •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⑥ 文言文中“则”字的解释

就 就是

⑦ 文言文中“则”字的用法

①<名>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②<名>榜样回。屈原《离答骚》:“愿依彭咸之遗则。”
③<动>效法。《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则之。”
④<名>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⑤<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⑦<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⑧<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⑨<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肴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⑩<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助>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⑧ 则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如题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榜样〖example〗。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划分等级〖grade〗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望采纳昂

⑨ “则”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还要例句

一、连词
1.表并列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一起用,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表顺承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
例: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岳阳楼记》)
3.表转折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外储说左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3.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可译为“呢”。
例: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1.准则,法则
例:则,等画物也。——《说文》
2.等级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
3.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例: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4.标准权衡器
例: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5.榜样。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1.划分等级
如: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仿效,效法。如: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⑩ 求古文中“则”的全部意思及例句20个左右

1.表示并列关系,“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表示顺承关系,“有“就是”“就是因为”等/“就”“便”等/“就”“便”“才”等
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表示转折关系,“可是”“反而”“却”/虽然”“倒是”
欲速则不达。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4.表示假设关系,“假使”“如果”/“那么”“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非死则徙尔。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7.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

8.模范
以身作则。

9.效法
则先烈之言行。

10.动词,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11.准则,法则
则,法也;则,常也。
法则以驭其官。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12.等级
作坠势,高下九则。

热点内容
和尚英语 发布:2024-10-18 22:35:55 浏览:222
大老师本子 发布:2024-10-18 21:58:36 浏览:530
数学三年级计算题大全 发布:2024-10-18 21:50:36 浏览:952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 发布:2024-10-18 18:58:56 浏览:43
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时间 发布:2024-10-18 18:10:10 浏览:255
新京博教育 发布:2024-10-18 16:17:08 浏览:125
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发布:2024-10-18 16:11:59 浏览:472
多开班主任 发布:2024-10-18 15:00:36 浏览:927
少儿街舞教学计划 发布:2024-10-18 14:58:27 浏览:318
教学简报模板 发布:2024-10-18 14:32:07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