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初一文言文阅读

初一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 2020-11-19 11:53:44

Ⅰ 求初一文言文阅读题(要有答案,不要太难)

题目: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1、下列各组字词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2%
A、 酝酿(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 孪(luán)生
B、梦寐(mèi) 称职(chèn) 赏赐(cì) 嫩芽(rùn)
C、诀别(jué) 什物(shí) 笼罩(lǒng) 猝然(cù)
D、厄运(è) 虐杀(nüè) 炫耀(xuàn) 匿笑(nì)
2、根据语境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
友情,是人生一笔 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 ;是生病时的 ;是跌倒时的真诚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春风。
A 、受益匪浅 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B、 苦口良药 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C、 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苦口良药 D、 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受益匪浅
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错误的一项是( )2%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B、《纸船》--谢婉莹--中国
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 D、《绿色蝈蝈》--法布尔--法国
4、语文实践活动:某学校的一位老师,接到一份请他参加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但他因病不能出席。如果他给大会秘书处写信说明情况,比较得体的一句话是( )2%
A 我因病不能参加这次大会,失去了一次学习良机,对此,深感内疚。
B 我因病无法前去参加大会,失去了一次与同行切磋学问的良机,对此深感遗憾。
C 我因病不能到会,失去了一次学习的绝好机会,对此深感不幸。
D 我因病无法参加这次会议,辜负了你们的美意,对此深感惭愧。
5、名著阅读题:
①有关《爱的教育》正确的一项是( )2%
A、《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作。
B、《爱的教育》原名《心》。
C、《爱的教育》书中不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还有他的父母及老师讲的故事。
D、《爱的教育》中《意大利》一文父亲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俭节约的美德。
②写出下列一则寓言的寓意。3%
夏天,将至中午的时候,几个行人晒得很苦,看见一棵阔叶树,就走过去,躺在树荫底下休息。他们仰望着阔叶树,彼此议论说:"这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阔叶树回答说:"忘恩负义的人,你们正在享受我的恩惠,还说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
寓意:
6、古诗文背诵默写题。10%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② ,天光云影共徘徊。
③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④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
⑤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⑥辛弃疾在 《西江月》中,运用嗅觉、听觉结合写农村夏夜美景的词句是:
, 。
⑦《〈论语〉十则》中,表达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不亦君子乎?
⑧春节将至,调动你的积累,和大家分享一句完整的写"春"的诗句吧。
, 。
7、仿造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3%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 ;但是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5%
①期日中( ) ②已去( ) ③引之:( )
④友人惭( ) ⑤尊君在不( )
9、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标注两处)
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和" "
两点对答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4%
11、翻译下列的句子。4%
与儿女讲论文义。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C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2、文章开头描写户外初春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2%

13、根据语境,在备选词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括号内:2%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
备选词:萌动 涌动 蔓延 洋溢
14.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3%
第②小节:
第③小节:
第④小节:
15.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2%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 ,赞颂了师生之间 ,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16.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男孩的笑的原因是什么?3%

17.文中有三处画波浪线的比喻句,任选一句,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

(二)上帝没有给它鱼鳔(13%)
上帝造了一群鱼。这些鱼种类多样,大小各异。为了让它们具有生存本领,上帝把它们的身体做成流线型,而且鱼表面十分光滑,这样游动起来可以大大减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种鱼拥有短而有力的鳍,使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待上帝把这些鱼们放到大海中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鱼们的身体比水重,这样,鱼一旦停下来,它们就会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会被水的压力压死。于是,上帝赶紧找到这些鱼,又给它们一个法宝,那就是鱼鳔。鱼鳔是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气囊,鱼可以用增大缩小气囊的办法,来调节沉浮。这样,鱼在海里就轻松多了,有了气囊,它不但可以随意沉浮,还可以停在某地来休息。鱼鳔对于鱼来讲,实在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预料的是,他没有找到鲨鱼。鲨鱼是个调皮的家伙,它一入海,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上帝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找到它。上帝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鲨鱼,那么只好由它去吧。上帝想,这对于鲨鱼来讲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它会由于缺少鳔可能很快就沦为海洋中的弱者,最后被淘汰。为此,上帝感到很悲伤。
亿万年之后 ,上帝忽然想起那群鱼。他想看看当年那些鱼现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没有鱼鳔的鲨鱼如今到底怎么样了,是否已经被别的鱼吃光了。
当他将海里的鱼家族都找来的时候,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当初的大鱼小鱼,白鱼黑鱼了。因为,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所有的鱼都变了模样,连当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面对千姿百态、大大小小的鱼,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
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上帝十分惊讶,心想,这怎么可能呢?当初只有鲨鱼没有鱼鳔,它要比别的鱼多承担多少压力和风险啊,可现在看来,鲨鱼无疑是鱼类中的佼佼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鲨鱼说:"没有鱼鳔,我们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因此,我们自然练就了最强壮的躯体。正是因为没有鱼鳔,我们才成了海中的霸王。"
听完这番话,上帝恍然大悟。
18、读了这篇短文,我们知道了,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地游弋,是因为鱼身上有: ;
鱼之所以能在水中上下沉浮,是因为有: 。2%
19、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来形容现在的鲨鱼:3%
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
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
20、鲨鱼没有鱼鳔,却在水中存活了下来,并且成了海中霸王,原因何在?3%

