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学科主统整

学科主统整

发布时间: 2020-11-24 13:03:53

❶ 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共同的或共有的教育经验,不是由学科组成;所谓共同的课程并非内容相同,而是课程目标相同,以及教育过程中隐含的原则相同。例如认识内在的价值、发展了解、尊重真理和增进个人自主等。这种广泛的目标和原则成为课课的共性,成为每个儿童共同教育的基础。正如医生不能为每一个病人决定相同的食物,只能提供营养的原则供其配菜,以适合不同的是生理需求:困此共同课程并非强加给学生共同的学科或共同的课程内容;而是共同的“经验领域”或共同的过程或原则,所以程序原则是决定课程,尤其是共同课程的基础。在在教育价值和原则的指引下,在诠释和调试的过程中,梨程内容才能多样化适合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别需求。

❷ 幼儿园课程统整反映了什么样的课程理念

第 一,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幼儿园教育机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般看法。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六门课程;第 二,幼儿园课程即教育活动。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角度来定义幼儿园教育课程,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第 三,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30年代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再一次回溯,以及欧美课程理论的引进,一些幼儿园教育改革者通过对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改革,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儿童在幼儿园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后来认为全部学习经验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将它界定为“为幼儿精心选择和组织的经验”。 一、幼儿园统整课程的涵义 统整一词,在英语中,其动词是integrate,原意是“结合、使成整体”;在现代汉语中,统整与整合、综合意义相近;从哲学意义上来说,统整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是从事物自身出发,着眼于自身及其各个因素,部分,最终落脚于事物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变化。 统整课程,可译为integrated curriculum,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使学校教育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旨在改善现有课程因学科分化而产生的隔离,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它不仅是组织学科内容的技术和重新安排学习计划的方法,也是一种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本质、知识组织和使用、教育经验意义的课程设计的理论(Beane,1998),具有课程整合、与实际生活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研讨,注重实际行动等特质。 统整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态,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科学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学校里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育内容规范化、系统化,但是,这种系统化仅仅是学科内部的系统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由于规范化而使不同的知识相互割裂了。同时,由于学科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追求,使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也相互割裂。统整课程针对学科课程的上述弊端,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与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其次,统整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组织的取向,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与本位价值的整合,儿童与文化的整合,学科、文化中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相互整合,儿童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 幼儿园统整课程以幼儿与生活,幼儿与社会,幼儿与文化的整合为核心,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突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与幼儿的真实生活与社会经验相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设计课程,并注重课程之间的统整性、综合性;在课程的组织与设计上,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根据不同学者的意见,幼儿园课程可考虑下列不同方面的统整:

❸ 认为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实践中,最容易实现和最难实现的问题是哪些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多元样态在实施跨学科教育的背景下,主题教学作为课程整合下的一种跨学科教学模式,逐渐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我国,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综合实践课程活动中由不同学科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开发与选择主题,并围绕这些主题展开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形式化教学模式;二是通过一个教师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借助各种探究手段和活动及与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对知识、资源与活动进行整合,使学生认知发生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探究和实践体验活动,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自主建构学习、发散思维训练和多元智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形态。
根据各学科之间的统整程度,主题教学可分为“单学科――主题”“多学科――主题”“跨学科――主题”三个样态。这三个样态在内涵延伸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单学科――主题”主要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为主题,适当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概念、内涵、知识和理论等的教学方式,其本质是学科本位主义;“多学科――主题”则是以涉及多个学科的主题为核心,对两个及其以上的学科内容进行的联结性教学,各学科的知识、概念和理论仍然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且没有突破学科界限,体现了知识联结主义的本质;“跨学科――主题”当中的主题是整个主题教学的核心目标,与此相关的各学科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其评价标准都得重新设计,这不仅具有了高度的知识统整性和内容整合性,而且还具有了课程的建构意义,因此其本质是主题建构主义。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后者。
根据实施主体数量不同,可以从教学形式上将跨学科主题教学分为一人承担的主题教学和多人合作的主题教学,二者在多学科知识、课程整合能力、跨学科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知识的表现载体上都有着较大差别,前者的挑战极大。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的多重困境
作为“上承课程建设、中接课堂教学、下启学生学习”的关键,跨学科主题教学应该是撬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锁钥,它与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一起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成果。
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寻找并挖掘教育教学困境,即探寻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不易解决的事物的麻烦状态”和“两难困境”。其中,“两难境地的观点――不只是在两种观点之间的困难选择,不只是在不同抉择之间的平衡行为……而是意识到竞争的目标和价值观之间内深刻的、难以撼动的矛盾”; 二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疑难性思维的不足,解决教与学实践中存在的悬疑性体验困境,以最大程度激发生命活力和释放教育潜力。因此,寻找、挖掘并解决教学困境就成为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关键任务。实践中,跨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着观念、知识、资源、实施和效益五大困境:
观念困境。教师是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主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有两种错误观念:一是学科教学与跨学科主题教学从根本上是对立的;二是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就是否定传统的学科教学。前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主要是打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育一直以来是靠学科教学来进行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会产生轻视学科、去学科化的倾向,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后者认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以打破学科边界、整合知识结构、融通知识地图、探究生活问题、实现知识建构为目的,这与传统的固守学科壁垒、深挖知识细节、解剖内容散点的做法截然不同,从根本上动摇了知识根基。因此,教师要逐渐树立“学科教学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主题教学是学科教学的整合和升华”的教育观念,真正处理好主题教学与学科教学的辩证关系。
知识困境。跨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知识难题。教师和学生们通常认为,知识都是学科知识,是课程教材承载的内容,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二是师资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奉行的是分科教育和知识教学,师范教育更是如此,教师的培养旨在追求学科教育的纵深化和专业知识的专业化,缺少知识的综合化思考、统整化培养、一体化培训和系统化开发。因此在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时,主要还是以单个学科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这既使得跨学科主题教学缺少了知识整合的功能,难以突破学科边界,又阻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使跨学科主题教学陷入“分科教学――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困境。
