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叔伯文言文

叔伯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4 08:44:30

❶ 求一句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关键的地方,一楼的某些地方不是很准确。

不轻易显露喜怒,管理好自己的“气”(也可以回说性答格等等),隐晦、含蓄自己的面部表情,明确明察自己的志向(长远打算),谨慎的言语(不轻易出口),能察言知意,一定能够成功(或担当)的。

再来啰嗦的解释一下几个关键的词汇:

重(凝重,把持)于色(古人成喜怒等表情为颜色,简称色),抑于气(古人认为人身体里有一股气,相当于今人说的精气神),晦(含蓄,隐晦的意思)于面,明于志,结(古代的结就是打结的意思,比如心结,就是心上打了个结,不舒服,把口打结就是缄默慎言的意思)于口,运于意,必能(不是做有意义的,是担当的意思)之也

❷ 卢叔武的文言文翻译

阳斐,字叔鸾,北平渔阳人也。[一]父藻,魏建德太守,赠幽州刺史。孝庄时,斐于西兖督护流民有功,赐爵方城伯。历侍御史,兼都官郎中、广平王开府中郎,修起居注。
兴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梁。梁尚书羊侃,魏之叛人也,与斐有旧,欲请斐至宅,三致书,斐不答。梁人曰:"羊来已久,经贵朝迁革,李、卢亦诣宅相见,卿何致难?"斐曰:"柳下惠则可,吾不可。"梁主乃亲谓斐曰:"羊侃极愿相见,今二国和好,天下一家,安得复论彼此?"斐终辞焉。使还,除廷尉少卿。
石济河溢,桥坏,斐修治之。又移津于白马,中河起石潬,两岸造关城,累年乃就。东郡太守陆士佩以黎阳关河形胜,欲因山即壑以为公家苑囿。遗斐书曰:"当谘大将军以足下为匠者。"斐答书拒曰:"当今殷忧启圣,运遭昌历。故大丞相天启霸功,再造太极;大将军光承先构,嗣绩丕显。国步始康,民劳未息。诚宜轻徭薄赋,勤恤民隐,诗不云乎:『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古之帝王亦有表山刊树,未足尽其意;下辇成宴,讵能穷其情。正足以靡天地之财用,剥生民之髓脑。是故孔子对叶公以来远,酬哀公以临民,所问虽同,所急异务故也。相如壮上林之观,扬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隤墙填,乱以收□落网,而言无补于风规,祗足昭其愆戾也。" 寻转尚书右丞。天保初,除镇南将军、尚书吏部郎中。以公事免,久之,除都水使者。显祖亲御六军,北攘突厥,仍诏斐监筑长城。作罢,行南谯州事,加通直散骑常侍,寿阳道行台左丞。迁散骑常侍,食陈留郡干。未几,除徐州刺史,带东南道行台左丞。干明元年,征拜廷尉卿,迁□大将军,兼都官尚书,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书,以本官监瀛州事。抗表致仕,优诏不许。顷之,拜仪同三司,食广阿县干。卒于位。赠使持节、都督北豫光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书监、北豫州刺史,谥曰敬简。子师孝,中书舍人。
卢潜,范阳涿人也。祖尚之,魏济州刺史。父文符,通直侍郎。潜容貌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仪同贺拔胜辟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世宗引为大将军西合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机事强济,为世宗所知,言其终可大用。王思政见获于颍川,世宗重其才识。潜曾从容白世宗云:"思政不能死节,何足可重!"世宗谓左右曰:"我有卢潜,便是更得一王思政。"天保初,除中书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寻除左民郎中,坐讥议魏书,与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会清河王岳将救江陵,特赦潜以为岳行台郎。还,迁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黄门郑子默奏言,潜从清河王南讨,清河王令潜说梁将侯瑱,大纳赂遗,还不奏闻。显祖杖潜一百,仍截其须,左迁魏尹丞。寻除司州别驾,出为江州刺史,所在有治方。 肃宗作相,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将王琳为陈兵所败,拥其主萧庄归寿阳,朝廷以琳为扬州刺史,□潜与琳为南讨经略。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二]与陈寇邻接。潜辑谐内外,甚得边俗之和。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三]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后入寇,潜辄破平之,以功加散骑常侍,食彭城郡干。迁合州刺史,左丞如故。又除行台尚书,寻授仪同三司。王琳锐意图南,潜以为时事未可。属陈遣移书至寿阳,请与国家和好。潜为奏闻,仍上启且愿息兵。依所请。由是与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潜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
潜在淮南十三年,任总军民,大树风绩,甚为陈人所惮。陈主与其边将书云:"卢潜犹在寿阳,闻其何当还北,此虏不死,方为国患,卿宜深备之。"显祖初平淮南,给十年优复。年满之后,逮天统、武平中,征税烦杂。又高元海执政,断渔猎,人家无以自资。诸商胡负官责息者,宦者陈德信纵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县征责。又□送突厥马数千疋于扬州管内,令土豪贵买之。钱直始入,便出□括江、淮间马,并送官□。由是百姓骚扰,切齿嗟怨。潜随事抚慰,兼行权略,故得宁靖。
武平三年,征为五兵尚书。扬州吏民以潜戒断酒肉,笃信释氏,大设僧会,以香华缘道,流涕送之。潜叹曰:"正恐不久复来耳。"至邺未几,陈将吴明彻渡江侵掠,复以潜为扬州道行台尚书。五年,与王琳等同陷。[四]寻死建业,年五十七,其家购尸归葬。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兖州刺史。无子,以弟士邃子元孝为嗣。
