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联学科
『壹』 对联谁知道
【古代经典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对联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读书却不爱好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莫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吾联:罪客勿来醉客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原对:缺!
吾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此联为网友改上联而出之新联,余勉而对矣。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今宵消夏。
下联:明晌赏花。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吾联:铝铜金钼(木)水火土。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我的铝铜金钼为四种金属,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 做边幅, 捉蝙蝠, 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
原对: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
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为绝代佳句.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原对:无!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因难度太大,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
原对:无!
吾联:伤足跟,惧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
此联为上联的另一版本。我的谐音【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之名;吴懿:【三国·蜀】大将;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汉】仙人。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了: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关于对联起源的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实际上,这只是现存最早的对联,学术界错误说法,对联起源于律诗,《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贰』 命理学是什么学科
中国命理学可谓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作为通俗文化的一种,命理学吸取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作了深入浅出的运用,从而使命理扎根于汉民族的心灵
深处。命理学对传统文化、命理、民众心理综合运用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技艺。一
个中国人在成年懂事的时候,他的父辈就会告诉他关于命运的知识,并且会神情
严肃地喻示他的一生将由命运主宰,这个人还同时获知命理学可以预知自己的前
程吉凶。于是,命理学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而且由于人们思
维的精密和演算经验的丰富,命理学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系统,这个系统也逐
渐复杂化,以致于只有那职业命理家才能掌握。当我们看到盲人在掐着手指,就
知道他在运用这个系统给命主推算吉凶了。由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非常关心自己
的前程,加上占主导地位的天命意识的熏陶,人们认定人一生的富贵贫贱、吉凶
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经商营利等,无一不取决于冥
冥之中的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这就是命运。命理学能预示一个人的命
运,而且还可以超吉避凶,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信命理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自
古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自百性走卒,无不超之若鹜。那些职业命理学有如传
教士一样在传达散布关于命的思想,因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似乎还
没有哪一种思维能象命理那样普及和深入人心。但与此相反,自古以来也有不少
明达之士对命理学提出了怀疑、批判,甚至全面的否定。一个人如果连命运都不
承认,那么就不要奢望他去相信命理学。墨子似乎就反对信奉命运。墨子说:
“王公大人,蒉若(意即假如)信有命而致行之,则必怠乎听狱治政矣,卿大夫
必怠乎治官府矣,农夫必怠乎耕稼树艺矣,妇人必怠乎纺绩织维矣”(《墨子·
非命》),如是天下的人都相信成败得失完全取决于支使,那么个人可以不必勤
奋努力,只要静侯吉福光临了。这样一来,王公贵族必然会倦怠治理政务,农
夫、妇女必然懒得不耕种、织布,结果就会导致“天下必乱矣”。屈原也在《楚
辞·天问》中疑惑地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估?”意即命运之神颠三倒四没个
准,又怎么能够罚恶佑善呢?至于唐代吕才、宋代费衮、清代袁牧等人皆能洞悉
其谬;近现代学者分析批判的荒谬就更加细致详细了。我们大陆解放以来,被认
为是封建迷信,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科学人生观
的教育下,对命理的迷信色彩有了逐步的认识,对命理这一套也就持批判的态度
了。就总的情况来说,继续相信命运的群众不在少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
于商品意识的增强,人们祈求富贵,趋吉避凶的愿望更加强烈,求卜问卦,风水
命理也就再度盛行了。
命理学为什么在芸芸众生的心灵中这么强的生命力?一千多年前,由于生产
力落后,人们面对诸多的难题和对前景的不可捉摸,固然会相信命运的存在,但
到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台湾、香港为什么人们对命理学还热衷无减?真的
有命运吗?是否真的那么灵或是一堆一钱不值的烂絮?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
不可能是简单分类的精华和糟粕,一般的情况都是二者的柔合,只不过各自所占
的比例不同罢了。这应该是我们审视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如果中国的命理学全
是糟粕,全是胡说八道,那么它不可能在民间久盛不衰;如果说中国的命理学是
一门科学、是未来测学,但许多问题它无法预言或并不准确,而且构成这门“科
学”还有许多唯心的成分,当然,就象今天的科学无法对气功作出合理的解释一
样,命运命理学之中还有我们目前无法把握的规律或必然性,但除此之外,命运
也好,命理学也好,是否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认识和总结的“合理内核”?答案是
肯定的。命理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叫做命理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
有一席之地。诚然它既有秉承传统文化精粹的一面,又有唯心迷信的色彩,因此
研究命理就可以逐步揭开长期以来覆盖命理学的神秘面纱,披沙拣石,命理学的
理性与虚妄就会呈现出来。此外,命理学还是中国民俗和社会心态的最充分的反
映。“学而忧则仕”一向是读书人的圭臬,是古代中国人活泼的心态。一般百姓
升官无门,但黄染美梦世代延续,回味无穷。有官则贵,这种“官本位”的强烈
愿望反映在命理就是贵为第一,世人祈求的最高愿望就是这种显贵通达的好命。
命理学有这样丰富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细致深入的总结研究,这对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六章 明清语文教育 概说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繁荣到衰落的转折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至,凡543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传统蒙学教育集大成的时期。 明初统治者已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方针。建国之初就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从京师到郡县直至农村地区,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学校教育网络。清朝的官学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明制,分为地方和中央两类。中央主要是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的义学、社学、私塾等伴随着民间的搜书、藏书和编书的风行也愈来愈昌盛。在教育和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传统语文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明清的统治者除了在思想上钳制士人外,还用科举来诱导知识分子使其就范,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科举考试。