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

发布时间: 2020-11-19 01:32:53

❶ 小学科学课题研究

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方案
-——植物生活条件的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关于植物的问题。新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三年级各班学生学习了学校《窗台绿化的观察与研究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植物为什么长在土上?为什么植物不吃饭也能长大?我认为利用窗台这个同学身边的“基地”,在三年级同学中开展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
二、活动内容:
各班根据季节的不同自行选择绿化窗台的植物,观察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种植技术。
1.寒假开学(春季)开展种花养花活动。让学生选择花的品种,知道花的名称,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条件;植物的移栽技术、影响移栽成活的条件。详细记录种子萌发,花卉移栽、成活的过程等。
2. 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几种对比实验: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没有土植物能生长吗?
3.对研究记录整理、分析,提出各小组活动报告。
4.的冬季来临之时,研究无土栽培技术,栽培蒜苗、绿豆苗等涮菜类食品,鼓励学生走入社区,为社区服务。
三、活动的意义
1.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栽培植物,体验植物、空气与人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理解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保护环境的作用。从中受到环保教育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种植、栽培植物的知识、技术与方法。使学生受到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
3.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设计、想象、实验探究、体验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4. 学生通过栽培蒜苗、绿豆苗等涮菜类食品,鼓励学生去卖,去讨价还价。
四、活动目的
使空旷的窗台变得生机勃勃,净化空气,减少冬季感冒病的发生。同时,学生以小见大,由教室窗台的绿化想到大自然的绿化。培养学生走入社区,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五、活动目标
1.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用新的思想和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
2.知识: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种植栽培技术,适宜生活的土壤特点等。
3.态度:帮助学生获得关心环境的感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领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
4.技术: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生活习性,记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获得判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树立信心,相信小学生也能搞科学,能够用他们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术,为家乡、为社会做出贡献。
六、活动类型
1.观察:观察植物种植嫁接的形态、记录生长变化情况;观察记录教室空气的干湿度。
2.调查:那些野生植物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况。
3.种植,在不同的时间播种的植物,种子的发芽情况,验证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节播种,长势如何等。
4.嫁接:学习植物嫁接原理、技术和方法。
七.活动安排:

计划2009年3月——2011年1月实施窗台绿化活动
时间 课程内容 活动形式
2009年3月 各班成立小组,选择课题,确定方案。种植、移栽花卉等植物。准备对比实验材料(相同的种子、植株等) 讨论、搜集、观察、记录、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栽培花卉,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长条件 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总结。
2009年10月——2011年1月 进行无土栽培实验,栽培蒜苗、绿豆苗等涮菜类植物 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各班参考选题:
1、 选择一种(或几种)植物,相同的小苗,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认真记录,分析原因,也许有新的发现。
2、 研究植物生长的条件。例如:植物生活需要阳光吗?(灯光行吗?);植物必须生活在土里吗?栽培植物为什么要施肥?
3、 改变植物的生活习性,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例如:让夜来香白天开花,室内充满芬芳。

❷ 如何落实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摘要: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培养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能力;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断和反思能力等。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小学科学科学实验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反思和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探索历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实验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突破点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变“验证性”为“探究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载体。

1、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条件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重新设计教室的环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变更,座位设计成活动模块型,可以四人为一探究单元,四人自由组合,小组内经过讨论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称为首席主持人;一人负责在小组探究过程中联系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称为信息使者;一人负责记录写报告,称为书记员;一人负责汇报展示讲解小组成果,称为发言人;小组内四人分工,责任到人,成果归四个人共有。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增强学生交流的效果和质量,也使学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创新,学习效果更佳。

2、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课题[1]

由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较短,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还不够深,因此探索性实验课题的确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水平之上,使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经努力后能够确定问题的关键,能够用已有的理论基础提出几种可能的推断,并能通过科学实验进行验证。例如:设计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探究性实验。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2]

