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52
1. 文言文三国演义第52回
却说周瑜见孔明袭了南郡,又闻他袭了荆襄,如何不气?气伤箭疮,半晌方苏,众将再三劝解。瑜曰:“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程德谋可助我攻打南郡,定要夺还东吴。”正议间,鲁肃至。瑜谓之曰:“吾欲起兵与刘备、诸葛亮共决雌雄,复夺城池。子敬幸助我。”鲁肃曰:“不可。方今与曹操相持,尚未分成败;主公现攻合淝不下。不争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相厚,若逼得紧急,献了城池,一同攻打东吴,如之奈何?”瑜曰:“吾等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去图现成,岂不可恨!”肃曰:“公瑾且耐。容某亲见玄德,将理来说他。若说不通,那时动兵未迟。”诸将曰:“子敬之言甚善。”
于是鲁肃引从者径投南郡来,到城下叫门。赵云出问,肃曰:“我要见刘玄德有话说。”云答曰:“吾主与军师在荆州城中。”肃遂不入南郡,径奔荆州。见旌旗整列,军容甚盛,肃暗羡曰:“孔明真非常人也!”军士报入城中,说鲁子敬要见。孔明令大开城门,接肃入衙。讲礼毕,分宾主而坐。茶罢,肃曰:“吾主吴侯,与都督公瑾,教某再三申意皇叔,前者,操引百万之众,名下江南,实欲来图皇叔;幸得东吴杀退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荆州九郡,合当归于东吴。今皇叔用诡计,夺占荆襄,使江东空费钱粮军马,而皇叔安受其利,恐于理未顺。”孔明曰:“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常言道:物必归主。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肃曰:“若果系公子刘琦占据,尚有可解;今公子在江夏,须不在这里!”孔明曰:“子敬欲见公子乎?”便命左右:“请公子出来。”只见两从者从屏风后扶出刘琦。琦谓肃曰:“病躯不能施礼,子敬勿罪。”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良久,言曰:“公子若不在,便如何?”孔明曰:“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肃曰:“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孔明曰:“子敬之言是也。”遂设宴相待。
宴罢,肃辞出城,连夜归寨,具言前事。瑜曰:“刘琦正青春年少,如何便得他死?这荆州何日得还?”肃曰:“都督放心。只在鲁肃身上,务要讨荆襄还东吴。”瑜曰:“子敬有何高见?”肃曰:“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那时往取荆州,刘备须无得推故。”周瑜犹自忿气未消,忽孙权遣使至。瑜令请入。使曰:“主公围合淝,累战不捷。特令都督收回大军,且拨兵赴合淝相助。”周瑜只得班师回柴桑养病,令程普部领战船士卒,来合淝听孙权调用。
210年 刘备借荆州图册
却说刘玄德自得荆州、南郡、襄阳,心中大喜,商议久远之计。忽见一人上厅献策,视之,乃伊籍也。玄德感其旧日之恩,十分相敬,坐而问之。籍曰:“要知荆州久远之计,何不求贤士以问之?”玄德曰:“贤士安在?”籍曰:“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幼者名谡,字幼常;其最贤者,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公何不求此人而与之谋?”玄德遂命请之。马良至,玄德优礼相待,请问保守荆襄之策。良曰:“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刘琦于此养病,招谕旧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为荆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此久远之计也。”玄德大喜,遂问:“四郡当先取何郡?”良曰:“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后湘江之东取桂阳;长沙为后。”玄德遂用马良为从事,伊籍副之。请孔明商议送刘琦回襄阳,替云长回荆州。便调兵取零陵,差张飞为先锋,赵云合后,孔明;玄德为中军,人马一万五千;留云长守荆州;糜竺、刘封守江陵。却说零陵太守刘度,闻玄德军马到来,乃与其子刘贤商议。贤曰:“父亲放心。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我本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刘度遂命刘贤与邢道荣引兵万余,离城三十里,依山靠水下寨。探马报说:“孔明自引一军到来。”道荣便引军出战。两阵对圆,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厉声高叫:“反贼安敢侵我境界!”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我今来招安汝等,何不早降?”道荣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轮大斧竟奔孔明。孔明便回车,望阵中走,阵门复闭。道荣直冲杀过来,阵势急分两下而走。道荣遥望中央一簇黄旗,料是孔明,乃只望黄旗而赶。抹过山脚,黄旗紥住,忽地中央分开,不见四轮车,只见一将挺矛跃马,大喝一声,直取道荣,乃张翼德也。道荣轮大斧来迎,战不数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翼德随后赶来,喊声大震,两下伏兵齐出。道荣舍死冲过,前面一员大将,拦住去路,大叫:“认得常山赵子龙否!”道荣料敌不过,又无处奔走,只得下马请降。子龙缚来寨中见玄德、孔明。玄德喝教斩首。孔明急止之,问道荣曰:“汝若与我捉了刘贤,便准你投降。”道荣连声愿往。孔明曰:“你用何法捉他?”道荣曰:“军师若肯放某回去,某自有巧说。今晚军师调兵劫寨,某为内应,活捉刘贤,献与军师。刘贤既擒,刘度自降矣。”玄德不信其言。孔明曰:“邢将军非谬言也。”遂放道荣归。道荣得放回寨,将前事实诉刘贤。贤曰:“如之奈何?”道荣曰:“可将计就计。今夜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旗幡,待孔明来劫寨,就而擒之。”刘贤依计。
当夜二更,果然有一彪军到寨口,每人各带草把,一齐放火。刘贤、道荣两下杀来,放火军便退。刘贤、道荣两军乘势追赶,赶了十余里,军皆不见。刘贤、道荣大惊,急回本寨,只见火光未灭,寨中突出一将,乃张翼德也。刘贤叫道荣:“不可入寨,却去劫孔明寨便了。”于是复回军。走不十里,赵云引一军刺斜里杀出,一枪刺道荣于马下。刘贤急拨马奔走,背后张飞赶来,活捉过马,绑缚见孔明。贤告曰:“邢道荣教某如此,实非本心也。”孔明令释其缚,与衣穿了,赐酒压惊,教人送入城说父投降;如其不降,打破城池,满门尽诛。刘贤回零陵见父刘度,备述孔明之德,劝父投降。度从之,遂于城上竖起降旗,大开城门,赍捧印绶出城,竟投玄德大寨纳降。孔明教刘度仍为郡守,其子刘贤赴荆州随军办事。零陵一郡居民,尽皆喜悦。
