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美术教育叙事

美术教育叙事

发布时间: 2020-11-19 10:03:09

⑴ 简述美术欣赏三种类型叙述方式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关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indexquote]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为探讨美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要求和作用,研究活动的方式和学习领域,促进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综合·探索作为美术教育的四个学习领域,为了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及其质量,今天就美术欣赏课的基本要素(美术欣赏的地位、作用、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讨论、基本方法,教学设计及其常规要求)进行一些探讨,供大家讨论、研讨。

一、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方面,即艺术知识技能、艺术表现、艺术欣赏。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课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只注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艺术欣赏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甚至有些经济不发达,边远落后地区基本上是个空白,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另一方面教师素质和教学设备等原因,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教师的美术教育理论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二是必备的欣赏教学设备(幻灯片、挂图、音像资料等)缺乏,无法进行欣赏课教学,三是美术欣赏教学不被重视,教学研究不可能摆到应有的位置。

根据上述情况,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充分认识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重视美术欣赏课,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优秀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人类社会的艺术资源。

美术欣赏应在艺术教育中有什么地位、作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认识,明确其地位和作用。

1、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中外优秀作品的专门欣赏,另外二种是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

从美术欣赏的要求来看,我们要通过欣赏课,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的美,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逐步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①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美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了重新构建,它把欣赏者潜在创造性充分发动起来,欣赏者动员着自身种种内在储备来进行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美术的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千万个欣赏者走进同一美术馆,蕴藏着千万个不同的艺术形象)。

②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欣赏者的自立性。

由于欣赏者在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有高低之别,特别是各自对艺术作品的心理期待,因而,在美术欣赏中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便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我国古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流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同是欣赏《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美术欣赏并不是人云亦云的事情,任何一个欣赏者相对创作者及其他欣赏者来说,自主性都表现得十分鲜明。

③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欣赏者的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人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就是艺术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可以说是对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它召唤着欣赏者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留下的空白进行填补,对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确定,而欣赏者想象力的这种充分施展,恰恰又是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2、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艺术教育心理)

当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会由然而生一种美好的心情。对于这种美好的心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炫"。可见,人的心理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强美术心理研究是当今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趋势。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的变化,也包含衰退消亡的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这里所讲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狭义的心理发展,即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学阶段又称童年期或学龄初期,是指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儿童从这个时期起步,进入学校这一新的生活环境,开始了以学习为主的活动,因此,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比学前儿童有了明显的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的四年级前后(约10-11岁),是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②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虽然经幼儿期显得含蓄了,但仍然比较外露,也比较容易表现出来,容易产生激情,心境持续时间不太长。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容易变化。他们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出欣喜若狂或痛哭流涕的情绪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入学后生活内容丰富了,因此,情感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深刻。

③小学生意志行动的目的较具体,自制力较差。低年级学生的行动目的是比较具体的,也比较短,中高、年级学生则逐渐学会自觉提出比较远大的行动目的,但还不稳定。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易冲动,易受别人的影响,中、高年级学生的意志力有了发展,意志行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都有所加强。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还不善于控制自己。

④小学生进入学校后,自我意识在学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加速发展的现象。总的趋势是两头快中间慢,一年级到三年级为第一上升期,三年级到五年级为平稳期,五年级到六年级为第二上升期。

3、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①欣赏教学与审美教育

所谓欣赏是通过作品中介形成作者与欣赏者的对话。欣赏也可以说是欣赏者通过作品参与创作的过程,欣赏不仅仅代表单纯的美感享受。作为带有创造性质的欣赏活动的契机,正是这种感动唤醒了欣赏者的审美感觉,并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欣赏不单纯美的享受,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再创造。
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虽然很多人并不认为围绕着名画和名作的观赏能够创造什么东西。但欣赏好的作品完全可以达到审美意识的再创造,如果欣赏一幅作品仅限于从自身角度发问而不与作者的创作动机相连,那么非但无法产生对话,连理解都很困难,所以欣赏有时甚至要采取从完全相反角度来观察的方法才能奏效。例如,当我们为自然界的美妙风景所感动并萌发出表现欲望时,我们已能体会在与风景的对话中,描绘风景的画家在内心所具有的创作心态了。