课例1:在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情境:将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不知名的液体和2号不知名的液体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是浮起来的,从而引起学生的疑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液体不一样之处,以及可采用哪些方法来比较两种液体。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4、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小学生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的能力

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假说后,就要设计研究方案来检验自已的假说并执行有关的计划。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选定,即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假说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统计法等;第二,研究步骤的具体化,包括所使用的适当设备、地点、操作过程、安全措施等;第三,变量的控制和设置对照,应当弄清计划中哪些变量是需要控制的、如何进行控制;第四,在实行中,进行系统地观察、精确地测量并收集和整理所获得的数据。小学科学教学中,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的前提下,再给学生传授科学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中的一般程序。在这个基础上再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探索性实验课题,让学生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设计实验方案、执行实验操作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课例2:探究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提出需要水、阳光、适宜的温度、土壤、空气这些条件,确定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紧接着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重要的讨论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例如探究空气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对照组中的绿豆始终不接触到空气,这是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进行持续的观察与记录。

5、利用探索性实验提高小学生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3]

科学研究过程中,会得到许多资料和数据,要对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会涉及:第一步,使用符号、图表等对资料进行分类和转换,很多数据和资料在最初时是分散的,通过转换和分类,才能明确数据和资料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数学工具来处理,包括用图、表、统计等数据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使得数据和资料能说明问题;第二步,在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根据资料和数据,确立因果关系;第三步,运用有关科学原理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解释科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实验课题,设置不同类型实验资料,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关系,寻找科学规律,培养分析资料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小学生分析推断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这个过程须涉及:第一,根据证据推出结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信息,同时又要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第二,假说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有以上几种可能:证据支持假说——假说确定;证据部分支持假说——假说要进行修订;证据不支持假说——需要重新设定假说。确定是哪种关系需要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第三,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需对研究过程的可信度进行反思,

❸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的思想已逐步深入到每位教师的精神世界,并积极地影回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改答变着他们传统的教学结构设计和方式方法。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老师们已逐步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本文具体从优化教学气氛,激发探究兴趣;注重学习过程,落实探究核心;倡导质疑问难,挖掘创新火花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尝试。