玄德入城安抚已毕,赏劳三军。乃问众将曰:“零陵已取了,桂阳郡何人敢取?”赵云应曰:“某愿往。”张飞奋然出曰:“飞亦愿往!”二人相争。孔明曰:“终是子龙先应,只教子龙去。”张飞不服,定要去取。孔明教拈阉,拈着的便去。又是子龙拈着。张飞怒曰:“我并不要人相帮,只独领三千军去,稳取城池。”赵云曰:“某也只领三千军去。如不得城,愿受军令。”孔明大喜,责了军令状,选三千精兵付赵云去。张飞不服,玄德喝退。赵云领了三千人马,径往桂阳进发。早有探马报知桂阳太守赵范。范急聚众商议。管军校尉陈应、鲍隆愿领兵出战。原来二人都是桂阳岭山乡猎户出身,陈应会使飞叉,鲍隆曾射杀双虎。二人自恃勇力,乃对赵范曰:“刘备若来,某二人愿为前部。”赵范曰:“我闻刘玄德乃大汉皇叔;更兼孔明多谋,关、张极勇;今领兵来的赵子龙,在当阳长坂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我桂阳能有多少人马?不可迎敌,只可投降。”应曰:“某请出战。若擒不得赵云,那时任太守投降不迟。”赵范拗不过,只得应允。陈应领三千人马出城迎敌,早望见赵云领军来到。陈应列成阵势,飞马绰叉而出。赵云挺枪出马,责骂陈应曰:“吾主刘玄德,乃刘景升之弟,今辅公子刘琦同领荆州,特来抚民。汝何敢迎敌!”陈应骂曰:“我等只服曹丞相,岂顺刘备!”赵云大怒,挺枪骤马,直取陈应。应捻叉来迎,两马相交,战到四五合,陈应料敌不过,拨马便走。赵云追赶。陈应回顾赵云马来相近,用飞叉掷去,被赵云接住。回掷陈应。应急躲过,云马早到,将陈应活捉过马,掷于地下,喝军士绑缚回寨。败军四散奔走。云入寨叱陈应曰:“量汝安敢敌我!我今不杀汝,放汝回去;说与赵范,早来投降。”陈应谢罪,抱头鼠窜,回到城中,对赵范尽言其事。范曰:“我本欲降,汝强要战,以致如此。”遂叱退陈应,赍捧印绶,引十数骑出城投大寨纳降。云出寨迎接,待以宾礼,置酒共饮,纳了印绶,酒至数巡,范曰:“将军姓赵,某亦姓赵,五百年前,合是一家。将军乃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乡。倘得不弃,结为兄弟,实为万幸。”云大喜,各叙年庚。云与范同年。云长范四个月,范遂拜云为兄。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十分相得。至晚席散,范辞回城。次日,范请云入城安民。云教军士休动,只带五十骑随入城中。居民执香伏道而接。云安民已毕,赵范邀请入衙饮宴。酒至半酣,范复邀云入后堂深处,洗盏更酌。云饮微醉。范忽请出一妇人,与云把酒。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乃问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龙改容敬之。樊氏把盏毕,范令就坐。云辞谢。樊氏辞归后堂。云曰:“贤弟何必烦令嫂举杯耶?”范笑曰:“中间有个缘故,乞兄勿阻:先兄弃世已三载,家嫂寡居,终非了局,弟常劝其改嫁。嫂曰:‘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你道天下那得有这般凑巧的?今尊兄堂堂仪表,名震四海,又与家兄同姓,正合家嫂所言。若不嫌家嫂貌陋,愿陪嫁资,与将军为妻,结累世之亲,如何?”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赵范羞惭满面,答曰:“我好意相待,如何这般无礼!”遂目视左右,有相害之意。云已觉,一拳打倒赵范,径出府门,上马出城去了。
范急唤陈应、鲍隆商议。应曰:“这人发怒去了,只索与他厮杀。”范曰:“但恐赢他不得。”鲍隆曰:“我两个诈降在他军中,太守却引兵来搦战,我二人就阵上擒之。”陈应曰:“必须带些人马。”隆曰:“五百骑足矣。”当夜二人引五百军径奔赵云寨来投降。云已心知其诈,遂教唤入。二将到帐下,说:“赵范欲用美人计赚将军,只等将军醉了,扶入后堂谋杀,将头去曹丞相处献功:如此不仁。某二人见将军怒出,必连累于某,因此投降。”赵云佯喜,置酒与二人痛饮。二人大醉,云乃缚于帐中,擒其手下人问之,果是诈降。云唤五百军入,各赐酒食,传令曰:“要害我者,陈应、鲍隆也;不干众人之事。汝等听吾行计,皆有重赏。”众军拜谢。将降将陈、鲍二人当时斩了;却教五百军引路,云引一千军在后,连夜到桂阳城下叫门。城上听时,说陈、鲍二将军杀了赵云回军,请太守商议事务。城上将火照看,果是自家军马。赵范急忙出城。云喝左右捉下,遂入城,安抚百姓已定,飞报玄德。
玄德与孔明亲赴桂阳。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遂释赵范,仍令为桂阳太守,重赏赵云。张飞大叫曰:“偏子龙干得功!偏我是无用之人!只拨三千军与我去取武陵郡,活捉太守金旋来献!”孔明大喜曰:“翼德要去不妨,但要依一件事。”正是:军师决胜多奇策,将士争先立战功。
未知孔明说出那一件事来,且看下文分解。[1]
2. 后汉书·卷五十二文言文阅读翻译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崔骃、崔瑗、崔萛传)
◆崔骃传,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高祖父崔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来往。后来刺王失败,被升为侍御史。生了儿子叫崔舒,历任四郡太守,所在之处均有能干之名。崔舒的小儿子名崔骃,王莽时做郡文学,以明经召到公车。太保甄丰举他做步兵校尉。
崔骃辞道“:我听说伐国不问仁人,战阵不访儒士。这一举动怎么找我呢?”于是自陈有过,回家去了。王莽讨厌那些不附和自己的人,多用法中伤他们。当时崔骃之兄崔发因佞巧被王莽宠幸,官位做到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莽一代。后来用崔骃为建新大尹,崔骃不得已,便叹气道:“我生在无妄之世,碰上浇、羿这样的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怎能独自法身而使所生危险呢?”是单车到官所,称病不管事,三年不到县去劝农桑。门下掾吏倪敞劝他,崔骃才勉强起身颁布春令。所到之县,大小牢狱关满了人。崔骃流着泪道:“唉呀!刑罚不中,于是陷人于阱。这些人有什么罪,而关在这里!”于是公平审理,放出二千多人。掾吏叩头劝道:“朝廷初政,州牧严峻。宽恕犯人,确是仁者之心;然而独有你这样做,将有后悔的么!”崔骃说:“邾文公不因一个人易其身,君子称他知命。如杀一大尹赎二千人,是我所愿意的。”于是称疾而去。
建武初年,朝廷多荐言的,幽州刺史又举崔骃贤良。崔骃自以宗门受王莽伪宠,惭愧对汉朝,于是辞归不做官。客居在荥阳,闭门反省,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来决断吉凶,多所占验。临终作赋以自悼,名叫《慰志》。崔骃生了崔毅,因病隐身不仕。崔毅生了崔骃,十三岁能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会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到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钻研典籍为业,不遑做官之事。当时人有的讥笑他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