统治者通过科举网络人才以供其驱使,知识分子也期望得到统治者的选拔和任用,因而科举成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时期对前代科考制度又有所增损,形成了一整套极为完备的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学风和教育制度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久而久之,学校成了科举应试的预备场,其教学目标与内容都与科举产生了直接联系。学校教育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导致教学内容越来越空疏、教学方法愈来愈程式化。同时科举制度也越来越僵化,走向了形式化的泥淖,这种“假、大、空”的文风对明清的教育和学风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到了清初,统治者已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对科考内容和方式予以改良,并崇尚实学。 第二节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十分复杂,也非常重要,这一时期不管在阅读教材的编写,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人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逐步深刻,正如李国钧在《明清蒙学教育述评》中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困难要解决,即内容和语言的问题。在语言方面,是书面语言跟口头语言的分家;在内容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要读古书,须记忆相当的名物制度和典故。同时古人的思想和经验与儿童的生活也相隔甚远,这更加对文章的内容不易理解。还由于阅读教学这一环,有承上启下的任务,既得巩固和扩充识字,又须从识字教学向阅读写作教学过渡。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不但要求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多样化,而且教材的选择也甚为重要。”[4] 一、阅读教材 当时的蒙学读本除了传统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礼记》、《尚书》、《易经》、《春秋》)、乃至“经、史、子、集”外。明清学者特别是蒙学家们编出了一些适应蒙童们阅读的浅易教材。 (一)《古文观止》,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共12卷。本书选取了自先秦到明末二千多年间的共二百二十二篇文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选集。这些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章多是历代著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能显示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从文体上讲,选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和韵文,但不选商业和科技方面的。体现了重农轻商,重思辨轻实践的思想。其编排以时间为经,以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读本的框框,是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编撰史上的一大突破。选集中的作品,重《史记》轻《汉书》,唐代以韩、柳为大家,宋代以欧、苏为重点。浅显且易读易记的文章,再配上为世人所称道的精当评点,本书很快就流传开来,并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辞类纂》,清桐城派学者姚鼐历时40年编定,为桐城派重要读本。自两汉到明末,几乎各类选文都有选录。全书共75卷,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辞赋等十三类。每类都有一个序目,其对各种文体之源流叙述甚明,对教学很有帮助。至此文章选编型的语文教材已基本成熟,对后世产生了莫大影响。后人就根据此类编写体例,清人黎庶昌选编了《续古文辞类纂》,曾国藩选编了《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杂钞》共26卷,较多地选编了有益于实用的经史百家作品,这是其与《古文辞类纂》的最大区别。 二、阅读教学方法 这时期的阅读教学吸收前代的成功教学经验,充分兼顾蒙童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成功的阅读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五节 语文教育思想 当时的学者们对以前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对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传统教育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有些是自觉的,也有些是不自觉的),这些思想有的是专门的著述,有的散见于有关学术著作中。 一、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以“心学”为基础,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即要发见学童本身所具有的“良知”的教育思想。同时儿童的“良知”保存得最多,儿童是最容易教化的,故特别重视儿童教育。以其鲜明的“反传统”姿态,对此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简称《训蒙》)和《教约》这些教育著作中。主张在教学中蒙师要根据学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学童施以“歌诗”、“习礼”和“读书”的教学,具体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训蒙》规定了教学的具体步骤,首先对儿童要“诱之诗歌”,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其次要“导之以礼”,使其“心地纯正、仪表堂堂”;最后要“讽之读书”,使其“存其心、宣其志”。儿童通过诗歌的诵读,不仅能激发其意志,还能使其情感得到合理的宣泄,这有助于消解内心的烦恼和郁闷,对于学童的道德情感和美感的培养有关键作用。即如书中所讲:“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10]接着进行礼仪教育,可以使学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也有利于锻炼其身体。习礼应与歌诗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把单调枯燥的习礼教学寓于情感宣泄的乐教之中。最终还是要诵经习典,主要是儒家经典。通过经书的阅读,有利于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即如书中表述的:“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11]他还倡导了新的教学方法,批判了旧教法不顾学生身心特点的弊端,强调教育儿童一定要适应学生的性情。他认为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故教学时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这才能使儿童不断长进,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教约》是对教学的一些原则要求,规定了教学的具体步骤和学习课业。如对歌诗的要求:“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即读诗时,要“整容”、“定气”、“朗声”、“节调”,不要放荡、急噪和恐惧。这样练习久了,就能在学习中精神宣畅、心平气和。授书的原则:“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而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演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从而提出了授书的原则:贵精熟。书要读得精,要读得熟,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还提出了讲课的方法:一曰量其资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一曰专心一志,把书放到心内,勿使心到书外;读书时要字字响亮,句句分明;且要反复推敲,虚心体会。用这样的方法读书,最终定会心领神会,心胸开阔。本书的最后,概括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即:“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教,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他把教学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复习检查,二是巩固与准备,三是上新课、即诵书和讲书。由此可见,这种课时安排的方法,注意了儿童身心的特点,不断变换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二、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明末参加东林党反对宦官专权,明亡组织军队抵抗清军入侵,晚年隐居著书,先后在几所学院讲学授徒。《明夷待访录》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学校》、《取士上》、《取士下》三篇,集中体现了其鲜明的民主教育思想。