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美术
Ⅰ 唐代的盛唐美术是怎样产生的
雄厚的基础,促使社会思想意识蓬勃向上,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到唐玄宗开元,天宝约四十年的“平”时代达到了顶峰。所谓盛唐美术,主要就是产生在这一时期。
Ⅱ 唐代佛教美术的基本成就
佛教到隋唐有一大飞跃,由以往吸收消化印度佛教为主,转而为独立创造中国式的佛教为主,这是佛教最有生命力最为活跃的时期,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时的佛教学派林立,名僧辈出。著名的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以及源于印度而被创造成为中国式的佛教的禅宗均在唐代兴盛,达摩禅变成为中华禅,而玄奘,慧能等大德名僧千古不朽。隋唐时代的佛教艺术亦如隋唐佛教一样,由以往对印度艺术的吸收消化日趋中国化为主,转而为独立创造中国式佛教艺术为主。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繁荣鼎盛时期。隋代结束了两晋南北朝历时三百多年分裂动荡的社会局面而统一了中国。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新王朝统治者更借助于佛教来巩固政权。隋炀帝杨广在推动佛教的复活和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主持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为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尽管隋代只存在了三十七年,但却将佛教及其艺术推到又一高度,并起着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桥梁作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对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气度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唐代的文化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传至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
体现唐代佛教艺术灿烂辉煌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龙门石窟。唐代莫高窟壁画佛像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精彩,造像总体精神面貌已呈中国式。从题材内容上,隋以前的本生故事大大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经变故事(经变故事是中国对佛教的一大创举,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唐代壁画完全是一片经变的海洋,各种经变故事均能在此找到,反映了唐代净土宗的盛行。如《药师经变》《净土经变》《维摩经变》等等,尤其是维摩经变一改“示病”之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位张目须眉,目光炯炯,身体强硕,健康智慧的老者形象,表现出唐代昂扬勃发、奋进豪迈的时代精神。菩萨的形象也更具人情味、世俗化, “菩萨如宫娃”的情况为我们在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见菩萨形象相合。这些菩萨曲眉丰肌,秾丽多姿,亲切温和,充分体现了唐代女性美的特点。供养人的形象也大量出现,他们完全是按照当时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男的褒衣博带,雍容不凡,女的 丽华贵,气态悠闲,完全是张萱、周 笔下的仕女形象,只是服饰不同罢了。在壁画其间穿插着众多的飞天乐伎,洋溢着欢乐、轻松、热烈的气氛。总之唐代的壁画欢乐明亮的气氛代替了阴森忧郁的情调,喜乐升平的极乐世界代替了阴森血腥的场面,呈现出一个欢乐祥和的盛世气象。无论是经变故事、菩萨、还是供养人,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凭着对佛教的理解,对审美及生活的认识,凭借着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表现技能,中国唐代的艺术家们完成了外来艺术中国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从而创造出中国式的佛教艺术。
在表现形式技巧上,也经历了从外来形式到中国式的转化,产生了张、曹、吴、周四大佛教艺术流派。六朝时期张僧繇的“张家样”与曹仲达的“曹家样”其佛像的衣纹线条就带有明显的外来因素。唐代画圣吴道子又在张家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吴家样” ——吴带当风。吴道子运用传统线条发展创造出遒劲挺拔,一波三折,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线描方法,所绘人物的衣纹、飘带、衣袖具有迎风飞舞之势,造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把线条的造型能力与表现能力发展到一个完美的境地,吴家样这种纯粹中国式的佛教绘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之际,周秾改而为“秾丽丰肌”的人物形象,被称为“周家样”。周秾所创菩萨形象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世俗情调,他“妙创水月观音”具有女性美的特征,十分流行,影响后世。可以说从曹家样、张家样到吴家样、周家样,中国佛教艺术已完全摆脱天竺的影响,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外来样式已被完全吸收消化了,中华禅在唐朝已确立,中国式的佛教艺术亦在唐代基本完成, 正如苏东坡所言“能事毕矣”。
