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美术对社会

美术对社会

发布时间: 2020-11-18 17:38:20

『壹』 社会对美术发展的双重作用

美术起源很早,它不仅是人类各个时代不断沉淀、积累的产物,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决定了美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并有效地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从而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美术形态不断地丰富起来,在各项领域蓬勃发展,对美术的发展起到双重作用:一种是对美术作品的搜集和制作,另一种是对美术产品的鉴赏,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调。

『贰』 美术教师的社会职能是什么

这个问题首先要谈的是美术,也就是艺术对社会的职能了。
艺术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它起着对人类最普遍的,各方各面的指导和推进的作用。
而一位教师首先面对的群体是学生,主要负责的群体也是学生,所以如果说对社会有职能,也只是通过学生这个群体来渗透进入社会之中。
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学和初中生来说,他的职能就只能是教育他们有这方面的兴趣,通过这样的过程对社会产生影响。
而高中和大学则有很大的不同,它首先是专业的,拥有一定的技巧和对社会深刻的影响。他应该做到使学生对这一行业的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负责的态度。
而艺术本身的深刻的,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可以去诠释和理解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分和兴趣,所导致的艺术结果也大不相同。

『叁』 美术在对社会着作用的同时还有哪三种不同的含义

美术永远是形为艺术跟相声电影类同甚至更难因为难所以人少做但做好了也是明垂青史

『肆』 美术对社会有帮助吗为什么

肯定有帮助啊。。。每样学术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帮助就不复存在了~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东西都与美术有联系,美术是许多设计方面的基础。。。由美术可以延伸出许多实际的应用来,而这些就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就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用途啦~

『伍』 绘画的三大社会功能

绘画的三大社会功能是认识、教育、审美。当然,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也不是单一的审美功能,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概括地说,美术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因为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情感的引导和美的感染潜移默化地实现的,而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也起着认识和教育作用。事实上,具体作品更加明显地体现哪种功能,是各有侧重的。

总起来说,美术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美术对社会扩展阅读:

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以往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欣赏,大多采用简单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传播的意义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传播功能落后,未能对艺术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在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捷发展对于艺术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电子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艺术传播方式和功能获得重大进展。

它不仅使影视艺术成为当今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样式,同时也将其中许多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影响到其它艺术样式,视像技术的优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艺术传播在当代艺术活动领域,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于艺术品的传播形式、规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对于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赏情趣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美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对绘画艺术功能的一点看法