士邃,字子淹,少为崔昂所知,昂云:"此昆季足为后生之俊,但恨其俱不读书耳。"历侍御史、司徒祭酒、尚书郎、邺县令、尚书左右丞、吏部郎中,出为中山太守,带定州长史。齐亡后卒。
潜从祖兄怀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马道将之子。怀仁涉学有文辞,情性恬靖,常萧然有闲放之致。历太尉记室、弘农郡守,不之任,卜居陈留界。所著诗赋铭颂二万余言,又撰中表实录二十卷。怀仁有行检,善与人交,与琅邪王衍、陇西李寿之情好相得。曾语衍云:"昔太丘道广,许劭知而不顾;嵇生性惰,钟会过而绝言。吾处季、孟之间,去其泰甚。"衍以为然。武平末卒。
怀仁兄子庄之,少有名望。官历太子舍人、定州别驾、东平太守。武平中都水使者,卒官。
怀仁从父弟昌衡,魏尚书左仆射道虔之子。武平末尚书郎。沉靖有才识,风仪蕴籍,容止可观。天保中,尚书王昕以雅谈获罪,诸弟尚守而不坠,自兹以后,此道顿微。昌衡与顿丘李若、彭城刘泰□、河南陆彦师、陇西辛德源、太原王修并为后进风流之士。
昌衡从父弟思道,魏处士道亮之子,神情俊发,少以才学有盛名。武平末,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
思道从父兄正达、正思、正山,魏右光禄大夫道约之子。[五]正达尚书郎,正思北徐州刺史、太子詹事、仪同三司,正山永昌郡守。兄弟以后舅,武平中并得优赠。
正山子公顺,早以文学见知。武平中符玺郎,待诏文林馆。与博陵崔君洽、陇西李师上同志友善,从驾晋阳,寓居僧寺,朝士谓"康寺三少",[六]为物论推许。
正达从父弟熙裕,父道舒。为长兄道将让爵,由是熙裕袭固安伯。虚淡守道,有古人之风,为亲表所敬重。
潜从祖兄愻之,魏尚书义僖之子。清靖寡欲,卒于司徒记室参军。
崔劼,字彦玄,本清河人。曾祖旷,南渡河,居青州之东,时宋氏于河南立冀州,[七]置郡县,即为东清河郡人。[八]南县分易,更为南平原贝丘人也。[九]世为三齐大族。祖灵延,宋长广太守。父光,魏太保。
劼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魏末,自开府行参军历尚书仪曹郎、秘书丞,修起居注,中书侍郎。兴和三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于梁。天保初,以议禅代,除给事黄门侍郎,加国子祭酒,直内省,典机密。清俭勤慎,甚为显祖所知。拜南青州刺史,在任有政绩。皇建中,入为秘书监、齐州大中正,转鸿胪卿,迁□省度支尚书,俄授京省,寻转五兵尚书,监国史,在台阁之中,见称简正。世祖之将禅后主,先以问劼,劼谏以为不可,由是忤意,出为南兖州刺史。代还,重为度支尚书、仪同三司,食文登县干。寻除中书令,加开府,待诏文林馆,监撰新书。遇病卒,时年六十六。赠齐州刺史、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初和士开擅朝,曲求物誉,诸公因此颇为子弟干禄,世门之胄,多处京官,而劼二子拱、撝并为外任。弟廓之从容谓劼曰:"拱、撝幸得不凡,何为不在省府之中、清华之所,而并出外藩,有损家代。"劼曰:"立身以来,耻以一言自达,今若进儿,与身何异。"卒无所求。闻者莫不叹服。
拱,天统中任城王湝丞相咨议参军、管记室。撝,扬州录事参军。廓之沉隐有识量,以学业见称。自临水令为琅邪王俨大司马西合祭酒,迁领军功曹参军。武平中卒。
卢叔武,[一○]范阳涿人,青州刺史文伟从子也。父光宗,有志尚。叔武两兄观、仲宣并以文章显于洛下。叔武少机悟,豪率轻侠,好奇策,慕诸葛亮之为人。为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胜不用其计,弃城奔梁。叔武归本县,筑室临陂,优游自适。世宗降辟书,辞疾不到。天保初复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车至邺。杨愔往候之,以为司徒咨议,称疾不受。
肃宗即位,召为太子中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问以世事,叔武劝讨关西,画地陈兵势曰:"人□敌者当任智谋,智谋钧者当任势力,[一一]故强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贫。今大齐之比关西,强弱不同,贫富有异,而戎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强富也。轻兵野战,胜负难必,是胡骑之法,非深谋远算万全之术也。宜立重镇于平阳,与彼蒲州相对,深沟高垒,运粮积甲,筑城戍以属之。彼若闭关不出,则取其黄河以东,长安穷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万以上,不为我敌,所供粮食,皆出关内。我兵士相代,年别一番,谷食丰饶,运送不绝。彼来求战,我不应之,彼若退军,即乘其弊。自长安以西,民疏城远,敌兵来往,实有艰难,与我相持,农作且废,不过三年,彼自破矣。"帝深纳之。又愿自居平阳,成此谋略。上令元文遥与叔武参谋,撰平西策一卷。未几帝崩,事遂寝。
世祖践阼,拜仪同三司、都官尚书,出为合州刺史。武平中,迁太子詹事、右光禄大夫。叔武在乡时有粟千石,每至春夏,乡人无食者令自载取,至秋,任其偿,都不计校。然而岁岁常得倍余。既在朝通贵,自以年老,儿子又多,遂营一大屋,曰:"歌于斯,哭于斯。"魏收曾来诣之,访以洛京旧事,不待食而起,云:"难为子费。"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盛之,片脯而已。所将仆从,亦尽设食,一与此同。齐灭,归范阳,遭乱城陷,叔武与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致毙。周将宇文神举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叔武族孙臣客,父子规,魏尚书郎、林虑郡守。臣客风仪甚美,少有志尚,雅有法度,好道家之言。其姊为任城王妃,天保末,任城王致之于朝廷,由是擢拜太子舍人。迁司徒记室,请归侍祖母李。李强之令仕,不得已而顺命,除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武平中,兼散骑常侍聘陈,还,卒于路。赠郑州刺史、鸿胪卿。