最具大唐风采的是于672 年营建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的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座像。佛像高大雄伟,完全是在以写实的手法为基础又不违背佛教仪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原则下创造而成。大佛整体精神特征也趋向中国式, 面容庄严典雅,脸型丰满圆润,眉如新月,鼻梁直挺,面部表情温和慈祥,把大唐盛世对外来文化兼容的恢宏气度、大唐民族开朗健康的性格和高度民族自信心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大佛周围的阿难、菩萨、天王、力士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之间性格特征不同,但又相互关联,构成一组完满的群雕。唐代的佛教艺术在形象塑造与内在精神的结合上,宗教性与世间性,理想性与表现性方面已达到完美的境地,可谓“灿烂求备”。
Ⅲ 总结唐代美术的总体特征
唐代工艺美术风格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唐代起,就脱离了商、周、汉魏六朝以来的那种古朴特色,而是 ...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有:(1)人的意识的解放(2)装饰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装饰,一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人们充满自信,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解放,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4)装饰技法的应用。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织工艺有蜡缬、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中多以牡丹为主题,早期清秀、工整,受传统图案影响,中期(盛唐)富丽、丰满,表现手法有色称和对比,有撇丝晚期则比较洗练、简朴。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总之,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用“满”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也可用“清”字形容。
汉代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器也仍占了一定的位置。汉代漆器、丝织和陶瓷等都成为美术史上值得重视的项目。 ... 人的形象都富于地方的及种族的特色,并具有生活的内容。
Ⅳ 简述唐代美术发展的新特点
人物画得到迅速发展,成就斐然。题材内容广泛,涉及政治事件、贵胄仕女、鞍马人物、田园风物、人物形象摆脱程式化、概念化的描绘,更加注意人物神情的刻画。逐渐成熟的山水画,已有青绿、水墨之分野。花鸟画在唐代也初放异彩。画家或者兼能,或有专精。道释画家活跃於石窟寺院,创造了艺术价值极高的宗教艺术形象,成为千百年传摹的典范。
背景
唐代的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美术受时代文化背景影响,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艺术的繁荣。
唐朝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士大夫文人生活舒适优越,他们无需像前朝人一样通过书画来艺术来超越黑暗现实的痛苦,优沃的现实物质基础提供给他们能够再艺术领域不断探索,标新立异的保障。
宗教世俗化。宗教特别是佛教到了唐朝已经开始全面的中国化,佛教渐渐融入社会生活中,世俗化的宗教推动了民间宗教艺术的发展,同时来自宫廷的支持使大型的佛教壁画、寺庙、石窟美术的发展和形成成为可能。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道释画家,大大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和民间画派的产生。
开放的民族政策。由于唐朝皇室身有少数民族血统,同时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当时中原地区甚至出现了以少数民族的穿着打扮为时尚的社会风气。这一社会背景也影响了美术领域,使画家们广泛吸收各民族的艺术风格和长处,大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美术形式。
