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备课
1、纵观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注意季节性较强的内容,可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2、 阅读教学参考用书,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3、 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课时目标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分析进行准确定位,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要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探究活动。 二、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前概念掌握情况。 不但要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尽可能预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原有生活与知识基础。 三、备材料要精心准备有结构的科学材料 这也是科学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教学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准备不准备材料常常反映了一个科学教师是否认真教学的态度,而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则能反映一个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精心准备有结构的科学材料,应该是我们科学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最需要费心的一件事。尽最大的努力,准备好材料上科学课,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也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好的一件重要的事,更是备课之中的重中之重。 四、备流程要撰写教案和预测学生 撰写教案应从大处着眼,用新课标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因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科学课的课堂更可能是变化无常。所以,这一教学过程可以是一个个大环节的设想,没有必要一定写得多么详尽。你也可以参考别人的教学环节,但是,不管怎样,教师心中要对整堂课的一个个教学环节了如指掌,比如常见的科学课堂一般采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教学结构进行,虽然有的课侧重点有差异,但只要教师心中装着一个个教学环节,那么整堂课的课堂思路还是会十分清晰的。与这同时,科学教师还要从细微处入手,多为学生着想,尽可能地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预测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可能会碰到什么障碍,或许会遇到什么难题,如果真的出现了,怎么想办法去克服?怎么把学生从歧途中引入正道?等等细节一方面是考验教师的临场发挥、课堂驾驭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检验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情况,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②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备课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 什么是小学科学备课中的理论支撑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可以为7~9年级理科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个体条件的不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科学课程还要着眼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科学道德和伦理的选择。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组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实证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探究式学习需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示范、观摩,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揭示了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许多规律。研究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学习科学研究还表明,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包括概念的扩展和建构以及错误概念的抑制和转变。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科学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的发展潜能,还证明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同伴和社区文化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作用,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组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评测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课程各项目标的实现;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评测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科学素质的各个方面。评测包括对学习的形成性评测和总结性评测,应以形成性评测为主;并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和多个主体的评测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标准制定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本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分别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作用、性质、理念、目标、学习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了整个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国家对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学习科学的强大潜力,还强调了从小培养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并与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将近几十年来有关学习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运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还强调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程目标部分,以简洁的语言表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四个方面的分目标。目标设置的依据和解释,已经在前言部分阐述。
内容标准部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标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统呈现。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21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5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在标准中称之为“分解概念”。对每一个“分解概念”举例加以说明,并给出学习内容的目标,以便《标准》使用者较容易地理解和实施。概念的陈述以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希望学生了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将其包括在本标准的学习内容之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设计与技术部分包括了3个主要概念,并分解为15个比较小的“分解概念”,也给出了相应的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
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科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家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多种实现方式的、不断循环和上升的过程。在学习内容中列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
实施建议部分是对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建议。教材和有关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它是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标准具体运用于教学实践,这就需要通过教材的编写者来实现。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要依靠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面对中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普遍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重点保证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保证其科学教育工作条件又是当务之急。实施建议中还对教学、评价和其他与教学过程有关的支持条件提出了建议。
附录一给出了科学知识内容标准中学习内容目标栏一项所涉及动词的说明。附录二是两个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优选出来的案例。一个案例采用观察的方法,另一个案例采用单变量实验的方法收集实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二、分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通过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二)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及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3.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4.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的任务。
2.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应用;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并使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知识
内容标准中的科学知识选自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领域。从这三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于儿童学习的主要概念,可以为儿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便于使用者了解标准中所选概念的依据,在表一中列出了三个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但它们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理解的概念层次。
表一、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
领域 主题 核心概念
物质科学 物质 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量,并把能量保持在人类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运动 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学 生命的主要特征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物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
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过遗传繁殖延续后代
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
植物能自养,还能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思想、复杂情感和意志
地球与空间科学 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昼夜和季节
自然环境保护 地球以及围绕地球形成的独特圈层构造,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个,每个序号后的说明是这21个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其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有10个,生命科学领域有7个,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有4个。
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主要概念,需要从他们周围熟悉的事实、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开始,先建构一些较为具体的概念。标准中对每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个“分解概念”。在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对这125个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举例说明与该概念有关的事实和现象;第三列是学习内容的目标,给出对该概念学习程度的简要说明,供教学、教材编写和评测时使用。
④ 小学科学的备课资料哪里有呢 小学科学五年级复习资料
(不好意思,只有答案)
第一单元:
● 知识再现:
1.适宜的水分、适合的温度、足够的空气
2.实验组、对照组
3.不同;降水量
4.黑暗、潮湿
5.食物链;绿色植物
6.老鼠、蛇;水稻
7.食物网
8.氧气和食物
9.数量、种类
10.环节;平衡
● 明辨是非: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 √ × × × √ √ √ × √ ×
● 精挑细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B C B B A B C B B C C C
● 我问你答:
1.草
2.食草昆虫、兔子
3.草→兔→狼 草→兔→鹰
4.迅速增加;狼是兔子的天敌,如果大量减少,兔子的数量将会迅速增加。
● 实验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们做过“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研究实验,请撰写该实验研究计划。
(1)我们的研究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
(2)我们的推测: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3)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水
(4)实验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
(5)我们的实验的方法: 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
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2.课堂上我们做过“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生活环境”的研究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次数 呆在干燥土壤里的蚯蚓数 呆在盒子中间的
蚯蚓数 呆在湿润土壤里的蚯蚓数
本
小
组 第1次 1条 1条 8条
第2次 1条 0条 9条
第3次 0条 1条 9条
第4次 0条 0条 10条
实验结论 蚯蚓喜欢湿润的生活环境。
3.如果你要做一个生态瓶,那么你该怎么做呢?