资源困境。跨学科主题教学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课程教学资源,方能有效实施。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单纯从字、词、句、段落及中心思想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常规教学度量之则会陷入资源困境。如果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角度进行重新整合的话,则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实践当中教师至少需要统整四个方面的资源:一是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前认知,即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对圆明园是否有生活经验、心理认知和知识认识;二是教师需要跨学科知识和课程整合能力,既要熟知圆明园的历史过往、辉煌文化与兵燹毁灭,还要能认识到此篇文章是一个跨语文、历史、美术、建筑艺术的学科整合主题;三是需要链接来自家庭、社区、场馆、自然等外部资源,如需要家长帮助小学生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需要学校联系场馆方让学生进行学前参观体验,以丰富学生的前知识结构;四是教师在进行主题教学设计时需要重新建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流程、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等于是以教材文本为素材重新创生了跨学科主题,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设计和建构。由此可见,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一个师生内部的知识资源与外部的场馆自然资源的聚合,是一个学生体验活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学生知识生成能力的资源整合。 实施困境。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既要引导教师的教,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主题教学,教师必须解决两大难题:首先,要破解班级授课制中学科知识的“输入―输出”弊端,实行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次,由于没有确切的教学手册和具体案例可供参考,教师要自己设计编写跨学科主题教学手册,以保证教学顺利实施。
效益困境。跨学科的取向强调人与人之间、领域与领域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对于跨学科主题教学来说,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攻克跨学科主题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给予了所有学生以平等参与、共同学习、探究问题和启发思考的机会,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产生积极作用,但学生们不一定能从中获得准确的知识,以提高考试时的个人成绩,这对部分过于追求分数的学生来说则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
三、跨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的多方挑战
要做好跨学科主题教学工作,除了应“正视困境,勇于面对”外,还应直接面对“主题选择、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三个方面的挑战。
主题选择的挑战。主题是代表重要意义的词或富有生命意义的词语,意即主题不是普通意义的词语,而是文本学习中的核心词语,体现了精神内涵。选择主题时,教师应先做好梳理学段内、年级内的学科教材内容、熟悉掌握学科课标、了解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准备工作,然后再将目光重点聚焦到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通识性和文化性的题目上来;整合主题时,教师应在选择主题基础上确定该主题涉及哪几个学科,每个学科课标要求主题突出什么,又能提供哪些证据资源进行支持;融合主题时,要求教师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课程教学方案。综上,确定跨学科主题必须经过“跨”、“整”和“融”三个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学科主题教学不仅有了课程整合的实质,而且有了课程创生的内核。
教学模式的挑战。在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之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跨学科的程度甄别判断并实施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跨学科主题教学有“渗透式教学”“集中式教学”“联合式教学”和“整合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科之间关系不同,主题教学实施“渗透式教学”。该模式以主题大纲形式,安排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教师引导学生用其他学科的内容帮助理解本学科的知识;按照时间集中与否,主题教学实施“集中式教学”。该模式利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或几天时间,专门进行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主题教学;按照实施主体的协作程度,主题教学实施“联合式教学”。该模式由多学科教师共同围绕一个主题,从各自学科出发将彼此联系的内容整合起来统一实施的教学样态;按照学科内容的整合程度,主题教学实施“整合式教学”。该模式要求教师或教师小组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将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整合,以超越学科界限,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的完整性。
学习方式的挑战。要想顺利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单一为主的学习方式,自觉转型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在学上教”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新旧学习方式的转变正如托兰斯所言:“当一个孩子在提问,在寻找,在操纵,在实验,甚至在毫无目的地把玩,我们说这孩子在创造性地学习……当我们被告知我们该学什么,当我们因为话出自权威之口而言听计从时,我们是依赖权威进行学习。”本质上,跨学科主题教学不仅契合了这种从依赖权威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的学习方式,而且还将 “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有质疑、有反思、有评价”的“六有”式主动学习方式作为衡量跨学科主题教学成功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跨学科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其创新实施可以成为新时期撬动课程改革的有力杠杆。虽然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但正是困境,给予了教育决策者推进此项改革的力量;正视挑战,赋予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协同攻克难关的动力,以使跨学科主题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精神有机融合。