阳休之,字子烈,右北平无终人也。父固,魏洛阳令,赠太常少卿。休之□爽有风概,少勤学,爱文藻,弱冠擅声,为后来之秀。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并召为州主簿。
魏孝昌中,杜洛周破蓟城,休之与宗室及乡人数千家南奔章武,转至青州。是时葛荣寇乱,河北流民多凑青部。休之知将有变,乃请其族叔伯彦等曰:"客主势异,竞相凌侮,祸难将作。如鄙情所见,宜潜归京师避之。"诸人多不能从。休之垂涕别去。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民所杀,[一二]一时遇害,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获免。
庄帝立,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寻以本官领御史,迁给事中、太尉记室参军,加轻车将军。李神□监起居注,启休之与河东裴伯茂、范阳卢元明、河间邢子明等俱入撰次。永安末,洛州刺史李海启除冠军长史。普泰中,兼通直散骑侍郎,加镇远将军,寻为太保长孙稚府属。寻□与魏收、李同轨等修国史。太昌初,除尚书祠部郎中,寻进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贺拔胜出为荆州刺史,启补骠骑长史。胜为行台,又请为右丞。胜经略樊、沔,又请为南道军司。俄而魏武帝入关,胜令休之奉表诣长安参谒。时高祖亦启除休之太常少卿。寻属胜南奔,仍随至建业。休之闻高祖推奉静帝,乃白胜启梁武求还,以天平二年达邺,仍奉高祖命赴晋阳。其年冬,授世宗开府主簿。明年春,世宗为大行台,复引为行台郎中。
四年,高祖幸汾阳之天池,于池边得一石,上有隐起,其文曰"六王三川"。高祖独于帐中问之,此文字何义。对曰:"六者是大王之字,王者当王有天下,此乃大王符瑞受命之征。既于天池得此石,可谓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高祖又问三川何义。休之曰:"河、洛、伊为三川,亦云泾、渭、洛为三川。河、洛、伊,洛阳也;泾、渭、洛,今雍州也。大王若受天命,终应统有关右。"高祖曰:"世人无事常道我欲反,今闻此,更致纷纭,慎莫妄言也。"
元象初,录荆州军功,封新泰县开国伯,食邑六百户,除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尚书左民郎中。兴和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副清河崔长谦使于梁。武定二年,除中书侍郎。时有人士戏嘲休之云:"有触藩之羝羊,乘连钱之骢马,从晋阳而向邺,怀属书而盈把。"尚书左丞卢斐以其文书请谒,启高祖禁止,会赦不治。五年,兼尚食典御。七年,除太子中庶子,迁给事黄门侍郎,进号中军将军、幽州大中正。八年,兼侍中,持节奉玺书诣□州,敦喻显祖为相国、齐王。是时,显祖将受魏禅,发晋阳,至平阳郡,[一三]为人心未一,且还□州,恐漏泄,仍断行人。休之性疏放,使还,遂说其事,邺中悉知。于后高德政以闻,显祖忿之而未发。齐受禅,除散骑常侍,修起居注。顷之,坐诏书脱误,左迁骁骑将军,积前事也。寻以禅让之际,参定礼仪,别封始平县开国男,以本官兼领军司马。后除都水使者,历司徒掾、中书侍郎,寻除中山太守。显祖崩,征休之至晋阳,经纪丧礼。干明元年,兼侍中,巡省京邑。仍拜大鸿胪卿,领中书侍郎。皇建初,以本官兼度支尚书,加骠骑大将军,领幽州大中正。肃宗留心政道,每访休之治术。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为政治之先。帝深纳之。大宁中,除都官尚书,转七兵、祠部。河清三年,出为西兖州刺史。天统初,征为光禄卿,监国史。休之在中山及治西兖,俱有惠政,为吏民所怀。去官之后,百姓树碑颂德。寻除吏部尚书,食阳武县干,除仪同三司,又加开府。休之多识故事,谙悉氏族,凡所选用,莫不才地俱允。加金紫光禄大夫。武平元年,除中书监,寻以本官兼尚书右仆射。二年,加左光禄大夫,兼中书监。三年,加特进。五年,正中书监,余并如故。寻以年老致仕,抗表辞位,帝优答不许。六年,除正尚书右仆射。未几,又领中书监。
休之本怀平坦,为士友所称。晚节:说祖珽撰御览,书成,加特进,及珽被黜,便布言于朝廷,云先有嫌隙。及邓长颙、颜之推奏立文林馆,之推本意不欲令耆旧贵人居之,休之便相附会,与少年朝请、参军之徒同入待诏。又魏收监史之日,立高祖本纪,取平四胡之岁为齐元。收在齐州,恐史官改夺其意,上表论之。武平中,收还朝,□集朝贤议其事。休之立议从天保为限断。魏收存日,犹两议未决。收死后,便讽动内外,发诏从其议。后领中书监,便谓人云:"我已三为中书监,用此何为?"隆化还邺,举朝多有迁授,封休之燕郡王。又谓其所亲云:"我非奴,何意忽有此授。"凡此诸事,深为时论所鄙。
休之好学不倦,博综经史,文章虽不华靡,亦为典正。邢、魏殂后,以先达见推。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搢绅所爱重。周武平齐,与吏部尚书袁聿修、□尉卿李祖钦、度支尚书元修伯、大理卿司马幼之、司农卿崔达拏、秘书监源文宗、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若、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李孝贞、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陆乂、中书侍郎薛道衡、中书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陆开明十八人同征,令随驾后赴长安。卢思道有所撰录,止云休之与孝贞、思道同被召者是其诬罔焉。寻除开府仪同,历纳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进位上开府,除和州刺史。隋开皇二年,罢任,终于洛阳,年七十四。所著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志并行于世。
