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之文言文

之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18 22:31:53

『壹』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记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对文言文的学习大有益处。"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虚词之一,下面总结一下"之"的常见用法。
一、代词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有什么迟的呢?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5.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往,到……去。
例如: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辘辘的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

『贰』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施行、进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二、出,生出,滋长。

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

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出处:东汉·许慎《说文》

三、去,到,前往。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2)之文言文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假之[jiǎ zhī]

假若。

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叁』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
动词,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肆』 文言文中“之”所有的意思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如下:
1、施行、进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长。例如:
枝茎益大,有所之。——《说文》
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如: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
译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译文:纣王命令推上法场,斩了他的老母亲。
7、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我看见军队出城,却看不到军队回来。

『伍』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5)之文言文扩展阅读: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陆』 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意思

1补充音节
2的
3主谓之间无实意
4代词
5表示对地点,时间的限制
6宾语前置标志
7定语后置标志

『柒』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几种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捌』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8)之文言文扩展阅读

之组词:之后、总之、兼之、之箇、之江。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箇:[zhī gè]

则个。助词。略近于“着”、“者”。

5、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钱塘江 下游 闻家堰 至 闸口 一段即有此称。

『玖』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这两个例子里的“之”都是“的”的意思。
在“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中,“版之”的后面有一个所字权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词组,于是前面的“之”就解释为“的”,全句译为“比不上用一小会儿的时间学到的东西”。
在“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一句中,“之”的后面也有一个所字结构的名词,于是前面的“之”也解释为“的”
,全句译为“秦国最想得到的东西,是诸侯国们最大的担忧。”

热点内容
中文字幕制服师生 发布:2024-12-21 08:54:28 浏览:119
特岗教师演讲稿 发布:2024-12-21 08:11:56 浏览:114
铝合金化学镀镍 发布:2024-12-21 07:27:52 浏览:290
国培教师下载 发布:2024-12-21 06:43:10 浏览:928
衡水中学中文首页 发布:2024-12-21 06:43:09 浏览:217
财付通怎么开通 发布:2024-12-21 05:54:45 浏览:583
教师节作业 发布:2024-12-21 04:18:04 浏览:268
马桶如何安装 发布:2024-12-21 03:51:31 浏览:716
猫腻什么意思 发布:2024-12-20 22:35:55 浏览:884
校园安全图案 发布:2024-12-20 22:24:23 浏览: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