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则文言文
三则文言文分出在哪里,三则文言文分别出自第1则文言文,出自那个古语古语新新新论,第二的文言文出自出自唐代的一首诗,第三则文言文出自宋代的一首文章里边儿。
⑵ 古人谈读书三则文言文分别出自哪里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中提取出来的古人读书的方法。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⑶ 文言文《寓言三则》翻译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言终而死.
译文:
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丢在地上。”隔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利延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它们一起折断。”慕利延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说完之后就死了.
⑷ 《狼三则》文言文
①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 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 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②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翻译:
①
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②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了。这才领会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是狡猾的,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③
一屠夫晚上行走,被狼紧逼着,道路旁有晚上耕田人呆的小篷,于是奔进去躲在里面,狼用爪子伸入草垫探找。屠夫立即抓住它的脚爪,不让它收回,只是无法让狼死去。身边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拼命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才用带子把它绑住。出来一看,狼胀大如牛,两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合不拢。于是背着它回去。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个主意?
⑸ 文言文《狼三则》第三则的翻译
你好:
《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
第三则原文为: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希望帮上你的忙。
⑹ 和《世说新语》三则差不多的文言文还有意思
方正第五之五十九、管中窥豹
(原文)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译)王子敬(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观看门生们(晋时称仆人们为门生)玩樗蒲(chūpú一种棋类游戏),看出双方的胜负,就说:“南风不竞。”(意思是南边的要输)仆人们见他是个小孩,瞧不起他,说道:“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子敬说:“我是远惭荀奉倩(荀粲),近愧刘真长(刘惔)。”(荀粲、刘惔二人从不与下层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方正第五之六十、谢公闻羊绥佳
(原文)谢公闻羊绥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即取以为主簿。
(译)谢公(谢安)听说羊绥有才华,就希望羊绥能来见个面,可羊绥始终没有来。后来羊绥担任太学博士,有事面见谢公,谢公就立即让他作了主薄。
方正第五之六十一、推人正自难
(原文)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
(译)王右军(王羲之)和谢公(谢安)到阮公(阮裕)那里,走到门口,王对谢说:“我们俩都要推崇主人。”谢说:“推崇别人的确很为难。”
方正第五之六十二、魏祚所以不长
(原文)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着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
(译)太极殿建成时,王子敬(王献之)正担任谢公(谢安)的长史,谢安给他送去牌匾,让他题字,王子敬很不情愿,他对使者说:“你把它扔到门外去。”谢安后来见到王子敬,对他说:“你到殿上去写怎么样?从前魏朝韦诞等人,也是这样做的。”王回答:“这就是魏朝国运不能长久的原因。”谢安认为他说的是名言。
方正第五之六十三、自量固难
(原文)王恭欲请江庐奴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曰:“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
(译)王恭想请江庐奴作他的长史,早晨就到江庐奴那里,江还在床上。王恭落座,没敢马上说,过了很久才提及此事。江庐奴没有反应,只是叫人拿了酒来,自己喝了一碗,也不理王恭。王恭笑着说:“怎么好自己单独喝?”江庐奴说:“你也想喝吗?”于是又倒了一碗给王恭。王恭喝完酒,就借故离开。还没走到门口,江庐奴感叹道:“人能做到自量,真是不容易啊。”
方正第五之六十四、卿何如卿兄
(原文)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译)孝武帝(司马曜)问王爽:“你和你哥哥王恭相比怎么样?”王爽回答:“才华出众,我不及王恭,若说起忠孝,我可不输给别人!”
方正第五之六十五、何小子之有
(原文)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
(译)王爽和司马太傅(司马道子)一块儿喝酒,太傅喝醉了,就叫王爽“小子”,王爽说:“我的祖父(王濛)和简文帝是布衣之交,我的姑姑、姐姐都是皇后,你怎么叫我小子?”