21、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谈谈感想。5%

四、作文30%
家庭给我们的有爱,有温暖,有教益,也许还会有烦恼和痛苦……
请以《家庭给我的 》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语 文 答 卷 纸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题号 1 2 3 4 5①
答案
5②、

6、① ②



⑥ , 。

⑧ , 。
7、也许 ,但 。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8、① ② ③ ④ ⑤
9、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 , ; ;

11、①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12、
13、
14、

15、 ;
16、
17、

(二)上帝没有给它鱼鳔(13%)
18、
19、
20、

21、

22、作文:

答案: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答案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题号 1 2 3 4 5①
答案 B C C B D
5②、不要太功利地评价事物;要学会感恩等。写出一个方面既给分,言之有理即可。
6、①烈士暮年 ②半亩方塘一鉴开 ③背起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④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⑤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人不知而不愠
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7、略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8、约定 离开 拉 惭愧 同否
9、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无信,无礼;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取元方的好感以求得原谅;守信用,讲礼貌。
11、和孩子们讲解诗文 只有这个人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俩人的性命得以保存。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12、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教室里春意盎然。
13、萌动 蔓延
14、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15、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
16、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17、略
(二)上帝没有给它鱼鳔(13%)
18、鱼鳍;鱼鳔。2%
19、威猛强壮、神气飞扬
20、3%没有鱼鳔,我们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因此,我们自然练就了最强壮的躯体。
21、围绕化压力为动力这一中心来谈
22、作文:评分标准:21分切入评分

Ⅱ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Ⅲ 初一文言文阅读《项羽》答案

项 羽
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11),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节选自《汉书》)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封于项 ②乃教以兵法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4.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大相径庭,你认同哪种?说明理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参考答案】
1、在②于是
2、读书能够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与万人抗衡的本领。
3、项羽身高体壮,有胆有才,抱负远大。
4、杜牧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成就霸业。项羽做法不可苟同。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Ⅳ 初一古文阅读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岁而能没焉.夫没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潜水
2.从“涉”到“浮 ” 到“没 ” 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趟水
3.翻译“夫没者岂苟然哉”难道那些会潜水的人是很随便就达到这个地步的吗?
4.这段话作者设喻说理,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必将有得与水之道者
5.由这个故事你能想到那个俗语?习以为常 熟能生巧

Ⅳ 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答案: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答案: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而()去之②歆()书而()

16、翻译下列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8、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9.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席上菱食(2)欲以热也去

2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8、阅读并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3.【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译文】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6.【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7.【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译文: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屈伸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Ⅵ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Ⅶ 初一文言文阅读

想要
急忙
自欺欺人

Ⅷ 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有啊,我是七中滴:(不够可以追问)我是发初二的,因为我读初二哈
《大道之行也》学案
编者:付 雪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主谓之间,无实义)行(施行)也,天下为(是)公,选贤与(通“举”jǔ,推举、选拔)能,讲信(诚信)修睦(和睦)。故人不独亲(以…为亲)其亲,不独子(以…为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女子出嫁)。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这)故谋(奸邪之心)闭(闭塞)而不兴,盗窃乱(造反)贼(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谓(叫做)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3.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与:(释义)通“举”jǔ,推举、选拔,(例句)选贤与能
矜:(释义)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
(二)词类活用:
亲:(释义)以…为亲,(例句)人不独亲其亲
子:(释义)以…为子,(例句)不独子其子
(三)古今异义:
孤独 今义:孤独为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古义:“孤独”为两个词,“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2.文章是从(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3.全文是总——分结构。结尾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类比,从而指出
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将不复存在。