《学校》着重论述了学校的重大作用,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和议政相结合,即“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样学校既是培养人才、传递文化的机构,还是议论政治利弊的场所。《取士上》、《取士下》专门论述了考评人才的标准。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如“科举盛而学术衰”、败坏学风等,并提出了非常有名的“取士八法”。此外还有《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等,也论及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具体到语文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如下观点:一曰因人而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教。教师平时要考察学生的志向,关注他的行为以熟悉、了解学生,从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二曰施之有序:教学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稳步前进、逐步提高,这是由学童能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决定的。他同时主张学习语文需要经常温习,指出“学而不习,习而不常”,是学习者常犯的毛病,善学者应克服之。三曰学思相资以为功:“学”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思”要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认为学与思,二者应紧密结合,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人的学识越丰富,思考就越全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这就会促使学生更发愤的学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四曰启发主动性:学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启发学习者的自觉性。教师教得好,学生不一定学得好,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得”、“自觉”。“善教育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之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13] 同时,他还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既要热爱教育工作,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为人师表。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应该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教师要乐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精心培育人才。第二、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渊博的学识,深刻地领会所教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水准。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行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故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号习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既反陆王心学,也反程朱理学,《存学篇》是其教育方面的代表作。他发展了荀子、王充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强调教育应顺应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存学篇》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他以性善论和实践观为出发点,批评宋学的空疏,汉学的繁琐,玄学的空谈,释老的虚无。他主张一切学问离开实用即无价值,要教授经世致用之学。教法上反对记诵的教育,强调实习和习行的重要。“为学为教,用力于诵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14]这里的“习”是实习和练习,“行”是实行、实践,习行是在实习中求知能,在实行中求应用。这些主张在当时趋向于极端,不能为一般士人所接受。 具体到语文教学,主要主张是,教学生以“礼、乐、射、御、书、数及兵、衣、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之学,同时要重视有关语文的“习书”、“讲书”、“作文”等技能、技巧的训练。如对习书的规定:“每日饭后,字半纸,改正俗,教演笔法,有讹落忘记者责。”重视讲书:“每日早晨试书毕,讲四书或经,及酉时,讲所读古今文字,俱须潜心玩味。不解者不妨反复问难,回讲不通者责。”强调读书贵在精熟,并提出了具体的读书方法和要求。强调写作训练:“每逢二、七日,题不拘经书史传古今名物,文不拘诗辞记序诰示训传,……俱须用心思维,题理通畅,不解题不完篇者具责。”题目的选择不拘于四书五经中,扩大了选题的范围;写的文体不拘泥于八股文,可以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六、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号伯涵,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学术上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著述后人辑为《曾文正公文集》。教育上主要贡献在家庭教育方面,其中诸多观点对语文教育实践影响很大。既有关于看、读、写、作的,还有关于写字、书法的,更有关于待人处世的、修身养性和兴国治家的。所谓“看”,即今天的“略读”,“浏览”;所谓“读”,即今天我们说的“精读”,“讲读”,“钞读”;所谓“写”,是指写字、书法;所谓“作”,是指作文、写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读书方法的指导,主要观点有四:一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即这四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二曰涵咏体察。读书要联系亲身经历,深入体验,以求真正地理解和体悟。三曰读书须选择。经过选择决定要读的书,就要精思熟读。四曰做读书笔记。要在理解所读的书的基础上,认真作读书笔记。 (二)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主要观点有五:一曰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读和写的关系很密切,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学生只有积累多了,才会写出好文章,这道出了读与写关系的真谛。二曰多作常作,敢做“逼作”。作文要经常写,同时自己要敢于“逼”自己作文。三曰作文应以模仿始,但不能刻意模仿,力求在模仿中有创新。四曰注重积累词汇。平时在学习中,要吸收词汇,并牢记在心,作文时才能才思敏捷,得心应手。五曰注重作文的思路和气势。作文应将气势展开,才能写出好文章,同时注重训练写作时作者的思路。 (三)关于写字、书法的内容在《家书》中也很多,有关于临帖的、描摹的;有关于间架、门径的;有关于笔力、气势的;有关于神理、法变的;有关于态度、毅力的。《家书》中讲的这些都是曾国藩的切身体会,有的对初学书法的人很有帮助。所说:“尔前用油纸摹字,若常常位置,间架必大进。欧、虞、颜、柳四大家,如诗家之李、杜、韩、苏,天地之日月星河也。尔有志学书,须窥寻四人门径。”[15] 七、崔学古,清代著名的蒙学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体现在其代表性教育著作《学海津梁》,《幼训》,《少学》中,这些也是他长期从事蒙馆教育的经验总结。他提出教育理论观点很多,如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课内外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一)《学海津梁》,这本书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其作文教学的指导上。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一曰以读促写,以读悟写。他认为精读了某一类文,真正理解了这类文章的特点,学者在写作中必然会具有某一种风格,故主张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研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之精髓,发现写作的规律,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二曰明确作文的要求和构思的方法。作文的具体要求是:“造意要起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16]同时注重文章的整体构思,要确定好文章的主旨,定好文章的基调,把握好文章的重点。三曰在炼字、修辞上下功夫。他认为炼字、修辞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应有意识地进行严格的训练。他说:“一字粗,即一句不雅;一字腐,则一句不新。作文知炼字,使观之如明霞散锦矣。”四曰改文要顺乎学生的资质,助其发展。改文应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按学生学习作文的程度、素质和水平批改学生的作文。改文不仅要修改文词,更重要的要修改文意。好的文章应是文词典雅、文意高尚的统一体。 (二)《幼训》,共有28卷,是崔学古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对读书、识字、教书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对读书的要求是:“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读书应根据实际的情境,选定适当的方法。识字教学可采用纸上识字、书上识字两种方法。通俗地讲纸上识字,就是今天的卡片识字;书上识字,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随文识字法。首先要纸上识字,即集中识字;然后就要随课文分散识字了。对教书的要求是:“书忌口传,或不论生徒敏钝,教至数十遍,甚则师口一停,徒亦默然者;不知儿童止用口耳,不用心目,虽滔滔背读,倘摘指一字,则茫无以应也。”[17]旗帜鲜明的反对老师单纯的讲授,主张应让儿童反复诵读琢磨地学习。同时主张读书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讲读的过程中,要领读、范读、背读、默读、朗读、追读等多种读书方法并用。本书另一可贵的地方是提出了诗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容易理解的诗句,浅显地解释一下就过去了;对于难懂的诗句,要用打比喻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点进行教学。同时诵读贯穿始终,先分步读,再朗声读,最后才是解释诗文。 (三)《少学》是一本主要论述八股文做法的作文指导书,分为督责初功、开示路数、八法、五要、四十字决、行文变化六部分。鲜明地提出了读书、作文的方法。一是关于读书的:“凡读文,亦可略仿读书法,探读数遍,篇只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明后复讲完篇。或正在读书时,提一句,责令自讲,讲后再读,熟后再温。得趣全是涵泳。”[18]在此涉及到了“探读”、“熟读”、“温读”的读书法。所谓“探读”,就是了解文章大意的读,以求掌握文章的全貌;所谓“熟读”,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反复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所谓“温读”就是今天的评价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反复的读,最终获得审美的感受,陶冶人的情操。二是关于作文教学提出了著名的六忌说:“盖小题所最忌者:一曰枯寂,枯亩寒鸦,不如千红万绿也。一曰深晦,兰生谷底,不如芝产彤庭也;一曰质实,闾阎朴地,不如海市蜃楼也;一曰涩滞,寒蛩唧唧,不如流莺百啭也;一曰径遂,通衢大路,不如横峰侧岭也;一曰方幅,长枪大剑,不如短兵相接也。”[19]即学生在作文中要克服枯燥、模糊、平实、不通、直接、宽泛的毛病,做到有虚有实、文脉通顺、章法得当、过渡自然、写出新意,长久这样坚持下来,就能写出好文章。 八、唐彪,字翼修 ,浙江兰溪人,大约生活在明末崇祯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曾任会稽、长兴、仁和等地训导,明末清初的蒙学教育理论专家和语文教学法专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研究蒙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学者。代表作《家塾教学法》是专门研究家塾语文教育和探讨读写教学规律的,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蒙学语文教育理论的专著。包括《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两部分。 (一)《读书作文谱》是探讨私塾中读写教学规律的理论著作,也总结了他写八股文的经验,共分十二卷。分别介绍了识字与习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和方法。第一卷谈读书作文的“根本工夫”,即教学目标,包括“学基”、“文源”、“读书总要”三节。“学基”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文源”论学者的修养问题,“读书总要”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书共分五类,各有其特定的读法和注意事项。第二卷介绍常用的阅读方法,如书文标记法、圈点法、评注法,看书会通法,看书分层次法等。第三卷谈求学之道,介绍了学习时应注意的一些原则问题。如提倡“优游渐积法”,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日积月累的学,渐至止境;“学有专攻深造之法”,即要学有专攻,才能有所建树。第四卷谈写字、书法,包括一整套执笔、运腕、运指之法,以及基本的用笔技巧,很值得我们借鉴。第五卷主要讲读文章与做文章的方法,主要探讨的是八股文的读法和作法。如对读文提出的要求:文章要分类读,读文不能专读一体等。第六卷谈分文体写作,主要是作八股文的技巧。同时还讲了修辞方面的知识,很有可取之处。第七卷谈古文、时艺两种文章的作法技巧,比较细致地讲作八股文的技巧。第八、第九两卷专谈八股文的各种命题形式和写作程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写作策略。第十卷论古文评论,先分评传世的名家名作,后在历史的流变中进行总评。第十一卷讲了科举考试的常用体裁和四十五种制艺的实用文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反映了唐彪经世致用的先进思想。第十二卷介绍各类诗体的来历和特点,主要是引用前人的观点,但也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归纳。总而言之,本书把蒙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系统化和理论化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讲蒙学教育的理论专著,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历史意义是永不能磨灭的。 1、先进的识字和写字教学观。识字教学是古代蒙学教育的基础,读书作文都要以识字为根底。书中首先介绍了识字的方法。其一是集中识字法。在《父师善诱法》中指出:“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识字,尤为妙法。”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先认一千上下的字。其二是比较辨形法。汉字有很多形近字,儿童在认字之初区别它们有困难,故要比较其异同,才能提高识字的准确性。即“教蒙童泛然令认字,不能认也。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其三是复认法。学童认字快,但忘得也快,识字时要常常复习。即“将认过之字,难记者,以厚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或写于他处令认之” 。写字技巧训练包括执笔方法训练、笔顺训练、临摹训练等。书法能力的培养包括执笔法、运腕运指法、基本笔画的用笔法等。特别指出蒙童要用心练习写字和书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2、优化的阅读教学观。首先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扩充才思”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同时把“流畅笔机”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接着规定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选材原则,主要有三条:其一是“精读”和“博览”的关系,这是从阅读的广度上说的。多读以开眼界、以广见闻;同时要精读几本书,而且好文章要经常读。略读时要分门别类的读,不可只读一体一家之书。其二是“精思”与“泛观”的关系,这是从阅读的深度上说的。书要精读,这样才能以一当十,读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其三是阅读的内容要因人而异,这是从个别教学方面说的。老师要根据学童的禀赋和气质,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教材让学生学习。蒙童所读的教材要顾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所读文章要适应其兴趣。其三是塾师可以修改阅读的内容。古人的文章是为表达其情致和思想而写作的,有些并不一定适合儿童学习,因此老师要修改古人的教材,使其适合儿童的阅读。这在教材编撰史上开了可以对选文改编的先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在此之前,只是一味的选编古人的好文章,而唐彪主张对入选的文章根据学童的程度和特点进行改编,这是很有意义的。最后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即精读的书一定要熟读精思,化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切实掌握好。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授与提问的关系,他认为学习者只有肯于并善于发问,学习才有长进。同时主张师生间相互驳问,老师可以问学生问题,学生也可反问老师问题,通过师生的质疑问难以求得学力的增进。 3、朴实的写作教学观。唐彪主张写作教学应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即“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作文教学强调模仿,即从范文的学习中体悟作文的技法规律。《读书作文谱》中说:“所作之文之工拙,必本于所读之文之工拙,用不离乎体也。”下面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原则:其一是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虽各有特点,各有其独特的功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教学中要读与写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为可贵的是,他认识到作文训练是个过程,故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每种文体有每种的特点,各有其特殊的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因此要分文体进行练习。其二是多读多写。作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学识的积累等。“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能过人”。