子辟强,武平末尚书水部郎中。辟强性疏脱,无文艺,休之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嗤鄙焉。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魏太昌中,释褐太保开府西合祭酒。年十八,领本州岛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太子中舍人。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寻转大司农少卿,又除太常少卿。皇建二年,遭母忧去职,寻诏复前官,加冠军、辅国将军,除吏部郎中。未几,迁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领兼御史中丞。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私贷库钱四十万娉太原王乂女为妻,[一四]而王氏已先纳陆孔文礼娉为定,聿修坐为首僚,又是国之司宪,知而不劾,被责免中丞。寻迁秘书监。
天统中,诏与赵郡王叡等议定五礼。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报许之。寻除都官尚书,仍领本州岛中正,转兼吏部尚书、仪同三司,尚书寻即真。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监。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私,[一五]门生藜藿,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初冯子琮以仆射摄选,婚嫁相寻,聿修常非笑之,语人云:"冯公营婚,日不暇给。"及自居选曹,亦不能免,时论以为地势然也。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饟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卲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卲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紬为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一六]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齐亡入周,授仪同大将军、吏部下大夫。大象末,除东京司宗中大夫。隋开皇初,加上仪同,迁东京都官尚书。东京废,入朝,又除都官尚书。二年,出为熊州刺史。寻卒,年七十二。
子知礼,武平末仪同开府参军事。隋开皇中,侍御史,历尚书民部考功侍郎。大业初,卒于太子中舍人。
史臣曰:崔彦玄奕世载德,不忝其先;卢詹事任侠好谋,志尚宏远;阳仆射位高望重,郁为时宗;袁尚书清明在躬,以器能见任;与阳斐、卢潜并朝之良也。有齐季世,权归佞幸,赖诸君维持名教,不然则拔本塞源,裂冠毁冕,安可道哉。
赞曰:惟兹数公,心安宠辱,不夷不惠,坐镇流俗。
校勘记
[一]北平渔阳人也南本及魏书卷七二、北史卷四七阳尼传都称"北平无终人",本卷阳休之和阳斐是同族,休之传也称北平无终人。按两汉渔阳县属渔阳郡。晋时郡县俱废。北魏幽州渔阳郡有渔阳县,且无终亦属渔阳郡。见魏书卷一○六地形志上。自汉以来,渔阳县无属北平郡的纪载。这里称"北平渔阳人"当误。
[二]琳部曲义故多在扬州诸本"义故"倒作"故义"。按南、北朝史籍习见"部曲义故"一语,今据册府卷六九二八二五二页乙正。
[三]陈秦谯二州刺史王奉国诸本"秦谯"作"泰谯",册府卷三八二四五四二页作"秦雍"。按陈之秦州见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江都郡六合县条及梁、陈书,今据册府改。册府"雍"乃"谯"之讹。
[四]五年与王琳等同陷北史卷三○卢潜传此事□于武平四年五七三后。按本书卷八后主纪补,陈取寿阳在四年十月,陈书卷五宣帝纪在太建五年十月,即武平四年。这里"五"字误。
[五]魏右光禄大夫道约之子诸本"约"作"幼",殿本依北史卷三○作"约"。按魏书卷四七卢玄传也作"道约",今从殿本。
[六]从驾晋阳寓居僧寺朝士谓康寺三少册府卷七七七九二三一页"康"作"唐"。按晋阳古唐国,疑作"唐"是。
[七]居青州之东时宋氏于河南立冀州魏书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传并云:"居青州之时水。"按"时水"见水经注卷二六淄水注。疑"东时"为"时水"之倒讹。
[八]即为东清河郡人魏书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传并云:"即为东清河鄃人",疑"郡"乃"鄃"之讹。
[九]南县分易更为南平原贝丘人也北史卷四四无上"南"字。按上"南"字于文义不洽,必误,北史则脱去此字。又魏、齐都没有南平原郡。贝丘县在魏属东清河郡,北齐以东清河、东平原并入广川郡,合为东平原郡,贝丘始属东平原。具见隋书卷三○地理志中齐郡长山县条、淄川县条及太平寰宇记卷一九淄州及长山县条。据此,北魏到高齐只有东平原郡,齐代改易郡县,贝丘也属于东平原郡,别无"南平原"之名。这里"南"字当是"东"之讹。
[一○]卢叔武钱氏考异卷三一云:"北史卷三○作『叔彪』。唐人讳『虎』,史家多改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盖名『叔虎』也。"按魏书卷四七卢溥传,溥五世孙有叔虔,父兄名与此传合,亦即一人。"虔"是"虎"字形似而讹,也可能唐人避讳追改唐人避讳偶亦用形近字代。亦可证其人本名"叔虎"。
[一一]人□敌者当任智谋智谋钧者当任势力诸本"智谋"二字不重,今据册府卷八四九一○○八八页补。
[一二]伯彦等咸为土民所杀诸本"土民"作"士民",北史卷四七阳休之传作"土人"。按魏书卷一四元天穆传□邢杲起事云:"所在流人,先为土人凌忽。"土人亦屡见魏书、北史,这里"土"讹作"士",今据北史改。
[一三]发晋阳至平阳郡按平阳在晋阳西南,由晋阳赴邺不会经过平阳。本书卷三○高德政传云"帝便发晋阳,至平都城"云云。平都城,他处又倒作"平城都"。这里"平阳郡"当是"平城都"之讹。详卷三○校记。
[一四]娉太原王乂女为妻诸本"乂"作"义"。北史卷四七、册府宋本卷五二二作"乂"明本"乂"讹"文"。按北史卷三五王劭传末见王乂,当即其人。"义"字讹,今据改。
[一五]彦深后被沙汰停私诸本"私"作"秩",北史卷四七袁聿修传、册府卷四五八五四三六页、御览卷四○八一八八四页引后齐书并作"私"。按南齐书卷三四虞玩之传载建元二年四八○诏云:"停私而云隶役。""停私"即在家闲住,"停"是休停,"私"与官相对。这里本同北史作"私",后人臆改作"秩",今据北史改。
[一六]今日仰过诸本"仰过"作"仰遇",北史卷四七作"倾过",册府卷六五四七八三七页作"仰过"。按文义当作"仰过",今据册府改。

