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罗学科
① 谷登堡和毕升.到底谁是活字印刷的发明人呀为什么在外国的文献上都说是谷登堡发明的呢
争论中呢。别说德国谷登堡,韩国还有争着的呢。
有一种说法:
活字印刷术,中学历史课本上都说是北宋人毕升发明的,可惜这伟大发明随着毕升本人一起被扔进了棺材,历史上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几乎没有采用过。从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采用的还是雕版印刷,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泥活字从技术上根本就不过关,否则的话,难以解释为什么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采用。对印刷业产生革命性推动作用的,不是毕升的泥活字,而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并且,根本没有证据表明德国人古登堡是采用了毕升提出的技术方案才解决了制作金属活字的难题。实际上,是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促进了信息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又有人说:
宋代发明家毕升(?-约1051)首创活字版印刷术。据沈括著《梦溪笔谈》载:毕升在宋代庆历年间,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样印刷。此外,毕升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毕升的发明比欧洲早400多年。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蒙昧,提高了交流效率,为人类创造文明史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少数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在印刷术问题上不愿承认中国人的历史贡献,总认为德国人谷登堡为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谷登堡何许人也?谷登堡(,?-1468)德国人,铅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年轻时曾学金工。后从事金属活字的铸造和金属活字版印刷的研究,并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场。1450年前后用所制活字字模浇铸铅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经》等书,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还根据压印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械以代替手工刷印。显然,谷登堡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数西方人固执地认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可能是认为他发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机的缘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荒谬的。
为什么少数西方人只承认谷登堡为印刷术的最早发明人呢?是因为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记载,但由于当时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传于世,以致后来有人怀疑中国对活字印刷术的首创。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证明,这些西方人的观点是错误的。2000年1月初,中国历史学家宣布,中国新近发现的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表明,活字印刷术的确源自中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夏学专家史金波教授介绍,这批活字印刷品出现于俄罗斯收藏的中国黑水城文献,以及中国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中国专家学者在对这批800年前西夏王朝时期的世俗文献和佛经进行整理研究时获得这一重大发现。史金波教授说:“西夏(1038-1227)是与宋王朝同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这批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问世,说明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中原地区发明不久,就很快传播到了西部地区。”这位历史学家同时透露,史学界还发现由中国敦煌出土、现流失于海外的近千枚回鹘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实物。回鹘也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使用的活字是方块字活字,而回鹘活字则是一种包括了词、词缀和字母活字在内的混合型活字。从使用活字印刷的时间上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不久,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西夏和回鹘在十二世纪中叶和十三世纪也相继使用活字印刷,而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是在十五世纪中叶。这就说明中国的活字印刷是怎样由东向西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
印刷术发明权的论争并未止息
——访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
姚 雪
编者按: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这一事实,不仅长期让国人引以为豪,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然而尽管如此,印刷术的起源之争,仍未停止过。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例,近年来,韩国就一直在这方面有不同观点,近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姚雪采访了一直密切关注此事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先生,并将访谈作了详细记录。本刊现将记录全文发表如下。
姚:肖教授您好,听说您2002年6月再次访问了韩国,并参观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馆。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最新情况么?
肖:2002年6月,韩国济州岛耽罗大学第二次请我讲旅游文化课。6月12日,我访问了位于清州市的古印刷博物馆。1992年3月17日,清州市整修兴德寺旧貌,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兴德寺就是韩国的金属活字本——《 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 》(以下简称《直指》)的刊出地。现在这个博物馆是2000年6月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整修以后扩建开放的,主要陈列室有印刷文化室、印刷工具室、《直指》金属活字工房模拟馆等。尤其是金属活字工房模拟馆引人注目,这里以几组蜡像来展示活字印刷的步骤,从烧蜡、制模、排字到印刷、装订等,每道工序大概有3~4个蜡像,和真人一样大小,每组中都有一个是活动的,以头、手的动作来演示具体操作,口中还念念有词,用韩语进行解说。这个博物馆正在举办”古活字印刷特别展”,展出了来自韩国各地的大量的活字。在博物馆入口的醒目位置,摆放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证书和2001年6月11日国际咨询会的照片,还有与会者的签名。《直指》在该会议上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这次我还看到了一些平时不轻易展出的展品,并且拍摄了整个参观过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一方面,整个博物馆从规模、设计到宣传,都是下了大力气的,展品也很丰富,可见韩国对这段历史非常重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印刷史研究者,我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历史上,韩国对活字印刷尤其是金属活字是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在整个展览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却被不公正地抹杀了。