在描绘作品时,不管是画家还是中小学生,一般都是不断纠正自己的构思,不断修改笔下的作品的,他总是将眼前与笔下的风景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不断地与对象(风景和作品)进行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作者的审美意识不断得到训练,并逐渐接近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当代著名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其颇具影响的《与风景对话》一书中曾写道:"在与无声的风景的对话中,默默地认准自己的路……我不愿失去一颗纯洁的心,一颗把美看作朴素的生命而感动的心。"在这本书中东山魁夷真切地表达了一个画家对美的理解。

因此无论是欣赏还是表现,其本质都是相类似的,即再造审美意识,可以说它们是达到同一目的的二个两方面。表现运用的是画笔或雕刻刀,直接与素材接触,在手脑的配合过程中锻炼并提高审美意识。欣赏虽然没有上述的具体活动,但在与各类作品的接触过程中,自身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同时产生更高审美水平的追求。可以说这二者的基础都是审美意识与作品,但实质上却是自然观、文化观与人生观的真实投射。

②欣赏教学与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主讲,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就是说,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素质不高等原因,美术教育往往易于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既没突出美术的特点,又没突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以至于它从实质上讲已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

一方面,中小学美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就整个教育范围而言,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现象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或"智",艺术教育因而主要成为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另一方面,中小学美术教育缺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不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要求、教师素质等方面,都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中小学艺术教育朝专业艺术教育看齐的倾向。我们把这种倾向叫做"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专业化"。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德育化问题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我们想说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美术完全当做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入到了德育的轨道。

[NextPage]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后,写了《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的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而不见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不难看出,中美两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圈套的差异。应该说,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持完全漠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对的,是具有一定消极影响的。艺术不能简单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中小学艺术教育主要甚至惟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也是值得斟酌的。

因此,我们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德育化问题提出异议,并不是否定在德育范畴内通过艺术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这不是针对德育艺术化而言的,而是针对艺术教育德育化而言的,即不赞成把整个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把艺术教育仅仅作为德育的一条途径,或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德育的做法。

我们引用一位美术特级教育所写的关于一堂《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革命历史画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欣赏专题集中选择了《血衣》、《地道战》、《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等四幅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血衣》是对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集中的形象概括;《地道战》反映了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的伟大史实;《开国大典》体现了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共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宏伟场面与喜庆场面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四幅巨作连起来欣赏,既有代表性,又有系统性,能以较完整的历史进程,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致力四化建设。"

看了这段"教学指导思想",也许更多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认定这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而不是艺术欣赏课。应该说,这堂课如果是一堂采用绘画欣赏的形式来进行的思想品德课,而不是以绘画欣赏为内容的美术课,无疑将是一堂十分优秀的课。

如果按照上述"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即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集中到挖掘四幅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来,四幅美术作品仅仅是作为一堂思想品德课的直观的画面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因而从"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堂课可能是很成功的。严格来讲它并不是一堂美术欣赏课,而是一堂思想品德课。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上这堂课,即从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分析艺术形式如何表达内容入手,让学生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艺术作品上,教师联系这四幅画重点分析绘画形式的各种要素是如何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场面的,比如,作品是怎样通过色彩的冷暖、光线的明暗、线条的粗细、位置的主次等变化,来塑造人物、景物、环境并体现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的(《血衣》的悲壮、《地道战》的勇猛、《开国大典》的宏伟)。这样,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就很好地统一了起来,既让学生真正地欣赏了艺术,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了解革命历史,尽管了革命历史并不是这堂课所刻意追求的。显然,这堂课是一堂地地道道的艺术欣赏课。

应该说,真正的美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而产生德育效应的。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主要还不是直接从艺术作品的思想政治内容中获得,而必须是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获得。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等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健康的审美趣味,又为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真正的艺术教育(或叫艺术化的美术教育)与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在德育功能的发挥上,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首先艺术化的美术教育,注重让学生对艺术本身的领悟,通过对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艺术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德育效果;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注重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把艺术作品仅仅看做是一种有利于表现德育内容的直观教具。

其次,艺术化的美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较少作语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艺术审美方面的,德育效果的获得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久的;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重在以理服人,作较多的语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艺术作品的政治思想意义,德育效果的获得和保持很可能都是即时性的。