『肆』 格物都包括哪几个学科
一、朱熹格物致知论的主题内容解释: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
二、其观点的主要内容的现代解释: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三、其观点的局限性详解: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伍』 图谱之学不传,则实学尽化为虚学矣什么意思
意思是图示之类(包含流程图,书画等)的课程如果不能流传下去,那么其他的学科就是研究的再实际也会慢慢流于形式
『陆』 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两个不同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吗
1、一人可以拥有多本教师资格证书。但根据规定,一年内不得申请两本教师资格证书。所以如果要申请第二本教师资格证书,必须确保和第一本间隔一年以上;
2、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实行向下兼容的制度。从高校到幼教,高一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可以兼容低级别的,此政策是为鼓励高级别教师更多参与基层教育(唯独中职实习指导教师不能兼容其他类型的教师资格证)。另外,目前国家也没有规定教师不能跨专业任教。所以,如所在单位没有强制要求,不一定非要申请多个教师资格,考取一张自己所能考的最高级别证书足矣。
献给各科老师的对联
语文老师: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忧乐喜
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矣焉哉。
数学老师: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英语老师:
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
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
物理老师:
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
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化学老师:
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作伴;
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生物老师:
生为人杰,仁义礼智大综合;
物以类聚,门纲科目细分析。
政治老师: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历史老师:
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
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
地理老师:上通天文,好与日月
给物理老师的: 处三尺讲台,作功出力; 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写给数学老师: 随手轻挥,空间平面尽出;妙语微点,体积面积都解
『捌』 什么的语文学科
凡是进过几年学堂的,都学过语文;即使没有进过正式学堂,上了一段扫盲班的,也知道有个语文。
一旦问及,语文是什么,则千人千言,莫衷一是。有人随机采访过211学校的在校大学生,问他们语文里的“语”、“文”指什么,这些大学生大多一脸茫然,支吾半天,最后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语文就是学识字”、“语文就是汉语”、“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学习汉语言”、“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和文学”等等。令专家们不解的是,他们连语文课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么多年的语文课(小学六年,中学六年)是怎么上过来的。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语文”的历史吧。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式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语文”这一名称是1949年下半年出现的。1949年6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国范围使用的教材,确定中小学都应以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点文言文,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要求在口头上和书面上,使学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并采纳叶圣陶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一律称为“语文”。
有人以为,“国语”的“语”是指“语体文”,“国文”的“文”是指“文言文”,因而“语文”就是语体文加文言文。但这却不是“语文”命名的真正意思。按命名者的意思,“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
叶圣陶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就此作过说明。如1960年在《答孙文才》(1960年1月21日)一文中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我个人想法如此。”1963年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964年在《答滕万林》中再一次强调:“‘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80年成立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叶圣陶在成立大会上重申了自己的观点——
“‘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的。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因为在小学的课文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语体文逐步减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语体文彻底挤掉。可见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
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1980年7月14日)
照说,语文的定性问题应该早已解决,不应成为问题,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要从1956年的“语言”“文学”分科说起。1951年,胡乔木同志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1952年,在党中央领导下成立了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经中央认可,中学语文教育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并编写了中学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中学汉语、文学课本,从1956年秋季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既然语文课可以拆成“文学”和“语言”两科,可见在分科实验前,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的合称。这项分科实验仅仅持续了两年时间,便在“厚古薄今”、“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批判声浪中夭折了,但是它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加“文学”的影响却至今还在,并成为后来围绕“语”“文”定性新的争议的导火索。
改革开放以后,围绕“语”“文”定性问题,语文教育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1)语文就是语言与文章。如上述的叶圣陶先生。有的人还以为,文章就是传统说的“道德文章”中的文章,泛指学问和各种著述。
2)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其根据是1963年后公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出现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说法。
3)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化。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性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如《北京文学》的编辑们。
5)语文除了不是语言和文学外,怎么解释都可以。
6)“语文”是一个整体, 包括“语”语言 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中国大网络全书·语言文字卷》第153 页)