❸ 有哪些经典的文言文

向你推荐:李密《陈情表》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
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
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
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
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
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❹ 高中文言文翻译

1.众人皆 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酉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大家都醉了,(你)为何不跟着他们喝一些剩酒残羹呢?为什么要(如此)深刻地思虑,高高标举自己高尚的人格,而让自己被流放呢?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我听说,刚洗完头的人一定要弹弹自己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动一下自己的衣服。怎能让我高洁的身体,沾染世俗的尘垢呢?
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
4.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我们一下子飞起来,不过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联合一乡群众,德行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和蝉、斑鸠、鴳雀一个样。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8.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9.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10.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很少兄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1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不顾惜名声贞操。
1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1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4.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
1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
16.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17.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内心的志愿有所未尽,如果在屈辱中离开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诸于后世罢了。
1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
19.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
20.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

❺ 一段出自左传记的文言文

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子文内以为之功,容使为令尹。叔伯曰:“子若国何?”对曰:“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译文;秋天,楚国的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讨伐的原因是陈国亲近宋国。于是占领了焦,夷两地。屯地筑城后班师回朝。子文认为这是他(成得臣)的功劳。所以就任命他为令尹。叔伯说;“你如何治理国家”?子文回答说:“我用这些来安治国家。有大功而不居高位的,这样能安治国家的人能有几个”?

❻ 经典文言文

去找本《古文观止》吧,多是经典篇章。中学课本中的古文多出自此书。

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二 周郑交质 左传 三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四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五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六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七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八 曹刿论战 左传 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十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十一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十二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十三 子鱼论战 左传 十四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十五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十六 展喜犒师 左传 十七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八 蹇叔哭师 左传
卷二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二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 三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 四 楚归晋知罃 左传 五 吕相绝秦 左传 六 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 七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 八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左传 九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 十 季札观周乐 左传 十一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 十二 子产论尹何为邑 左传 十三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左传 十四 子革对灵王 左传 十五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十六 吴许越成 左传
卷三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 二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三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四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 五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 六 里隔断罟匡君 国语 七 敬姜论劳逸 国语 八 叔向贺贫 国语 九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 十 诸稽郢形成于吴 国语 十一 申胥谏许越成 国语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传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十四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十五 郑伯克段于鄢 谷梁传 十六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十七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 檀弓 十八 曾子易箦 礼记 檀弓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 檀弓 二十 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 檀弓 二十一 杜篑扬觯 礼记 檀弓 二十二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 檀弓
卷四
战国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二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三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五 颜斶说秦王 战国策 六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七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八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 九 触詟说赵太后 战国策 十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十一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十二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十四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十五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 十六 卜居 屈原 十七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卷五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五帝本纪赞 史记 二 项羽本纪赞 史记 三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五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六 外戚世家序 史记 七 伯夷列传 史记 八 管晏列传 史记 九 屈原列传 史记 十 酷吏列传序 史记 十一 游侠列传序 史记 十二 滑稽列传 史记 十三 货殖列传序 史记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史记 十五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
卷六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 二 文帝议佐百姓诏 汉文帝 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 四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五 过秦论上 贾谊 六 治安策一 贾谊 七 论贵粟疏 晁错 八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九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十 答苏武书 李陵 十一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十二 报孙会宗书 杨恽 十三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汉光武帝 十四 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 十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十六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卷七
六朝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陈情表 李密 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三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四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五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六 北山移文 孔稚珪 七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八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九 滕王阁序 王勃 十 与韩荆州书 李白 十一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十二 吊古战场文 李华 十三 陋室铭 刘禹锡 十四 阿房宫赋 杜牧 十五 原道 韩愈 十六 原毁 韩愈 十七 获麟解 韩愈 十八 杂说一 韩愈 十九 杂说四 韩愈
卷八
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师说 韩愈 二 进学解 韩愈 三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四 讳辩 韩愈 五 争臣论 韩愈 六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七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八 与于襄阳书 韩愈 九 与陈给事书 韩愈 十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十一 送孟东野序 韩愈 十二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十三 送董邵南序 韩愈 十四 送杨少尹序 韩愈 十五 送石处士序 韩愈 十六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十七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十八 祭鳄鱼文 韩愈 十九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卷九
唐宋文 柳宗元 1、驳复仇议 2、桐叶封弟辩 3、箕子碑 4、捕蛇者说
5、种树郭橐驼传 6、梓人传 7、愚溪诗序 8、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9、钴鉧沄西小丘记
10、小石城山记 1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1、待漏院记 2、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1、严先生祠堂记 2、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1、朋党论 2、纵囚论 3、释秘演诗集序

卷十
宋文 欧阳修 1、梅圣俞诗集序 2、送杨寘序 3、五代史伶官传序 4、五代史宦官传序 5、相州昼锦堂记
6、丰乐亭记 7、醉翁亭记 8、秋声赋 9、祭石曼卿文 10、泷冈阡表

苏洵 1、管仲论 2、辨奸论 3、心术 4、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1、刑赏忠厚之至论 2、范增论 3、留侯论 4、贾谊论 5、晁错论

卷十一
宋文 苏轼 1、上梅直讲书 2、喜雨亭记 3、凌虚台记 4、超然台记
5、放鹤亭记 6、石钟山记 7、潮洲韩文公庙碑 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剳子 9、前赤壁赋
10、后赤壁赋 11、三槐堂铭 12、方山子传 苏辙 1、六国论
2、上枢密韩太尉书 3、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1、寄欧阳舍人书 2、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1、读孟尝君传 2、同学一首别子固 3、游褒禅山记 4、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卷十二
明文 宋濂 1、送天台陈庭学序 2、阅江楼记 刘基 1、司马季主论卜 2、卖柑者言
方孝孺 1、深虑论 2、豫让论 王鏊 亲政篇 王守仁 1、尊经阁记
2、象祠记 3、瘗旅文 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1、吴山图记
2、沧浪亭记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徐文长传 张溥 五人墓碑记