(1)建造方案: ①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②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
③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上面放一些浮萍;
④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或泥鳅、螺等小动物。
(2)设计图略。
第二单元:
● 知识再现:
1.光源;亮着的电灯
2.投影;遮挡物
3.直线;30万千米/秒
4.光的反射
5.凹透镜、凸透镜
6.凹透镜;普里斯特列;凸透镜
7.光源、热源
8.不同;黑色
9.有关;快
10.三棱镜;牛顿盘
● 明辨是非: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 × × × √ × × × × √
● 精挑细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C A A C B A C A B C C B
● 我问你答:
1.(1)能 (2)不能 (3)光是直线传播的
2.在做过的科学实验中,自己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实验体会:
1.①2.5 ②9:30 13:30 ③先由长到短,后由短到长。
2.①不同颜色的纸吸热本领有什么不同
②5种;5支
③本实验中,需要保持公平的条件是什么?在方框里打“√”。(8分)
□纸的颜色要相同 □纸的大小要相同 □纸袋的大小要相同
□温度计的型号要相同 □光照的时间要相同 □光线的强弱要相同
□纸的厚薄要相同 □纸的光滑程度要相同
□纸的摆放地点要相同 □纸的摆放角度要相同
④我对实验的预测:在这些纸中,(黑色糙面)纸的吸热本领最强,(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最弱。按照吸热本领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依次是:(7分)
( 黑色糙面纸 )→ ( 黑色蜡光纸 )→( 粉红色纸 ) →( 白色纸 )→( 铝箔纸 )。
● 资料补充: (此答案仅作参考)
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本影和半影,而发光物体的面积越大,本影就越小,半影就会淡而不见。无影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灯在灯盘上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因此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产生明显的本影,所以取名无影灯。
第三单元:
● 知识再现:
1.高山;平原
2.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地壳
3.汶川
4.风化
5.沙、黏土
6.腐殖质、盐分
7.土壤
8.侵蚀、沉积
9.冰川、海浪
10.平原
● 明辨是非: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 √ √ × × √ × × × √ ×
● 精挑细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A A C C B C C C B A C C
● 巧手相连:
左边①连右边⑤;
左边②连右边①;
左边③连右边②;
左边④连右边③;
左边⑤连右边④。
● 我问你答:
1.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很多力量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如果让你设计和建造家园,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答:① 一般不会把房子造在山边或者把房子造在河边
② 因为造在山边容易因山体滑坡而被冲垮,而造在河边容易受到水患侵害。
六、实验体会: (30分,第1题11分,第2题6分,第3题13分)
1.课堂上我们做过“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的实验,请完成下列内容。
实验材料: 酒精灯、大理石块、镊子、冷水等
实验步骤: ① 点燃酒精灯;
② 用镊子夹住石块;
③ 将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 将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
⑤ 使石块冷却,反复实验几次。
实验现象: 石块出现裂缝,甚至看到有石屑(小颗粒)掉落。
实验结论: 冷和热的作用会使岩石破碎(风化)。
2.请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器材: 盛有清水的烧杯1个、干燥土块1块
实验方法: 将干燥土块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会有气泡冒出)
实验结论: 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影响对土地侵蚀的因素有哪些?请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制定研究方案。
影响因素: 土地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土地是否有植被覆盖 (3分)
研究项目: 土地坡度的大小对土地手侵蚀的影响
我的推测: 土地坡度越大,受侵蚀程度越大;土地[坡度越小,受侵蚀程度夜小。
实验方法: 用对比实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不同条件: 实验组的土地坡度较大,对照组的土地坡度较小。
相同条件: 降雨量的大小相同、降雨的高度相同;土地的植被覆盖程度相同。
第四单元:
● 知识再现:
1.重力
2.弹力
3.反冲力
4.摩擦力
5.票夹、弓箭、拉力器
6.用力、用更大的力、用阻力
7.弹簧秤
8.牛顿;牛;N
9.物体的重量、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程度、物体的运动方式
10.滚动;滑动;滚动
● 明辨是非: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 × √ √ × × √ √ √ ×
● 精挑细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B B C B B C C A B C A B A
● 巧手相连:
1.