许多关键的技术环节用的就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的毕升的方法和王桢在《造活字印书法》中以及金简在《武英殿聚珍版程序》中所用的工艺流程,十分明显,然而却均不加以说明。只讲韩国金属活字发明最早,对印刷术贡献最大,不仅有违历史的真实,而且对一部《直指》进行了超大规模宣传,在时间和投入上可以说异乎寻常。这些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引发更深一层思考,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姚:您说的超大规模宣传包括哪些方面?它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肖:韩国对印刷术发明权的宣传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最上一层是争取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认定在高丽王朝隅王3年(1377)兴德寺刊出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即《直指》是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我特意看了该馆展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的照片和签名,发现其中没有中国人。这就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刻意回避,否则它申请世界遗产必然会面对来自我国学者的质疑。
第二层次是对韩国内外的学术界和知识界。他们在举办其他学科国际会议时,也组织与会人员参观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展览,以多种方式向外国学者宣传韩国在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第三层次是各种媒体和形式的宣传。“直指”二字的标志常常醒目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当地的建筑物上,在韩国不同文本的旅游手册及宣传品上也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点。
第四层次是广大韩国国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印刷术的发明及金属活字本《直指》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金大中总统亲自参加了该馆的活动,与此相关的清州市和发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庆州市更是将印刷术作为本地的重要卖点和旅游资源,比如在清州就有“直指路”、“直指桥”,清州古印刷博物馆馆长指着对面的建筑还给我讲了下一步扩建的宏伟计划。活字印刷已经成为该城市的一个金字招牌。2001年11月,清州古印刷博物馆被韩国的文化观光部选定为韩国最优秀的博物馆。除了古印刷博物馆外,与其邻近的还有清州国立博物馆及几个民俗博物馆,都有关于《直指》和韩国活字印刷方面的陈列。2000年9月,韩国政府投入100亿韩元举办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各种活动宣传 《直指》和韩国在活字印刷方面取得的成就,鼓吹他们是金属活字的最早发明者。现在他们又投入50多亿韩元,准备筹办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这样前后相继投入相当于人民币1.2亿元的资金,这还不包括1997年到2002年每年召开的国际会议的费用。当你看到2000年9月22日到10月22日当地历时一个月的活动节目表和有关画册,就会感到我所用的词汇并不过分。
第五个层次是对少年儿童和对教育界的宣传。在参观博物馆时,有一位馆员自豪地说,《直指》已经写入他们的小学教科书了,这让我感到心头一震。于是,后来在韩国的几天里,我所有空闲的时间都在书店里寻找他们的教科书,尽管我不认识韩文,但我熟悉有关图片。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他们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社会》课本中,找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全方位地宣传,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对本国国民,还是对外国人,如果他们对印刷术历史没有深入研究,很容易被这样强大的宣传所蒙蔽,留下错误的印象,忽略中国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方面的真正功绩。我更加感到匡正视听、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必要性。
姚:对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如何的呢?
肖:这里有一些重要事实需要澄清。一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韩国学者认为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只是一种思想,没有在实践中使用,毕升制造活字后便将其收藏起来,束之高阁。而事实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活字印刷的步骤记载的非常清楚,还说“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说明它有过实践。关于这些活字的收藏,则是“升死后,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也就是说是在毕升死后,这些活字才被沈括的侄儿们收藏起来,在此之前,已经有过许多印本,认为它没有在实践中成功是站不住脚的。从年代上说,沈括和毕升是同时代的人,并且亲眼见到过这些活字,也增加了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另一个有力论据是,最近在我国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些地方的活字印刷术是沈括在1080年知延州的时候传过去的。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其位置正和西夏交界,如今从宁夏的银川、贺兰山,一直到甘肃敦煌、新疆西域一线上,发现十几处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不仅成功了,而且很快向西北传播。韩国的活字印刷也是由我国传去的,从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实物和模型都可以看出采用蜜蜡固定找平活字,也就是毕升发明的松脂蜡法。他们沿用着毕升法,却同时否定贬低毕升的发明,这是不明智的。这就引出第二个必须强调的论点,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这一点不容置疑。大量文献和事实材料证明,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这已经得到了世界的承认。韩国《直指》刊出的时间是1377年,相当于我国明代洪武十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我国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里面引用的文献和实物,有宋代的,也有元代的,都早于韩国的1377年。仅举一例,如元代王祯的《农书》里附的《造活字印书法》写道:“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它的意思是把锡字用铁条穿成行,排在字盘里,然后用界条隔开来印书,这就把当时锡活字的铸造方法讲得很清楚了。据潘吉星等学者考证,这里的“近世”指的是“元以前的南宋。事实上,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时间最迟应该在南宋,也就是12~13世纪,这早于韩国。三是韩国在活字印刷方面的成就该如何恰当评价的问题。在历史上,韩国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做过贡献,特别在金属活字方面。在大约相当于我国明代初年的李朝太宗3年(1403),设立了专门从事金属活字铸造及印刷的机构铸字所,前后大概铸有几百万金属活字,目前尚有大量的活字印本存世,这一点在清州博物馆展出的展品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对此我们应给予肯定。但就活字印刷术这一重大发明而言,其原理是最重要的,它出于毕升的发明,这一点有着充分的论据支持,是必须予以承认的。而采用何种材料制作活字则是多样的,木、铜、锡、铁等都是材料上的扩展和应用。所以,对于历史应该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要不恰当地用一些“最早”、“最大”等字眼来夸大其辞。
姚:中韩两国究竟哪国发明金属活字更早,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上有哪些不同呢?