再次,艺术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教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所提供的具体场景,教学生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从上述几点区别中我们不难感到,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已经更多地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③美术欣赏德育渗透的优势

小学美术欣赏课它有着丰富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形式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优势,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特殊的优越性。

⑴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内容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⑵灵活性

美术创作的广泛(自然、人物、历史等)题材的广泛和欣赏手段的多样性。

⑶趣味性

艺术欣赏课上,学生对古代的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是时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课,教师摆出了瓷器、紫砂壶、刺绣织品、红木雕刻工艺品,讲述了有关知识后再让学生仔细欣赏,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多彩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⑷适时性

教学时机的安排和选择

4、美术教师素质的作用

美术教师的劳动与美术家的劳动,同样都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劳动,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美术教师不同于美术家的是他不但可以创造出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与其他教师共同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美术教师的工作是传递人类的美术文化,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和为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者。美术人才的早期发现、扶植、培养与美术教师的关系极大。美术教师的工作又是塑造人的工作,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具备现代优秀人格品质的神圣工作。

①具有合格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

美术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美术教师职业必备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合格学历或同等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和美术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美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教师在儿童的眼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识宝库"。因此,教师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与环境、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等关系密切。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了解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对美术的理解便不会很深。仅以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中涉及的作品为例,就需要有历史、地理、宗教、文学、社会学、美学、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更不必提美术自身的理论知识了。不具备这些知识,便无法讲授中国古代雕塑、建筑、绘画和工艺美术;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无法启动小学生对海洋、星空进行想像的创作;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无法引发学生创作有关环保、人口、未来等宣传画构思的灵感,无法让学生理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旗帜的社会意义;没有中西文化知识,无法做好中西美术的比较;没有文化学、美学、艺术哲学的知识,不了解欧洲文化,便不可能理解现代派作品等等。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师自身理解美术的基础,更是从事学科教学的底蕴。

②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

美术教材内容范围广博,涉及美术四大门类的各个方面。这本身就要求美术教师对授课的理论知识要精通。精通才能正确地讲授理论概念、技法知识、名词术语。何况美术教师所接触的学生来自各式各样的家庭,他们可能在本学科领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美术教师一般应能给予正确的回答。美术学习不同于数学的学习,在数学课上,学生不会提出远远超出其学习范围的更深奥的难题。而在美术课上,学生对美术作品随时一个发问,就可能是高深的美学理论或艺术创作的理论。例如,学生见到一张抽象派的画,就可能问"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也是画吗?"为什么那样画?"对当代先锋艺术学生会有更多不解的问题,回答学生们对行动艺术、波普艺术,解释室内堆放一堆废物之类现成品艺术的问题,解释用布将德国国会大厦包起来,用绳子将树林是的树一棵棵连起来之类的作品,不仅需要教师精通美术发展史,还要懂得艺术哲学,尤其现代艺术哲学,不然无法为学生们解惑。随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增多和高中美术欣赏必修课的开设,美术教师要胜任教学,就得有美术史论、美学的扎实基础。

③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理论讲述的技能

准确、生动、迅速的演示技能

"一专多能"形成多方面的美术能力。"多能"是博学、博会,对教材的各种艺术形式、手法、主题及历史背景,及其相关知识都能胜任。

④具有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美术教师要具备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既要了解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这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美术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也才能获得升华,使经验上升为理论。

⑵ 我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 为了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 在此请教关于少儿科幻画的素材和教学步骤

先占个位
http://www.jxxczx.com/Article/Class6/Class42/200603/231.asp

这是案例:
http://www.lce.net/neirong.asp?id=3532
对于这个案例,我认为千万不要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东西都让他有个正确的延展,而这一步让老师来引导.一切都是合理的,让孩子们大胆的想,大胆的画,胡画乱画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所思考,让孩子们知道要有所启迪.

你是个好老师,努力加油,教出新一代科学家!
我觉得应该还是先多让孩子们了解科学,了解世界,给他们多看看图片,看看宇宙,多讲讲故事,在故事中把思维延展了.而形象化故事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美术作品.形象而生动.让他们学会观察作品,观察身边的小事,慢慢学会思考.这个过程很慢,而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更慢.那是大量的眼界和知识后的产生.