『陆』 美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有相应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有时能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文化发展,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它有时还能对文化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有时候一听到要开发、发展某个比较偏僻的、原来艺术传统比较深厚的地区,我就感到害怕。现在存在着这种情况,开发往往就意味着破坏,不仅自然条件受到破坏,原来的文化环境也被破坏。有的地方看上去好像是落后的、保守的,但一下子把它改成“先进的”,那就完了,就把原有的好的东西破坏了。因此,为了将来的更好发展,有的地方就要采取保守主义的策略。文化并不一定都要向某个方面看齐,不能以现代化、特别是西方的现代化标准来要求。风俗、人情、建筑、设计、服装等等都要保持原来的好的特征,文化景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要保持原来的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
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是个大问题、大难题。为什么说是难题?因为它在两难之间。一方面它面临社会生活的急速转变。当今从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都在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就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另一方面,是怎么变?变什么?哪些变哪些不能变?这都没有先例和范例。如果变得面目全非,非土非洋,也就失去了自己——这是另一种消亡,一种在市场上的迷失后的消亡。
第一,它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理想主义的艺术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说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不是现实和写实的艺术。
第二,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与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第三,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独有的生生观和五行观。由于民间美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的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这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国民间美术地域性,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致使各地的乡土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五,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手工艺术处处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机器制作是没有的。在进入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
我上边说了五个方面。如果要把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征讲清楚,得用一本书,这里我只是讲了几个主要方面。也就是说,这些主要的特征是必须保留而不能改变的。
如果民间美术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情感化的,不再拥有浪漫而炽烈的审美形态和千姿万态的地域个性,不再是手工的;如果它变成写实主义的、商品化的、机械制造的,彼此大同小异,民间美术就没有了。
未来社会将愈来愈工业化,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就一定愈加珍贵。在这方面日本人做得尤其好。我们对于各民族、各个地域的民间美术,必须要留下原生态的根脉,必须严格地保留住这些重要的民间美术品种的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和代表作。在这些方面必须是原样保留,不能改变。比如泥人张彩塑,不管怎样去尝试创新,那几种传统代表作《渔家女》、《钟馗嫁妹》及制作技艺,必须保留住,传下去,永远能做才行。就像梅派、荀派的传统剧目,必须有一代代梅派和荀派的传人还得能原汁原味地演唱。
民间美术的发展并不等于成批地进入市场。不是所有民间美术都可以像汽车工业那样“做大做强”。俄罗斯民间美术被产业化的,只有套娃和彩绘漆盒,埃及也只有纸莎草画。艺术品过于泛滥反而失去魅力。所以发展民间美术,不能贪大求快求多。
首先是民间美术要为整个民间文化的弘扬服务。我国的许多民间美术都是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比如婚丧民俗,再比如节日民俗,都有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品。由于时代生活及其方式的改变,已不适用。比如由于现代家居装修的改变,没有对开的大门了,原先那样的成双成对、驱邪迎福的门神已无处可贴;而且现在的门框太窄,对联难以应用;再有,手工年画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粘在墙壁上。可不可以做些改良呢?比如把门神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图样,改成小型单幅,装饰在门心(房门的正中)上,行不行?这两年春节时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生肖剪纸”,专门贴在门心上。比方今年是猴年,刻一只聪明活泼的猴子的剪纸贴在门上,明年是鼠年,再换一种聪明机灵小老鼠的剪纸。年年更换,惹人喜欢,很受欢迎。这种生肖剪纸过去是没有的。但它的出现,既弥补了门神的缺失带来的节俗的缺失,又为剪纸找到一个新的“生活岗位”。民间美术本来就是民俗用品和生活文化。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孤立难存。民间美术要在设法丰富和加强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近十多年来,天津的剪纸市场(天后宫剪纸)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是剪纸艺人千方百计与生活所需紧紧拉在一起。比如这两年,一种两三厘米见方的福字很流行,它是专门贴在电脑屏幕上方的。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的情怀一下子将当代的生活点燃起来。它还使我们明白,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如今,传统节日将要成为法定休假日,传统节日的复苏,使民间美术有了很宽广的用武之地。