国家统一。从南北朝的战乱进入统一,隋朝挖掘的大运河在唐朝也大大发挥了他沟通南北的功能,原本置于一隅的南北文化开始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广泛吸取了各地不同了艺术特点。
表现
1.书法上的体现。从张旭的草书到颜真卿的颜体,唐人的书法已经完全突破了晋书的藩篱,形成了新的、独具特色的书风气象。唐人在书法领域对笔墨的突破,也极大程度地影响到了绘画,画坛巨匠吴道子秉承笔意,用书法用笔表现绘画的勾勒用线,开创了‘吴带当风’的全新的人物画样式,对宫廷和民间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绘画诗学的体现。王维兼长青绿和水墨山水,在绘画的雅俗上建立了其内在联系,将诗寓于画中,用画体现诗意,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提升了绘画的文化地位,对后世文人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董其昌奉为绘画南宗之祖。
3.新的绘画题材的出现。仕女画成为唐代独有的特色。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尤其是周武之后,女性在绘画中的表现逐渐脱离了原本教化的内容,更多的画家去描绘女性本身和她们的日常生活,游玩嬉戏,表现了唐代社会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同时,人物画在这一时期,渐渐脱离原本的教化功能,而更多地开始描绘现实生活,(这是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4.文化传播上的体现。唐代繁荣的文化艺术也对周边的邻国产生了许多影响。
5.宫廷对艺术的大力支持。统治者的审美能极大的影响视觉艺术。唐朝多位皇帝信奉佛教,宫廷在对佛教美术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6.新的画科的出现和发展。唐朝时期,山水已经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花鸟也成为独立的画科登上历史舞台。山水花鸟渐渐脱离了原本只作为人物画衬托的地位,它们在宫廷、民间、寺庙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日渐精进,同时产生了划时代的艺术大师。
7.墨法形式和山水语言形成的初端。水墨形式从书法用笔发展而来,不仅改变了人物画的语言也对山水语言乃至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从盛唐到中唐,‘泼墨’‘破墨’都体现了画家们表达其个性的期望和潜力,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了代表山水语言的‘皴法’五代荆浩在南朝谢赫‘骨法用笔’的基础上提出了‘笔’‘墨’的概念,也是深受唐时画家们大胆实验的影响。
8.美术文献,画史的发展。大收藏家张彦远将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观念和纪传体的格式引入艺术史,著成了《历代名画记》,开创了艺术史学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绘画史学的稳定结构。
9.同时,在工艺美术上也各有所表现,如唐三彩等。
最近在复习美术史,查资料的时候翻到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有人回答但个人感觉不大完整,所以顺手补充了,每个字都是个人的总结,可能会有不完善或者不充分的地方,希望能给学习美术史的同学带来一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指正一些错误或者补充我没说明白或者漏说的地方。
Ⅵ 中国唐朝或唐代美术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中国唐朝或唐代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书法
欧阳询:《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薛稷:《信行禅师碑》。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大唐中兴颂摩崖》、《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刘中使帖》
张旭:《古诗四帖》、《肚痛帖》、《郎官石记》。
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山水画
青绿山水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宋摹本)》。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海天落照图(仇英临本)》。
水墨山水
王维:《辋川图(后世临本 辋wǎng)》。
吴道子:吴道子也画山水,尚无传世作品。
卢鸿:记载中的画作《草堂图》。
当时的知名山水画家但尚未有画作传世的画家有:毕宏、王宰、项容、王洽(或称王默、王墨)。
人物画
阎立本:《步辇图(辇niǎn)》、《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凌烟阁功臣图》。未能传下来的《文成公主降番图》、《秦府十八学士图》。记载中的《永徽朝臣图》。
