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0-11-18 17:43:30

Ⅰ 小学科学教案:《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
1.意识到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2.了解食物金字塔,并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3.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设计科学合理的食谱。
4.愿意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2.教学难点是理解和运用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准备】
1.记一篇你的一天食物日记。
2.想一想自己是否偏食、挑食。
【学案】
《2怎样搭配食物》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了解食物金字塔,并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设计科学合理的食谱。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记一份你一天的食物日记(参照书44页的四一班的刘鸣食物日记来写)
2.重新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认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1.通过学习《我们吃什么》一课,我们知道到了各种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2.看图:他们的身体健康吗?你认为他们有哪些饮食方面的问题?
3.他们偏食挑食,不懂得食物要多样化,更不懂得该怎样搭配自己的食物。那么,怎样搭配食物?揭示课题:怎样搭配食物
二、了解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1.阅读教材,讨论: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怎样的健康饮食方法?
2.汇报交流:
(1)食物金字塔分为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
(3)各是哪类食物?
(4)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一、油、盐、糖
二、豆、奶类
三、鱼、虾、肉、蛋类
四、蔬菜、水果类
五、粮食类(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
六、水
(5)食物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上小下大,呈现每天饮食的比例:上层的食物相对要吃得少,下层的食物要吃得多。)
(6)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要合理搭配食物,合理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3.小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含有这六大类食物,各种营养素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食物之间的搭配要科学合理,如柿子和螃蟹不能同时食用,菠菜和豆腐也不能同时食用等。
三、绘制并评价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1.根据食物日记,做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先画好格式金字塔,让学生将自己吃的食物向塔格内填写)
2.学生汇报交流:
(1)相互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2)说说各自金字塔的优点、不合理的地方及如何改进?
3.用视频展台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并说说自己金字塔的优点。
4.小结:大家汇报的结果表明,班上多数同学的食物结构不够合理,少数同学的食物结构很不合理。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应该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配餐。
5.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以后参照执行。
四、开展趣味性的配餐活动
1、自己设计一份晚餐食谱,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搭配。
(1)每人设计一份晚餐食谱。
(2)在小组里面交流、评价,并进行修改。
(3)每小组评选出一份最佳食谱,在全班交流。(以“合理、好吃、省钱”为标准进行全班评价)
2.设计一周的食谱,并交给父母,共同执行。
五、总结
1.现在,你知道怎样科学合理搭配食物了吗?怎么搭配?
2.主动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的饮食习惯,使自己长得健康。
六、作业
1.执行一周食谱。
2.不偏食、不挑食,合理搭配食物。

Ⅱ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1、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演示对比实验,提出“为什么一个烧瓶中的小铃声能听到,而另一个却听不到?”来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点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解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Ⅲ 小学科学教案:《比较水的多少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Ⅳ 小学科学5年级教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教案的一般要求
教案的编写要从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着眼,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具体说:
(1)要求编写教案时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
如初中物理课的教案,在组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提高教学要求,要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叙述的严谨而影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形成教学难点.如“浮力”的计算,现行教材要求并不高,计算也不复杂.但“浮力”问题的类型较多,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比前几章是一次较大的飞跃.因而写教案时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在这里最好不要让学生去做那些人为的难度大、综合程度高的题”��这是编者的意图.新教师尤其应当注意深广度问题,否则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编写教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使师生共同置身于情境之中,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就要首先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错而激疑,把启发的要点落在诱导推理、分析比较上:小车在课本3�5所示的三种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维持运动的距离不同.把点拔的要点落在概括上,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抽象”中自然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要求教书育人相结合
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没有计划性,这是不恰当的.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
(4)要求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充分发挥表象作用.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理图象和重现物理过程,常常是教学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时尽量通过物理实验展现物理过程,充分发挥通过实验所形成的表象的作用,这对于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过程有很大益处.演示实验是在教学中提供感性材料的主要方式,做好演示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教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各仪器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主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什么时候提出问题等进行周密设计,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程序合理、主次分明地进行实验.
(5)要求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科学,使教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Ⅳ 小学科学完整教案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4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线.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教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回目的(或称教学要求答,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Ⅶ 小学科学完整教案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本课的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本课内容是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先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光是怎样照亮物体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然后让学生设计并验证光的沿直线传播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利用这一原理解释影子产生和原因。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考虑问题,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教学目标
1、光是直线传播的。
2、设计验证是直线传播的实验,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5、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6、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光是如何传播的。
2、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Ⅷ 小学科学《它们能吸水吗》的教案