接着还有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民间美术到了今天,除去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和价值吗?其实在传统民间艺术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渐渐转化为历史文化时,它已经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在文化上质的变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悄悄转为一种历史的纪念、标志、符号、记忆,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盛水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尊贵,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还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开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画、古代女工的绣片、朱金木雕的千工床上的花板,装在考究的镜框里,用来装饰豪华的酒店吗?据说对这种古老艺术品感兴趣的多为外宾。他们把这些艺术品当做东方古老文明一些美丽的细节。但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看这些昨天的民间美术?也许这些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还不久,我们还不能“历史”地看待它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会渐渐将它们珍视起来。这就是说,传统民间美术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而是要转化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经典。我们的民间美术工作者是否能够走在时代前面,用一种新时代的角度与观念来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让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另一种——遗产的形态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是顺应时代转型的一种积极的方式,也是我们必须转变的观念。文化的转型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应是同步的。最理想的是超前,最糟糕的是滞后。观念转变了,眼前的路就会无比宽阔,转型就容易得多。
再一个问题,是将民间美术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我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已是旅游事业中的大难题。旅游纪念品最大的特点与价值是,只有在旅游当地可以买到,到了其他地方就绝对买不到;反过来说,即使能买到也没人买。比方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和梵·高故居可以买到一种特别的干花——梵·高爱画的向日葵,这在巴黎圣母院是买不到的。倘若圣母院有向日葵卖也没人买,因为向日葵在巴黎圣母院没有任何纪念意义。从这一点说,民间美术最能成为旅游纪念品——这是由民间美术的地域性所决定的。乡土艺术尤其如此。如今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的乡土美术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十分受欢迎。比如蔚县的剪纸、陕西陇东的布艺、南阳的泥泥狗、武强年画、苏州刺绣等。但为数不多,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人们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开发”,很少是从旅游文化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考虑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乡土美术在旅游文化中的特殊价值,或者还不知道怎样使乡土美术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文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这项工作我们准备召集专门的会议研讨。
上述谈了几方面的想法。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是谁来做?当然,民间艺人是主角。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是艺人,艺术当然首先是艺术家的事。民间艺术本来就是从民间艺人心里生发出来的。
然而,把所有难题都放在艺人身上是不行的。为其打开思路、排难解忧、建言献策是文化学、民艺学和美术设计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要主动承担的。
这因为,民间艺人是在长久的封闭的天地一隅之中代代相传,他们对外界的信息所知有限,对自己艺术的价值也并不十分清楚。当今民间美术面临的现代文明的冲击,空前猛烈,猝不及防,同时商业化的“话语霸权”又是不可抵抗。身在田野的乡土艺人恐怕来不及想明白,就已经被这文明更迭的风暴吹得晕头转向。如果完全凭仗他们一个个人单势薄的力量,很难完成这一时代性的转型。比较而言,城市的传统工艺由于原本就生存在市场之中,凭仗着材料的贵重与工艺的精湛,仍在市场里有一席之地。而对于以草木砖石为材料的乡土美术,谁能看到其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这必须由当代的专家学者——文化学、美术学、民俗学以及旅游方面专家学者出手相援。这也是我们一再呼吁专家学者把书桌搬到田野里去的最深切的缘故。
我国民间美术博大精深,灿烂多姿,但这是过去。今天我们的民间美术正在翻越一座大山,这大山就是转型,而且是全方位的转型。既是民间美术赖以存在的生活与社会的转型,也是它的应用方式和存在性质的转型。但面对这座高山时,我们大家一个也不能缺席,还要一起努力来翻越。翻越大山决非易事,单是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之间的问题怎么解决,就不是小事。可是如果翻越过这大山之后,最终只剩下少数的民间美术和不多的民间艺人,后世之人就一定咎罪于我们,责怪我辈的无能。我们不能坐等后世的口诛笔伐,而要迎上去,帮助我们的民间美术翻越这座时代转型的大山,让历史之花开放到未来。
啥也考不上,就来学画画
每当我走上街头,总时不时地发现三三两两背着画夹提着颜料盒的小学生,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心里不免高兴,产生一种亲近感。我生活的小区最近也有八九个学生背着画夹进美术考前班学画画了,好奇心促使我前去问个究竟,结果发现,这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对美术感兴趣,更不要说天赋了。尤其家长的话更令我哭笑不得:“这孩子学习不好,啥也考不上,只能让他学画画了。”我心里不禁涌出一股悲哀,是为这几个考美术的学生,还是为我自己?我也说不清。画画真的堕落到如此地步?美术的饭碗真的如这几位家长所愿,轻易地就能施舍给这几个“啥也考不上就来学画画”的学生吗?啊弥陀佛,但愿如此。
泡沫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来,君不见,一时间画廊林立,美术作品琳琅满目,标价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几十万。一些画家学上了演艺界,亮相在各种名目的笔会上,粉墨登场,开始表演了。霎时间,画家们好像都成了摇钱树,信手涂来皆精品。伴之而来的是,画家的架子大了,口气粗了,儒雅的风度不见了,谦谦君子的面皮不要了,似王婆卖瓜,一张嘴就吹嘘自己的作品如何如何值钱,如何如何深受老外喜欢,如何如何在国外引起轰动。嘴上见工夫,谋略在画外。三十六计,吹为上策。
打肿脸充胖子
有些画家急于金衣裹身包装自己,出画册办展览,几乎无例外地都用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办法,用上了自己的工资和别的劳务收入,甚至动用了妻子和父母的钱财。望着一本本漂亮的画册,观者从画面上是读不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强作欢颜,到头来弄的比哭还难看。殊不知,哭也是艺术,哭比笑好早已被前人所证实,何必再打肿脸充胖子?疼则不说,再让你减起肥来,你就更哭笑不得了。