肖:在韩期间我与几位韩国学者心平气和地交换过看法。可以说各持己见,也有不少启发。金属活字包括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两国都以铜活字为最早。从时间上看,韩国最早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的记录为1234~1241年之间。中国关于铜活字起源时间的记载更多,有五代、宋、元、明四种说法。明代已被大量文献和实物证明是铜活字发展的成熟时期,不必讨论。我在2000年提交的论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以及2001年出版的《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一书中都详细列举了前三说的根据。
“五代说”的根据是,元岳浚在《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曾与二十三种版本的“九经三传”相比勘,其中提到五代后晋“天福铜版”。明杨守陈也提及“魏有《太和石经》,晋天福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张秀民等学者据此认为是整块铜刻板。也有学者指出九部经书有四十余万字,刻成铜版,工程巨大,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五代后晋,刻铜版印刷九经在经济实力上难以负担,只有用铜活字摆印才有可能,但其年代为公元936~943年,比毕升还要早100年,原文过简,缺少旁证,不便肯定,留待研究。
“宋代说”的文献依据有三条、旁证两条:一是宋孙奭《圆梦秘策》序文,有“用不敢私,镌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1036)四月上浣休休老人孙奭叙於《圆梦秘策》之端”。这里的“镌金”以镌刻铜活字的可能性为最大。
二是清蔡澄《鸡窗丛话》:“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贺圣鼐在其《中国印刷术沿革史略》中认为此书范即宋代的活字版。《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一书中还提到清张延济藏有监官翟惠铜版,长方形,反文,厚半寸,背无文字,其面中凿山水形,左旁凿“掌典”二字一行,右旁凿“专知翟惠监官”一行。
三是孙从添《藏书记要》称“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
旁证之一是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复制了一图版“金代之金属活字版”,并引《金泥石屑》一书的说明文字:“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传世之最先者。”魏志刚先生在《关于我国金属活字版(公元1148年)记述与物证》一文中也复制了这一图版,并指出“皇统为金熙宗完颜禀的年号,使用此年号时间为公元1141~1149年,戊辰为1148年。由于此图中的多个图版高低不平,两边文字排列歪斜,明显地是活字排版”,末题“皇统戊辰岁次十一月日 记平阳府李稀造”可以清楚看出字距较大,互不交叉,字形歪斜,字列不正,浓淡不一等活字版的特点。
旁证之二是北宋庆历年间,宋朝政府曾“发内府金,收换会子。收铜版,勿造”。可见这时已有用铜版印刷钞票的事情了,可参见《辞源》铜版条。
“元代说”的根据有二。
一是元代黄溍(1277~1357)《金华先生文集》卷四十一《北溪延公塔铭》载:元“英宗皇帝以禅师先朝旧德,每入见,必赐座,访以道要。命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藏(原为岁字,从蔡美彪文改),将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屑金书藏经,虑前贤撰集之书或有伪滥,复命之删定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元英宗命智延“校勘三藏”,然后“镂铜为板以传”;后因发现藏经“或有伪滥”,复改命先行“删定”。有的学者认为:镂板“三藏”,工程浩大,英宗只当了三年皇帝(1320~1323),便被御史大夫铁失所杀,元朝政局陷入混乱,英宗的计划实际并未实现。但这条资料仍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正如蔡美彪先生所说:“足见‘镂铜为版’的事在当时已经是可能的,并且还一定有过这样事实的经验。如果真的要印行藏经之类的大部分书籍,就很有可能使用这种比较方便的铜活字印刷。”另外,杨绳信先生的《中国版刻综录》也认为“镂铜为版”是“铜活字”。这就是说,在元代中期,我国已经可以“镂铜为版”,铜活字的发明时间当会更早。
二是元代王祯《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锡活字是铸造的,而不是在锡上直接刻字。既是铸造,那么一定要经过刻字模、熔锡、修整等工序。锡字能用铁丝穿成行,想必是每个锡字上有小孔。把它们穿好排在字盘内,再用界条隔开来印书。但是,由于锡活字吸水性差,与金属活字配套的油墨没有很好解决,以致难于使墨,印刷效果不好,这种新的印书方法未能久行。王祯所述“铸字”、“易行印书”技艺及其“不能久行”的原因,是如此具体而明晰,说明其作绝非凭空而论,无据而谈,而是用锡活字印书实际情况的记述。关于“铸锡作字”的时间,潘吉星等学者经过认真考辨,认为王祯这里所说的“近世”是指“元以前的南宋”,(12~13世纪),而不是元朝,因为谈到宋元之际或元初时,他已用‘今’或‘今世’的词了。事实上他所列举的印刷史四个发展阶段是:1)五代(10世纪)雕版印刷→2)北宋至南宋(11~12世纪)的泥活字印刷→3)“近世”或南宋(12~13世纪)的金属活字→4)“今”或宋元之际至元初(13世纪)经改进的木活字印刷。由此可以看到,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起源时间最迟应在南宋(12~13世纪),而不是元初(13~14世纪)。以上两条元代文献的时间都带有上溯性,均可作为宋代说的旁证。年代范围应不晚于1234年。对王祯的这段话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不能久行”说明它还是使用了一段时间,其不能久行的真正原因,并非简单的“难于使墨,率多印坏”,也并非现在韩国学者推测的是由于“中国用水墨,韩国用油墨”,而是由于和当时发达的雕版印刷术相比,它的效率实在太低。
金属活字印刷的低效,在古代中韩两国是相同的,韩国甚至比中国更甚。据朝鲜《世宗实录》记载,韩国在1403年至1420年之间使用的金属活字“癸未字”由于“才印数叶,字便松动”,因而一天的印刷数量不超过10个印刷页。到1420年经过改革后出现的“庚子字”,其一天的印刷数量也仅20余页,被韩国人奉为金属活字印刷顶峰的“甲寅字”,其一天的印刷数量也才40余页。
由此可见,金属活字在中国不能久行,是由于在中国具体的印刷环境中,其印刷效率相对低下造成的。而相同甚至更低的印刷效率,在韩国的印刷环境中却能不以为少,坚持印下来。 (ID:382)