7)对于语文的理解,不能用A+B式的分解方法去理解,因为这会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造成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正确的做法是,将它们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
“语”“文”内涵的确定,决定着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决定着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可说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但就是这样重要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却一直交不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尽管我们可以辩解地说,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这不正是标志着我们认识的深化与提高吗? 不错, 正是如此。但是, 我们不能没有“阶段性的相对稳定的共识”, 否则就没有明确的实践总目标总方针。事实上, 造成的影响早已是客观存在地摆在那里,更何况过程历时之久、波折之大堪为空前,直到今天也未必让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搞明白, 究竟如何认识语文教育? 目前的“统一说”是不是比较接近真理? 如果一门学科的界定长期得不到科学的定位, 大家搞不清自己“姓甚名谁”, 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以何为凭? 又如何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在这种毫无目的的状态下,语文教育不出问题才怪。
北京有个学校,叫北京语言大学,其较早的名称是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如果其将名字更为“北京语文大学”,由之而引起的问题,怕是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专家百口莫辩。国外还有个JLL project,它包括三种杂志,即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语言与语言学杂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语言与学习杂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语言与文学杂志》)。看来老外是得了国人的真传啊。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还是别的什么?切不可以为这只是咬文嚼字。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对语文教育改革来说,实在太合适了。 什么是“语文”?这个概念确切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是什么?不搞清这一点,语文教育的改革根本就无从谈起。
『玖』 急求写给老师的毕业赠言!(有学科针对性)
给老师的毕业赠言
在生活的道路上与您邂逅相逢,这是我毕生最大的幸事。对您的感念之情无穷无尽,只能随我的死亡一道消逝。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老师,感谢您用爱,复苏了我的自尊,哺育了我的自信,点燃了我的理想之火,催发我踏上了新的征程……
不知有多少歌颂您的诗,我已无需再读。在您身上,我已看到了灵魂的伟大;从您心中,我已体会到慈母般的爱。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经年教益如清泉,涓涓细流注心田;殷殷师爱胜似母,眷眷情意记心间。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殷红的炉炭,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或许有千里冰封,或许有万里雪飘,您的热情和温暖却使我觉得,生活里没有冬天。
语言只会玷污我对您的感Ji。我的心满溢着Ji情,一旦开口,我便整日里再无法谈及其他。
是您打开了我思想的门窗,是您融化了我心底的冰霜。老师,您使我看到辽阔的世界,领略到一派春光。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Ji,并将铭记于心!
您给了我一颗最明亮最珍贵的宝石,这就是信念。于是,希望就展开翅膀飞起来……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串歪歪扭扭的小脚印,伴着一串扎扎实实的大脚印,那是您在用辛勤的汗水,把满园桃李浇灌;用纯净的爱心,把五彩花环编织
老师,三年的时光已悄然过去。也许我曾让您头痛,也许我曾让您担忧,也许我曾让您舒心,也许我曾让您骄傲……无论怎样您始终是我敬爱的老师。也许您桃李满天下,不一定会记得我,但是我始终都会铭记您的教诲。
1.会说两国语言;培育一代新人.
2.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卷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3.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面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真.
4.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5.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6.甘做园丁,催三春桃李建百年大业;愿为人梯,育一代英才立千秋功德.
7.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腑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 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红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 才泽九州.
“你的一句句话就是一首首震撼人心的歌,久久地萦绕于耳际,深深地铭刻于心中。纵然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你那春风化雨般的熟悉的声音。”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4、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5、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6、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0、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1、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2、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1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1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15、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 …… 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 ―― 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 ―― 我的老师您。
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啊,老师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 ―― 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 “ 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 。
您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洒湍流中的踏脚石,是雾海中的航标灯 ―― 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论语 · 子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 〖清〗郑燮
回答者:malongoo8 - 魔法师 四级 6-11 12:20
以下是例子:
毕业赠言
三年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回头看 看走过的路,有曲折的一段,更多 的是平坦. 舒畅感觉.人生路上有 成功.也有失败,请相信"有志者事竞成"
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
昔我来思,桃李累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
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
柳阴下别百般惆怅,同窗数载少年情长,望征程千种思绪,愿友情化为奋进的力量!
我的朋友们,我们要暂时分别了;“珍重珍重”的话,我也不再说了。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努力铸造几颗小晨星;虽然没有多大光明,但也能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你能否送我一块手帕?让我心上飘起一片帆。
动身的时刻到了,让我们走吧!不必惋惜,也无需告别,纵使歌声渐渐地沉寂下去,我们的心也会永远地跳荡不息。
如果我能,我愿将心底的一切都揉进今日的分别。但是我不能啊!那么,就让我们以沉默分手吧!要知道,这是一座火山的沉默,它胜过一切话别!
