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而文言文

而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19 11:36:29

Ⅰ “而”在古文中有几种意思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词,意思是:颊毛;胡须。
出处:周·周公旦《周礼•考工记》:“作其鏻之而。”
释义:挂掉他的胡须。
2、用作代词、意思是:通“尔”你,你的。
出处: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释义: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每天都好好侍奉母亲。
3、用作动词,意思是:通“如”。好像。
出处:秦·吕不韦《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释义: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4、用作连词,表示并列、相承、递进、转折、修饰、假设、因果等关系。
出处: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苟粟多而财有余。”
释义: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多且财物有剩。
5、用作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释义: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释义: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几个。
下面我把古汉语首选的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表修饰一般用在形容次后面:“吾恂恂而起”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译]:“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怎么区别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可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

1、<名> 通过名词区别

释义:颊毛。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例:而,颊毛也。——《说文》

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2、<代>通过代词区别

释义:通“尔”你,你的。

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3、<动>通过动词区别

释义:通“如”。好像。

例:《察今》:“军惊~坏都舍。”

译文: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

4、<连>通过连词区别

释义:表并列关系。

例:《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译文:如果粮食很多、财力有余。

5、<助>通过助词区别

释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译文: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通过词缀区别

释义: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来。

Ⅳ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有哪些

1、颊毛;胡须。

例句:先秦《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译文:深藏它的爪,在这一天,当作他的王鳞的胡须。

2、通“尔”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你父亲长铨,升我到京城述职,那么你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3、通“如”。好像

例句:战国时期吕不韦属下门客《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译文:军队惊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词:

(1)表并列关系。

例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译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表相承关系。

例句:先秦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看见桓侯就逃。

(3)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4)表转折关系。

例句:战国左丘明《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译文:我看见老师出来,却不能看见你带领军队回来啊。

(5)表修饰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设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译文: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下,而诸侯敢救赵的,攻下赵国,一定调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例句:清代文学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译文:从今以后,我要再生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句:先秦《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译文: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房子是那么远啊。

5、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句:清代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4)而文言文扩展阅读

1、概述:

而是一个汉语字,读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出自《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译:“而,是颊毛。类似毛发的形状。

2、相关词语:

(1)而后: 以后;后来;然后。

(2)而或:有时候

(3)而今:现在

(4)而况:连词。何况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Ⅳ 而在古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名词、动词、连词、助词及词缀。

1、代词。
表示你;你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2、名词。
即“而”作为象形字的本义:胡须。

3、动词。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4、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转折关系。如:“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肴之战》

表修饰关系。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表假设关系。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并列关系。如:“苟粟多而财有余。” 《论积贮疏》

表相承关系。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表因果关系。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而文言文扩展阅读:

而的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1.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1.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2.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3.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4. 朝而往,暮而归。   

  5. 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 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2.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4. 秦师轻而无礼。 

Ⅵ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体如下:

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

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

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

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笔画:6,五笔:DMJJ

(6)而文言文扩展阅读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而今[ér jīn]

现在;如今。

2.而后[ér hòu]

副词。然后:先定好计策,~行动。

3.然而[rán ér]

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试验失败了,~他并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性情温顺~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还会修理。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获得了丰收。

5.继而[jì ér]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人们先是一惊,~哄堂大笑。先是领唱的一个人唱,~全体跟着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词。幸亏;多亏:~发现得早,否则酿成大祸。

7.而已[ér yǐ]

罢了:如此~,岂有他哉。我只不过是说说~,你不必过于认真。

Ⅶ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几种

一、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二、代词
1.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动词
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察今》

Ⅷ “而”在古文中的3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一、而(ér)的具有实义的三个解释: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作其鏻之而。”意思是:鳞片的颊毛。

2、<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意思是:你的父亲常叫我,去京城任职。

3、<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意思是:军队惊扰好像房屋倒塌。

二、“而”无实义的三个解释:

1、<连>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意思是: 粮食多,而且钱财还有富余。

2、<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意思是: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房舍很远啊。

3、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意思是:不一会儿,千百人在大声喊叫。

(8)而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而是一个汉语字,读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二、而——《说文解字》

1、而【卷九】【而部】

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如之切〖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

2、而《说文解字》白话版:

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 。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 作边旁。

Ⅸ 古文中"而“的所有意思

1、本义,名词:胡须。本义只见于古文 。举例:而,颊毛也。——《说文》

2、代词:你,你的。只见于古文。举例:予岂不知而作。——《诗 • 大雅 • 桑柔》

3、连词:表示并列、因果、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而且、而今、而立之年 / 然而、愤愤而死 、三十而立。举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毛发)另造“耏”代替。

Ⅹ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么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热点内容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册 发布:2024-10-18 18:58:56 浏览:43
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时间 发布:2024-10-18 18:10:10 浏览:255
新京博教育 发布:2024-10-18 16:17:08 浏览:125
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发布:2024-10-18 16:11:59 浏览:472
多开班主任 发布:2024-10-18 15:00:36 浏览:927
少儿街舞教学计划 发布:2024-10-18 14:58:27 浏览:318
教学简报模板 发布:2024-10-18 14:32:07 浏览:924
埃罗芒老师表情包 发布:2024-10-18 13:35:44 浏览:305
小学英语外研社 发布:2024-10-18 11:23:36 浏览:952
一年级上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8 11:09:13 浏览: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