❹ 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统整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教给孩子知识,帮助孩子增加效益,减轻负担,把时间还给孩子一部分,让他们去锻炼身体,发展自己感兴趣的特长.

统整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教给孩子知识,帮助孩子增加效益,减轻负担,把时间还给孩子一部分,让他们去锻炼身体,发展自己感兴趣的特长.

2011-1-2 10:39:17 开展有效的统整能够使教学更多元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开展有效的统整能够使教学更多元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开展有效的统整能够使教学更多元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开展有效的统整能够使教学更多元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010-12-10 8:00:05 课程统整的基本思想,使教师成为课程实施进程中的调控者和适度的创生者,它所衍生出来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问题,考验着教师学科和教学知识的积淀以及系统思考能力,也关系到有关学科统整指南的科学性、实践指导性。我们搜集分析课程资源,进行横向比较,概括抽取各自的长处,展开宏观性备课,优化现有指定教材.

课程统整的基本思想,使教师成为课程实施进程中的调控者和适度的创生者,它所衍生出来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问题,考验着教师学科和教学知识的积淀以及系统思考能力,也关系到有关学科统整指南的科学性、实践指导性。我们搜集分析课程资源,进行横向比较,概括抽取各自的长处,展开宏观性备课,优化现有指定教材.

❺ 那学科教学和课程教学论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方向是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向内容,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而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是突出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践研究,切实推进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学科课程统整研究,带动综合理科与社会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通过学科教学行动与实验研究,切实推动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学科与课程与教学论的融合,实现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创新。

也就是学科教育专业,更倾向于实践;而课程教学论,则比较注重理论啦(比如说什么教学方法,建构主义之类)。(说实在的,两个差别不是特别大)
拓展资料:

教学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身体、智力、情绪、精神生活成熟过程的了解,并施以有利的影响,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学科教学心理学其要旨在于造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改造社会的人。每门学科均可根据其特点在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工具、培养智力和形成个性及习惯方面发挥作用。
学科教学心理学是各科教学法的基础。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
①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各科教学法及学习法,把各执一端的、零散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加以系统化,提高到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水平;
②根据实验的结果和确切的事实立论,评价现行的教本编辑以及教法使用的得失,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优途径。
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所有中小学教学计划所列的各门学科,诸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均包括在内。可以把中小学分开研究,成为“小学各科心理学”和“中学各科心理学”等。也可以对各科分别进行研究,构成其本身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体系,如语文教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等。
【教学论】 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国家开设了诸多相应的学科理论教学课程,课程与教学论成为它的二级学科。在培养教学队伍的建设中将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中学教学论与教学实践系列教材,《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数学教学论》、《中学英语教学论》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
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基础理论和教学的一般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探讨知识与教学、教学过程、教学与发展等内容。在一般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智能理论、知情意结合理论、交往理论、活动理论、最优化理论等内容;应用性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两部分。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学论体系中应用性最强的部分,它是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组成部分。

如何实现课内与课外,不同学科之间的统整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使用、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如同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唯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统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学习功能的整合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从学习内容上看,语文学习片面强调书本特别是课本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看,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习功能上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体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如果用这一观点来考察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验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与展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初一)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⑵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
⑶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实际上,这里的三个活动(可任选其一)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当然也不排除通过作文来实现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
⑴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
⑵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
⑶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3、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例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有的教师时有纳闷:这像语文吗?语文何以体现呢?这种担心实质上是传统的语文观念的表现,或者说是长期以来过细的分科课程教学观在语文学科上的反映。在有些合科课程中,学科界限已趋于淡化,越来越趋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谁不像准的问题。语文学科由于它本身综合性和工具性很强,所以目前尚属分科设置,但并不是说它必须和其他学科壁垒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语文作为母语可以通达各个学科,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语文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而学好其他学科也可以成为学好语文的基础。简言之,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在整体上提高,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切莫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完全可以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也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可是,就目前的综合性学习的实验来看,还缺乏现代语文教育资源意识和语文大课程观特别是新教材观。具体表现在:
1、过于依赖课本,而且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开放性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有的老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接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突破,是对知识授受教学模式的挑战。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能蜕变成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而绝不可不顾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实际状况,把课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承担与完成,只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形态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的必修课,新教材才较为具体地设置了一些适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情境,给予了必要的示范与引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职能有了变化,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是:首要是组织与管理,其次才是指导与辅导。
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有的学校地处僻远山村或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这些地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这些地方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比如,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会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切得多,等等。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砚,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要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在不断生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多元性,教育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即目标