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面对着岁月摆下的筵席,我们相互微笑殷勤地劝酒,仿佛所有没说的爱恋与不舍,都收藏在语句的背后。因为我们都已明白,此去再也没有比手中这一杯更醇更美的酒了。
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于不能够。我知道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但更宝贵的却是自由。
你终于要走了,但你把花的形象留了下来,你把花的芬芳留了下来,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也留了下来。今后只要我想起你,我的岁月就会永远地鲜艳,永远地芳菲。
------------------------------------------------------------------------------------
关于毕业赠言……
理想和信念在这里交融,梦想与情感在这里汇合,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埋头苦读、拼搏奋进的时光在这里定格。抚今追昔,物换星移。我们有过无数的情感相通,也有过许多的灵魂共鸣,但我还是十分担心自己能否在你们即将走出未成年人的保护、独立于社会之时画上点睛的一笔。
一年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我动摇过,错把懒散当潇洒,错把安逸当享受,甚至还产生过奋笔急书,一封辞职信甩手不干的念头。这些刹那间的动摇和失落,却使我一次次地变得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急流勇进地打开新的局面,找到新的起点。不断地体验到了初为人师的苦与乐:虽然我不能象播音员、主持人那样拥有观众羡慕的目光和雷鸣般的掌声,但我却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苦、辣、酸;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善、美。既然命运把我推上了三尺讲台,就得做出牺牲,拿出坚忍不拔的毅力,磨练出甘于清贫的性格,培养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在教师节那天不速之可破门而入、主力班干疯狂地敲打桌椅、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我的自行车屡屡放气的时候,我仍然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失去的那段鲜花时光自然会给我成倍的补偿!
同学们,无论是古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今人的“不拟霜同鬓,唯将国为家”;无论是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还是抗洪战士誓死捍卫大堤;无论是雷锋钉子般地钉在岗位上,还是王渊“不拿国籍换大奖”等,都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母亲亘古不变的爱。只有找到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的最佳结合点,且顺应历史潮流而动,才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今后你不管是走向社会,还是继续负笈求学,在把孝心献给父母的同时,更要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以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形式风云变换,过去李嘉诚那种低学识成为华人首富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过去那种靠祖业过安乐日子的做法将成为时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过去那种靠侨胞捐款爆发的机遇将月来越少。不管你是纨绔子弟,还是寒家少年,在这个倾斜的地球上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具有学习意识、竞争与协作意识、自我宣传意识和危机意识。不然今天游手好闲,明天还将付出成倍的代价弥补过去的那种玩世不恭。到那时,只有感叹“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因此,你们务必牢牢记住:拥有了昨天,就应该努力地开拓今天;失去了昨天,就决不能再失去明天!
同学们!身处顺境时,要好风凭借力,乘长风破万里浪;面临困境,不妨回校倾诉,“莫愁前路无知己,开侨中学永远是你家!”将来不管是位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不管是腰缠万贯,还是囊中羞涩,你没有理由沾沾自喜、孤芳自赏,也没有理由垂头丧气、自暴自弃。因为在潭江旁边的这块热土上我们曾留下了艰苦跋涉的痕迹,洒下忘我奋斗的热泪;我们曾携手共进,夺下了平均分全级第一的桂冠,捧回了优秀率名列榜首的殊荣。昔日的艰难求索,弥足珍贵。“去日不可追,来日犹可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要哭就哭吧,要笑就笑吧,千万别忘了赶路!往后的岁月,我会为你们点点滴滴的成功而欢呼,为你们的飞速发展而狂喜,为你们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振奋。 何当共饮潭江水,却话开侨夜雨时,“天地轮回,光阴转,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长叮咛、短嘱咐,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为了更好地拥有明天,让我们努力地开拓今天吧!有很多.给你做参考用~
老师,三年的时光已悄然过去。也许我曾让您头痛,也许我曾让您担忧,也许我曾让您舒心,也许我曾让您骄傲……无论怎样您始终是我敬爱的老师。也许您桃李满天下,不一定会记得我,但是我始终都会铭记您的教诲。
1.会说两国语言;培育一代新人.
2.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卷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3.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面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真.
4.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5.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6.甘做园丁,催三春桃李建百年大业;愿为人梯,育一代英才立千秋功德.
7.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腑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 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红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 才泽九州.
“你的一句句话就是一首首震撼人心的歌,久久地萦绕于耳际,深深地铭刻于心中。纵然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你那春风化雨般的熟悉的声音。”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4、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5、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6、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0、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1、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2、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1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1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15、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 …… 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 ―― 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 ―― 我的老师您。
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啊,老师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 ―― 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 “ 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 。
您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洒湍流中的踏脚石,是雾海中的航标灯 ―― 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论语 · 子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 〖清〗郑燮
以下是例子:
毕业赠言
三年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回头看 看走过的路,有曲折的一段,更多 的是平坦. 舒畅感觉.人生路上有 成功.也有失败,请相信"有志者事竞成"
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
昔我来思,桃李累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
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
柳阴下别百般惆怅,同窗数载少年情长,望征程千种思绪,愿友情化为奋进的力量!
我的朋友们,我们要暂时分别了;“珍重珍重”的话,我也不再说了。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努力铸造几颗小晨星;虽然没有多大光明,但也能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你能否送我一块手帕?让我心上飘起一片帆。
动身的时刻到了,让我们走吧!不必惋惜,也无需告别,纵使歌声渐渐地沉寂下去,我们的心也会永远地跳荡不息。
如果我能,我愿将心底的一切都揉进今日的分别。但是我不能啊!那么,就让我们以沉默分手吧!要知道,这是一座火山的沉默,它胜过一切话别!