一、课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它们吸水吗?”
二、执教者及所属学校:钱俊 武大二附小
三、教材分析及处理:
作为“材料”单元的一部分,这节课主要研究材料的吸水能力。教材中设计了以下四项教学活动:1、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观察、描述和比较金属、塑料、木头、纸的吸水能力;2、借助放大镜,运用折、揉、撕等方法观察纸的特点;3、了解中国古代造纸的过程;4、自己动手造一张再生纸。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一、以“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纸、木头、金属、塑料的吸水能力,发现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产生“为什么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假设,之后增加一组对四种材料的结构进行观察的活动,发现纸、木头等容易吸水的材料表面有很多缝隙,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观察纸的特点,认识到纸是由很细小的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使纸的纤维之间有很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古代造纸采用什么原料,现代造纸采用什么原料,使学生意识到造纸要用富含纤维的物体作原料,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二、根据教学重点,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的取舍。这节课共有多个教学活动,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把所有教学活动充分地展开是不太现实的,根据“材料的吸水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个探究的主题,我对教学活动做了如下取舍:把收集证据,验证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的探究过程作为整节课教学的重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各种材料的结构;对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等探究过程作了弱化处理。例如观察、比较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这个教学活动,教材要求学生按照吸水能力给四种材料排列顺序,这就需要让学生分析比较吸水能力时如何控制变量。我将这个教学活动作为提出 “材料的吸水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一科学问题的情境,由教师直接提供大小、形状几乎相同的材料让学生比较,只要求学生按照容易吸水和不容易吸水给四种材料分类。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纸是由纤维组成的,有很多缝隙,所以容易吸水。
2.过程与方法:做简单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吸水能力;
借助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观察比较材料的结构;
能用合适的词语描述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
意识到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集证据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六、教学准备:
为每个组准备:大小、形状、厚薄尽量相同的纸片、金属片、塑料片和木片;稀释过的红墨水,滴管;餐巾纸、素描纸,放大镜;泡好的纸浆,塑料杯、筷子、棉布,毛巾。
教师准备:介绍古代造纸过程的光碟,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一、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塑料片、纸片、木片,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学生作出猜测
3.学生制定研究方案
4.汇报并讨论:怎样控制往每种材料上滴的水一样多呢?
5.学生分组观察比较几种材料的吸水能力,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纸和木头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7.提出科学问题:你们认为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交流讨论,作出假设
(三)观察比较,验证猜测
1.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几种材料的特点。
2.汇报交流: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四)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小结:纸片、木片等容易吸水的材料都有许多缝隙,金属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几乎没有缝隙,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
二、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纸的结构,研究其容易吸水的原因。
1.提问:纸有许多缝隙,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纸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2.观察活动:把纸撕开,使用放大镜观察它们里面的结构。
3.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4.小结:纸是由很多细小的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空隙,所以容易吸水。
三、了解造纸要用富含纤维的物体做原料,意识到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1.提问:纸是由纤维组成的,那古人选择什么作为造纸的原料呢?为什么用这些东西作为造纸的原料呢?
2.播放古代造纸过程的视频,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
3.讨论:现在人们用来造纸的原料有哪些?废纸能作为造纸的原料吗?
4.演示:用废纸制造再生纸。
5.学生观察造出的再生纸。
6.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废纸?
板书设计: 4.它们吸水吗?
纸片 面积大、吸水快 有缝隙,纤维
容易吸水
木片 面积较大,吸水较慢 有缝隙
金属片 几乎不吸水 无缝隙
不易吸水
塑料片 几乎不吸水 无缝隙
结论: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热点内容
伊斯兰历史 发布:2024-09-19 18:40:22 浏览:181
德州地理中考试题 发布:2024-09-19 17:55:25 浏览:802
师生同台心语 发布:2024-09-19 16:34:58 浏览:267
无线怎么设置 发布:2024-09-19 15:49:14 浏览:640
甘肃教育信息 发布:2024-09-19 14:31:52 浏览:496
怎么去眼下皱纹 发布:2024-09-19 13:48:43 浏览:931
留学的历史 发布:2024-09-19 13:22:06 浏览:469
浮生物语5下 发布:2024-09-19 13:17:18 浏览:786
批图教学 发布:2024-09-19 11:56:09 浏览:988
语文特级教师王君 发布:2024-09-19 10:04:07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