左边①连右边②③⑤⑥;
左边②连右边①④。
2.
左边①连右边②;左边②连右边①;左边③连右边④;左边④连右边③。
● 我问你答:
1.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些什么?
答: 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设计是为了减少摩擦力?请各举两例说明,要求先举例,后说理。
项 目 举例 说理
增大摩擦力 鞋底做花纹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冬天路面铺上沙子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 滚珠轴承 边滑动为滚动
拉链上涂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我问你答:
1.①物体的重量;重量;重;轻。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粗糙;光滑。
2.根据实验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的
距离(米) 平均距离 我们的发现
10 1 2.8 2.9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速度就越快,行驶的路程也越长。
2 2.9
3 3.0
20 1 6 6.3
2 6.4
3 6.5
30 1 10.4 10.7
2 11
3 10.7
3.请你完成“研究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时摩擦力的大小”实验计划表。
实 验 计 划
研究的问题 物体滑动和滚动时的摩擦力究竟哪个更大?
我们的猜测 物体滑动时的摩擦力更大。
实验材料 小车(上面装载若干钩码)、测力计、透明胶
相同条件 同一辆小车、同一个测力计、同一块运动地面等
不同条件 运动方式不同(滚动或滑动)
实验方法
与过程 ①用测力计在地面水平拉动小车(上面装载若干钩码),让小车滚动前进,读出数据并记录所用的拉力,反复实验3次;②用透明胶将小车的轮胎胶住,使之不能滚动,用测力计在地面水平拉动小车(上面装载若干钩码),让小车滑动前进,读出数据并记录所用的拉力,反复实验3次;③反复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⑤ 小学科学课备课各环节及需要注意什么
一、实验先要自己做一次 二、实验前要讲清安全问题 三、实验时要分好组、选好组长、明确操作手,记录员 四、教师要讲清操作步骤 五、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现象 六、实验后要注意仪器的复原
⑥ 小学五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不明白你说的什麽意思
⑦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备课质量
一、深入研究,吃透教材
1.要掌握教材基本内容
每篇课文总是有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例如: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有的课文是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及其形态或性质,有的课文是指导学生认识某种自然变化或规律,有的课文是指导学生认识人对自然事物的了解,改造和保护……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看,有的课文是引领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过程的,有的课文是让学生提高阅读资料,整理事实能力的,有的课文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利用数据、文字,图表等形式来收集表述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有的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态度,有的课文侧重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对待自然的正确意识等等,只有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才能明确备课中应该“备什么”和“怎么备”的问题。
2.要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科学》教材的重点,通常是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知识或基本的能力培养,它们在学生科学认识自然事物过程中至关重要。例如:《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异同”等科学概念,并通过学生对比实验体验到物质的变化过程。其中,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是知识方面的重点,让学生经历具体实验过程,是能力培养方面的重点。备课中,只有确定了教材重点,才能在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教材的难点通常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又不便于用直观方法教学的问题,需要比较大的“跳跃”,比如《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让学生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变化就是教学难点。再比如:在《日食和月食》一课中,根据模拟实验现象进行推测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样,只有掌握了教材难点,才能在备课中更好地选择有效教学方法,顺利完成任务。
3.要研究教材的基本思路
根据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的写法有不同的思路。修订后的教科版《科学》教材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三、四年级每个单元包含了7个教学活动,五六年级每单元安排8个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意义。教科书还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工具。比如:维恩图,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便于比较。网状图,可以帮助用图解方式记录与中心词相关的观念和内容,呈现物质间的关系。此外,在具体的课文写法上,有的课文按照“观察—思考—实验”的思路来写,有的课文按照“分析—综合”的思路来写。所以在备课中,科学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内容,弄清教材思路,明确编者意图,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合理地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