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元和年间,肃宗才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文辞很典美,文字太多所以不记在这里。皇上常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颂以后,常嗟叹起来。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我没有看见。”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试请见他。”崔骃由此问候窦宪。窦宪急忙穿鞋在门口迎接,笑着对马因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不会薄待我吧?”于是揖为座上客。住不多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在宪家,皇帝听说而想召见他。窦宪劝阻,认为不应与白衣之士相见。皇帝懂了,便说:“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正想请他做官,碰到皇帝驾崩。窦太后临朝,窦宪以贵戚出纳诏命。崔骃献书告诫道:“马因听说交谊浅而言语深,是愚蠢;在贱位而望贵显,是糊涂;不相信而纳忠言,是毁谤。三项都不相宜,而想试试看,是想效区区之心,愤懑而不能自止哩。我私下看见足下体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厉,有上贤的风度。马因幸而得充下馆,排在后列,因此竭尽拳拳之心,敢进一言。
“古人说:‘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在富贵而能不骄傲的,是没有的。现在宠禄初隆,百僚观行,正当尧舜的盛世,处在光华的显时,岂可不庶几早晚,使众人之誉能久,弘扬申伯之美名,成就周公、召公的事业么?古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译:不担心没有地位,只担心立身不处于仁义。)从前冯野王以外戚居高位,称为贤臣;近来阴卫尉克己复礼,最终得到多福。郯氏的祖先,不是不尊贵,阳平的宗族,不是不隆盛。重侯累将,建天枢,执斗柄,(指王氏九侯五大司马,掌握国家的大权。)其所以被讥笑于当时,垂愆尤于后世,为什么呢?就因为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义不足哩。汉兴以后,到哀帝、平帝之时,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只有四人罢了。《书经》说:‘鉴于有殷。’(注:以殷商做镜子)可不谨慎吗?“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
长君、少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在前日;安丰侯窦融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用法度自守,终于享了国祚,垂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所以君子福大而更加恐慎,爵隆而愈恭敬。看远近,俯仰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无敢怠荒。这样,就百福到来,庆流无穷了。”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都是故刺史、二千石,只有崔骃以处士年少,提升在其间。窦宪擅权骄傲放恣,崔骃多次劝阻。等到出击匈奴,道路上更多违法之事,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指切长短之处。窦宪不能容忍,稍为疏远了他,因为崔骃是高第出身,让他出为长岭县长。崔骃自认为远去,不得意,于是不到官位而回家。永元四年(92),死在家中。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共二十一篇。中子崔瑗。
◆崔瑗传,崔瑗字子玉,早年丧父,锐志好学,尽能继承父业。十八岁,到京师,从侍中贾逵质正大义,贾逵待他很好,崔瑗于是有机会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诸儒以他为宗。他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别友好。起初,崔瑗之兄崔章被州人所杀,崔瑗手持白刃报仇,于是逃命出去。碰上大赦,回了家。家中贫困,兄弟同住数十年,乡邑被他们感化。崔瑗四十多岁,才做郡吏。因事被关在东郡发干县的牢狱。狱掾会《礼记》,崔瑗在考讯之余,常阅《礼》。
他的专心好学,即使在颠沛倒霉之时,也是如此。后来事情弄清被释回家,被度辽将军邓遵所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后来又被召进车骑将军阎显之府里。当时阎太后称制摄政,代行天子之事,阎显入朝参与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而以北乡侯为嗣。崔瑗认为以侯立不以正,知道阎显将失败,想说令废立,而阎显日沈醉,不能见到。于是对长史陈禅道“: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因嬖宠蛊惑先帝,于是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于庙中,周勃的专权,在此又出现。今想与长史君共同求见,劝将军向太后请求,逮捕江京等人,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会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伊、霍之功,不下席而立,那么将军兄弟传祚于无穷。如拒违天意,久空帝位,那么将因无罪成了大恶。这就是祸福之机,分功之时。”陈禅犹豫不敢听从。遇上北乡侯死掉,孙程立济阴王,这就是顺帝。阎显兄弟都被杀,崔瑗也被排斥。门生苏礻氏全部知道崔瑗的意图,想上书把情况说清,崔瑗听到立刻制止了。当时陈禅作了司隶校尉,召崔瑗。对瑗说:“但听苏礻氏上书,我请替你作证。”崔瑗说:“这好比儿子、小妻在说私房话罢了,希望你不要说出口来。”于是辞归,不再应州郡之命。过了许久,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又召崔瑗。自认为再作贵戚的官吏,搞不好又被斥,于是以病固辞。年中举为茂才,授职汲县令。在职时数次谈及时事,替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在职七年,百姓歌颂他。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崔瑗为宿德大儒,从政有功迹,不应久在下位,由此升为济北相。这时李固做太山太守,赞美崔瑗文雅,奉书礼表示殷勤之意。一年多,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用贪赃罪奏崔瑗,召到廷尉那里。崔瑗上书自讼,弄清案情放了出来。不久病死了,享年六十六岁。临终时,顾命儿子崔萛道:“人是秉天地之气以生,到了死时,归精于天,还骨于地。哪里不可埋葬形骸,不要归回乡里。那些赠送的物品,祭奠羊猪的,一概不得接受。”崔萛奉了遗命,于是留葬在洛阳。崔瑗文辞水平很高,尤其善于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艺》、七言共五十七篇。他的《南阳文学官志》被称于后世,那些能为文的人都自认为赶不上。崔瑗爱士子,喜宾客,盛修菜肴膳食,尽用美味,不问还剩多少。平日常食蔬食菜羹罢了。家中无甚积蓄,当世认为很清廉。
◆崔萛传,崔萛,宇子真,又名台,字元始。少年时很沉静,喜欢读书。父亲死后,住在墓旁守丧。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不去。