『柒』 美术考社会级对以后的工作有用吗

社会上还是认可的,但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考试也不加分,就算作自己的一个能力凭证。
都是作为参考用的,比如考美术特长生。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级中心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的美术水平考级机构。考级机构以中国美术学院强大的专业学科优势,及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为依托,本着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强调公开、公正、公平和自愿应试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

『捌』 艺术对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

一切种类的文学的源泉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这是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一个最科学的见解。半个世纪过去了,实践证明它千真万确,颠扑不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了被反映者,你去反映谁去?对被反映者没有亲历深知,你怎么能准确地反映它呢?马克思曾引用歌德的话说:“画家要成功地描绘出一种女性美,只能以他至少在一个活人身上曾经爱过的那种美作为典型”。这句质朴而深刻的话,有力地说明了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艺术家不论用哪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去反映现实,其认识和素材总是源于生活的,是物质的。艺术创作经常使用虚构、夸张、变形、幻想,使艺术形象同普通的实际生活相比,呈现出很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创作似乎是艺术家的纯粹主观任意的活动。实际上,只要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论它如何富于想象和幻想,不管它抽象、变形到什么程度,也是以生活实践为依据的,不是艺术家主观臆想的产物。我们很难想象卡夫卡会有一夜之间人变成巨大甲虫的经历。我们也很少听到普鲁斯特·乔伊斯这样的现代派作家讲“体验生活”。但是研究他们著作的后人们,还是都能从他们貌似怪诞的作品中,说出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情波折与他们作品的关系。神话中的角色也是以艺术家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的某些特征为依据酌。正如鲁迅所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因此,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的积累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他前全部创作的基础。这就是高尔基所说的“印象的库藏,知识的总量”。创作就是“从知识和印象的库藏中间抽出最显著和最有特征的事实、景象、细节,把它们包括在最确切、最鲜明、最被一般理解的语言里。”艺术家如果没有在多种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印象的库藏”,他就没有进行艺术创造的原料,就创造不出真正能作用于实际生活的艺术作品。即便是艺术大师,一旦他的知识和印象的库藏告枯竭了,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艺术家们的创作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中国新文学享有盛誉的开拓者之一的老舍先生在《创作经验谈》(1944年)中,以他的两部作品作为正反典型,深刻说明了生活体验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赵子曰》的故事,是以五四运动为背景的。事实上,我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有在这个运动里面。那时候我已经做了事,虽然做的是教育界的事,可是到底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看戏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明白演戏的。虽然我极同情于学生们的热烈与活动,可是我不能完全把自己当作个学生,所以我在那个解放与自由的声浪中,在那严重而混乱的场面里,仅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而没有真挚的同情。所以在<赵子曰)里面风凉话非常多,而真挚的同情却很少。这也就是告诉我,不管写那一个场面,或任何一种活动,最好是自己去参加。如果没有自己去参加,就得不到真正的感情与内心的鼓舞,所写出来的东西,也必然不会伟大,也必然不会有同情心。关在房里仅仅靠想像而写出来的东西是最坏的!《骆驼祥子》就和《赵子曰》不同,我写《骆驼祥子》的时候,曾花了半年以上的时间,亲身到拉洋车的家里去看他们的生活,到各个茶馆里去听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语言(思想)写出他们的生活。所以这本书,我是相当满意的!”