美术教育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实际的课程,特别是在小学和中学时期.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体制却在很关键的时候放弃了很关键的美术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艺术的启迪和熏陶,也放弃了一面生活和世界的镜子,不照镜子,就不知道自己的成长.我觉得小学美术教育不一定要很多的学习美术,研究美术,而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来讲故事,讲人生.让孩子们了解作品背后的事,而真正在作品中学到东西.这里面可以是历史.哲学或其他.美术作品优越的形象性和叙事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所以,就算他以后忘记了作品名,也忘记了作者,但如果他记住了作品的思想,也感受到了作品的气质,那就是成功了.
最后,如有条件,请多带孩子们去美术馆,那里是真正的课堂.

⑶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叙事

“叙事”本身的变化
洛朗·理查森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们了解世界、解释世界、建构世界、解构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义自我、诠释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叙事。叙事是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行为。不仅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叙事不仅成为一种推理模式,更自我发展为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按照杰罗姆·布鲁内的观点,叙事推理是人类认识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与之并列的是逻辑-科学模式。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的真实性的条件,而叙事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叙事模式中的解释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解释则是自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2当“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图画、文字、书本等纸媒介,而拓展到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甚至渗透进广告、梦境、交谈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作为“文本”来加以研究、界定、归纳、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叙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论意义上的“讲故事”,而直指人类一切行为进行的方式、过程、演进。
当然,“叙事”本身在不断改变,不论是叙事方式、手段,还是媒介、材质也都显示出出乎人们意料的转变。其大体上经历了视觉符号——文字符号——视觉符号的转变过程。人类社会早期占统治地位的叙事形式是岩画、石刻、雕塑等视觉的空间的形式。这个时期的人们还处于幼稚、天真、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幼年阶段,迫切需要对作为现象界的世界进行整体把握,而视觉符号能够更直接、更清晰、更一目了然的表达这种普遍情感和对自然界神奇、伟大力量的崇拜。人们要表现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不必依赖宗教经典,而直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祈求丰盛的猎物或庆祝打猎的成功,则在洞穴内画下牛、马的形状(如拉斯科洞窟原始绘画);要表达对尘世的眷恋、对来世的渴求则建造金字塔;要显示对君主的臣服则为他搭建威武不可侵犯的宫殿,塑造近似于神的塑像(如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要表达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便塑造乳房、腹部、臀部、阴部肥大的母神形象(如维郎多尔夫的维纳斯)。整个古代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大部分杰出成果都凝聚在绘画、雕塑、建筑这些视觉符号载体之上。这些艺术形式所依托的材料多为石、金属、画布,满足了人类童年对永恒的渴求。在他们的眼中,持久性比独特性更为重要,人们需要从持久的注视中引伸出神秘感。绘画的色彩、光影等视觉效果,雕塑、建筑等的三维立体感受都是表达原始情感、描述作为现象界的世界的最好手段,是对自然物的欣喜与崇拜,对力量与质感、量感的最贴切表达。总之,视觉艺术是对现象的最全面叙述,也是为之后的抽象思考所作的必要准备。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科技的发展、情感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视觉符号渐渐变得太过简单,不够丰富,不能表达抽象思维,于是纸媒介的作用逐渐凸现,并占据主导地位。诗歌能够流露出人类日渐丰富、细腻的情感倾向,小说、戏剧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平淡和无聊。语言的成熟,词汇的丰富,文字的规整,书写工具的发展,纸媒介物的发明,印刷术的诞生,都辅助了思想的演变和深化,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便于人们经验的积累和基于前人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和不断挖掘,也逐渐使叙事本身变的轻而易举。人们不必再筛选叙事的瞬间或段落,在时间中展开的书写能够帮助人们完整、全面的叙述一个事件,表达一种持续的情感,给人连续的冲击,这是以往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功能。举例来说,著名的雕塑《拉奥孔》精确的描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缠身的瞬间的痛苦与惊惧。然而这父子是谁?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厄运?他们的结果如何?这是一个雕塑或一幅画难以表述清楚的。因此,文字符号的叙事满足了人们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精确的细节的渴求。