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生物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求最佳答案!!!!!!!!!!!!!!!!!!!!!!!!!!!!!!!!!!!!!!!
B. 谁有学科网高一生物必修一基础知识填空训练全册一免费资料谢了
学科网高一如果生物的分泌必修五一定要打好良好的基础才行。
C. 学科网搜吧针对一些农村学校,如何在生物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呢请你提出
1、选择好角度,活跃探究气氛
提问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随意性、形式性的提问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择好提问角度,把握契机,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应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兴趣、维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由高潮转入低潮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放松性和幽默性问题,这样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非学习行为的出现。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疑:①于无疑处设疑。可挖掘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问无疑点,必然兴趣索然,激不起探究气氛;②于重点、难点处设疑。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此处提问,提要钩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攻关,把难点攻破、重点深化。问无重点,如履平地,难以培养能力;③于枯燥无味处设疑。此处设疑,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握好难易度,激发思维启动
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提问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引不起兴趣,失去提问价值,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提问过难,不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高不可攀,“赶鸭子上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启动。难易度的把握,应当是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因此,提问设计时必须要注意三点:①有针对性。要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②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③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如讲“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你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②新鲜的鱼用食盐腌后不变质,为什么?③家庭养花,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引起花卉萎焉?这样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对准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调动起来。
3、设置好梯度,引导思维深刻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问题,尽量让提问有层次性、错落性、梯度性的特点,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渐进向突进发展,时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错落性提问的设计是教学高潮的关键,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力求提问过程错落有致,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对知识的了解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迷惑不解到顿然醒悟,从而达到认识的升华。
4、注重挖掘辐射式角度,培养思维发散性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提问,以启发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5、控制好速度,奏响思维共鸣曲
课堂提问,必须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确定好速度。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直接回答,应给学生有充足的质疑和构思时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拔、诱导,逐步完善知识涉及的内涵,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取反馈信息,特别是涉及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的问题时,可稍作停顿或变换声调,辅助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诱导学生思考,奏响思维共鸣曲,取得提问的最佳效果。
D.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哪位了解,好一些的生物学科网有哪些
目前,细胞因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已有EPO、IFN-α、G-CSF、GM-CSF以及试用于临床的白细胞介素等。为了研究细胞因子在生理系统的作用以及了解细胞因子产品用于临床治疗的效果,进行细胞因子的检测就必不可少,而且用于临床诊断的细胞因子分析方法必须适用于常规操作。细胞因子的检测尚未在临床诊断上广泛开展,已知目前采用的细胞因子检测方法均不完善,且不同的检测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较大,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特性及影响细胞因子浓度的因素。 1 原理和方法细胞因子的发现依赖于其生物学活性,因此,建立了生物分析法用于细胞因子的检测。随后,用于检测实验溶液(如组织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免疫分析法被建立,并不断用于实验室研究。但准确地、可重复地测定细胞因子具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众所周知的细胞因子的含量极低(大部分都是以pmol/L计),同时存在着源于异嗜性抗体,类风湿因子以及特异的和非特异的细胞因子结合蛋白等的显著干扰。