当代作家叶辛写道:“从我个人的创作来说,我主要是依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进行创作。如果我没有去偏远的山乡,如果我不曾接触过苗族、布依族、侗族的娃娃,如果我没在山寨里教过乡村耕读小学,我不可能写出最早的那些儿童文学作品:《高高的苗岭》、《深夜马蹄声》、《峡谷烽烟》、《虎的年》;如果我不是长达十年之久地生活在山乡的村寨里,如果我没有日夜和栖息在大山里的农民们一样地劳动,一样地感受天旱、洪涝、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如果我不晓得山里的农民们在希冀一些什么、忧愁一些什么,我也不可能写出反映乡间农民生活的《巨澜》、《私生子》等等一些长篇小说;如果我不是当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知青,如果我没在这段生活中看够了知识青年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果我没费劲地苦苦地思索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以及和时代的关系,我更不可能写出像《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孽债》等长篇小说。说得更远一些,如果不是自小生活在上海,我的亲戚朋友同学的家庭有一些是民族资产阶级,我也不可能写出像《发生在霍家的事》、《家教》、《恐怖的飓风》等长篇小说;如果没在省城贵阳呆了足足八年,对内地的省城生活有所体验,那么我也写不出如《省城里的风流韵事》、《家庭的阴影》、《眩目的云彩》一些长篇小说……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几乎半世人生的经历及写作,是想把问题说得更透彻一点。那就是虽然这些作品都和我的亲身经历有关,但人们比较欢迎、比较记得住的,还是我的一些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评论较为关注的,也是涉及知青的那几本书。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是我亲身经历中体验最为真切,感情最为敏感,思考最为全面的时期。我这样说,决不是认为凡亲身经历且体会深刻的,必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我想说明的是,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愈是体验真切,愈是感情充沛,愈是思考全面,愈容易激发艺术的想象。”

黄胄被称为画驴的“圣手”。有人曾向他请教画驴的要领,他讲了一段类似庄子“庖丁解牛”的哲理:“开始接触时,只看到驴的外形,一群驴奔来,只能分出驴的大小、雌雄、色彩。如果基于这样肤浅的认识,贸然作画,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后来手持画笔,蹲在田头地边和街市旁,凝神静想,成千上万次观察驴的动态,逐渐熟悉了驴的千姿万态,于是驴才在笔下活了起来。画了几千头驴,对驴观察有几十年,还常常感到对驴还不熟悉哩。……如果胸中没有驴的千姿万态,就不可能有活生生的造型。出现在画面上的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滴,而这一滴却是靠生活的积累。”

我们都知道,直观艺术感受性,是艺术家在作品中熔铸时代精神、表现艺术形象精神特征的必要的品格。对于美术和设计艺术家来说,写生是强化直观艺术感受、获取创作灵感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几十年来,黄胄以西北新疆一带为主要生活基地,曾与边疆牧民同吃一盆抓饭,同睡一个毡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9年夏,黄胄病情略有好转,就第五次去新疆,走遍天山南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帕米尔高原。一次,他为了画两位牧民,赶了二百多里路,来不及歇,又连续作画几个小时,实在站不住了,竟跪在地上继续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与当地牧民的情感是那样的交融,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是那样的可亲,那样的精神。黄胄说:“三十年来,我所以能够不断进行创作,主要是根据生活起草图,去生活中练基本功,根据生活的感受来创作。”

于希宁先生的梅花是著名的。近十余年间,先生不顾年事已高,曾五次去无锡梅园、苏州登尉山、香雪海、窑上大队、杭州超山、余杭等地探讨梅花的气质生态,每次都是从含苞、初放到盛开一个多月,酝储内心,积稿干余,得诗百首,风尘仆仆,不辞艰辛,所以才有了笔下气韵生动万千气象的梅花。