在印刷方法上,中国很早便脱离了捶拓式方法,进化为“刷印”,在印刷的用力方向上,脱离了捶拓式的上下纵向方式,而进化为左右横向方式。(由于碑石为竖向长方形,因而上下纵向捶拓效率高;书版为横向长方形,因而横向刷印效率高。)但在韩国,最原始的捶拓技术(打印)及上下纵向印刷方式一直被使用着,而这种方式恰恰适用于金属活字印刷。(金属活字“难于使墨”,通过“打印”可加以解决;而王祯在《造活字印刷法》中特别强调活字印刷时要“竖直刷之,不可横刷”,也即这种上下纵向印刷方式适用于活字印刷。)
姚:我觉得活字印刷技术原理更重要,至于是泥、木、还是金属,包括铜、铁、锡、铅是第二位的。
肖:我非常赞成你的这一见解,许多学者也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包括多数韩国学者都承认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升,他创造的原理和印刷实践带有开创性,其后任何工匠和技术人员都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加以探索和尝试,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做出各自的贡献。
韩国学者徐有榘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与也,视镂版用力省,而程功速,后世其法寝备,或用木造,或用铅造,或用铜造,我东尤尚之。”可知朝鲜半岛的活版技术 确实源于毕升之法,而且在材料上推出更多的数量和品种如陶活字、瓢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高丽朝有关铸字印成二十八本《详定礼文》和《南明证道歌》的史料证明1239~1241年前,半岛已有铜活字印书活动。其时相当于中国南宋末理宗端平至淳佑年间。进入朝鲜李太宗三年(1403,相当于明永乐元年),政府置“铸字所”,金属活字印刷得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从15世纪到19世纪,先后铸造了“不下三十副”金属活字,印刷了为数众多的儒经和佛典,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了贡献,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仅据一本1377年(明洪武十年)的《直指》就认定其为“金属活字最古老的书籍”,进而把出版之书的清州兴德寺遗址认定为“世界上首先使用金属活字之地”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有金属活字的印刷活动。王祯提到的1298年以前锡活字难道就不是金属活字吗,何况上文所列的文献和实物都早于明初洪武年间。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包括金属活字的史实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说起活字印刷,有几个技术关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中的记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但内涵相当丰富,基本包括了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流程,包括刻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效率,以及印版下落。这不仅增加了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也可看出毕沈两家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就在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展览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技术环节的应用。他们称之为“蜜蜡法”。
王祯对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现在发现的实物告诉我们,在王祯以前的宋和西夏以及与王祯同时的回鹘地区都有木活字本流传。王祯虽不是木活字的发明者,但还是对活字技术做出过独特的贡献。《造活字印书法》,中明确写道: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
这种用竹片界行夹紧活字的排版法后来也传到韩国,为之所用。朝鲜李太宗三年政府置“铸字所”初期的金属活字以及民间排印家谱还是沿用“蜜蜡法”。世宗以后才逐渐改用王祯的“竹片界行夹紧法”。遗憾的是这些关键之处在展览中根本不提,如果说整个展览都不讲外国,只展示韩国的活字,我也不强求。可为什么直到最后,甚至在德国谷登堡之后才出现中国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图片?这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既然展览的是活字印刷,为什么不提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和改进者毕升和王祯?这能说是尊重历史吗?
姚:和韩国这样大规模的宣传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似乎显得有些沉默?您觉得作为印刷术的发明国,我国应该做些什么努力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呢?
肖:像我前面谈的,韩国对于活字印刷是做过贡献的,但是他们的这些成就与我国古代对活字印刷的贡献相比,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尤其在发明权这一关键问题上。他们这样大做文章,由上到下几个层次在努力,并且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对印刷史的研究、宣传、重视程度都应该大大加强。在研究方面,我们早在几年前就申报了几个与印刷术发明有关的课题,原以为世界印刷大会之前可以批下来,可是到现在已经3年过去了,经费、人员、组织等等方面都还没有到位。我们印刷博物馆的陈列和宣传就比不上韩国,投资也少。对我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这一历史事实,有些人认为是老生常谈,没有必要再下力气宣传。许多国家都发行过印有谷登堡头像的邮票,收集起来不下几十种,而有关毕升的邮票,我国却连一枚都没有设计发行,有识之士呼吁多年也不见动静。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可小觑。因此,捍卫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不仅仅是让学习和研究者知道,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发明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② 文科生可报哪些专业