尉迟乙僧(Yù chí 尉迟):尉迟乙僧的作品无真迹流传,画过长安宝光寺东菩提院画《降魔变》等壁画,画过长安慈恩寺塔下南门画《千钵文殊》、《功德人物》和《湿耳狮子》等壁画,他还画过《仰摹蟠龙》、《花子钵曼殊》、《千手眼大悲》、《本国王及诸亲族》、《弥勒佛像》《佛铺图》、《佛从像》、《罗汉朝天王像》、《胡僧图》、《外国佛从像》、《大悲像》、《明王像》《外国人物像》、《番君图》、《龟兹舞女图》、《天王像》等。
吴道子:吴道子的可靠作品都已失传。“曲阳北岳庙鬼伯石刻”传是吴道子画本刻到了石上;《送子天王图》传为吴道子所画。记载中的画作有《钟馗捉鬼》、《五圣图》、《金桥图》。
张萱:仕女画,《捣练图(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虢国GuóGuó)》、《武后行从图》。记载中的如《明皇纳凉图》、《明皇斗鸡射鸟图》、《明皇击梧桐图》、《明皇夜游图》、《杨妃出浴图》、《太真教鹦鹉图》,以及有关虢国夫人的图画。
周昉(昉,fǎng):传世作品《挥扇仕女图(又叫“纨扇仕女图<纨wán>”)》、《调琴啜茗图(啜茗,chuòmíng )》、《簪花仕女图》;《蛮夷职贡图(传)》;画迹有《五星真形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等72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花鸟画 画家有薛稷、边鸾,当时盛行画鹰鹘题材。画家无作品传世,但墓室壁画尚存花鸟形象。
鞍马画
韩干(干gàn):《牧马图》、《照夜白》。
韦偃:《牧放图(北宋李公麟摹本)》
佚名画家:《游骑图》。
唐代壁画
莫高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等。
墓室壁画:李寿墓壁画、章怀太子墓壁画、懿德太子墓壁画、永泰公主墓壁画、苏思勖墓壁画(勖xù)、吕村唐墓壁画、王公淑墓壁画、阿斯塔那唐墓绢画、阿斯塔纳-哈拉和卓唐墓壁画等。
唐代石刻画像
李寿墓石椁画像、懿德太子墓石椁画像、永泰公主墓石椁画像、韦顼墓石椁画像、《道因法师碑》碑趺(fū 碑下的石座)上的画像、大雁塔门框石画像等。
Ⅶ 唐朝美术的成就有哪些
书法艺术高度繁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各成一体;绘画创作达到新的高峰,阎立本以人物故事画著名,吴道子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造诣很高;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大量的塑像和壁画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隋唐时期的音乐家吸收西域和外国音乐的精华,创造了许多风格多样、优美和谐的音乐作品,雄劲的《秦王破阵舞》和婉转的《霓裳羽衣舞》是舞蹈的代表作。
Ⅷ 简述唐朝的社会风尚与美术发展的关系
唐朝的社会风尚对美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唐朝的社会风尚,唐代绘画胖仕女画多(以胖为美)、佛教画作多(尊崇佛教)。
比如有一种风尚和后代很不一样,就是崇拜士族。士族这个阶层,主要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那些保障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制度大多已经取消,很多老牌士族,诸如南方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也完全破落了。正如诗人所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还有一些士族势力残馀,主要是北方的士族,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社会上仍然比较有影响。社会观念经常是落后于时代变化的,时代变了,观念可能还没变过来。士族的情况就是如此。虽然那些士族实际上经常混得不怎么样,可社会上还是认为他们天生高人一等,并且他们自己也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这是唐朝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唐朝的社会相对比较开放,不那么保守。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妇女地位上。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唐朝是妇女地位比较高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因为这时候儒家的礼教还没有特别强化,再一方面,是因为唐朝有一点少数民族背景,皇室有鲜卑族的血统。在鲜卑族这样的少数民族里面,男女地位相差没有那么大,因此唐朝上层社会里的妇女地位就高一些,进而对整个社会有所影响。所谓妇女地位较高,主要表现在她们比较受尊重,可以抛头露面,参加一些男人参加的活动,不用天天关在家里不出门。有的妇女还喜欢女扮男装,这样在外面混起来就更方便了。从这个角度说,唐朝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也不算是完全偶然的事情。
和上述现象有关,唐朝妇女还有一个特点和后来不太一样,那就是在审美观上,崇尚健康美,丰硕美,不崇尚那种有点儿病态的纤弱美。说白了,就是不必费劲减肥,胖点儿没关系。当然,这主要说的是上层妇女,要是经常饿肚子的穷人,想胖也胖不起来,最多只能是浮肿。大家去看唐朝的绘画、壁画、陶俑,其中的妇女,包括武则天和杨贵妃,基本都是胖乎乎的。不光胖,还很有力气。比方说著名的《步辇图》,画唐太宗接见吐蕃的求婚使者。唐太宗要在少数民族面前摆谱,自己有腿不走路,坐着一个叫“步辇”、看上去像担架的东西出来,抬担架的竟然都是宫女。要知道唐太宗本人就很胖,抬着他到处走,力气小了可不行。大概唐朝宫廷里面这类力气活儿也都是女人来干。总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膀大腰圆的女人也算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一个标志。