❹ 如何确定小学科学探究的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可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小学科学教学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操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其中,提出问题是这一系列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问题不明确,学生就无从探究,教学就无法展开。因此,课堂上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是展开有效探究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但是在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数量的课不是真正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建立假说,进而制定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说。表现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往往直接呈现或引入要研究的教学内容,并未对内容的引出进行设计。显然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调动学生想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是不符合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本质,与科学教师缺少问题意识有关,仍然沿袭传统的导课方法进行教学。还有相当数量的课,导入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但由于教师缺少相应的课堂技能与策略,费尽周折最后仍形不成问题。即使是形成问题也是教师强加给的,不是通过学生真正思考提出的。现就课堂导入阶段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一环节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一、 通过观察促使学生产生问题观察是指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凭借感官和仪器亲自感知自然事物的属性的教学方法,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是科学课最基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教学导入阶段,可以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有关事实,根据事实提出探究的问题。如:《搭支架》一课,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吧! 生:听说过。师:老师搜集到了它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和欣赏。师:(讲解) 艾菲尔铁塔是世界闻名的建筑,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认真观察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生:从每一个面看是三角形。师:再看各个部分有什么特点?生:都是由三角形结构组成。师:那你们由此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都造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有什么作用?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亲自动手搭支架研究三角形结构在物体中的作用。这节课的导入,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艾菲尔铁塔的各个部分结构,使学生获得具有三角形结构的事实,进而根据这一事实思考产生三角形结构在物体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从而揭示课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获得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思考提出问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但指向了问题,还调动学生想了解这个问题的欲望。这一方法简单而有效。二、 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实验是借助仪器和器材创设一定的条件,指导学生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在导入阶段,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事实,根据事实发现提出探究问题。例:(降落伞)一课,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制作了降落伞,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测试一下降落的速度。现在以小组进行测试。(老师讲解要求和注意事项)生:(学生测试活动)师:现在以小组汇报测试情况。生:(小组汇报)师:看来各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由此你们发现什么问题?生:为什么不同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不一样?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师: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到底和那些因素有关?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测试降落伞下降的时间,发现其速度各不相同,从而提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展开探究。这样通过实验感知物体的属性不同,寻找其原因从而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三、 引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小学科学课引入阶段,还可以制造一些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在知有与不知中产生矛盾,从而提出问题。例(果实和种子)一课的教学:师: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一些果实,你们带来了吗?生:带来了。师:现在开一个果实展览会,将带来的果实以小组放在一起。组里每位同学都认一认叫什么,然后请一位同学把名称介绍给大家。(学生活动)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萝卜、马铃薯、葱头现在就发到各个组里。师:你们认为今天带来的都是果实吗?有没有不是果实的?说明理由。(学生对萝卜、马铃薯、葱头等发生争执,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那你们认为什么是果实?生:能吃的,地里长出来的、树上结的。师: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果实,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什么?生:果实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师:这节课就来找一找果实的共同特征。以上导入,教师故意让学生判断果实,当学生的已有经验与事不符发生冲突时,引起争议,自然就产生了问题。这一方法关键在老师制造矛盾,引发矛盾,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探究的问题。四、 通过分析事例引出问题有些课的探究内容也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引出问题。如: (运动的快慢)一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助判断。有一条商船在海上行使遇到了海盗的袭击,这条商船就向附近执行护航任务的两条船只发出了求救信号,护航船接到求救信号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商船赶去使商船免遭劫难,其中一条船用了1小时,另一条船用了1.5小时。你们认为哪条船跑得快?生:用了一小时的快。 不一定 、还要看哪条船距离近。师:看来有两种说法,那你们认为要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具备那些因素?生:距离和时间。师:是不是像同学们所说的,这节课就来研究(运动的快慢)这个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判断一个事例,使学生通过分析回答问题。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抓住产生问题。总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使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有价值有效果。

❺ 小学科学答案: 4、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 )到( )到 (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
实验操作
收集数据
解释结论
反思评价
表达交流

❻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
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
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❼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❽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 好奇心 探究欲望
一、激发欲望,赋于学生探究的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
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教师设计的情境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能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
投入的情景设计,才能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

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
二、指导观察,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

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
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其实,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着力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物聚于所好”,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奥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此,我设计多种实验形式,如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家庭实验等,全面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

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方法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家庭实验的开展,让他们将所学用于生活,能够学以致用,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鼓励质疑,挖掘学生探究潜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

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有哪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内容: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版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权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❿ 新课标理念下什么是小学科学探究

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听了朱慕菊同志报告有感
听了朱慕菊同志的报告,受益匪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一是加强学习,把握新课标.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应当把握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科学改革取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改要求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要素为宗旨,教师要转变过去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体验,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转变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放弃权威形象,将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
三是优化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学会自由思考,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观察法、实验探索法、自学指导法、问题讨论法、学生讲演法……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是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和激趣的课堂环境.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要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要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热点内容
师锦教育 发布:2024-10-19 19:11:06 浏览:961
课堂教学纪实 发布:2024-10-19 18:38:47 浏览:593
大津是哪里 发布:2024-10-19 18:12:20 浏览:338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发布:2024-10-19 13:39:58 浏览:428
小学班主任的成长故事 发布:2024-10-19 11:36:21 浏览:19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发布:2024-10-19 10:58:05 浏览:469
内江历史 发布:2024-10-19 10:50:55 浏览:209
广平教师招聘2017 发布:2024-10-19 10:24:33 浏览:95
化学品海运 发布:2024-10-19 08:39:32 浏览:608
手机怎么使用北斗导航 发布:2024-10-19 06:22:07 浏览: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