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学科分组

学科分组

发布时间: 2020-11-19 00:04:42

㈠ 请问武汉大学自主招生的那个学科组的分组主要考试些什么啊,我没有什么特长应该选哪个组啊

每一复科都要考语数外综合,制但是还要加试你那个组的考试,比如外语组,既要考笔试,还要加试口语和听力,理化生要加实验和面试
你最不怕哪个就选哪个吧,如果是理科,没参加竞赛最好不要选理化生,都是加试竞赛题
文科管理综合就跟电视上综合素质问答差不多,写作。。。看你自己有没有文采吧
实在不行就外语呗

㈡ 课堂如何进行分组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呢?将学生进行分组有很大的学问,就像排座位一样。如果分组不好或不合理,不仅起不到合作效果,相反还会起到较大反作用,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如,让一些纪律差的学生放在一组,或是让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放在一组,或者男生、女生单独放在一组等,这些分组方法都不科学,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相反,我们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有经验显示:每组以6人为宜,多或少都不理想;每组都有男女生,要利用性别魅力;每组要有成绩好中差,便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选好小组长 :
小组搭建起以后还不能算完事,然后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任命或自选一名行政组长,便于合作学习时有组织,有领导。当然行政组长在本小组中一定要有威信,所以也不能太放权给学生。为了调动全组同学积极性,再将六个成员分别安排一个学科的学习小组长,如数学较好的任命为数学小组长,物理较好的任命为物理小组长等。这样每个组员都有责任,都是组长,有利于调动组员积极性。

㈢ 合作学习中该如何科学分组

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一、科学分组,合作前独立思考,激发合作需要。
二、充分把握合作的动机。
三、学生思考和操作的时间要充足 。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要求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㈣ 学生分组的时候考虑哪些因素

实施合作学习时,分组是关键的要素,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小组的规模,一般说来,时间越短,小组的规模应越小,通常以 2—4人为一组比较适宜。

跟我学物理网贾兰华老师说:为使小组活动中具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应同时考虑组内异质、互补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结合下列因素。

1、学生的成就 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许多父母、教师担心把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会导致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他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教其他同学会浪费好学生的时间,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可能跟不上那些好学生。然而实际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好学生和差生都能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比如,好学生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增加他的认知、推理水平,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好学生的从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差学生能够得到教师以外的来自本组其他同学的更多帮助,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可以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

2、学生的能力 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性别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个体在认知风格、能力、性格特征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学生的家庭背景 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等往往带有家庭的烙印,而学生的家庭可能属于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或阶层。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一起工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分组的办法,同时兼顾学生的性格和男女生比例。每一组中各成员座位按顺序编号,教师对哪一位同学坐哪一号座位仔细推敲,以便于分层次教学。现代管理学认为,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组织内部各角色的明确分配,为了能保持小组正常发挥其预期的作用,同时不因为本班的课堂活动影响学校其他班的正常教学,促进学生之间加强正相互依赖(是一组学生共有的一种认识,即认识到对组里某个成员有益的事对全组也有益;对组里某个成员有损的事,对全组也有损 )。对各小组各成员进行了角色分配,这些角色包括:计时员,负责让小组在时限内学习;控制噪音员,负责小组讨论不要太嘈杂;鼓励员,负责鼓励全体组员参与活动;报告员,负责报告小组讨论结果;秘书,负责记录小组讨论要点;检查员,确保全组员都理解讨论内容。以上角色不是一成不变,必须定期或随时变换。

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面临学生自己选择伙伴的要求,我们认为学生自己组合的小组常常是高水平的学生与高水平的学生组成一组,往往不能成功,且不利于学生多样性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只能作为参考。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就像到了社会上,我们难以选择单位里的同事,难以选择与谁做邻居一样。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如果孩子初中物理化学成绩不理想,如果您是刚毕业的老师,敬请关注网站:跟我学物理网,贾老师公众微信号:“跟我学物理网”。

㈤ 分组.什么是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打破传统按照学生年抄龄编排袭班级的做法,按学生的能力和成绩,称为外部分组。

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班级授课,教师组织教学时更多是面向中等学生,优生常感到“吃不饱”和太容易而厌倦学习。分组教学能较好照顾尖尝法佰盒脂谷拌贪饱楷子学生的特点,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和需要,有利于英才的培养。

(5)学科分组扩展阅读:

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分组教学制。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有利于解决学生个别差异的问题。

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由于同一学生各科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被分入不同的水平组。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

㈥ 如何制定小学科学分组学习规则

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这样可以加大合作学习的力度。然而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要求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制定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只有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3]。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3]。案例:五年级《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中,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地轴倾斜、不倾斜)是两个连续的合作活动。学生提出四人小组人太少了,我也建议6人一小组。其中有一组的分工安排如下: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应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因为他的职责主要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4]。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却又不一定能够很好的表达。因此出现一些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发言有种种顾虑,自己的发言能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同?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感觉到小组中的快乐,愿意与小组合作交流。

㈦ 如何使科学课的分组学习更有效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以其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打破了原有传统授课的结构,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为多样、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愿意上科学课,愿意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所以,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孩子畅游在科学的殿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认识还不够深入透彻,现有的合作学习存在许多弊端,还停留在表面化、操作形式化。有些合作学习只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有些合作学习只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或没等到深入就草草收场。再看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从班级的旁观者、旁听者,又转为小组的旁观者、旁听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开展和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诸如此类的现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教师,如何真正理解合作的意义,如何通过引导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个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3、我国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表述的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揭示的许多共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活动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合作学习的各种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下面以《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课谈谈师生如何合作学习。在学具准备方面,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我选择了10种典型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有硬币、玻璃片、橡皮泥、方便筷、海绵、弹力球、橡皮、弹簧、橡皮筋、钢尺、塑料套(女孩子扎头发用的)。在小组的划分上,孙老师把四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为每组分发了这10种学习材料。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
师:请小组四名同学分别承担这样的角色,材料员——负责材料的取放;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操作员——负责安排小组成员的实验操作;小组长——负责小组的全面工作。
(学生在小组内安排了各自的角色。)
师:现在请各组的材料员取回实验需要的材料和实验记录。
(材料员取材料)
师:用双手对海绵拉一拉、压一压、拧一拧、挤一挤,给海绵一个力,看看海绵有什么变化?把力去掉后,海绵又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操作员开始安排实验顺序,每名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活动,有的用手拉,有的用手拧,有的用手挤、压等,一边活动,学生一边讨论他们的发现,记录员记录活动结果。)
生:对海绵拉一拉、压一压、拧一拧、挤一挤后,海绵的形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去掉力之后,海绵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学生汇报同时,展示实验记录)
学生有了对海绵比较感性的认识后,我又布置任务:
师:在托盘中的十种物体当中,如果我们也对它拉一拉、压一压、拧一拧、挤一挤,哪些和海绵比较像?哪些和海绵不太像?请记录在表格里。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活动,记录员开始记录。学生一边对这10种物体施加不同的力,一边讨论分析,并进行分类:和海绵像的分在一组,和海绵不太像的分在一组。在活动的时候,材料员对材料进行分配,使每个组员都在进行实验活动。)
生:和海绵像的有弹力球、橡皮、弹簧、橡皮筋、钢尺、塑料套;和海绵不像的又硬币、玻璃片、橡皮泥、方便筷。
……
再以《探索宇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生生合作,第一步,我把全班56人分成8个学习小组,从A组到G组,每组7人,然后,给各组布置了相同的7个问题。……
每个小组都承担了对上述7个问题的研究,每个问题分别由小组中的一个人承担,第A组承担第一个问题的同学简称A1,承担第二个问题的同学简称A2,以此类推。
接下来,我又对小组进行了划分,把承担相同问题的同学又划分为一个新的小组,这样,又分为了7个新的组,即A1、B1、C1……G1为一组,A2、B2、C2……G2为一组,等等。新组的每一组都是承担同一个问题的学生,因此可称为“专家组”,共有7个“专家组”,每组8名同学。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发给每个“专家组”。除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之外,教室中,还准备了十台能上网的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用。
第二步,学生以 “专家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每个“专家组”的成员用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方式讨论所承担的问题,对于意见不统一的问题,他们充分利用了王老师提供的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最后,他们采取“自由发言”方式,通过相互之间的争论,最后就问题的解决达成一致的意见,个别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可以保留意见。
当每个“专家组”都就自己的问题做出解答后,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专家”讲解,小组讨论
“专家组”成员各自返回原来的小组,即又回到原来的A、B、C……8个小组。由每个问题的“专家”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承担的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把在“专家组”个别同学的保留意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7个人讲述完后,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对每个问题形成小组的解答。答案可以与“专家组”的一样或稍有差别,也可以不一样。
第四步:小组汇报
……