❼ 打破学科界限的统整课到底该怎么设计

【答案】B【答案解析】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均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❽ 结合实际,谈谈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统整课程自上而下的实施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者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教师内在改革动力的矛盾
采用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推行改革者假设教师与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在推行工作中集中于使教师认识改革的意义和做法。统整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课程改革。它不只是简单地将学科课程进行合并,其蕴含的社会论、知识观、哲学观、教学观也必须改革。课程统整的理念和运作,跟现时教师一贯的做法,他们的价值取向、信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知识领域,统整课程提倡各科的综合与联系,强调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社会议题相联系,而原来的课程设置则是分科学习;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统整强调抽象而较难评核的概念,如:价值观、独立的思考能力、协作能力等共通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原有的课程目标却有清晰而容易评核的学业成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统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议,师生共同设计,体现民主的价值与合作的教师文化,而现行的运作是教师独立工作或以学科为单位,学生很少参与课程决定;在教学策略方面,统整课程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而教师现行的学科课程运作比较重视知识与概念的学习,因此常见的教学法是讲解、示范或讨论等;至于评价的方法,课程统整强调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方式,而教师现行的评估方法是传统纸笔测验的分数评价;
统整课程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设计,而现行的体制则是自上而下的管理。
可见这项改革是颇为复杂的,牵动了整个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评估方法等互相依赖的各个方面,旨在彻底改变沿袭已久的教学文化,这必然要求人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用了很长时间才形成,一旦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这种改变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所能达到的,人们需要时间去调整以适应一项变革所提出的要求。
由于改革是由外部发动的,教师的参与其实很少,教师的拥有感低,同时由于政策的制定者与实践者二者关注问题不同,缺乏沟通与互动,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课程变革实现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而实践者更多地关注的是这种变革的教育价值。当基层人员没有变革意愿时,通过高层向下推行很难。往往在实践中形成只有采用(adoption)而没有真正实施的情形,为了统整而统整,没有真正的践行统整课程背后的理念。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看到统整课程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与理念有很多不同。操、卢(2003)指出:如此远大的改革理想,对于从事前线工作的教师来说,的确显得有些遥远,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怎样把学生教好这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内在的动力就不是短时间内通过短暂的培训就能见到效果的。
(二)统整课程自下而上的课程设计与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的矛盾
课程统整牵涉到一种由下而上的计划结构的改变,涉及中央集权的松绑,并强调师生共同设计教室层次的课程。一方面由于课程统整所涉及的弹性,为其提倡者带来令人苦恼的矛盾情形:提倡者可能希望课程统整能广泛应用,但是它十分依赖教室层级的计划这一事实,也很难事先绝对明确且详细地设计一切,不能设计一些方案来强迫学生以同样的速度,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事物(Beane,1997,p.168)。另一方面由于统整课程自下而上的结构,实施前不存在设计好的完整的课程,学校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这次的课程改革,改变长期以来中央集权的做法,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倡导校本课程,目的是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无疑是一个可取的路向。
在《纲要》中规定学校的权利包括: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更多的基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学校和教师仍被视为被动的听命者,在课改中最弱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责任是反映情况,而不是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而且学校在实际运用这种权力时却发现传统的架构一切都还在,在没有相应的政策与资源的支持下,是很难有效发挥权力的。马云鹏、刘宇(2002)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材编写和选择的权利下放,对教材的编写质量和选择程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没有相应的教科书的选用制度,有的教科书与综合课程的目标理念不相符合,而且科学课程只有两套教科书可选用,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授权给教师和学生,将创造机会让教师变得更具创新性,在课程决策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不仅仅是回应高高在上的行政当局。实施者对于实施什么如何实施的计划,有其决定权。本来在长期的中央集权建构下,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并没有太大的空间自行设计课程,同时教师能否很快的具备课程设计的能力也是令人质疑的。如果现实中的情况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权力下放,长期以来业已存在的真正控制机制依然存在,所有的考试都还在,课程目标、教学材料的规定仍然是集权的,它们并没有受到触及,权力在冠冕堂皇的分权掩饰下仍然保持着集中。那么Beane (1997)所说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架构与自下而上的课程设计之间的矛盾”就无法得到解决,理想中的统整也无从实现。