在生物帮那里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那里有很多实验领域的精品技术文件,并且图文并茂,提供生物领域的学科知识、实验技术方法与技巧等please click to connect www.bio1000.com/zt/cell/46213.html .that can help you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和浓度测定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1.1 生物分析法 生物分析法方便,敏感性高,但所有细胞系有可能受几种细胞因子的影响,特异性则较差。又由于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等抑制剂的存在,使生物分析法可能低估细胞因子的活性。常用的方法有2种:(1)依赖性细胞株增敏实验。一些肿瘤细胞株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如TF-1细胞株依赖于GM-CSF和IL-3,CTLL细胞株依赖于IL-2,TTD-1细胞株依赖于IL-6等 。可利用这些依赖株检测相应的细胞因子。但是,并非所有细胞因子均有相应的依赖株,因此限制了此法的应用。(2)功能检测实验。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而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如IFN抗病毒实验和TNF对L 929 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此外,生物分析法还有骨髓集落形成实验,细胞毒或细胞抑制实验,次级分子分泌的诱导,化学趋化和细胞因子分泌性的抑制实验等。1.2 免疫分析法 利用抗原机体反应的原理,制备出抗细胞因子的单抗或多抗,可进行细胞因子的免疫检测,它包括放免实验(RI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其优点是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操作简便。缺点是不能证明被测细胞因子是否为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结构的蛋白质而非变性蛋白质。1.3 CKmRNA的测定 (1)分子杂交实验:首先制备出细胞因子的基因探针,通过分子杂交检测细胞内CKmRNA的表达。(2)逆转录PCR(RT-PCR)法技术:可快速、灵敏地检测表达很低的CKmRNA,并可同时测定同一样本中多种CKmRNA,操作过程包括细胞因子产生细胞的RNA提取,m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在细胞因子引物的引导下,即可进行PCR扩增。根据定量CKmRNA方法和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半定量PCR法,竞争性定量PCR法,内参标定量PCR法,HPLC-PCR法和酶联免疫定量PCR法。目前市售的商品试剂盒已能用于大多数细胞因子的检测,但因其价格昂贵而阻碍了其广泛使用。同时,人细胞因子的测定仍存在许多问题,检测方法选择不当可能得到不一致的结果,有时有必要选择一个以上的检测方法测定细胞因子。 2 灵敏度细胞因子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其生物分析法的灵敏度极高。然而,在测定血浆中细胞因子正常浓度时,难以确定免疫分析法令人满意的灵敏度。不同细胞因子的参考值变化很大,难以定义其参考值范围。如Damas等[7] 在研 究细胞因子与败血症时,使用两步免疫放射测定实验(IRˉMA)测定IL-6(灵敏度:5ng/ml)一步IRMA法测定TNF-α(灵敏度:5ng/L)和IL-1β(灵敏度:4ng/L),在正常血清中未测得上述细胞因子。而Riikonen等使用具有相似检测限的RIA法,在20例健康儿童中,IL-1β的平均浓度为12.1ng/L,IL-6的平均浓度为83ng/L;在71例健康儿童中,TNF-α的平均浓度为40±2ng/L。由此可见,不同的免疫分析方法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其灵敏度变化可能是由于其准确度和特异性的不同而引起。3 准确度和特异性影响细胞因子检测准确度和特异性的因素有:(1)抗体:单抗的表位识别;(2)细胞因子:多种分子形式,结合蛋白复合物、抑制剂和可溶性受体复合物;(3)血浆基质:干扰抗体,异嗜性抗体和类风湿因子;(4)标准:重组参考物质可能不显示与样品平行的剂量———反应曲线。3.1 细胞因子结合蛋白 已知IL-1β、TNF-α和IL-6能结合从细胞进入血浆的可溶性受体或特异的拮抗剂。免疫分析法是否能识别这样的结合形式几乎是未知的,但是对TNF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Lancet》上发表了大量关于癌症病人TNF-α测定缺乏可靠性和生物分析法与免疫分析法关系的文章。但使用竞争性免疫分析法时,癌症病人与败血症病人的TNF-α是可被检测的。而ELISA法由于不能测定TNF-α与P 55 TNF受体的结合物而无法测定癌症病人血浆中的TNF-α。3.2 血浆中包含几种形式的IL-6分子,它们与一些抗血清的作用较弱,缺乏生物学活性并与其它血浆蛋白质以及IL-6的可溶性受体组成复合物。已知IL-6免疫分析法和生物分析测定其在正常血清中的浓度为0或在10~75ng/L范围,败血症病人的IL-6浓度升高到1~2μg/L,脑膜炎病人的IL-6浓度升到200μg/L。然而,May等说明大多数的检测方法仅仅测定了低分子量的IL-6,他们采用能识别IL-6高分子量的单抗,测得在正常血清中IL-6的浓度为1~10μg/L,并且在1例骨髓移植后病人的血清样品中,测得IL-6的浓度为5~10mg/L。3.3 多种分子的形式 一些细胞因子的多种分子形式已被充分认识,但是其对细胞因子测定影响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彻底的研究。IL-6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由一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包含5个外显子的单一多杰基因编码。其氨基酸序列包括几个潜在的O-糖基位点,2个N-糖基位点和几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由细菌产生的重组IL-6的相对分子量为21Kd。人成纤维细胞至少分泌6种形式,相对分子量为23~30Kd的IL-6,它们均是糖蛋白,能在败血症病人的血浆中被检测。人内皮细胞分泌一种分子量为45Kd的IL-6,它似乎是血浆中的IL-6的主要存在形式。3.4 人血浆中的干扰物质 血浆中通常包含有与IgG反应的抗体。这些异嗜性的抗体可影响夹心免疫分析法,它们在俘获抗体和被标记的抗体间形成桥梁,而错误地导致高分析值。研究表明,15%~40%的病人样本中含有能够干扰检测的抗体。异嗜性抗体能与鼠、兔和牛血清免疫球蛋白发生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与牛IgG的结合最强。在检测中,加入正常的非免疫动物血清吸附异嗜性抗体,常能够消除这种形式的干扰。3.5 类风湿因子是IgM的自身抗体 Hamilton等的研究说明,IgM类风湿因子与鼠IgG的结合发生于1%的健康献血者和31%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在9.1%的正常献血者中发生了这类结合。这些抗体可造成与异嗜性抗体完全相同的影响,并且他们在对细胞因子检测具有特别意义的类风湿病患者中的浓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