1、文科生可以报哲学类、经济学类、教育学类、历史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回类。这些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答专业,而文科即是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文科生的经典学科是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人文地理学;“史”包括历史、考古等;“哲学与艺术学”是讲究方法的,当代的美学、艺术学等皆属“哲学与艺术”范畴。
3、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规律的,是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的统称,共有19个学科大类(一级学科),120个本科目录内专业(二级学科)。2004年,设立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的大学共有597所。
4、社会科学类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这类专业文科生也可以去报。
(2)北印罗学科扩展阅读:
1、世界大学文史社科类排名,包括所有人文社会类学科(如经济、法律、传媒、历史、文学、政治、哲学等)的综合评价。
2、地理类专业也属于文科,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③ 北外都是哪些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院系介绍:
语言类专业:阿拉伯语系,德语系(现包括德语和瑞典语两个专业),俄语学院(现包括俄语和瑞典语两个专业),法语系,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目前设有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塞尔维亚语、芬兰语、斯洛伐克语、荷兰语、克罗地亚语、希腊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以及2010年新增的5个专业爱尔兰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马耳他语和2010年从法语系并入的意大利语专业共21个专业),日语系,西葡语系(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亚非学院(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泰语、马来语、印尼语、僧伽罗语、韩语、土耳其语、斯瓦西里语、豪萨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波斯语),英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非语言专业: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商学院。
补充:北外专业以语言为主,像你所说的音乐、心理学等专业都没有。北外共设60几个专业,其中有40多个语言类,其他非语言类的只有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金融、外交学系等。
④ 北方工业大学机械系罗学科教授招研究生吗对研究生招收的条件是什么还有李强教授招收研究生
这种问题你还是问在那边读书的学姐学长比较好,这里不适合公开
⑤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生如何申请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一年制硕士申请条件
要求国内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取得相关专业领域的学士学位,或者持有受认可的美国大学学士学位,本科GPA不低于3.0,托福总分要求不低于80分,雅思分数要求达到7.0分,无单项分数要求,商科通常还需要提交GMAT成绩。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荣誉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学科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六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现任院长Francis Collins均为该校校友。根据U.S. NEWS或者QS世界大学排名2015年评选中,Gillings公共卫生学院与哈佛公卫并列全美第2。牙医学院整体排名全美第3,Eshelman药学院排名全美第1, 医学院 - primary care 排名全美第2,医学研究排名全美第22。
⑥ 北大校训是什么
北大没有明确校训。
以五四精神作为北大的精神核心,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是这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
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说勤奋,战争年代的北大学子在炮火和硝烟中笔耕不辍,和平年代的图书馆、实验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
论严谨,文史学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理工学科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讲求实,费孝通深入江村开展社会调查,马寅初校长“单枪匹马”坚持“新人口论”的风采犹存。
谈创新,北大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培养着“引领未来的人”。
(6)北印罗学科扩展阅读:
一、学术精神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
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二、人才培养