桓帝初年,皇帝下诏给公卿郡国推举极孝顺和品德好的人。崔萛因病不能参加面试,拜为郎。崔萛对政体很精明,做官的能力很强,写了评论当代政事的意见数十条,题目叫《政论》。针对当时要害,议论很正确,博得当代人的称赞。仲长统说“:所有国君,应抄一遍,作为座右铭。”文章说:“自从尧帝、舜帝、汤王、武王开始,都依靠明哲的臣子去辅佐,博学之士当参谋。所以皋陶写了一篇《谟》而唐虞得以兴旺,伊尹、箕子作了《训》而商周也很兴隆。到了后代的君主,想中兴起来建功立业,何尝不依赖贤哲的臣子去参谋呢?凡天下治理不好,常常由于君主处在太平的日子太久,风俗渐渐衰败而不觉悟,政治渐渐腐化而不悔改,在危乱的环境之中,视而不见。有的人沉醉在私欲中,不管国家大事;有的人好话听不进去,颠倒了是非黑白;有的人在三岔路口徘徊,不知该往哪里走;有的人身边有可信的辅佐,但不让他们开口;有的人看到疏远之臣,因为身份不高而听不进耳,因此王纲弛废在上面,智士忧郁在下面,真可悲叹呀!“从汉朝兴起以来,三百五十多年了。政令蒙受尘土,上下懒惰,风俗凋敝,人多巧伪,百姓议论纷纷,都希望中兴起来就有救了。再说拯救时世的方法,难道一定按尧舜的办法才能治理吗?只要能弥补缺陷,加根顶梁柱把大厦撑持,根据实情对症下药,相体裁衣,总之要把国家放在安宁的境域罢了。所以圣人执掌权衡,针对实际制定对策,步骤有所差别,各有巧妙安排。不强迫人办做不到的事,违背当时急切的需要而追求听来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从前孔子回答国君的问题,都是因人因事而异,他回答叶公的问政,就是要求近者悦而远者来;回答鲁哀公就是“政在选贤”;回答齐景公就是”政在节财”,不是为政之道不同,而是当务之急不同。因此,刚接受天命为君的人,每每有些独到的规定,中兴的国王,也要纠正当时的失误。古时盘庚想中兴商朝,把国都从耿迁到亳;周穆王有过失,让甫侯修正刑法。可是有些俗人拘泥于古文字记载,不懂得通权达变,听信奇特的新闻,忽略眼前的实际,怎么能和他们议论国家的大事呢!所以谈政事的,虽然听起来好像符合圣德,但实际上行不通。为什么呢?那班顽固的人对于当时情况完全不了解,习惯走老路。不知怎样安享其成,怎能考虑开创新局面,只是照老章程办事而已。那些通达的人有的夸耀自己,嫉妒别人,不愿与政见不同的人合作,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表达其含义,可是少数派毕竟寡不敌众,最终还是被抛弃。即使稷、契那样的贤相还在,仍将感到困难。这就是贾谊被绛、灌排斥原因,屈原写离骚发泄幽愤的原故。
汉文帝那样英明,贾生那样的才能,绛、灌那样的忠心,尚有这种结果,何况其余的人呢?“量力度德,这是《春秋》上提到的。现在既不能完全按三皇五帝的办法,应该参入一些霸政,应该重赏深罚来治理国家,明文制定法律来检查一切工作。自己不具备上等的品德,严格就能治理,宽松必然紊乱。怎么知道会这样呢?近代孝宣皇帝懂得为君之道,研究了为政之理,所以采用严刑峻法,使坏人吓破了胆,海内政纪严肃,天下安静。功勋上告祖庙,享有中宗的谥号。他的计划与效果,超过了孝文皇帝。后来元帝即位,多用宽松的政治,结果彻底失败,威权被人篡夺,成为汉朝衰微的祸乱之源。政治的好坏,在此可以看得清楚。古时孔子写《春秋》,称赞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表彰管仲的功劳。难道不知道赞美周文王、武王的正道吗?的确是为了通权达变挽救衰败的道理。所以圣人能够随着形势变迁,而俗士却不懂得变化,认为上古结绳的办法,可用来治理秦代的乱政,《干戚》之舞,能够解除汉高祖平城的围困,这不是相距十万八千里吗?“模仿熊的运动、鸟的伸颈吸气,虽然是延年益寿的方法,但是治不好伤寒病;呼吸吐纳,虽然能使寿命增加,但是接不好已折的骨。
治国的办法,有些像治病,平时注意养身之道,生病就要对症下药。刑罚,等于治乱世的药方;德教,好比平时养身的粱肉。
用德教去除残暴,等于用粱肉治疾病。以刑罚去治理太平之世,等于用药石作营养。现在正是继承百王衰敝的时期,正在走厄运的时候。
几代以来,政多恩宽贷,好像驾马车的丢失了马龙头,马没有衔嚼口,让四匹牡马乱跑,大路上险些儿倾倒。正应该加上龙头嚼口来挽救,难道有功夫听它们响着铃铛,有节奏地按辔徐行吗?从前汉高祖叫萧何作九章的法律,其中有杀三族的规定,在面部刻字、割鼻子、斩脚趾、割舌头,砍头,所以叫做五刑具备。汉文帝虽然废除肉刑,应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应斩左趾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应斩右趾的杀头示众。可是斩右趾的已经丧了命,挨板子的每每被打死,即使有减轻刑罚之名,其实还是杀了不少。这个时候,百姓都希望恢复肉刑。
到景帝元年(前156),于是下诏书道:‘增加打板子与重罪没有区别,即使侥幸不死,也成了残废。’于是修订法律,减少笞刑。从此以后,被笞者得以保全性命。这样说来,汉文帝仍是重刑,不是轻刑。是以严刑达到太平,不是用宽宥达到太平。一定想行动和言语一致,应当从根本做起,使人主向五帝三王学习。破除亡秦的败俗,遵守先王的遗风,抛弃只图暂时苟安的措施,重蹈古代的旧迹,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确立一分公田、八分私田的井田制。然后选出稷、契那样的贤臣作辅佐,选拔伊尹、吕尚作宰相,奏乐时凤凰率百鸟来朝,击石磬而百兽来跳舞。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再多也是累赘罢了。”后来朝廷叫崔萛到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里去当官,崔萛都不去。太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萛,说崔的才干很好,能力很强,应在朝廷做官。于是皇帝封崔为议郎,提升大将军梁冀作司马,与边韶、延笃等人在东观著书立说。后来崔萛出任五原太守。五原的土质宜于种麻,而当地人不知道织布,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堆些细草睡在草里面,见官吏就披着草出来。崔萛到任后,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制纺绩、织纟壬、纟束..等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百姓才免受冻馁之苦。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掠官吏百姓,一年之内九次逃命。崔萛就厉兵秣马,严饬烽火台侦察,敌人不敢进犯,成为边塞最安静的地方。崔萛在病中,被拜为议郎,又与当时的名儒博士一同审定《五经》。恰逢梁冀被杀,崔萛是梁冀的故吏,受牵连,罢了官,关在牢里数年。当时鲜卑多次进犯边境,皇帝下诏书给三公推荐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推荐崔萛,崔被拜为辽东太守。走到半路上,母亲刘氏病死了,崔萛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母亲刘氏生前品德很好,读了不少书。
起初,崔萛在五原任太守,母亲经常教导如何治理政事,崔萛的好功绩,母亲很有帮助。服丧已完,皇上又拜他为尚书。崔萛以时局很乱,生病不能工作为理由,几个月后免职回家。当初,崔萛的父亲死了,崔萛卖掉田产,做了坟墓,立了墓碑。埋葬完毕,家产卖尽,因为穷困,便以卖酒贩粥为生。当时人多用这事讥笑他,他始终不改。他做生意只求够本就行,不多赚钱。后了做了官,多是边境地区,所以更加贫薄。建宁年间死去。家里很穷困,没有钱装殓,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赹等替他准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替他树碑,称颂他的功德。他所著的碑文、论文、箴、铭、答、七言、祠、文、表、记、书共十五篇。