(三)统整课程实施与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矛盾
变革是一个大的系统,可分为个人、学校和系统的层面(Miles,1998)。教师在其中独立去改变整个系统固有的文化是不可能的,统整课程的实施要有整体制度的配合和支持。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在没有相应地改变这些传统的架构和提供必要有力的支持的情况下,实施课程统整的教师会面临典范偏倾的问题(Beane,1997)。一方面想寻找更好的方法,一方面又得兼顾与尊重传统的做法。无论课程统整对于促进知识广度的贡献为何,凡采用这种做法的教师,都要分配一些时间,显示学生仍然学习了传统的各种知识技能。教师在统整课程中面对着这些矛盾。
困境1:评价的问题。教育行政当局已为学校教育制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的整体内容和顺序,评量学生成就的标准,教师的评价与学校的视导制度。系统内的教师和家长们也都相信学校教育是通往高等教育、良好生活的阶梯,传统的标准与总结性的考试是为这些服务的,评价被视为公正公平的。在这些控制机制都没有真正的被触及与改变的情况下,实施统整课程的老师面临着矛盾与困惑,因为统整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是与这些传统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不相适应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如何进行真正的统整课程呢?
困境2:整个系统的科目本位与统整课程的矛盾。不管课程统整能提出多么具有说明力的论点与论据,科目本位的方法还是受到教育精英建构的坚强网状组织的利益所保护,他们彼此的象征性关系,是建立在课程组织中科目主导性的基础之上(Beane,1997)。这种网状组织包括学科专家、大专院校的师资培育者、地方与全国性的测验与教科书的出版商。在Beane (1997)看来,目前许多制度和结构,不利于课程统整。学校的组织结构是以传统的学科为中心的,大学里的师资课程是以学科划分的。中央的课程管理是分科的,有严格的教学时间表制度,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的学校制度在统整课程实施中要重新设计思考。
困境3:教师缺乏合作的文化与统整课程的矛盾。课程统整由下而上的结构,真正的课程统整依赖于每一个教室或学校的每一个特定的教师与学生团体共同规划(Beane,1997)。因此学校的变革必须朝着一个合作的文化发展。进行协同教学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教学前的合作计划,不同的专业背景的老师一起合作规划统整课程的组织架构,进行教学设计,才可能带出实践上的效果。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协同教学很难处理,一方面复杂的排课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合作习惯,教师孤立的工作状态与合作的教师文化之间的矛盾,使实施统整课程的教师面临的境况相当复杂。
总之,统整课程的实施需要整体的配套措施和适宜生长的土壤。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行政上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缺乏教师合作的文化,采用标准化测验的评价方式,这是不利于课程统整的。
四、因应的对策(一) 政策制定者角色的变化
自上而下的课程实施政策往往忽略必要的支持实施的相关措施,特别是在教师没有参与课程设计和对使用不了解的情况下,在职培训、资料供给非常重要。政府不能仅仅视自己为政策制定者,只负责提供资源,表达项目,确认主要的价值观,而要将自己视为实施过程积极的管理者,认识到政策背后的理念与支持系统,认识到教师教学范式和习惯的改变需要校内与校外机制支持,如针对性的教师教育、系统的教学试验及预留的课程空间和教学实验空间,建立与健全各种制度,为教师能力较大的增长和学校协作文化的真正建立,创建适宜变革生存的环境。
(二)教师的参与机制
自上而下策略所要评价的是教师执行革新的程度,而非此一革新方案的问题与修正方向,采用忠实观取向。政府亟须改变观念,要建立行政吸纳与咨询制度,在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及社会人士对课程改革的意见,鼓励公开讨论方案本身的问题和执行过程,并将评价的权利转移部分给予课程实施者,从而确立中央、地方、学校与社区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否则课程革新的实施将发现不到改革方向。
实施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回馈”是极为重要的策略。许多课程实施计划,忽略回馈之设计,使用者因此缺乏回馈途径。这里所谓回馈,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课程设计者给予实施者的回馈。第二个方向是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设计者的回馈(黄政杰,1991)。建立课程实施者与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互动的回馈机制至为重要。

热点内容
历史课评语 发布:2024-11-05 16:16:22 浏览: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来 发布:2024-11-05 15:10:20 浏览:842
一年级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发布:2024-11-05 14:31:54 浏览:4
细思极恐的文言文 发布:2024-11-05 14:15:26 浏览:574
学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发布:2024-11-05 14:11:23 浏览:190
scientist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1-05 13:03:28 浏览:943
物化学习方法 发布:2024-11-05 12:20:33 浏览:544
郑的英语 发布:2024-11-05 11:29:04 浏览:504
西安杨付教育 发布:2024-11-05 11:29:02 浏览:626
教学资质挂靠 发布:2024-11-05 10:58:06 浏览: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