北大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以“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下设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方法三大类课程,涵盖了62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课程,涵盖了300门通选课。
⑦ 北京交通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我是18级经管学院的研究生,那就必推经管学院的马忠教授!首先,马忠老师的颜值是被吹爆的,先放两张图,一旦都看不出是60岁的人,哈哈~
刘伊生老师也是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在北交读本、硕、博,最后选择留在母校任教。刘老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两百余人,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工程造价行业突出贡献奖等,主编、参编多项国家及团体标准。荣誉实在太多,都列不完啊~
⑧ 罗学科的人物履历
1982.09-1986.09原西安航空工业学校机械加工系中专生
1986.09-1989.0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造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本科生
1989.09-1992.0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造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2.05-1995.0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造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5.04-2002.06北方工业大学工学院教师、机电实验中心主任(期间:2001.10-2002.10 英国利滋城市大学工学院访问学者)
2002.06-2006.02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期间:2005.03-2005.06参加北京市委党校第2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班)
2006.02-2006.05北方工业大学校长助理
2006.05-2010.03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
2010.03-2011.02北京市第二期区县局级干部进修班(一年)
2011.02-2015.10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
2015.10-北京印刷学院校长
⑨ 如何看待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业工程研究生排名
这就好比心理学研究生国内最好的学校是北师大,不是清华也不是北大,研究认知(我记得是这个方向?)最好的学校最好是西南大学也不是北师、清华、北大。
研究生就是有个专业排名,就业好不好,还是看你的真实本领。个人觉得北卡是个不错的学校。
⑩ 古印度研究相貌与性格的学科叫什么我国的呢有没有专门的资料
古印度称为人相学,手相术最早兴起于约五千年前的古印度,中国称为相术,也称相学
[相]
"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指命相,一指看相。古人认为"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即是说,但凡人的一切外在表征都含有关涉到俱不同命运的深层意蕴。因此只要把握规律,也就可以探测出其中的命运消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亚夫为河南太守时,相士许负看过他的面相之后说:"您三年后将封侯,再过九年则饿死。"周亚夫不信,说:"既然封侯,又怎么会挨饿呢?"许负指着他的嘴说:"您嘴边有两条线纹入口,命相所定,必遭此厄。"后周亚夫果然饿死狱中。许负用以测断周亚夫命禄的依据是其体之"表侯",也即相学中所说的命相。按存在方式,命相可分为骨相、面相、色相等;按所示命禄的属性,则可分为福相、寿相、贫相、夭相等。既然确信外在表征含蕴着人的命运消息,也就自然会有人来解读这种命运密码。于是,就有了看相这种社会活动。看相,过去雅称"风鉴"。作为一种命学术数,其初时较为简单。汉初许负所著《相法十六篇》仅以人体十四个部位特征和行、声两项作为评判命相的依据,且各条自为一说,互相无涉。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相士们不再简单地将人的某一部位的大致差别作为命禄的表征,而是通过归纳、分类,将它看作层次细腻、内容丰富的集合体。如耳朵的命相就可分为二十余种,面相更是细分为一百多个部位。同时,由过去从某一部位的特征孤立地推论命禄变为将人的形体部位看作有机的统一整体,依据各部位的相互关系来推测人的命运前景。论相谈命的内容也由最初简单的寿夭、贵贱,发展到人的仕途、职业、俸禄、疾病、子嗣、婚姻、家庭等,几乎将人生所有的生活内容全部囊括。后来在发展中还将气色说与形体部位的命相交融起来,以部位特征决定总的命运走向,气色决定某时空范围具体的吉凶福祸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既有相对稳定又变化无穷的看相方法。
[相学]
又称人相学。俗传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形体外貌、精神气质、举止情态等方面的特征来测定,评判人的禀性和命运的学问。认为相是命运的一种显现形式,人相必然体现着命运。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约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之际。《左传·文公元年》载:一次会葬中,公孙敖听说周天子派来参加葬礼的内史叔服会看相,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叔服对公孙敖说: "谷可以祭祀供养你,难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颔丰满,其后代必定兴于鲁国。"《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书中亦有关于姑布子卿、吴市吏等早期相者活动情况的记载。至战国,看相始流行。《增孔子·执节篇》载:魏安茵王问子顺,拜马回为相是否合适。子顺答曰:"长眼猪视者诡诈。"后马回为相,终以谄获罪。此时看相之术虽已流行,但主要作为一种参政手段被人注意,职业相士和严格意义上的相学理论尚未出现。两汉时期,相学得到迅速发展。