3. 求中学文言文助读52-60翻译
51、况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就要做出一番大业来 53.今/诚以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54.①逋同谪,强迫②唱同倡,倡导 55.逃跑,逃亡;同“无”,没 有。有的人;或许 56.①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②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57.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 斩。”“天下苦秦久矣。” 58.豪壮(叛逆)的性格特点、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5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文言文三国演义52回
诸葛亮用计偷取了南郡,荆州城,襄阳城后,周瑜非常生气,于是就派遣鲁肃前去讨个说法。鲁肃到了后,诸葛亮把昔日荆州之主刘表的大公子刘琦请了出来,告诉鲁肃说现在刘备是替刘大公子镇守荆州,所以东吴不应该来无理取闹,如果有一天刘琦去世了,东吴再来讨要才合情合理。就这样将鲁肃打发了回去。
荆州九郡以经基本被刘备掌控,长沙被关羽袭破后,诸葛亮决定发兵桂阳。赵云和张飞两人都想去夺取桂阳,最后赵云获取到了这个机会。赵云到了桂阳,桂阳的太守叫赵范,看赵云是本家兄弟,就开城投降了。投降后设酒宴为赵云接风,席间想把自己寡居的大嫂许配给赵云,赵云马上翻脸,认为这个事情实在是有伤风气。赵云将计就计,最终夺下了贵阳城。
5. 文言文翻译:世说新语第五十二则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庾法畅造庚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
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6.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转第五十二有文言文翻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转第五十二译文资料供参考:
宋之问字延清,又名少连,汾州人。
父宋令文高宗时任东台详正学士。之问形貌魁梧,善于论辩。二十岁时,武后召他与杨炯分别代行掌管习艺馆。多次迁升为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游洛阳龙门,诏令从官赋,左史东方箈先写好,武后赐锦袍。之问随即也献,武后看后十分叹赏,把给箈的锦袍改赐给之问。
那时张易之等受到特殊的爱宠,之问与阎朝隐、沈亻全期、刘允济倾心媚附。
易之所写的各诗文全是之问、朝隐等人所做,甚而至于为易之捧尿壶。到易之被杀,之问贬泷州参军,朝隐贬崖州参军。之问逃归洛阳,躲在张仲之家。适逢武三思再次当权,张仲之与王同皎商议杀掉武三思以安王室。之问知道了,就让侄子宋昙与冉祖雍去告密,请求以功赎罪。为此提升为鸿胪主簿。世人不屑他的丑行。
景龙年间,升为考功员外郎。谄媚太平公主,所以被任用。及至安乐公主权盛,又去巴结她。太平公主因之很恨他。中宗准备任他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揭发他主持贡举时收受贿赂的丑行,于是贬为汴州长史,还未去,改调越州长史。任内颇能尽力为政。遍游剡地山水,饮酒赋诗。其诗流传到京师,人人传诵。
睿宗立,宋之问以奸诈凶险作恶太多罪流放钦州。冉祖雍历任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曾在省中拥妓饮酒,被御史揭发,贬为蕲州刺史。这时也流放岭南。
两人同赐死桂州。之问得诏令后心惊肉跳,左右徘徊,不能自裁。祖雍请求使者说“:之问有妻儿,请让他与之诀别。”使者同意,但之问慌乱失措,不能安排家事。祖雍怒,说“我与你同有负于国家,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可迟疑的?”于是饮酒进食洗沐后自尽。祖雍,是江夏王道宗的外甥,中了进士,当时很有名。
魏建安后直至南朝,诗律多次变化。
到沈约、庾信,要求音韵调协、对仗精密。
到了宋之问、沈亻全期,又加浓艳婉丽,回避声韵上的疵病,规定字数、句数,使写诗如编织锦绣一样,学习者十分推崇,称之为“沈、宋”,还说“苏、李居前,沈、宋并肩”。苏、李指苏武与李陵。
当初,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擅长文辞,精研书法,还有超人之力。世人称他为“三绝”。京都有头牛好斗,没人敢去撩它。宋令文迎面上去拔取它的角,扭折它的颈子杀死了它。后来宋之问以文章升官,弟之悌因骠悍知名、之訹精于书法。世人说他们兄弟各继承父亲的一绝。
宋之悌,身高八尺。开元中历任剑南节度使、太原尹。曾犯法被流放朱鸢。
正好蛮人攻陷..州,任宋之悌为总管迎敌。他召募了壮士八人,全副武装后,大声喊叫着逼近贼兵“:谁动就死。”贼兵七百人都伏在地上不敢起身,贼乱即平。
宋之訹为连州参军,刺史听说他善歌,要他教婢女。他每天手执笏立在帘外,从容地吟唱。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李善,品行好,学识贯通古今,但不善于写文章。所以人称他为“书箱”。显庆年间,升官至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做《文选注》,阐述分析得精深准确。书献上后得赏赐颇为丰厚。被委任为潞王府记室参军,授泾城令。因与贺兰敏之友好而株连流放姚州。遇赦后回。居住在汴、郑间教学。学生们从四方远道而来,传授其学术,称之为“文选学”。
李邕年轻时即知名。当初其父注《文选》,有时依词解析忽略了文意。书成后问到李邕,邕不敢回答。李善一再追问,李邕以为要有所更改。李善说:“替我补充试试。”李邕据词而表述旨意。
李善觉得两种解法无法决断,所以将两者并录。邕二十岁后去见特进李峤,说:“有些书还没读过,希望能读一读宫廷藏书。”峤说“:秘阁有万卷书,哪是短时间就能读完的?”邕再三恳求,于是让他暂任秘书。不久,邕告辞。峤很惊讶,试就秘本书及未公开的文章问他,邕对答如流,峤十分感叹:“你将来会成为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王圭推荐李邕文章高深,气质耿直,其才堪任谏诤。于是召他授官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瞡揭发张昌宗等谋反事,武后不应。邕立在阶下大声嚷“:瞡所陈述的是社稷大事,陛下应该听从。”武后的脸色缓和了,同意了宋瞡的奏请。散朝后,有人指责邕说“:你职位卑微,一旦触怒皇帝,会有不测之祸。”邕说:“不这样,我的名字也不会传闻。”
中宗立,郑普思因善方技而得宠幸,升为秘书监。邕劝谏“:陛下亲自主政还不久,再加宫廷之森严,故而听不见世人的议论。如今议论纷纷的都是说普思凭着诡诈妖惑,乱说凶吉,陛下不了解实情,竟让他供职朝廷。孔子说:‘《诗》三百篇,其中心旨意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没有邪思。’陛下如认为普思确实有长生之术,则爽鸠氏会因之永有天下,天子之位就不是陛下您今日可有的了。他能请来神仙吗?那秦、汉会因之永有天下,陛下今日也不会是天子了。他会佛法吗?