更重要的是,文字符号的可擦写、可反复性给了人们精雕细琢,反复思考、斟酌的时间和修改的可能性,便利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肢体化”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后,书本成为负担。人们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叙事方式,不满足于思想的“形式化”表达,而转向“肢体化”表达。当然,“并不是战争孕育了新的时代。战争只是加速新时代的到来,并且更快的结束了旧时代;战争在历史上或许只是标志着一个必然要结束的时代的终结。许多陈规旧律早已开始瓦解……它导致人们再也无法按旧有的模式解决问题。”○3的确如此,传统形式在历经空间与时间的考验和逐步摸索之后已达到了高度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传统就意味着体制上的完善,规则的复杂,评价标准的唯一,同时也就意味着世人接受上的惯性。巨大成就的背后存在巨大的阴影:体制化暗藏着僵硬化、形式化,认可度高则表明作者表达情感的庸俗化,标准化便是话语权利占有的代名词。“高度的完美又如强大的磁场,任何同它发生关系的人,都容易丧失自我”○4——使用传统方式难免落入窠臼,再精彩的故事情节、再高妙的思想,都不免有前人已经使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夕阳艺术”形式,逐渐走向“老年”,艺术材料的固定标志着艺术思维的程式化,艺术思维的程式化标志着艺术观念的墨守成规。关键是,新时代、新人类的新观念、新感受都不能在旧有的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艺术史已经变成了艺术品的图谱陈列馆,学院派的艺术标准已经变成了扼杀新思维、否定创新的“嫉贤妒能”的“卫道士”,艺术理想已经变成了某些人物为自己做的廉价标签,而不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场革命迫在眉睫。
大众媒体成为主流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不满足于在用传统的纸媒质来记录、传递“叙事”的成果,而是用更为多样化、新颖化、陌生化,却又日常化、通俗化的手段来呈现这种“叙事”的欲望变为现实。视觉艺术的空间的重新拓展和探索,使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成为主流。而行为,这种本不能成为艺术的方式,走进了艺术家的视野,成为都市新人类表达特殊、极端、强烈情感的突破口。“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通常用“Performance Art”来表述。它是在以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旨在打破以往各种静态的艺术形式的局限性,寻求一种更为直接的、更为瞬间的接近观众的可能途径,并企图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概念,迫使公众重新去评估和认识原有的艺术形式、艺术与材料载体之间、艺术与观念之间、艺术与艺术的审美性之间、艺术与文化之间、艺术与宗教之间、艺术与道德之间、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艺术与大众之间、艺术与学院派之间的关系。总之,这是对艺术自身内涵与外延的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也是对艺术与其周围世界诸种因素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思考。行为艺术反对任何精确的或简单的界定,认为无论何种定义都会消解其诸种活性,因此,这也注定了行为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性、破坏性,它正是以这种反叛性和破坏性而扩大了新的艺术途径。
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85年新潮美术时期?(1985—1989)它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这与80年代年轻艺术家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来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关,透露出对“文革”、对精神压抑的反抗,表达了艺术家寻求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
泛行为艺术时代
80年代,行为艺术进入中国。最开始的行为艺术总是惊世骇俗、叛经离道的表现形式出现,猛烈地撞击国人的感官、挑战精神的承受极限,让大众敬而远之不能接受。在大多数人看来,行为艺术不过是一种小团体性质的行为,是社会非主流的意识。
如今,这种曾经小众的、先锋的、前卫的、充满哲学意义的艺术形式,已经蔓延到各个圈子,融合了各个领域特色、以变幻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娱乐圈、文学圈、宗教领域、公益事业……都借以行为艺术这把利剑在第一时间吸引到眼球宣传了理念,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悄然走进了泛行为艺术时代!
其实艺术也好,做秀也罢,各取所需未尝不可--表演人士或达到商业目的,或引导教育了大众,或发泄了情绪,而看客观众们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受到震撼,再差也能添份茶余饭后的谈资。泛行为艺术,何乐而不为
不能否认的是,行为艺术是一种更为直接、更能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的“叙事”手段。它独特的参与性、表演性、随机性让它与书本、架上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区别开来。它不再是一旦创作完成就放在图书馆、博物馆的成品形式,不甘于默默无闻的沉淀在时间中。它仿佛是活动的“雕塑”品,不仅延伸进空间,更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在自由的,而又往往具有随意性的伸展中加强了创作者和受众的联系,这是一般的“叙事”方式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由于行为艺术多半是在公共空间进行,于是它充分利用了行为实施的几分钟、几小时,把所有有机会从这里途径的人都吸引过来。可以说,这是一种更能吸引“眼球”的叙事方式。它适应了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快餐式的文化吸收模式、便利的信息提取方式,不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却用最原始的“肢体语言”表达最现代的都市情感,用最直接的形式产生最大范围内的震撼与轰动。行为艺术就是艺术界的一场革命,一场战争。它用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唯一、最本源的、人人都可以自由支配的材料——身体,来传达艺术观念,反抗传统习俗,挑战话语权威,从而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⑷ 小学美术个人专业优势