仅刘邦一家看相的事迹,《史记》就有种种详细的记载。但凡汉代发迹显达之人,如丞相周亚夫,长平侯卫青,吴王濞,淮南王英布,将军李广,御史大夫倪宪等,都有命相故事传世。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连皇宫挑选嫔妃、采女都须经相士过目。随着看相习俗的广泛流行,此时相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汉书· 艺文志》载有《相人》二十四卷。据《怀庆府志》记载,仅当时的著名相士许负就著有相书《德器歌》、《五宫杂记》、 《听声相形》诸种。两汉以后,迨至李唐,看相成为重要的社会职业,相书多达三十余种,一百三十多卷。此后宋、明两朝,看相风气发展到颠峰。许多相士成为显贵,不少知识分子、上层名流以浓厚的兴趣研究相学理论,大量相书充斥书肆。明以后,相术逐渐流向民间,成为江湖术士敛财养家的手段。自此,无论相学理论还是看相技艺都少有新的发展。古代相学名流群芳灿若星辰,如春秋时期的姑布子卿,战国晚期的唐举,汉代许负,唐代袁天纲、李淳风, 宋初麻衣道者、陈搏,明代袁忠微,清代陈钊等,皆负盛名。其社会影响不在同时代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之下。古代相学著作多不胜数,但大多数是相互转抄,自成体系又较实用的主要有《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神相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其中又以托名五代术士麻衣道者的《麻衣神相》流传最广,托名宋代陈搏的《神相全编》体系最完备。
[风鉴]
原意指人的风度和见识。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陆云传》:"观夫陆机、陆云,实荆之杞梓……风鉴澄爽,神情俊迈,文藻宏丽,独步当时。"在相学中则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即相术之别称。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日:"余尝谓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非市井卜相之流,用以贾鬻赀者。故《春秋》单襄公、成肃公之徒,每遇会同,则先观威仪,以省福祸……大凡相之所先,全在神气与心术,更或丰厚,其福十双。"《瑞州府志》亦有关于"精于风鉴者"的记载:"无名相士海州推官王务本言,筠州太守闻有一部民精于风鉴者,乃召宾僚,令遍视之。时曹利用为巡检,在坐。相者言利用后当极贵。坐客皆笑。守复问务本:'何时登第?'曰:'须巡检入两府时耳。'客皆曰:'乌有。'是后利用以使契丹有功,有阎门使,十年间历位枢府,而务本适登第,其言竟验。"
[人伦]
原意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幼尊卑的秩序。相学中指品评人物,亦指据人形貌测断祸福的相人之术。《青箱杂记》云:"昔人谓官至三品,不读相书,自识贵人,以其阅多故也。本朝臣公吕文靖、夏文庄、杨大年、马尚书皆有人伦之鉴,故其赏罚未尝妄谬,而任使之际亦多成功。"此言人伦,为晶评人物之谓。金人张行简有相学著作《人伦大统赋》传世,其所言人伦,即相人之术。《旧唐书·方技传》:"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伦之事。"宋张齐贤《洛阳捂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诸葛)爽有人伦之鉴,睹王之状貌,待之殊厚。"二典所言人伦者,亦为相术之别称。
[相士]
为人看相的术士,又称相工或相人。《左传·文公元年》:"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见其二子焉。"可见春秋时代已有善相之人。最初的相者主要为国家机构成员,他们凭借个人独特的专长为朝廷效力。此后随着笃信命相的人增多,看相发展为专门行业。《后汉书·皇后纪序》:"遣中大夫与掖庭丞相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食家童女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相法者。"可见汉代已有职业相士。汉以后,相士多出自学子儒生或僧道之徒,仍主要服务于朝廷。他们大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史籍载,汉代太守法雄之子就因精通相术而被召至京师,专为朝廷选拔人才。相士许负还被刘邦封为鸣雌侯。唐相士袁天纲也曾多次被太宗李世民召见,以相术名世的李淳风则受封太史令。宋代陈搏,明代袁珙皆因善相而声位俱显。自明以后,相学流人民间,成为江湖术士敛财养家的手段,逐渐为文人学士所不屑,相士的社会地位也因之一落千丈。中国古代,王公将相、文人学子,乃至商贾百工之中,闲遐之余喜看相谈命者甚多,有人还有著作传世。从广义上讲,这些人也可列入相士之类。
[相法]
看相的方法。相士要懂得一定的相学理论,尤其要熟练地掌握一整套看相的方法才能行业。古今看相之法名目繁多,据不同的相学原理可分为一般相法和特殊相法。一般相法以被相者的形貌气色、情态举止等外在特征为观察对象,据此推测个人的命运休咎。其中又可分为相面、相骨、相手、相痣、相卧、相行、相气色等多种,其中以相面之法最为复杂。由于相学流派众多,各派所本理论不同,因此对人的面部结构和面部器官的命相形成了多种说法。流行较广的有五星六曜说、五官五行说、六府三停说、十二宫五官说、十三部位说等。特殊相法主要有结穴相法、太素脉相法、三世相法、听声嗅物相法以及相心相德之法诸种。结穴相法取看风水的原理看相;太素脉相法以中医的切脉之道来阐释人的命相;三世相法则以人的现世生活情景来推测前世,预言后世;听声嗅物相法根据人的说话声音或所用器物来判断贵贱吉凶;相心相德之法则通过考察人的心术善恶、品性优劣来断其祸福。依据门户学派,相法还可以分为麻衣相法、柳庄相法、水镜相法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麻衣相法流传最广。相传此法为宋初僧人麻衣道者所创,有《麻衣神相》一书传世。时下民间术士多以此法为本。
[太素脉法]
以中医的切脉之道来预测人之贵贱吉凶的看相术。所本《太素脉秘诀》上、下二卷,不著撰者名氏,原序称其为仙人所遗。此书来源说法颇多,难以确考。一说明青城山人张太素从隐者董威等人密传而得;一说唐一樵夫于崆峒山得此书;一说宋隋州僧人智缘身怀此技,于嘉裕年间被召至京,对人传授,后由其徒整理成书。另据《张扩传》载:张扩年少时好医术,一日听说有名王朴者善切脉,并能以切脉来预测人之吉凶祸福,便拜其为师,从学一年,尽得其诀。王朴与智缘皆北宋时人,因一般认为太素脉法初行于北宋年间。其诀认为,人的脉象变化与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之理相通,故由此不仅可断人之症结所在,而且还能体察人之穷通祸福、贵贱寿夭。如诊人心脉,其诀即云:"心脉分明秀洪,此人必定是三公。专寻三按俱无绝,到老须持国柄雄。"即是说,凡心脉紧秀而洪大者,必为至贵之人,可居三公之位。又须详细指按,调理不绝。若人有此脉,则至老必为将相。相传太素脉法还可通过诊断父母的脉象来预言子女的命运。