刘海粟先生八十岁了,还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齐白石先生四十岁以后八次出游,走了半个中国……。 。

可见,艺术大师们都是深悟“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真理的。当代作家叶文玲深情地写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故乡是作家感情的摇蓝,也是我心头永远的绿荫。是故乡这片丰茂的土地,给了我无穷的生活宝藏;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业绩,使我有写不完的题材。因此,当我哪怕只是掬取了生活的几朵浪花,描摹了大干世界的一个角落时,我想千遍万遍地说:感谢人民,感谢生活。”

艺术家缺乏生活体验会怎么样?画家石鲁说:“画无生活,若加工无原料,生活枯竭,画必调败。”画画如此,一切艺术创作也是这样。

果戈理一生中最后一次焚稿发生在他逝世前的两个星期。焚毁的稿子是已经准备付印的《死魂灵》第二卷。焚毁的原因是作品内容的拙劣和虚伪,完全违反了生活的真实。果戈理一向主张艺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他曾说过:“我从未通过想象创作出什么东西来,我没有这种资质。我只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我熟悉的材料,那才能创作出好东西。”也正是因为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才创作出象《钦差大臣》和《死魂灵》这样的反映了整个俄罗斯生活的巨著来。然而,当他晚年由于厌恶俄国的政治生活而长期侨居海外后,就使自己天才的须根拔出了生活的土壤。在《死魂灵》第二卷里,他虚构了子虚乌有的贵族地主阶级的光明理想人物。由于缺乏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尽管他为此倾注了全部天才,三易其稿,顽强地、忘我地写了整整十年,但终于还是遭到了完全失败,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笔下这些理想人物的真实性。最后,他不得不极其痛苦的把书稿又一次扔进了熊熊燃烧的壁炉。果戈理在创作上的悲剧昭示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有在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在遵循艺术必须反映生活真实这一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显示其天才特征。当然,果戈理最后焚书的这把火,表明他终于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从而也保持了他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伟大形象。

茅盾先生在说到他的失败之作《三人行》时写道:“《三人行》写的是青年学生,而我在当时,实在没有到学校去体验生活的可能,也很少接触青年学生。既没有‘体验’,又没有‘观察’,因而这一个作品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这一作品的故事不现实,人物概念化,构思过程也不是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而是零碎补缀,这些都是这部小说的致命伤。空有革命的立场而缺乏斗争的生活,不能有成功的作品:这一个道理,在《三人行》的失败的教训中,我算是初步地体会到了。”

鲁迅先生在听说了红军万里长征的故事后,曾经萌动过写作的念头,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但是最终,鲁迅没有写出描写长征的文学作品。原因可能很多,没能亲身经历长征,恐怕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他那么希望这样一种革命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老舍先生解放初期腿部生病,“腿不利落,就剥夺了我深入工农兵生活的权利。这样,我只能在北京城里绕圈圈,找些写作资料。就这些资料,也还不都是第一手的,从群众生活中直接得来的;有的是书画上的,有的是别人告诉给我的。因此,我的笔不能左右逢源,应付自如。我写的是新人新事,但是新人并非我的朝夕过从的密友,新事也只略知一二。这就难怪笔下总是那么干巴巴的了。”

可见,艺术创作的原料,只能从生活中才能采撷得到。脱离了生活,再高明的艺术家也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象果戈理、茅盾、鲁迅、老舍这样的大艺术家,没有生活中来的素材,也难以写出作品来,这是最无情的客观法则。企图归企图,但不硬写,这正是他们的高明之处,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使然。

1998年,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接受邀请担任意大利歌剧《图兰多》的导演,在故宫进行实景演出获得成功。有人间张艺谋当初凭什么敢接这个戏,他毫不犹豫地说:“因为它是中国故事。如果是外国故事,打死我也不敢接。背靠中国文化,就不会露怯。”后来,一个希腊歌剧院有意请他导演另一部普契尼的关于日本的歌剧《蝴蝶夫人》,他说,除非你们把故事情节改成中国的唐代,否则日本的故事我导不了。