从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科学实验课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材料的种类和准备方式有多种。案例中这两节课,材料的准备是由教师课前完成。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呢?究其原因,这两节课需要的材料都是典型性的、针对性比较强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科学知识,所以,由教师准备这些典型材料就显的比较重要。如果让学生自行准备,他们带来的材料会五花八门,因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欢,或者是寻找那些在身边比较容易得到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可能不具备典型性,这样一来,对学生科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就没那么大。可见,教师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这样让每名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共享这些科学资料,这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之间的合作。同时,我在小组的划分以及小组的安排上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固定的角色,他们都相应的承担不同的任务。在活动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相应的角色活动。而学生的小组角色活动,有的是为了小组活动的有序进行,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我对学生进行的材料员、记录员、操作员、小组长的安排,让每个学生明确了自身的职责,相互间能更好的进行协调、合作。在第二个案例中,我非常巧妙的让每个学生承担一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重新组成小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从分散到集中,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所承担的问题,然后带着集体解决的问题答案重新回到原来小组。让思维从集中到更加集中,等于是每个小组都拥有了全班的智慧,生生之间的合作巧妙之极。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用到了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却并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本质。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合作?在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注重从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开始,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技能的培养包括:
1、在组中谈话时使用合适的语气;
2、轮流使用科学仪器;
3、共享科学资料;
4、承认小组中他人的贡献;
5、项目过程中专注于任务;
6、按时完成工作;
7、帮助其他人理解科学思想;
8、多使用“我”(说出个人的想法而不是责备他人)
9、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
10、主动倾听;
11、耐心;
12、协商,必要时让步;
13、对科学答案/反应进行判断;
14、探索或改动小组问题;
如果教师能够从上述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合作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那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又应该考虑哪几方面的问题呢?
一、分组合作的目的要明确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哪些内容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每节课或随便一个问题都要小组交流,否则小组交流又成了一种形式。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交流呢?
1、为了让学生扩大个人的信息量,彼此交流信息;2、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方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渠道;3、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体会,促进彼此情感的沟通;4、在进行一些操作时,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凝聚众人的力量,共同完成实验操作;5、对于某些观点的阐述,可以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共同进行表述。
二、师生的课前准备一定要精心
课前准备,一方面包含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又包含教具、学具的准备、知识与方法的准备,如果教师课前没有准备好教具,或者没有根据下节课教材的教学需要布置学生准备学具,这都将导致小组活动无法进行,或者部分学生只在观望与等待,如果教师课前对下节课小组活动的所需知识与方法准备不充分,就不能引导学生在活动前先复习有关知识与方法,造成学生小组活动的低效,甚至会对教学目标产生偏差。
三、在小组的划分时,每名组员的分工要到位
如果小组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就是造成一部分学生依赖于别人提供的现成结论,懒得动手、动口、动脑,而另一部分学生似乎不可推卸地挑起这个重担,要么压力过大,反而约束了自己的许多想法,要么能力过强,每次都能轻松自如从而会滋生自满情绪,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
四、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调控要得当
首先应明确合作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予恰当的调控。具体的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启发,使他们树立信心继续探索;当学生取得进展时,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当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引导他们进行回顾与反思,使他们学会学习;当小组内个别成员意见不统一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使他们学会合作。
五、对于小组活动,教师要反馈及时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就是想获取新知,一个概念或一个实验结果、一个结论等,这无可非议,但是很少对活动之中的方法与经验进行提炼,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像做好及时反馈,如合作的情况、分工的情况、记录及观察的情况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规范小组合作学习。
六、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要有科学评价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如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否与同伴尽兴合作,能否想出好的学习方法,并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充分发挥师评、生评、自评、组间互评等方式,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应该继续发扬的地方,有哪些不足而应该改进的方面。
在新课程中,一个完整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生生、师生、教师之间乃至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的合作。现在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不下百种,可以说“合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国内大致把合作学习分为以下四种:即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而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我们应给予关注的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正如美国的斯莱文教授指出的那样,应该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整个学校系统的运行轨道中,其中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一般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面合作。当然,随着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它的本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杰克布斯就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的原理,或者说,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㈧ 二类小学科学课分组实验几人一组为宜有明确要求吗