[三世相法]
所谓三世,即前世、今世、来世。三世相法,指通过人的现世情景来推测前世,预言后世的看相法。其行业方式极为特殊,相士手持若干图册,各册画有不同家庭结构的种种情况:或画一夫一妇;或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或父存母亡、有女无子;或母健父逝、有子无女;凡此种种,各不相同。相士据问命者相貌,翻开图册,照图所示,断言其家庭人口,生活情景,但凡六亲,一一论之。现世若言中,再看前世,或论未来之事。有问必答,不问则不主动测算。《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星命纪事》引《可谈》云:"余幼时从母氏在常州时见钱秀才开图书知人三世姓,男子知妇姓,女子知夫姓,无不验。吾家三姊,长适吴氏,次适沈氏,钱阅书皆言夫姓吴,当时怪其差谬,后数年沈姊离婚,归宗嫁吴宽夫。"其言钱秀才所本之术,即为三世相法。此法不知从何而来,古籍中无明确解释。相传其源出福建一带,福建人通此法者甚多。但一般不以此法为本地人看相,而是作为一种游食外乡的谋生手段。直至近代,此法仍在江南农村流传,据说信者甚众,有时甚至要隔日预约,方可遂愿。
[结穴相法]
结穴,原为堪舆学用语,指地中气脉在适当位置停蓄聚结。结穴相法,又称"铁关刀",是根据堪舆学原理来看相的一种术数。堪舆学认为土地禀五行之气而生,故有"生"、"死"之别,气运之异;人死之后葬于"生地",其所散发出来的"气"会使整个家族受到荫庇,以致累世门丁兴旺,子荣孙贵;反之,葬于"死地",整个家庭则会衰败,甚至遭灭族之灾。相学认为人法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的性情,形相以及贵贱祸福都有重要关系。于是有人将堪舆之法用于看相,便形成结穴看相之相学术数。此术在古代主要流行民间,相学典籍中仅列名目,并无具体记载。当今民间已不见有人采用此术,故对此术的源流及操作方法已难知其详。
[听声嗅物]
特殊看相法。不察形貌,据人之语声或所用器物来判断其贵贱吉凶。初时为盲眼术士所用,后推而广之。有以听声为先者,有以嗅物见长者,亦有两法兼用者。相书所载,皆言颇验。《三国事典略》载,后魏末,有吴市盲目而善听声,其至北方,渤海王高澄使试之。吴士闻刘桃枝之声曰:"当代贵王侯将相死于其手,然譬如鹰犬,为人所使耳。"闻赵道德之声,曰:"亦贵人也。"闻太原公高洋之声,曰:"当为人主。"后各人所为皆如其言。《杭州府志》云:"宋耿听声,不知何许人也,能听声而知吉凶贵贱,故名。其嗅衣物亦如之德寿。闻其名,取宫人扇百余,杂以上及中宫所御令小黄门持叩之。耿嗅中宫扇,曰: '此圣人也,然有阴气至上扇。'乃呼万岁。上奇之。呼入北宫,又取妃嫔珠冠十数示之。至一冠,奏曰:'此有尸气。'时张贵妃薨,此其故物也。家在候潮门内。夏震微时尝为殿帅,饮酒于耿,耿闻其声,知其必贵,遂以女妻其子。时郭棣为殿帅,耿谒之曰:'君部中有三节使,他日皆为三衙。'叩为何人,则曰:'周虎、彭辂、夏震也。'虎、辂时为将官,独震方为帐前佩印官。郭曰:'周、彭地位或未可知,震安得剧尔乎?'耿曰:'吾所见如此。'已而悉验。"
[相笏]
笏,又称手版。古代臣子朝见君王时手中所持记事版条。相笏;为古相术之一。术者用手抚摩问命者所用之笏,据以测断其官禄年寿。《太平御览》引《手版经》云: "相手版出萧何,或曰'四皓',初出殆不行世,东方朔见而善之,曰:'此非庸人所制。'卫司空陈长史见此书,叹伏,以示许士宗、韦仲将,管辂见而推叹之云云。"此术是否为萧何所创,无从确考。然《魏书·夏侯玄传》载有《相印书》、《相印书笏经》、《隋志》载有《相手版经》,由此推测,相笏之术始于汉代是可能的。相笏术在南北朝时已广泛流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南朝宋王休佑上奏时常使龙颜不悦,闻知庾道敏善相手版,托言他人之笏求相。庾相之曰:"此版乃贵,然使人多忤。"王便将己之笏与宠臣褚渊互换。他日褚渊上奏,"于帝前称下官,帝甚不悦。"至唐,相笏之风极盛。于康骈《剧谈录·龙待诏相笏》所载可见一斑。开成中,有龙复本者,无目,善听声揣骨,言休咎。象简、竹笏,以手循之,必知官禄年寿。宋祁补阙有时名,措绅神靡不倾属,时永乐萧相真亦居谏官,同日诣之,授以所持笏。复本听萧笏良久,置于案上。曰:"宰相笏。"次至宋笏,曰:"长官笏。"祁闻之不乐。而后悉如复本所言。
[相面]
通过观察面相来断人命禄。古代相学关于面相的理论体系颇为完备。如十三部位说将人的颜面分为十三个部位,又分别领属一百多个子部,各部位都有相应的命理之说。相法上,有立足于面部结构与器官关系 来谈相论命的五官五行说、十二宫五官说、五星六曜说、五岳四渎说、六府三停说等多种命理之说,也有依据眉、眼、口、鼻、耳、颧、颏等部位或器官来论人命禄的相命之术。各种相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涉。相面术的渊源极其悠久。从"相学"条引《左传·文公元年》所载:可见早在春秋时期相面术就已流行。春秋以后的典籍中,关于相面的记载多不胜数。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军事家尉缭以相面术来判断秦始皇的为人。曰: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汉书·高帝纪》载:刘邦尚为亭长时,吕公 即看中了他。谓之曰: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刘邦)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南史·李安人传》亦曰:"(宋)明帝大会新亭,接劳诸军,主樗蒲官赌,安人五掷皆卢,帝大惊,目安人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状也'。"从这些记载可见相面术在古代朝野风行的情况。
[面相]
面部形相。包括面部的眉、眼、口、鼻、耳、额、颧、颏等各部位和器官的形相。相学认为: "列百部之灵居,通五脏之神路,惟三才之成象,定一生之失得,面也。"因此,把面部看成是断人吉凶旺衰最重要的部位。相学对颜面的部位和器官划分颇细。各自的命理之说异常繁 复,难以尽述。《神相全编·论面》概而言之,曰: "故'五岳'、 '四渎'欲得相朝,'三停'诸部欲得丰满,貌端静气和者,乃富贵之基也。若夫欹斜缺陷,色泽昏暗,不佳之相也。是以面色白如玉润、黑如漆光、黄如蒸栗、紫如绛缯者,皆属吉相。面色赤暴如火者,命短卒亡;面色尘埃,贫下夭死;面色怒变青蓝者,毒害之人,……人面皮厚者性纯而富,皮薄者性敏而贫。"古代典籍中有关面相定人休咎的记载颇多。《元史·王殉传》载:王询武力绝人,善骑射。三十岁时曾问命于一道士,道士谓其面相甚奇,他日因一青马而贵。殉旋即买回青马,乘之以战,果然"其进退周旋无不如意",因之屡立战功,迁兵马都元帅。不少古代相书中都有"媵蛇锁唇,梁武帝饿死台城"的说法。媵蛇,即鼻两旁至口边法令纹的别称。梁武帝面相中有此不吉之纹,后因侯景叛乱被逼台城,饮膳裁损,终于饿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