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面对着岁月摆下的筵席,我们相互微笑殷勤地劝酒,仿佛所有没说的爱恋与不舍,都收藏在语句的背后。因为我们都已明白,此去再也没有比手中这一杯更醇更美的酒了。
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于不能够。我知道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但更宝贵的却是自由。
你终于要走了,但你把花的形象留了下来,你把花的芬芳留了下来,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也留了下来。今后只要我想起你,我的岁月就会永远地鲜艳,永远地芳菲。
------------------------------------------------------------------------------------
关于毕业赠言……
理想和信念在这里交融,梦想与情感在这里汇合,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埋头苦读、拼搏奋进的时光在这里定格。抚今追昔,物换星移。我们有过无数的情感相通,也有过许多的灵魂共鸣,但我还是十分担心自己能否在你们即将走出未成年人的保护、独立于社会之时画上点睛的一笔。
一年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我动摇过,错把懒散当潇洒,错把安逸当享受,甚至还产生过奋笔急书,一封辞职信甩手不干的念头。这些刹那间的动摇和失落,却使我一次次地变得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急流勇进地打开新的局面,找到新的起点。不断地体验到了初为人师的苦与乐:虽然我不能象播音员、主持人那样拥有观众羡慕的目光和雷鸣般的掌声,但我却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苦、辣、酸;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善、美。既然命运把我推上了三尺讲台,就得做出牺牲,拿出坚忍不拔的毅力,磨练出甘于清贫的性格,培养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在教师节那天不速之可破门而入、主力班干疯狂地敲打桌椅、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我的自行车屡屡放气的时候,我仍然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失去的那段鲜花时光自然会给我成倍的补偿!
同学们,无论是古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今人的“不拟霜同鬓,唯将国为家”;无论是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还是抗洪战士誓死捍卫大堤;无论是雷锋钉子般地钉在岗位上,还是王渊“不拿国籍换大奖”等,都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母亲亘古不变的爱。只有找到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的最佳结合点,且顺应历史潮流而动,才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今后你不管是走向社会,还是继续负笈求学,在把孝心献给父母的同时,更要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以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形式风云变换,过去李嘉诚那种低学识成为华人首富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过去那种靠祖业过安乐日子的做法将成为时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过去那种靠侨胞捐款爆发的机遇将月来越少。不管你是纨绔子弟,还是寒家少年,在这个倾斜的地球上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具有学习意识、竞争与协作意识、自我宣传意识和危机意识。不然今天游手好闲,明天还将付出成倍的代价弥补过去的那种玩世不恭。到那时,只有感叹“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因此,你们务必牢牢记住:拥有了昨天,就应该努力地开拓今天;失去了昨天,就决不能再失去明天!
同学们!身处顺境时,要好风凭借力,乘长风破万里浪;面临困境,不妨回校倾诉,“莫愁前路无知己,开侨中学永远是你家!”将来不管是位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不管是腰缠万贯,还是囊中羞涩,你没有理由沾沾自喜、孤芳自赏,也没有理由垂头丧气、自暴自弃。因为在潭江旁边的这块热土上我们曾留下了艰苦跋涉的痕迹,洒下忘我奋斗的热泪;我们曾携手共进,夺下了平均分全级第一的桂冠,捧回了优秀率名列榜首的殊荣。昔日的艰难求索,弥足珍贵。“去日不可追,来日犹可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要哭就哭吧,要笑就笑吧,千万别忘了赶路!往后的岁月,我会为你们点点滴滴的成功而欢呼,为你们的飞速发展而狂喜,为你们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振奋。 何当共饮潭江水,却话开侨夜雨时,“天地轮回,光阴转,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长叮咛、短嘱咐,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为了更好地拥有明天,让我们努力地开拓今天吧!
因为不知道针对什么,所以还是这样发了,还是祝福你和你的老师!
『拾』 肇庆初一的七科学科分别是什么版.今年小六升初一的。跪求
小升初该做什么?是否要全面综合复习知识?还是半娱乐版学习度过假期?
把以前的课本内容全部复习一遍。应该劳逸结合,不要这么累和这么紧张ok?话说那时候我还真的不怎么紧张过。
2.小升初该准备什么?除了以前的本子,笔,还要准备哪些学习资料?
准备各科一本习题,复习预习和提高。(个人意见,但本人买了从没做过。但希望LZ能每天各科做一个练习足矣)
3.小升初怎样去选择补习班,提高班?是否要按价钱来分划学习质量?该如何去选择?
扩展课外知识,比如奥数奥英等。但不要搞得自己那么累,毕竟只是小升初,紧张过度反而对自己无益。
4.小升初该如何去复习,提高小学全面的知识?怎么复习才最有效,最有提高?在短时间内能提高
你还有两个学期的时间,这么紧张干啥,短时间复习全部似乎不太理智,因为你是记不住的。复习就把以前课本内容复习一遍,记在脑海,两个星期都有将近七八个月的时间,要复习好而不是复习快。提高要是家长没能力辅导奥数题找老师吧。还有扩展语文英语的阅读。
其实我暑假后就升初一了,我在五年级升六年级的暑假还真没担心过那么多。而且我还是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奋力的,我就上了一个奥数班,虽然是有点临时抱佛脚,不过还真让我成功了。买的习题其实一题也没做过,但我都做了奥数老师给我布置的。不过我不希望你学我。
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分地担心和超量的学习。
应该将娱乐和学习都做到,学习固然重要,但娱乐可以让你放松大脑,学习就不会太累了,但也不要太过分地玩,嗯.对,是劳逸结合!
2.准备下学期要用的文具,本子,学习资料,或者一些练习,有空可以自学着做
3.学习就哪科不行补哪科,例如作文,英语,奥数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4.学习要地全面去学,但不能一次就把很多学习资料啊,作业啊什么的一次性地学掉它,这样只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太过劳累,脑中的的东西固然会很容易忘记,加上如果学得很晚,第二天也会没精神上课,反而学不到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