❼ 求翻译 文言文

这两句话出自曾巩《瀛州兴造记》,以下是译文,后附《瀛州兴造记》全文及其详细注释和译文,均为原创,供你参考。
【原句】
1、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
2、公开示便宜 使有攸处 遂行仓库 经营盖障。
【译文】
1、(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旧貌(原先的样子)。
2、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
【注释】
详见后附部分的详细注释。
附录:
瀛州兴造记
曾巩
【原文】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先时,州之正门,弊在狭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廪,货有深藏,宾属士吏,各有宁宇。又以其余力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于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
昔郑火灾,子产救灾补败,得宜当理,史实书之。卫有狄人之难,文公治其城市宫室,合于时制,诗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公御备构筑不失其方,亦犹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从父兄适与军政,在公幕府,乃以书来,属予记之。予不得辞,故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注释】
1、《瀛州兴造记》:曾巩,生于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时为实录检讨官。神宗二年(1069)出为越州通判,转知齐州、沧州等地。元丰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为史馆修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其古文理论主张先道而后之,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但讲究法度。曾巩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风格古雅平正,章法严谨,长于说明。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代表作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点”。曾巩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与其文似。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曾巩所作《瀛州兴造记》记述了古瀛州熙宁六年七月大地震后的修建情况,其文叙而严谨,朴实无华,是研究河间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曾巩曾巩任沧州知州。此前曾巩先后在齐、襄、洪、福等许多地方任知州,颇有政声。曾巩在来沧州任职之前就对河北,特别是沧州一带的百姓给予了殷切的关注。那是在熙宁元年(1068)的时候,河北数十州连续发生地震,楼宇、民居大多倒塌,死伤的人很多。受灾最严重的是瀛州(今河间)一带。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发生了水灾。当时还在京都的曾巩作《救灾议》,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规大力扶持灾民生产自救的建议。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职,曾巩通过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灾的情况,写了《瀛州兴造记》,记述了瀛州知州李肃之在大地震时的救灾表现。当时,瀛州发生地震,谣言四起,民众惊恐欲逃。知州李肃之派人到各处安抚劝解,制止了传言。他命令军队加强警备,维持治安。结果,全城“人无争偷,里巷安辑。”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粮食物资暴露在外面。李肃之亲自指挥查看,使粮食物资得到妥善处理。曾巩的文中说,李肃之“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由于曾巩的推介,李肃之受到了朝廷嘉奖。读曾巩的《瀛州兴造记》,我们看到了李肃之这样恪尽职守的官员形象,也看到了河间人民在灾难到来时,由一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理智守法的表现,看到了这个诗书传承之地,百姓们的文明素质。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河北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封、广东潮州等地也发生了地震,其历时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实属罕见。比起历年的自然灾害,《宋史》对这次灾难用了较为详尽的笔墨:“熙宁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须城、东阿二县地震终日,沧州清池、莫州亦震,坏官私庐舍、城壁。是时,河北复大震,或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居多摧覆,压死者甚众。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声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师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沧州地震,涌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之属。是月,潮州地再震。是岁,数路地震,有一日十数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与大地震先后相伴的,是大水。河水漫出,冲毁了河堤,流入了州郡。瀛州乐寿、沧州南皮、清池以及阜城等都遭受了水灾。3、瀛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定、冀两州地置,治赵都军城(隋置河间县,即今河北河间市)。唐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博野、肃宁、高阳、蠡县、献县、河间、大城等市县地。4、坏:指(房屋)倒塌;坍塌。5、城郭:亦作“城廓”。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逸周书·籴匡》:“宫室城廓脩为备,供有嘉菜,于是日满。”孔晁注:“廓与郭同。”《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孔颖达疏:“城,内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清许秋垞《闻见异辞·返魂奇事》:“但觉飘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见城郭宫殿。”后泛指城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宋苏轼《雷州》诗之六:“杀牛挝鼓祭,城郭为倾动。”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六:“二十八日早,宜昌各要地遍树汉帜,城郭人民为之一新。”6、慰晓:也说晓慰。劝说安抚。《后汉书·陈禅传》:“北匈奴入辽东……禅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晓慰之,单于随使还郡。”7、讹言:谣传。《史记·赵世家》:“六年,大饥,民譌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旧唐书·杨虞卿传》:“其年六月,京师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算。”8、出走:出奔;被环境逼迫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9、李肃之(1000——1081),字公仪,河南濮阳人。按照宋朝的官制,知州的任期最长三年,而1068年,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赶上了那场罕见的灾难。耳边有沉闷的声音从大地的胸中传出,大地摇晃着,哗啦啦房屋倒塌的声音,人们奔走呼救的声音。还没来得及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大雨如注。老百姓的房子倒了,官舍衙门也倒了。河水裹着泥浆四处泛流。刚刚平息的的大地忽然又摇晃起来,原来是余震发生了。李肃之,这位68岁的老知州侥幸自己还活着。眼下,他得赶紧想办法处理眼前这乱七八糟的局面。他把自己的人马清点了一下,迅速把他们分成几路,让他们去安抚灾民。当务之急,是住的和吃的。灾民们没有地方住,赶快就地取材,给他们搭建茅屋。没有粮食吃,打开公家的粮仓,赈济灾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稳定。他下令严儆盗窃,如若发现,以军法从事。李肃之整天在泥淖中呼来奔去。很快,百姓安然了,社会安定了。瀛州,这个与辽国毗邻的军事重地,避免了地震之后有可能发生的内忧外患。李肃之一下子觉得自己更加苍老了。但他不能歇口气。县城原来是土城,城门狭窄简陋。地震中,土城毁了,必须重建。不然,辽国的大军一旦打过来,就会如履平地。李肃之边着手救灾,边着手重建。瀛州的百姓们都投入了重建家园的浩大工程。