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文言文
『壹』 含类字的文言文原句
上天歆享,鬼神佑焉。
——《汉书·匡衡传》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明堂乐章二首
王安石
穆穆在堂,肃肃在庭。
於显辟公,来相思成。
神既歆止,有闻惟馨。
锡我休嘉,燕及群生。
秋冬之交杂赋
陆游
蓬户终年闭,灵台一事无。
贫犹能自活,衰未藉人扶。
儿学无歆异,孙啼有启呱。
东邻麴道士,折简也能呼。
『贰』 文言文含以的一句话越多越好
1 忠不抄必用兮,贤不必以
2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3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4 殁以六月二日
5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 宫之奇以其族行
7 余船以次俱进
8 以故法为其国者与此同时
9 秦亦不以城予赵
10 欲以客往赴秦军
11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3 秦亦不以城予赵
14 还军霸上以待将军
15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6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7 欲以客往赴秦军
18 作师说以贻之
19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20 木欣欣以向荣
21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3 余是以记之
『叁』 含但字的古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8. 度:越过
【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英勇善战卫青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肆』 文言文含有〝所以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谭嗣同》)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伍』 文言文中意为“包含,含有,包括”的字
答案就在你说的几个字里
包:包藏,有包含的意思,但是比较隐秘的包含,如:专包藏祸心。
含:容属纳,包含,如:窗含西岭千秋雪。
括:包含,包容,如:囊括四海之意。
有:古时表示“含有”的意思,常用“有”来表示,如要表示“含有...的意思”,就说“有...之意”。
一时想不起许多,得看楼主在什么语境用呢,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陆』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晓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认识;辨别。
例:汉刘向《列女传 阿谷处女》:「五音不知,安能调琴?」
3. 闻,听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诉;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简王会理传》:「湖熟有吾故旧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
5. 知觉;省悟。
例: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6. 记忆。
例:《论语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注:「知,犹记忆也。」
7. 见解;知识。
例:《商君书 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8. 为,作。
例:《易·系辞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注:「王念孙曰:‘知犹为也,为亦作也。’‘干知大始’,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
9. 主持;执掌。
例:《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10. 知遇;赏识。
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11. 结交;交游。
例:《史记 项羽本纪》:「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诗·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
14. 表现。谓有动于中,表现于容色。
例:《管子•心术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15. 欲望,欲求。例:「知诱」。
16. 病愈。
例:《素问•刺疟》:「二刺则知。」
17. 犹得;得到。
例:《列子•汤问》:「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
张湛注:「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18. 犹管;过问。
例:唐杜甫《鹦鹉》诗:「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19. 代词。犹之。
例:《战国策•楚策四》:「﹝孙子﹞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词。犹夫。
例:《北史•周齐炀王宪传》:「吾心公宁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
21. 助词。无义。
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已蒙老人断,即知和颜称本心。」
蒋礼鸿通释:「‘即知’就是‘即’,意谓就称了心愿,颜色也和下来了。」
知 第四声 「智」的古字。
1. 聪明;智慧。
例:《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2. 姓。
『柒』 文言文中含有及,至含义的词有哪些
及:本义:追赶上,抓住.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版史记`项权羽本纪》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至:本义:到来,到达.
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凤鸟不至。——《论语》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 王粲《登楼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捌』 含文言文的成语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玖』 含"与"字的文言文句子
含“与”字的文言文句子有: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2、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3、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4、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5、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拾』 含有文言文的成语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