作为一名从事六年美术教学的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为我提供了审视自我及教师职业的诸多视角。但是由于平时只顾忙于学校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所以工作起来还达不到的心应手。另外,没能及时地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也感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现在最为迫切的是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理论的熏陶与实践经验的浸润中快速成熟起来。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决定立足岗位,以学校大局和学生的发展为重,以反思促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自己成熟的美术教学风格。
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各方面做起:
一、认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牐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使每次学习都有所收获;
2、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达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目的;
3、认真写好教育理论学习笔记和读书笔记,做好业务积累;
4、认真向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通过多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5、通过自学多练,多渠道广泛学习,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6、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参加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7、每周完成一篇教学反思,一篇教育故事,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扬长、创新、奋进;
8、坚持多画,多练,把自己的专业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认真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1、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到3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开展的教研活动中,认真教研,积极发言。
3、坚持写博客,并投入更大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坚持每周写两篇以上。
4、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争取和他们形成合作关系,实现同伴互助。
学如逆水行舟,个人专业化成长规划的制定是对自我成长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自己事业乃至人生目标追求的系统化、理论化。所以,在学习中,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今天,面对人类科学知识的快速更新,每个人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氧”。一个一线教学教师,不怀着不断提升自己的念头处处进修、就不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就会变成井底之蛙,只能做人云亦云的教书匠。教学工作需要我们淡泊名利、耐得清贫,不浮不躁、知难而进、潜心钻研。

⑸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谈谈中国绘画的叙事与表现手法。

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关于院体画与文人画

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与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 论“旧形式的采用”》)

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而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 ,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 ,所画出于自娱 ,不为庆赏。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文人画的“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等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以后,经五代到北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此后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及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主观心灵。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

第一,作画的出发点及态度不同 :由于院体画的画家大多是以“俸供”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体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院体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正如滕固所说的,“无论北宋“院体”抑或南宋 “院体”山水,皆不离精工二字,即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设院置学,授画的必然。”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自由的空间就比较大,没什么束缚,多是为了自己而画,不直接具有政治和社会功利的目的。多借山水抒发心灵和个人怀抱,也有表达对外族压迫,社会不平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它强调的是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着也是文人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观察方法不同: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家在对自然做真实而具体的观察体会上大异其趣。“盖身即山川而取之,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这是一种典型的院体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对于巨大的真山真水,则要亲自走进去,远处看了在近处观察,这样才不会在创作中挂一漏万,言之无物。“可游”甚至“可居”的实境,其形式也必然是较为写实的绘画语言。而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则有不同的观点:“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可以看出文人画家的观察方法是特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得鱼忘筌”式的观察方法。

第三,艺术手法不同:在艺术手法上,院体山水画重色气,重色韵,非常讲究用笔,构图,设色浓丽而精于雕饰。“笔格遒劲”,“着色严禁”所形成的“体格高雅,彩绘清润”之审美特征,在以李唐,刘松年,赵伯骕等人表现得淋漓尽致。《书画记》记载其《万松宫阙图》云:“画群松与壑内,两边斗立方块俊峰,左低而右高,左有流水下松壑而出,右有流水下宫阙而出,下段石坡结尾斧劈皴,上段风顶盖用侧笔直皴,画法清润,结构重妙。为李之神品。”而文人山水画重墨气,重墨韵,重视风格的表现。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它的代表人物李成,尤其讲究墨的韵致,墨法变化微妙多姿,特别能把握淡墨的效果。米蒂曾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费枢曾用“惜墨如金”四字来形容李成的墨法,十分恰当。