大家齐心协力,把旧的城门进行了扩建,城内铺设了南北若干里的甬道,原来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通途。修建后的河间城,周十五里,高三丈三尺,广一丈五尺,还建起了4600间用于作战的楼屋。从抗震救灾到重建家园,李肃之和官兵百姓们一起奋战,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瀛州,这座高阳关的重要城池,从灾难的废墟上,挺立出了一座“高广坚壮”的新城。老百姓和士绅们感念李知州的恩德,表示要把李知州的事迹刻于石碑上,让他的事迹永垂青史。而当时,曾巩的一位堂弟正跟随着李肃之,在写给曾巩的书信中,堂弟情不自禁地说起李知州。曾巩了解了情况,于是写下了《瀛州兴造记》。神宗皇帝也由此了解了李肃之的“先进事迹”。不久,李肃之迁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10、暴露:露在外面,无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于府库。”《汉书·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施二》:“僧房数十间,强半倾圮,佛像暴露,钟鱼阒寂。”11、仓储: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或其他物资。《宋书·刘真道传》:“建忠将军吕训卫仓储以侯王师。”《南史·沉攸之传》:“廪财悉充仓储。”12、库积:库存物资。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望见千余人持火炬以俟,上驻跸曰:‘何用此为?’国忠对曰:‘请焚库积,无为盗守。’”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13、无所:没有什么。14、覆冒:蒙盖;掩蔽。《汉书·谷永传》:“黄浊四塞,覆冒京师,申以大水,著以震蚀。”《晋书·天文志上》:“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员则俱员。”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15、开示:指明。《后汉书·马援传》:“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宣温密之诏,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16、便宜: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汉书·刘敬传》:“敬脱挽辂,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17、有攸:即有所。有什么。18、经营:筹划营造。《书·召诰》:“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汉 扬雄 《法言·五百》:“经营然后知干桢之克立也。” 李轨 注:“言经营宫室,立城郭,然后知干桢之能有所立也。”19、盖障:指作遮盖用之物,如帐篷之类。20、称是:谓与此相称或相当。唐袁郊《甘泽谣·红线》:“明日遣使赍缯帛三万疋,名马二百疋,他物称是,以献于嵩。”《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三年》:“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胡三省注:“言他物与布金银钱绢相称也。称,尺证翻。”《金史·仆散忠义传》:“今已许宋讲好,而屯戍尚多,可除旧军外,选马一万二千,阿里喜称是。”21、授兵:古代藏兵器于国,有战事经祭告后发给兵士。《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孙诒让正义引惠士奇曰:“古者兵器藏于国,有事而后授兵,既事复还兵。”22、里巷:街巷。23、安辑:安定。《汉书·王莽传上》:“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宋曾巩《救灾议》:“疆内安辑,里无嚣声。”《明史·凌云翼传》:“成化中韩雍经略西山颇安辑,惟东山瑶阻深箐剽掠,有司岁发卒戍守。”24、通使:互通使节。25、城壁:城墙。《新五代史·杂传·李仁福》:“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至城下坚如铁石,凿不能入。”26、楼橹:亦作“楼樐”。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后汉书·南匈奴传》:“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橹,置于塞上,以拒匈奴。”27、寝弛:废弃。28、兴坏起废:指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29、重困:谓加重困苦。《史记·平准书》:“冶铸煑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汉书·武帝纪》:“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谕告所抵,无令重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耻之心毁也。”30、旁路:邻近的路。路,宋代行政区划名。31、羡卒:古代正卒以外的兵卒。《周礼·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唐贾公彦疏:“一家兄弟虽多,除一人为正卒。正卒之外,其余皆为羡卒。”宋苏轼《天子六军之制策》:“夫千乘之积,虽为七万五千人,而有羡卒处其半焉。”32、备河:防备河患。33、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谯楼。34、战屋:即战棚。宋曾巩《瀛州兴造记》:“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其上为敌楼战屋,凡四千六百间。”35、狭陋:窄小粗陋。《梁书·郑绍叔传》:“绍叔宅巷狭陋,不容舆驾。”36、斥大:开拓;扩大。《新唐书·郭孝恪张俭等传赞》:“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宋欧阳修《河南府重修使院记》:“乃度地于府之西偏,斥大其旧居。”宋陆游《严州重修南山报恩光孝寺记》:“广灵菴,庆历中始斥大之为广灵寺。”37、圮坏:毁坏;废弛;坍塌。《魏书·礼志三》:“于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礼俱损,丧纪圮坏者,深可痛恨。”宋曾巩《瀛州兴造记》:“其余,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明史·循吏传·王源》:“城东有广济桥,岁久半圮坏,源歛民万金重筑之。”清钮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武清县学宫圮坏,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38、缮理:修理;修缮。《后汉书·郎顗传》:“自顷缮理西苑,修复太学。”《新五代史·杂传七·张全义》:“及梁太祖劫唐昭宗东迁,缮理宫阙,府廨仓库,皆全义之力也。”39、故常:指旧貌。宋曾巩 《瀛州兴造记》:“凡圮坏之屋,莫不缮理,复其故常。”40、周览:遍览;巡视。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清林则徐《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拟于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虎门、澳门等处,与水师提臣关(关天培)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随时会同邓(邓廷桢)等覈实办理。”41、听断: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汉书·叙传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42、燕休:闲居;休息。《后汉书·百官志三》:“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别主上林苑有离宫燕休之处。”宋苏舜钦《处州照水堂记》:“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明高启《生白室记》:“君好学善辩,尝燕休是室之中。”43、高廪:高大的粮仓。44、宾属:僚属。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公乃盛服执笏以入即事,文武宾属,俯首听位,各执其职。”《新唐书·循吏传·何易于》:“刺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45、士吏:士人官吏。46、宁宇:指固定的住所。宋曾巩《瀛州兴造记》:“賔属士吏,各有宁宇。”《明史·李化龙传》:“野多暴骨,民无宁宇。”47、甬道:这里指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张守节正义引应劭曰:“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裴松之注:“今魏武不筑垣墙,但连车树栅以扞两面。”《三国演义》第五八回:“贼若来时,陈兵于甬道外,内虚立旌旗,以为疑兵。”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凡圣躬拜献登降,均由甬道步行咫尺。”48、污淖:泥淖。49、夷途:坦途。50、落成:古代宗庙、宫室盖好时所行的祭礼。始成的意思。凡房屋建造完成都叫落成。51、以谓:以为;认为。52、不累数稔:不经过几年。53、城垒:城池营垒。汉桓宽《盐铁论·繇役》:“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前蜀韦庄《过内黄县》诗:“云中粉堞新城垒,店后荒郊旧战场。”