方正第五之六十六、张王相交
(原文)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
(译)张玄(张玄之)和王建武(王忱)原来并不认识,后来二人在范豫章(范宁)家相遇,范宁让二人一起聊天。王忱仔细地观望了张玄之很久,也不和张说话。张玄之非常失望,就走了,范宁苦苦劝解挽留他,他就是不肯留下。范宁是王忱的舅舅,就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地学子中的佼佼者,又有名望,受人赏识,你却让他这样尴尬,真是不可理喻。”王忱笑着说:“张祖希(张玄之)若想认识我,就应该来看我。”范宁急忙告诉了张玄之,张立刻穿戴整齐,来拜访王忱。见面后二人举交谈,宾主没有丝毫难为的感觉。
雅量第六
雅量第六之一、颜色自若
(原文)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译)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在豫章去世的时候,顾雍正兴味盎然地和部属们一块儿下棋,仆人禀告豫章的信使到了,顾雍没有看到儿子的书信。虽然当时神情未变,但心里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他的指甲掐进了手掌,血流出来,染到了坐垫上。宾客们散去后,顾雍才叹息道:“我虽然没有延陵季札失去儿子时那么旷达,可我也不能像子夏那样,因为丧子而失明,那样就会招来人们的指责呵。”于是胸怀开朗,愁容散去,神色自若。
雅量第六之二、文王寻悔
(原文)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译)嵇康押到东市受刑时,神色不变,他要琴弹奏《广陵散》。弹罢说道:“袁孝尼(袁准)曾经要跟我学弹此曲,我因为舍不得就没有教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就绝传了!”当时有三千多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拜嵇康为师,没有获准。嵇康死后不久,晋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雅量第六之三、倚柱作书
(原文)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译)夏侯太初(夏侯玄)曾倚着柱子写信,当时正下大雨,雷电击裂他倚的柱子,衣服着了火,夏侯太初依然神色镇定,书写如故。左右的客人,此时都东倒西歪,站立不稳。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块儿玩。发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孩们都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没去。有人问他,他答道:“树在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子却没人摘,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尝,果然如此。
雅量第六之五、了无恐色
(原文)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译)在宣武场,魏明帝让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斗,百姓可以随便围观。王戎才七岁,也来观看,期间老虎攀着栏杆吼叫,声音惊天动地,围观的人都惊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站立不动,毫无惧色。
雅量第六之六、厚报其书
(原文)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译)王戎担任侍中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给他送来十丈筒中笺布,王戎虽然没要,但却很诚挚地给他回了一封信。
雅量第六之七、裴叔则被收
(原文)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仪同三司。
(译)裴叔则(裴楷)被抓后,神色不变,举止镇定。要来纸笔写信,信写完后,因为救助他的人很多,就得以赦免。后来官至仪同三司。
雅量第六之八、乃出牛背上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译)王夷甫(王衍)曾托一个族人办事,过了一段时间还没办。一次两人在宴会上相遇,王夷甫借机对他说:“最近我让你办的事,怎么还没办?”族人听罢大怒,随即举起食盒朝他脸上扔去。王夷甫一句话也没说,洗了洗后,就拉着王丞相一起乘车走了。在车里,王夷甫照着镜子对王丞相说:“你看我的眼光,竟看到了牛背上。”
雅量第六之九、直是暗当故耳
(原文)裴遐在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王夷甫问遐:“当时何得颜色不异?”答曰:“直是暗当故耳。”
(译)裴遐到周馥那里,周馥作东道请客。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过来给他敬酒,裴遐只顾下棋,没有及时喝酒,司马生气了,撕扯裴遐,裴遐从座位上摔到地上。裴遐站起来后又回到座位上,举止和平时一样,脸色也没变,还像刚才那样,继续接着下棋。过后王夷甫问裴遐:“当时你怎么能不生气呢?”裴遐回答:“只得默默承受啦。”
雅量第六之十、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原文)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译)刘庆孙(刘舆)在太傅府任长史,当时很多有名望的人被他陷害,只有庾子嵩超然物外,没有什么事情让刘庆孙离间。后来刘庆孙就因为庾生性节俭,家中富有,劝说太傅(司马越)向庾借钱千万,企望庾子嵩会吝惜不借,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太傅在聚会的时候向庾子嵩提到这件事情,庾此时已喝得酩酊大醉,头巾落到几案上,他把头伸向头巾,缓缓答道:“下官家确实有两三千万,您随便拿去用吧。”刘庆孙这才老实了。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庾子嵩,庾说:“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⑺ 文言文《菜根谭》三则答案带翻译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王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大意}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⑻ 需要文言文三则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桶中声,一齐奏发,众妙毕备。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⑼ 医古文医话三则现代文翻译
一则:《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二则:《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三则: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