29《湖心亭看雪》学案
编者:黄凤娟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都)绝(消失 )。是(这 )日更定,余 (通“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全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小草叶),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哪里 )得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尽力喝)三大白( 杯,量词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3.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词作动词) 解释: 客居
2.一词多义。
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杯,量词 )
一:上下一白( 全 ) 惟长堤一痕( 数词,一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 一小舟 ( )通(桡),解释: 撑船
4.4.特殊句式。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判断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从视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 )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
3.作者写雪景,却细致详细地刻画堤、亭、舟、人,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 )
4.第二段作者移步换形,辟出另一境界,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此段表达出作者的乐观豁达之情。( × )
5.本文描写西湖雾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三个“与”字生动写出天空、云层、水面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辩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美丽。( √ )
6.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 )

《桃花源记》学案
编者:余 灵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遇到)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别的,其他的)树,芳(花)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很,非常)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之,复(再,又)前行,欲(想要)穷(穷尽,走到尽头)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看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有光。便舍(放弃)船,从口入。初(开始)极狭,才(仅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听,听到)。其中往来(来来往往)种作,男女衣者,悉(都)如外人。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地)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乡邻们)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与外人间隔(断绝来往)。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皆(都)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离开)。此中人语(告诉)云:“不足(不值得)为(给,对)外人道也”。
既(……以后,已经)出,得(获得,找到)其船,便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拜见)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记),遂(终于,最终)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后遂(就)无问津(问路)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对这里的美景感到很惊奇。再继续前行,想要走完这片桃林。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到头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好像有隐约的光亮透出来。
4.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始很狭窄,仅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再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这类。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打鱼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给外面的人说起。”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打鱼人)出了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
12.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路了。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要:(释义)通“邀”,邀请,(例句)便要还家
(二)词类活用:
异:(释义)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例句)渔人甚异之
(三)成语: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同“怡然自得”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都能听见鸡和狗的叫声,但直到老死
都互相不来往。形容彼此距离很近,却相互隔绝,互不交往。
(四)一义多词:
释义 字词 例句
都 ①悉
②并
③咸
④皆 ①悉如外人
②并怡然自乐
③咸来问讯
④皆叹惋;皆出酒食
沿着 ①缘
②扶 ①缘溪行
②便扶向路
邀请 ①要
②延 ①便要还家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五)古今异义:
字词 今义 古义 例句
鲜美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放佛 好像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仿佛若有光
交通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妻子 男子的配偶 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间隔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断绝来往 遂与外人间隔
无论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足 不充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一词多义:
释义 例句
乃 于是,就 乃大惊
竟然 乃不知有汉
shě放弃 便舍船

shè房子 屋舍俨然

得 得到,获得 得其船;不复得路
能够,可以 得为众人而已也(《伤仲永》)
的 忘路之远近
之 代词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
指示代词,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音节助词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于是,就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终于,最终 遂迷
wéi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wèi给,替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前的,旧的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狼》)

(七)句式:
省略句:(桃花源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林尽(于)水源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运用层层设疑的写法,使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之奇,最后是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
2.本文展现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
3.本文既展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体现出他实现了美好理想的喜悦心情。 (×)
4.文末写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
5. 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27 《短文两篇》学案
编者:韩琼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26×2=52)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 的)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 四季)俱( 全、都)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 此起彼伏地鸣叫)。夕日欲颓( 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跃。实是欲界( 人间)之( 的)仙都,自(自从)康乐以来,未复( 再,又 )有能与( 欣赏 )其( 代美景 )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高兴的样子)起行。 念(想到)无与为乐者,遂( 于是,就 )至( 到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一起)步于( 在)中庭。 庭下如( 像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原来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 清闲的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6)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三、归纳文言现象(22分)
1、古今异义(2×2)
晓雾将歇( 消散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
2、一词多义(4×3)
与:未得能有与其奇者( 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 和,跟 )
欲:夕日欲颓( 将要 ) 欲界之仙都( 欲望 )
3、翻译下面的特殊句式(2×3)
(1)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判断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0×2=20)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仰观俯察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 )
5、 “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
6、《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 )
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 )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 √ )
10、 “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赏月的自豪与欣喜;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

Ⅸ 适合初一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附加答案和翻译。越多越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用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
)而掷(
)去之
②歆废(
)书而观(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内容
物理简易照相机 发布:2024-10-20 03:32:14 浏览:371
杭四中化学 发布:2024-10-20 03:31:28 浏览:222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发布:2024-10-20 03:23:52 浏览:711
纯英语外教 发布:2024-10-20 03:17:27 浏览:65
教育大城 发布:2024-10-20 01:40:58 浏览:370
数学世纪金榜答案 发布:2024-10-20 01:12:08 浏览:941
全县师德师风汇报材料 发布:2024-10-20 00:57:00 浏览:8
教学的教育性 发布:2024-10-19 23:30:08 浏览:176
济南学易佳教育中心 发布:2024-10-19 21:58:57 浏览:25
关英语 发布:2024-10-19 21:40:32 浏览: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