上面说到,唐朝妇女地位较高,与儒家礼教束缚不严有关。实际上,整个唐朝,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相对来说都不算大,因为这时候的儒学仍然沿袭汉朝以来的旧传统,没什么创新,也就不太受关注。比较起来,倒是各种宗教的社会影响更大一些。
首先是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几百年,到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著名的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总结过这一时期佛教的四大特点。一是“统一性”。此前南北朝佛教各自发展,北方重实践,南方重理论,现在则两者并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国际性”。成为与印度并峙的世界佛学中心,一方面仍从印度输入理论,另一方面又成为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学习对象。三是“自主性”。不再依附于玄学、方术,已经完全独立。四是“系统性”。理论充分中国化,自成体系,并且形成几个大的宗派。这四个特点总结得非常精辟。比方说国际性,唐朝的佛学确实是既输入,又输出,相当于一个中转站。输入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他在唐太宗的时候去印度取经,算上来回路程用了将近二十年,带回佛经数百部,自己翻译了七十多部。输出的代表人物是唐玄宗时的鉴真,他应日本之邀东渡传播佛法,先后出发六次才东渡成功,有一次竟然被风刮到海南岛去了。又比如自主性和系统性。唐朝活跃着多种佛教宗派,其中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是禅宗。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把复杂的宗教理论简单化、世俗化。后代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好多都可以追溯到禅宗上面。
唐朝佛教势力过盛,引发了一次灭佛运动,是唐朝后期武宗在位时搞的。当时一下子拆毁几万所寺院,强迫二十六万多名和尚和尼姑还俗,执行的力度相当大。可武宗一死,灭佛措施全部取消,佛教又恢复了。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因为佛教根基很深,哪一次也没把佛教灭掉。头两次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发起的,这两人和唐武宗称号中都有一个“武”字。加上最后一个灭佛的后周世宗,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以前我们在历史系出题考试,有同学在“三武”里面答出一个梁武帝。梁武帝虽然称号中也有“武”字,但他可绝对没灭过佛。不但没灭过佛,他本人还是极其虔诚的佛教信徒,说他灭佛,那就成了大大的冤案了。
其次是道教。道教在唐朝具有“国教”的地位,因为唐朝皇帝声称老子是他们的祖先。这也是门第观念给害的。我说是陇西李氏出身,你们不太拿我当回事儿,那我干脆找一个更老的李姓名人做祖先,就选中了老子。老子确实早,再早姓李的人没有了。于是把老子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其他一些和道教有关的人物也跟着沾了光,庄子被加封为“南华真人”,列子被加封为“冲虚真人”。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解放后住在广州,中国科学院成立历史研究所,请他到北京当所长。陈寅恪拒绝了,回信说,我“不能为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他说的太史公,就是司马迁,代指马克思,冲虚真人,就是列子,代指列宁。意思就是,我不信奉马列主义,这个所长还是不当为好。在这儿陈寅恪就用了唐朝加封列子的典故,你要是不了解典故的话,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按照唐朝的规定,儒、释、道“三教”的排名次序,是道在先,儒其次,释就是佛教最后。当时还专门开办了道教学校,科举里面也设立“道举”。可实际上,道教仍然不如佛教影响大。尤其是在社会下层,传播程度无法和佛教相比。
在唐朝,还有好几种外来宗教比较流行。其中有祆教,又叫拜火教、是从波斯传来的,粟特人,包括安禄山他们,大多信奉此教。摩尼教,又叫明教,也出自波斯,回鹘人当时信仰这种宗教。景教,是基督教中的聂思脱里教派,出自东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大秦”,所以唐朝景教的寺院叫做大秦寺。在陕西,还保存着唐朝后期树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三种宗教,都是比较早从陆路传到唐朝的,合称“三夷教”。稍晚一点,伊斯兰教也从海路传到了唐朝,主要在南方发展。广州的怀圣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就是在唐朝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