我们经常痛恨某些艺术作品的违反生活常识的“胡编”,就是作者没有亲知那种生活的缘故。不仅古代历史题材的作品有这种现象,现实题材作品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哪怕一个细节、一件道具、一句语言的失真,就可导致观众对整个作品真实性的怀疑。

『玖』 美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美术对当代的影响是很大的 你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它的 想你的住所的装饰 你穿的衣服 你的日用品 等等 都包含了美术 运用了美术 整个世界都是用美术来装扮的
此文转载自《美术观察》杂志2005年12期“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评价”专题。

清诗有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和经济、外贸、工农业等相比,美术是一朵小花,但也一样开放。在祖国的花园里,它有时能起到“大花”所起不到的作用,虽然这作用影响的面不大,但这一“面”也必须有。

30年来的中国美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前进的,它时时反映着“改革开放”的特点,也为“改革开放”充实进重要内容。美术作品自身内容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力,比如绘画或雕塑失学儿童,反映他们渴望读书而没有学习条件的困境,这种作品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许多人去赞助“希望工程”或献身于教育事业;比如服装设计日益得到发展,这对30年来中国人衣着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在公共场合放置英雄人物特别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雕像,会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志向品德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需要专文来论述,甚至需要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

这里重点要谈的不是这些,而是美术作品自身之外的东西对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马克思学说中论述的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艺术作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审美,但艺术作品也有交换价值,实现交换价值时艺术作品便成为商品。以往的30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画作为商品,被大量卖到国外去换取外汇。那时的中国是急需外汇的,中国画作品为这种“急需”解决了小部分问题。当时的政策是“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到国外去卖画的一批画家就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至少他们的高消费带动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当时政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政策促使一大批学美术的人去外国留学,富起来的一部分画家也经常出国举办画展或参观访问,他们将外国的美术作品大量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带来了和美术作品有关的哲学和艺术思潮,比如什么叫现代派,什么叫后现代派,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叫平等、博爱,等等,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不妨举个例子,我本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看到从国外来带来的卢梭雕像照片后,才知道卢梭提出过风俗破坏艺术、艺术破坏风俗的观点,又进一步了解到,卢梭还曾提出过人生而自由、平等等影响欧洲社会发展的著名观点,提出过社会契约论,这些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是社会的反射镜,研究和介绍西方艺术,同时也能促使中国人通过艺术了解西方的社会思想和科学。在促进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30年前,基本是哲学、文学走在前头,而近30年,则常常是美术走在前头,由此即可看出30年来美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对此作进一步的具体论述,只有找机会再谈了。

『拾』 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功能有哪些

总括起来说,美术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或称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美术往往通过典型化、艺术化的形象反映生舌,欣赏者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包括作品描绘的对象和作品特定的形式)可以认识不同时代、民族、国家的具体生活情景,从而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认识真理,这就是美术的认只功能。应该看到,任何真正的美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

热点内容
保定教育网 发布:2024-11-24 17:17:02 浏览:787
师德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发布:2024-11-24 16:04:48 浏览:580
优酷校园大使 发布:2024-11-24 16:01:06 浏览:723
班主任感怀 发布:2024-11-24 15:55:55 浏览:920
扬大汤老师 发布:2024-11-24 15:50:48 浏览:292
闵行区十佳师德标兵 发布:2024-11-24 14:17:16 浏览:853
合肥特岗教师 发布:2024-11-24 13:22:16 浏览:105
火眼教学 发布:2024-11-24 13:17:16 浏览:615
长丰在哪里 发布:2024-11-24 11:49:23 浏览:970
儿童英语基础 发布:2024-11-24 11:16:49 浏览: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