而同时院体山水画家主张“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何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或曰:墨之用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主张笔墨绝对为造型服务,而不能为笔墨而笔墨。而文人山是画家主张“以墨为上,重在表现”。重色轻色是文人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认为无需设色而纯以墨笔便可达到借物写心的目的,这是中国绘画所独具罕见的风格特征。如米蒂的以水墨表现南方山林景色的“米点山水”,堪称一绝。

第四,主要的艺术特征不同:宋代的院体山水画相对与文人山水画而言具有“格物象真,形似意生”的艺术特征。这主要是对“真”与“似”的论述。院体画家大多注重写生,写生就要师造化,师造化则必须深入地观察自然,观察自然要由外及内,即从外面观察,从内在孕育。他们不仅对,一木,一石,一山,一水不仅有深切的体验,而且能够在所画对象的形态上取其意。文人山水与之不同的是重神轻形,讲究情趣和品位。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它不追求线条,色彩等技巧,使宋代山水画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变化,进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遗去技巧,意冥玄化”的艺术境地。

院体山水画中水墨苍劲一派的代表人物马远和夏圭,形成了画院山水的另一艺术特征——“精妙之笔,清刚之气”。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偏重用笔。用墨如用笔,山,石,木皆见骨,骨中见韵,可见造型用笔都非常地讲究。文人山水画区别于院体山水画的又一艺术特征就是在造型上求“简”。郭若虚说:“笔越简而气越壮,景越少而意越长”,表达了对形象简约的颂扬。

“装饰造境,富贵之美”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又一重要审美特征。装饰造境的主要特点是色彩富丽,形象似真,具有视觉极强的感官之美,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着色山水为院体画的审美特征开启了先河。在随后的院体山水画中已经取胜,注重视觉感官之美,中外美,注重作品的绘画性。文人山水画与此相对应的是“野逸之美”它以水墨为上,重在表现。画家摒弃了对自然山水外在的热心,而转向了其自身内在本质的探索。以主观意想为创作源泉,以自由的心灵创作,必将使一些物质精神化,一切世俗观念理想化,从而获致一种与非现实世界可以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境界。

除上述所述,文人山水画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独特的艺术特征就语言在形式上的丰富。既“诗”、“书”、“画”,“印”具全。院体山水画家虽然在画面上也有标题和名字,但一般只被安置在画面不显眼的位置上。像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及郭熙的《早春图》亦是如此。显然,无意将题名标识作为自己作品的画面构成因素。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更强调个人品学的修养,除以画抒情外,更注重经营画面布局,提诗作词,利用诗作词,利用诗,书强化画面效果,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强调绘画有诗境,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当然,院体画与文人画虽各有千秋,但在某些方面,在某一程度上都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由于绘画美学理论的导向以及一批画家的求变探索精神,使院体画与文人山水画拉开了距离,新的风格样式和视觉感受方式开始改变着中国绘画。到了南宋,院体画家的知识结构大大改变,逐渐走向文人化,使诗的意境在绘画中取代了叙事性内容,以怡悦性情为目的的审美趣味冲淡了社会功利性。特别是在宋代这样一个理性的时代,文人画与院体画都在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意”或“理”,都成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在心与物的协调碰撞中熔铸艺术意向。在宋代美学思潮全面展开的阶段使得在美学思想中为人们留意的所谓儒,道,佛三教合一达到圆满直境。

⑹ 美术教学日志

简单来说就是在美术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日记,包括案例、反思、心得、教育叙事等。

⑺ 请帮写一篇2000字美术社退社书,我是幼师生下学期毕业了现在很多作业 教案和试教

教学来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自、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热点内容
语文字音题 发布:2024-10-19 03:20:03 浏览:134
股指期货历史 发布:2024-10-19 03:16:24 浏览:377
整理房间教学反思 发布:2024-10-19 03:14:15 浏览:951
师生疫情防控具体举措 发布:2024-10-19 03:13:38 浏览:894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发布:2024-10-19 00:53:21 浏览:412
bl小说现代校园 发布:2024-10-19 00:13:19 浏览:661
儿童语文乐园 发布:2024-10-19 00:11:14 浏览:479
和尚英语 发布:2024-10-18 22:35:55 浏览:222
大老师本子 发布:2024-10-18 21:58:36 浏览:530
数学三年级计算题大全 发布:2024-10-18 21:50:36 浏览: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