那么梁武帝会因之永有天下,帝位非陛下可得了。他能行鬼道吗?那么墨翟、干宝就会各献其主,永有天下,也没有今天的陛下了。自古尧舜被尊为圣者,臣看他们所作所为,皆在人事。他们使九族亲密和睦,使百官因功受勋。没听说以鬼神之道治理天下的。恭请陛下审察。”皇帝听不进。
汉阳王张柬之、扶阳王桓彦范、平阳王敬晖、南阳王袁恕己、博陵王崔玄日韦五王被杀,邕受株连,被调出京任南和令,又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乱平,召回任左台殿中侍御史,揭发在任职官之错误,人们颇忌怕他。谯王李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追捕余党有功,调任户部员外郎。岑羲、崔..厌恶崔日用,而邕与之交往。玄宗还是太子时,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受礼遇,岑羲等忌恨他,设法贬邕为舍城丞。玄宗即位,召邕为户部郎中。张廷王圭为黄门侍郎,姜日交正得宠。共荐邕为御史中丞。宰相姚崇不喜欢邕奸险浮躁,贬他为括州司马,后征用为陈州刺史。
皇帝封泰山归。邕在汴州拜见皇帝。诏令献辞赋,皇帝看了很高兴。因之甚自傲,自称该居宰相。邕一向轻视张说,张说也不喜欢他。恰有人告邕贪赃枉法,审讯后判死罪。许昌人孔璋上书天子说:“开明之主举用能人而不计其过错,取其才能而不问其行为。烈士坚持节操,勇士不避危难。所以晋用林父不计他的过错,汉任陈平不究他以前的行为。
禽息宁愿一死,北郭自甘断头。过去如果林父被杀,陈平处死,不用百里奚,放逐晏婴;那么,晋就不会拥有赤狄的国土,汉也不会有天子之尊,秦国不会强盛,齐也成不了霸业。臣下见陈州刺史李邕,刚毅忠烈,临难不以不正当手段求得免祸。过去曾斥败二张,挫折韦氏,虽屈遭贬谪,但奸人之阴谋未能得逞。这是邕有功于国。且邕所做的,是周济抚恤孤苦贫病者,家中并无私产。今听说因受贿罪入狱,死在旦夕。臣听说活着无益于国的人,不如一死以表彰贤能。
臣愿以六尺之躯血染斧钺以代邕死。臣与邕生平并无来往,臣知邕而邕并不认识臣。臣比不上邕是很明白的。人能识贤而举荐,是仁;能担当他人的患难,是义。能做了这两件好事而后死,臣再无企求。恳请陛下恕邕免死,使能改过自新。能建立林父、曲逆之功,臣得以瞑目;能追随禽息、北郭的心迹,臣的大愿满足了。倘若陛下认为时当春日不可用刑,则臣请伏剑自刎,不敢麻烦有司。皇天后土可以为证。过去吴楚叛乱,汉得剧孟,贼寇不足为忧,一个贤人就能敌七国之众。切望能敷设带罪立功之路,有不计瑕疵之义,远想剧孟、近赦李邕。况且封泰山大礼之后,天地更新,赦而免论。人谁无过,惟明智之主能谋划恰当。
臣听说士为知己者死。臣不被为之而死的人所知而甘于死的原因,并不是特别爱惜邕的贤能,而是为了成就陛下爱惜才能的德行。”
奏书送上后,邕得免死,贬为遵化尉。孔璋流放岭南。邕妻温氏又替邕请求戍边自赎:“邕幼时就学习文章,嫉恶如仇,不被众人所容。邪佞恨他,儒者也侧目而视。多次离开朝廷,贬谪远郡,几达十年。岁节都感叹恋念,听来令人伤怀。
正逢国家祭于泰山。在法驾回归时,邕献牛酒,蒙受帝恩。妾听说聘用正人则佞人忧虑。邕的遭祸就源于此。邕接连任外官,无人诋毁,偶顺天意回朝,罪过旋踵而生,正如谚语所说‘士人无论贤或不肖,入朝即遭人忌恨’。愿陛下能明察。邕开始受审讯,即被拘于狱中,有五天连水都不得入口,以致气息奄奄,只得听命于狱吏。事情都是狱吏口授,迫邕书写。贷蚕种给人被说成枉法,购罗贡奉,被诬为奸赃。呈上奏书只能投入匦中,戍边守捉严密坚实,即使呼天抢地,有谁能听。泣血离国,投骨荒野,将永无归期。妾愿让邕当一名士兵,效力王事,即使战死沙场,亦是邕的夙志。”表呈上后不看。
邕后来随宫中权臣杨思勖讨岭南贼有功,调任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起用为括州刺史。喜欢兴利除害。后来又因诬枉犯法,被判罪。天子知道他的名字,诏令不判罪。后历任淄、滑二州刺史,送计簿入京师。当初,邕早就有名望,重义爱士。被斥在朝外日久,不与士大夫交往。入朝后,人们传说他的眉眼奇特,以致出门时路人聚观。年轻人慕名去拜谒,门巷都塞满了。宫中近臣来访,索要所写文章,并送给皇帝看。由于别人的嫉妒和进谗,他不能留在朝中,出京任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年间,左骁卫兵曹参军柳责力有罪下狱。邕曾赠马给责力,吉温要责力牵扯邕曾与之议论国家凶吉,私下厚赂责力。
宰相李林甫一向忌恨邕,于是连及邕也判罪。诏令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去邕所在郡杀了他。邕时年七十,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邕的文章长于写碑颂。人们带着钱物来请他写文章。前后收的钱有上万。
邕虽仕途上不得意,但文章闻名天下,时人称之为李北海。卢藏用曾说“:邕有如干将莫邪,很难与之争锋利,但就是怕被伤残。”后来邕的命就如此。杜甫知道邕遭受诽谤而死,做《八哀诗》,读来会替他难过。邕天性豪放,不拘细节,收纳馈赠,游猎尽兴,终于因此而败毁。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人。年轻时豪放刚健,自恃有才,考中进士,但喜欢赌博酗酒。张嘉贞任并州长史,很赏识他,待他很好。一次王翰亲自歌舞以悦张嘉贞,气宇轩昂潇洒自如。张说到并州,对王翰更加礼遇,又推荐他为直言极谏,调任昌乐县尉,又举荐为超拔群类。
此时正当张说为相,所以征召王翰为秘书正字,又提升为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家里养着一批歌姬舞女,王翰颐指气使,以王侯自居,人们没有不厌恶他的。张说免除宰相后,王翰被派出京为汝州长史,又调任仙州别驾,整天与才士豪侠之徒聚饮游乐打猎,击鼓尽欢,因此又贬为道州司马,不久死去。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父亲隋末时因犯罪被流放西域。神龙初年,偷跑回来,客居巴西。李白出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就以此为名。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岷山。州里荐举他,他不应征。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不凡,说“:这人是个非一般的天才,略加培养,可与司马相如比美。”但李白爱好纵横之术,喜欢击剑,轻财行侠。迁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人住在徂来山,每日酣饮,号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下会稽,与吴筠友善,筠被召入京,白也到了长安。白去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赏:“你,是谪仙人啊。”遂向玄宗介绍。皇帝在金銮殿召见白,与之谈论当世事,白献颂辞一篇。皇帝赐食,亲自为他调羹。诏他供奉翰林。白依然与酒友在市中酣饮。
一次皇帝在沉香子亭,见景生情,想要李白谱写乐章。召他进宫,而白已醉。左右用水洒脸,酒意稍退。给他笔,顷刻之间文即写成,写得婉丽精切。皇帝爱其才,多次宴会时召见他。白曾侍候皇帝而沉醉殿上,要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尊贵,以此为耻,就挑剔他的诗句刺激杨贵妃。皇帝想封李白为官,贵妃就总是阻止。白自知皇帝身边的人不能容他,更加放纵洒脱,毫无约束。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酒八仙人”。恳求回山,皇帝赐金放还。白于是云游四方。
曾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穿着宫廷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李白辗转宿松、匡庐间。永王瞒召他为幕府。瞒起兵,白逃回彭泽。瞒事败,白受牵连被判死罪。