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煞风景》:“目击煞风景者四事……一金山筑城垒。”54、逾时:一会儿;片刻。55、经理:经营管理;处理;治理。56、劝督:劝勉督促。《后汉书·刘虞传》:“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57、敏:奋勉;努力。58、得宜:得其所宜;适当。《史记·秦始皇本纪》:“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59、当理:合理。《汉书·叙传下》:“不疑肤敏,应变当理;辞霍不婚,逡遁致仕。”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公平》:“且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清周亮工《书影》卷十:“此说当理而核,荆公、山谷二公皆有辩,不及之也。”60、摧败:折损;损坏。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张鳞定摧败,折角反矜怜。”宋苏轼《御试重巽申命论》:“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摧败草木,而天下不以为怒。”宋沈括《梦溪笔谈·权智》:“岁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61、寇难: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荀子·天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其后竟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62、御备:防备。《北齐书·慕容俨传》:“俨随方御备,瑱等不能克。”《旧唐书·朱瑄传》:“及徐、泗平,全忠乃移兵攻郓。三四年间,每春秋入其境剽掠……瑄御备殚竭。”前蜀杜光庭《录异记·忠》:“长家苑囿城隍,不啻百里,若外兵来逼,须有御备。”63、构筑:构造建筑。64、失方:指不合方略,不合规制。65、刻石:也说勒石。在石上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东行郡县, 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唐白居易《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清龚自珍《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李季《菊花石》二:“林家湾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66、著:使显著;显扬。67、从父兄:即从兄。堂兄。《汉书·刘贾传》:“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北齐书·尧雄传》:“雄从父兄杰,字寿。”宋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颜真卿)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从,叔伯关系的。68、适:正好;恰好。69、以书:犹移书,指写信。70、属:通“嘱”,嘱托。71、俾:使。72、来世:后世;后代。《书·仲虺之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台(yí),我。唐韩愈《答张籍书》:“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清黄景仁《城南晚步》诗:“无为末士感,永贻来世嘲。”73、知:了解。74、是邦:古代诸侯的一个封国。亦指一方。《论语·公冶长》:“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晋书·礼志上》:“王者以天下为家,未必一邦,故周平光武无废于二京也。”唐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诗之三:“化洽一邦上,名驰三江外。”宋张载《横渠易说上·否》:“古之人,一邦不治,则之一邦,直至天下皆无邦可之,则止有隐耳。”
【译文】
熙宁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严重。这一天地震两次,百姓之中谣传将要发大水,于是百姓都非常震惊争相要出逃。谏议大夫李肃之先生做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派人到处去劝说安抚,谣传才消失。这一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财物都暴露在外,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或其他物资,都没有什么东西蒙盖。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大雨停止,用石来计算粟米的数量,一共筹集到一百三十万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资的数量也与此相当,这都是各处搜集起来没有毁掉的物资。当初地震发生的时候,先生命令给士兵发放武器时刻保持警戒防备维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瀛州北边自从与契丹通使以来,城墙高台等防御守城的装备,都废弃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装备。先生因为瀛州经历灾变之后,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于是就向朝廷请求,民力可以从邻近地区多余的士卒中征取,赈灾的费用可以从防备河患的多余的木材中征取,又拿一千万钱从真定购买木材真定。这些人力物力都征集完成以后,就开始修筑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高大宽广坚固结实,都比原先的好。在城墙的上面建成御敌的谯楼,战棚一共四千六百间。原先的时候,瀛州的正门,缺点在太过窄小粗陋,到这时才扩建变大了。其余凡是坍塌毁坏的房屋,没有不修缮的,都恢复为原先的样子。巡视全州,官员听讼断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粮食都有高大的粮仓储藏,其他财货也都有深库储存,官府僚属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又用剩余的人力休整了若干里南北甬道,让人去除泥淖,就成为坦途。这些事务从七月庚子日开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后一共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苇木瓦,前后也有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在遭遇大灾变的开始时期,财物匮乏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缺乏,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但是达到开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完成难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奋勉。他的事迹被上报给朝廷,有诏令嘉奖他。
过去郑国国都发生火灾,相国子产拯救火灾补建毁坏的房屋,处理得非常得当,史官据实记载了下来。卫国有狄人攻败的灾难,卫文公修治卫国的城市宫殿,合乎当时的规制,诗人作诗歌颂他的事迹。现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损害,与郑国国都发生火灾、卫国遭遇敌人侵犯的国难没有不同。而李肃之先生所进行的防备措施以及各项构造建筑工程也很合宜,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记载显扬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参与军政事务,在李肃之先生的幕府,(亲身见到先生的所作所为)就写信来,嘱托我记下他的事迹。我不能推辞,所以就为他写下了这篇记,也是想使来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经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如此勤勉。

❽ 古代文言文兄弟是什么意思

兄 是岁数比你大 威望比你高 你比较服他! 弟 自然就是小的那个

热点内容
二年级语文园地一 发布:2024-11-05 21:10:25 浏览:684
2017二卷数学文科 发布:2024-11-05 19:23:13 浏览:401
历史课评语 发布:2024-11-05 16:16:22 浏览: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来 发布:2024-11-05 15:10:20 浏览:842
一年级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发布:2024-11-05 14:31:54 浏览:4
细思极恐的文言文 发布:2024-11-05 14:15:26 浏览:574
学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发布:2024-11-05 14:11:23 浏览:190
scientist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1-05 13:03:28 浏览:943
物化学习方法 发布:2024-11-05 12:20:33 浏览:544
郑的英语 发布:2024-11-05 11:29:04 浏览: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