你考虑太多了,为什么不按班级人数来分呢

㈨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应开课时数是多少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面大旗.而实验教学就能很好地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于一体. 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实验中有所启迪和收获呢?那就是:实验时应做到“六多”——多看、多做、多思、多说、多听、多评. 一、多看“想到没想到,看了才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异想天开》之《想到没想到》栏目的宣传口号.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到了,我们就相信了,就明白了,这说明了看的重要性. 看,不是随便地看,而是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人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科学实验的显著特点,同时教会学生观察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科学实验时,不管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都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观察.要引导学生看清、看全事物的真实面貌,更要学生发现平时没留意的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正确、清晰的事实,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学生还能从中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比如做《热水变凉》实验,将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连续测量十分钟,这时要适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他们会发现开始水温下降很快,最后越来越慢.最后学生们得出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这由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其教学效果是言语传授无法比拟的. 二、多做“你听见了,你忘记了;你看到了,你明白了;你做过了,你记住了.”这说明了做的重要性.法国科学教育以“动手做”为口号和切入点,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与研究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体现着学生作为主体的生命历程.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记忆与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而动手做最能展现事物的直观形象. 我们老师只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感知,经历科学的过程,学生就能从中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上,学生做实验很多都是草草收场,学生并未“尽兴”.有些教师一发现一个(一组)或者是几个(几组)同学做完或做对,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学生停止实验,觉得部分学生的成功已经与教师要的结论相吻合.这种做法与科学教学原则明显相悖.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学生都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实验如果不能取得数据并得出结论,那等于没做.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孩子们多做,做足,做深. 比如教《小车的运动》一课,做实验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们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弄清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然后让孩子们多次地、反复地做实验,获得数据,并从中探究规律.学生们通过“真刀实枪”地“搞”出来的有关结论,将使他们终生难忘,而这一探究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将使他们受益一生. 三、多思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探究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制定计划、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必须学会思考.如果对一些现象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永远发现不了问题,更谈不上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思考阶段,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猜”.所以,学生在实验时,有关科学的结论,应让学生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想,甚至异想天开.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处处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而且需要学生的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学习需要多思,需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教师一上课就出示一个电磁铁,引导学生认识电磁铁,而后让两名学生各取一个电磁铁(线圈铁钉不同),让学生观察哪个电磁铁吸的回形针多,为什么?这时可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想.思维就这样大放光彩. 四、多说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有各自的体会和想法,科学实验后,要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和结论说出来.如果不让学生说,我们就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不让学生多说,就不知道他们思维的全过程,不知道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成共识.因此,实验后应让学生多说,给他们自由的空间畅所欲言,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 比如教学《观察水》一课,学生做完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后,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溶解现象,个别说,小组说,集体交流.这样反复交流,溶解现象就深深印在学生头脑中,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听善于倾听的学生就是善于学习的学生.在许多的科学课堂,不顾别人的想法,不注意倾听的现象比较严重.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我们要引导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产生智慧的碰撞. 如在《洗衣服的学问》一课中,当学生设计出不同材料去污能力大小的方案时,我就引导大家针对他的方案,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能认真倾听,还听出了别人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交流中,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很大帮助. 六、多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做到“四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要求教师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更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评价. 当有个别学生或小组同学出现合作,实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和优点时,我就不失时机给予评价,请同学自评,相互评,一堂课下来,评出最佳小组若干,给予加分,当分数累计到指定数时,便可获得老师的奖励.奖励就是一张卡片,一些实验材料、药品,或者到科学探究室自主做实验的资格…… 在科学课上做实验,学生动手又动脑,个个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只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正确引导,让孩子们多看、多做、多思、多说、多听、多评,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热点内容
教学的教育性 发布:2024-10-19 23:30:08 浏览:176
济南学易佳教育中心 发布:2024-10-19 21:58:57 浏览:25
关英语 发布:2024-10-19 21:40:32 浏览:898
世界生物工厂 发布:2024-10-19 21:33:07 浏览:856
长丰县教育局 发布:2024-10-19 21:27:07 浏览:897
北京教育学院地址 发布:2024-10-19 21:06:05 浏览:161
师德小姐 发布:2024-10-19 20:58:46 浏览:569
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发布:2024-10-19 20:50:17 浏览:23
物理矫正阴茎 发布:2024-10-19 20:42:24 浏览:996
师锦教育 发布:2024-10-19 19:11:06 浏览: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