当初,李白在并州,见到郭子仪,觉得他不一般。子仪曾犯法,白设法救了他。
这一次子仪请求免自己的官赎李白之罪,于是诏令流放夜郎。遇到大赦,回寻阳,又因其他事下狱。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赴河南,经过寻阳,放了白并召他为参谋,不久即辞职。李阳冰任当涂令,白去依附他。代宗立,召李白任左拾遗,但白已去世,年六十多岁。
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说。过牛渚矶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此终老。他死后即葬在此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来祭祀,禁止人们在坟周围斫柴。去访问李白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嫁给平民为妻,举止仍有大家的风范。
因此感伤说“:你们的祖父志在青山。此刻葬在东麓,不是他的本意。”传正为他改葬,立二碑。并告诉两个孙女,将为她们改嫁士族。二女辞谢说因孤苦穷困已失身民间,这是命,故而不愿意改嫁。传正赞叹其志节,免了她们丈夫的徭役。
文宗时,诏令将李白的诗歌、裴..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之为“三绝”。
张旭,苏州吴人。嗜酒,每次大醉,大声呼叫着跑来跑去,这才下笔写字。
有时用头蘸墨汁写字。醒后自己细看,以为是神的杰作,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字。世人称他为张颠。
起初,旭任常熟尉,有个老人递上状纸要求判决,第二天又来,旭讨厌他麻烦,斥责他。老人说:“看您老的书法奇妙,想得到您的字收藏起来。”旭于是问他收藏了些什么。老人拿出他父亲的书法。旭看去,真是天下的奇笔。由此细研揣摩,尽得其法。旭自己说,当初看见公主与挑夫争路,又听见鼓吹,由此得书法的精意。又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学得了舞的神韵。后人论书法,对欧、虞、褚、陆都有不同的观点。至于对张旭,没一个说不好的。能继承他的笔法的,只有崔邈、颜真卿。
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年,任协律郎采集当时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人偷看了他的文稿,就上书告郑虔私自修撰国史,郑虔慌忙地烧掉了它,因此事被贬谪十年。后来回到京城,玄宗爱他的才华,想让他在身边任职,因为他不干事,改为安置在广文馆,以郑虔为博士。
郑虔听到任命,不知广文馆是管什么的。
问宰相,宰相说:“皇上为加强儒学,设置广文馆,以集聚贤人,使后代说广文博士之职是由你开始的,这不是一件美事吗?”郑虔才就职。时间长了,雨水腐蚀了房屋,有关部门不再修葺,就寄居治事于国子馆,广文博士之职从此就废止了。
当初,郑虔追记辑录可以记忆的旧书得四十八篇,国子司业苏源明题其书为《会粹》。郑虔善画山水,喜欢书法,常常苦于无纸,而慈恩寺贮存了几屋子柿叶,就每日去取叶练习书画,年久几乎写遍了这些柿叶。曾自写其诗及画进献,玄宗用大字在书画后写道“:郑虔三绝。”
升为著作郎。
安禄山反叛,派张通儒劫持百官置于洛阳,贼任郑虔伪职为水部郎中,因自称有风疾而未到任,要求为代理市令,暗中以秘密奏章送达灵武。贼乱平定,与张通、王维一起被囚禁于宣阳里。这三人都善做画,崔圆命他们在书斋中做壁画,郑虔等正惧怕被处死,就极力想求救于崔圆,终于被免了死罪,郑虔贬为台州司户参军事,王维只做降职处理。几年后郑虔死。
郑虔之学长于地理,举凡山川的险易、边境要地的物产、戍边兵员的多少,无不详熟。曾著《天宝军防录》,文字典雅,事实详备。许多儒学家佩服他会写书,当时号称“郑广文”。居官十分清贫节俭,不求名利。杜甫曾赠诗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有个叫郑相如的人,从沧州来,以师礼侍奉郑虔,虔未以礼相待,一会儿问他所习何业,郑相如说:“闻孔子说:‘继周者百世可知。’我也能知道。”郑虔甚感惊骇,相如接着说:“开元三十年后当改年号,十五年后天下要乱,贼臣要僭位称帝,您会为伪官所污,希望您能谨守臣节,可以免祸。”郑虔又问:“你自己又会怎样呢?”相如答说:“我可做三年官,死于衢州。”这一年郑相如考中进士,任信安县尉。三年后,郑虔向吏部询问,相如果然死去,所以郑虔记着他的话,终于没有归附逆贼。
萧颖士字茂挺,梁朝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祖父萧晶,贤能而有谋略,任雅相讨伐高丽时,表奏他为记室。越王李贞兴兵,萧晶拿着简策晋见,陈述了三条计策,越王不用,萧晶忖度越王必败,于是出走,客居并死于广陵。
颖士四岁能写文章,十岁补为太学生。看书过目成诵,精通百家谱系与文字之学。开元二十三年考中进士,对策考试第一。其父萧..,做莒县丞时获罪,颖士向府佐张惟一投诉,张惟一说:“萧..有好儿子,我因萧..的事受责也不遗憾。”于是平反宽宥了他。
天宝初年,颖士任秘书正字。此时,裴耀卿、席豫、张均、宋遥、韦述等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礼相待,从此萧颖士便名扬天下。奉命到赵、卫间搜求散佚之书,滞留很久不复命,被主管官员弹劾免职,留下客居濮阳。于是尹征、王恒、卢异、卢士式、贾邕、赵匡、阎士和、柳并等都以弟子的礼节待他,萧颖士顺序讲学,被称为“萧夫子”。后奉召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想见他,颖士正为父亲服丧,不去。李林甫曾到朋友家邀颖士见面,颖士前往,哭于门内等待李林甫,李林甫不得已,前往萧家吊丧后就走。怒怨颍士对自己不谦恭,调他任广陵参军事,颍士烦躁不能忍受,做《伐樱桃树赋》说:“选择无用的细枝,在支干的庇荫下以苟安,虽本无闻而有人举荐,但终究不是调味的正品。”以讽刺李林甫。君子可惜他的心地太窄。适逢母亲去世免职,流浪于吴越间。
颖士曾说:“孔子做《春秋》,为百代君王不可变易的法则,而司马迁做本纪、书、表、世家、列传,叙事模棱两可,有失一字寓褒贬的笔法体例,不足为训。”于是从汉元年起到隋恭帝义宁年止,按编年史体例,依照《春秋》按义分类方法做传百篇。记魏国高贵乡公曹髦之死时,写道“:司马昭弑帝于南阙。”记梁代陈受禅让时,写道:“陈霸先反叛。”又因自己是梁代裔孙,梁宣帝降西魏后又被立为帝,继承了梁的社稷,所以使开国之君的梁武帝又得以享受祭祀三十余年;往昔曲沃篡位为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五霸之一,孔子并不贬抑。于是贬抑陈与隋,以唐土德继承梁的火德为正统,这些都是自做论断,各儒学家不赞同他的观点。
太原王绪,是王僧辩的后裔,撰写了《永宁王辅梁书》,贬抑陈代不称之为帝,颖士佐助他,也著《梁萧史谱》并写《梁不禅陈论》文章来阐发王绪的主旨和体例,使其论点更加鲜明。
史官韦述推荐萧颖士代替自己,朝廷召他到史馆等候诏令,颖士乘传车到京城。此时李林甫正专权,作威作福,颍士不肯屈从,更加被忌恨,不久就免官,往来于..、杜两地之间。李林甫死,又调任河南府参军事。倭国派遣使臣来朝,提出倭国人希望聘请萧夫子为师,中书舍人张渐等进谏认为不可,于是作罢。
安禄山恃宠放肆,颖士暗地里对柳并说“: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就称病去游太室山。接着安禄山叛乱,颖士去见河南采访使郭纳,就防御计策进言,郭纳忽视不用,颖士叹息说:“高官们以儿戏态度抵御强寇,真难办啊!”听说封常清在洛阳布置军队,颖士去看了看,没过夜就回来了。于是将家里书籍藏于箕山、颖水间,只身到山南,节度使源洧征召他为掌书记。贼军的一支部队进攻南阳,源洧害怕了,想退守江陵,颍士进言说“:官兵守潼关,钱粮需用很急,必待江、淮转运粮饷才够用,而粮道经由汉江、沔水,那么襄阳就是当今天下的咽喉要地,一旦失守,就会丧失天下。而且您现拥有州郡数十、人口百万,练兵铲除贼寇,是保卫社稷的大功啊。叛贼正横行于崤、陕间,您为什么仓猝丢掉土地,想让天下人笑话吗?”源洧就按兵不出。适逢安禄山死,贼兵退去。源洧死后,萧颖士往金陵客居。永王李瞒召见他,萧颖士不见。
这时盛王为淮南节度大使,留居蜀地不履任,副大使李承式玩忽军备、兵势不振。萧颖士给宰相崔圆写信说“:现在军队的供应在东南,但楚、越在中原相隔千山万水,自古中原乱,则东南盗贼先起,应及时派遣盛王去镇守江淮。”不久,刘展果然反叛。贼兵围雍丘城,威胁泗上军,承式遣兵往救,行前大宴宾客,并安排歌姬舞女表演助酒。萧颖士说“:天子流离在外,这岂是臣子尽情欢乐的时候吗?派出的援军处于胜负未卜之境,却使他们流连声色,一旦有归心,谁能拼死效命呢?”李承式不听。宰相崔圆听到此事,就任命萧颖士为扬州功曹参军。
到任,住了两天就走了。后来客死于汝南旅舍,年五十二岁,弟子们共拟私谥,称为文元先生。
颖士喜欢称道别人的优点,以推荐引进后辈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由于萧颖士的奖掖品评,都成为知名之士。天下推崇他能识别人才称之为萧功曹。曾以兄礼待元德秀,而以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为友,当时人称为“殷、颜、柳、陆、李、萧、邵、赵”,因为他们能一直保持友谊。与他交游的还有孔至、贾至、源行恭、张有略、族弟萧季遐、刘颖、韩拯、陈晋、孙益、韦建、韦收等。以上这些人惟有李华能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曾与李华、陆据游洛阳龙门,读路旁碑文,萧颖士一看便能背诵,李华需读两遍,陆据要读三遍才能完全记住。听说此事的人认为据此可以分出三人才学的高下。有仆人侍候萧颖士十年,遭残酷鞭打,有人劝他离去,仆人回答“:不是不能走,而是爱他的才罢了。”颖士多次说班彪、皇甫谧、张华、刘琨、潘尼能崇尚古风,虽处流俗而不动摇,是曹植、陆机所不及的。又说裴子野善于著书。当世人他能看得起的,只有陈子昂、富嘉谟、卢藏用之文章词藻,董南事、孔述睿之博学而已。
萧颖士之子萧存,字伯诚,忠诚耿直有其父之风;文章写得好,与韩会、沈既济、梁肃、徐岱等为好友。浙西观察史李栖筠表奏他为常熟主簿。颜真卿在湖州时,与萧存、陆鸿渐等探讨古今韵字的本源,做书数百篇。建中初年,由殿中侍御史四次升调为比部郎中。张滂主管财税,征召他留在京城工作。裴延龄与张滂不和,萧存厌恶裴不正派,辞去官职,患手足麻痹症而死。
韩愈青年时为萧存所赏识,从袁州回来时,经过萧存的庐山故居,萧的几个儿子已先死,只有一个女儿尚在,韩愈在经济上接济过他的家。
殷寅是陈郡人。邵轸是汝南人。
皇甫冉,字茂政,十岁便能写文章,张九龄赞叹称奇。与弟皇甫曾都善于做诗。天宝年间,相继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无锡县尉。王缙为河南元帅,表奏他任掌书记。逐步升为右补阙,死去。
皇甫曾字孝常,曾任监察御史。其名声与皇甫冉不相上下,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张景阳、张孟阳兄弟。
7. 52字的古诗词有哪些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2、《南歌子·游赏》宋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3、《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宋 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译文:菊花啊,不要说年年盛开花亦好,你也会随着秋日时光的流逝而凋谢。少女的乌发青丝不知岁月的无情,恍若把酒小酌,人若安好花都会随之绽放笑颜。桃树结了多少桃子啊,长满了我家所住的三山岛。什么时候才能跨上回归家乡的鸾凤,人世间沧海浮沉就如一粒微尘一般,都随缘起缘灭最终了结。
4、《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天上星河转移,人间夜幕低垂。秋凉从枕间透出来,眼泪浸湿了席子。起身解开罗衣,心下估量深沉的夜已近清晨。
用翠线缝在罗衣上的莲蓬小了,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了。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只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了!
5、《南歌子·荷盖倾新绿》宋程垓
荷盖倾新绿,榴巾蹙旧红。水亭烟榭晚凉中。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丝藕清如雪,橱纱薄似空。好维今夜与谁同。唤取玉人来共、一帘风。
译文:荷叶倾倒展现出新绿之色,陈旧的红色榴巾满是褶皱。水中的亭子,朦胧的水榭都在傍晚的凉风中。天上又是一弯新月,静静地照着窗栊。莲藕洁白如雪,橱柜的纱窗细薄得犹如不存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和谁一起维持呢,最好是唤来美子一同沐浴在一帘春风里。
8. 文言文《五十步笑百步》的翻译
一、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
密网不下水塘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斧子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
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二、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出处
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8)文言文52扩展阅读
一、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二、人物简介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2、梁惠王
梁惠王一般指魏惠王,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9. 水浒传文言文版五十回至52回句段赏析
●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宋江与吴用商议各头领重新分工。
雷横不愿上山入伙。他打死与知县相好的白秀英,被押进牢里,雷母央求朱仝节级,朱仝在一家酒店开枷放了雷横。朱仝被断配沧州,知府留他在本府听候使唤。七月十五日朱仝抱四岁小衙内往地藏寺看点放河灯,在水陆堂放生池边与雷横说话,朱仝先不愿入伙。吴用使计教李逵杀了小衙内,朱仝怒追李逵到柴进庄上,柴进说明底里,吴用、雷横、朱仝、李逵相见。
●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锡
柴进失陷高唐州
朱仝要杀黑旋风,方才入伙,柴进只得暂留李逵。吴用及雷、朱先上山。
柴进叔叔柴皇城,宅后院花园被高太尉的叔伯兄弟,新任知夜高廉带来的妻舅殷天锡所占,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被高廉下在牢里。
宋江引军与高廉三百飞天神兵对阵,高廉使起神法,林冲等败退五十里下寨。宋江使回风返火之法。高廉又使神兽之法,宋江又败。高廉使风雨之法劫寨扑空,被杨林箭射左臂。
●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
戴宗、李逵奉宋江、吴用之命,离高唐州去蓟州找公孙胜。一天到素面店吃饭,从一老人口中得知公孙胜在九宫县二仙山。戴宗去见,被公孙老母回绝。戴宗叫李逵去屋里打闹,公孙胜只好出来,以老母年迈,罗真人不放为由不去梁山。李逵于五更偷去松鹤轩,斧劈罗真人。罗真人使白手帕捉弄李逵,戴宗再三央求,罗真人派黄巾力士从蓟州牢中救李逵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