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

发布时间: 2020-11-18 16:20:28

A. 怎么复习一篇文言文 要分几个步骤 说清楚一点

文言文占据高考(包括普通高考与高职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如2006年广东高考题已将文言文句式单独设题考查).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呢?笔者认为大体上可分三大阶段进行:一、整体把握阶段(一)、明确要求和考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1、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标准是:(1)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3)体裁: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2、具体的考点要求:(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职高考仍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或翻译上涉及).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在脑海中是较为凌乱的,欠系统化.这时,应帮助学生依据考点牢固地树立起文言文知识树.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知识树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据知识树的走势,利用三周左右的时间由下而上地帮助学生对各考点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是较为全面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地识记和理解.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二、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往往忽略了课本.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笔者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那么你的文言文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再把文后注释温习几遍,加深记忆,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现以2006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第一题是这样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语境,可断定“谢”的意义应是“谢绝”而不是“道歉”.B项中的“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常母是跟随人往见谭敬先,所以解为“往见”.“往见”这个义项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曾学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高中课文《促织》也学过:“成妻具资诣问”.D项中的“食”常用意义是“吃”、“食物”、“给吃、喂养”等,根据上下文,应是杜环的妻子捧粥给常母吃,所以解为“给……吃”.初中课文也有“给吃、喂养”之意的例子,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如第二道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不难看出,用来作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齐桓晋文之事》《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句子.由此可见,解答课外问题是离不开课内知识的.忽视课本的复习显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课本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并注意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那么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就稳操胜券了.那么,怎样再次把课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的知识规律化呢?其途径是,在复习课文时,应该把涉及到考点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第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理性知识结合起来.由于在上一阶段已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已在学生心中形成了知识树,如果每复习一篇课文都能把其中的知识要点放在知识树中对应的位置上去,并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不断地让知识树枝繁叶茂起来.三、实战操练阶段依据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选好文言文短文进行实战操练.通过一定量的课外文段阅读和练习,巩固课内已学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在高考备考中是尤其重要的.为此,我们应注意下面的两大方面:第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特点方面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字数在四五百左右.所选文段均是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以此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在今年或者说在今后,是不是一定也考史传类的散文呢?笔者认为未必如此.史传类的散文已考了多年,师生都摸索出了一套应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短小的的段落很难表现出传记的人物性格而使命题者很难取舍,且考查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变化,易将文言文考查导向一潭死水.而古代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为了文言文阅读试题很理想的文段.它们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所以,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其它类型的散文的阅读训练.因此,我们在选取用来练习的文言文段时,应注意上述特点.第二、文段练习应注意的方面一些老师在复习时为了贪多求快,在做材料练习时,只要求学生完成文章后的练习就行了,至于文章有没有起码是大致的读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识点有没有掌握等则很少过问了.这种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笔者认为,在做材料练习时应让学生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注意巩固已学知识教师应能就阅读材料依据考纲考点设计好有关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方面的练习.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对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加以理解、巩固,对词法、句法的理解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对翻译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为纯熟;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带动学生去读懂全文,这不但为做文后的练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生扩大文言文阅读面进而更多地获取读文言文的语感提供了条件.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仅仅掌握考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是不够的.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规定的实词与虚词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另外,学生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仍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要让学生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在做材料练习时就更应注意到这一点.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要让学生能在考场快速答题,拿高分,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外,还应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因此,平时就应注意让他们体悟和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确的文言应试阅读方法为例谈谈:高考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笔者认为,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将阅读材料的内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也就是说,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第四步,定向跳读原文,排查人物行为.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第三题是对人物行为或思想方面的考查,这道题的设置在2006年的普通高考广东题中已换成了对句式方面的考查,但高职高考中仍无变化.另外,在整个备考阶段应贯彻始终地切实落实好识记古代文学常识与背诵文言文重点篇目的工作.特别是背诵文言文篇目,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学生在默写方面拿好分,还能使学生形成较良好的文言语感而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拿好分.

B. 如何上好文言文复习课

可以提供关于复习和学习的方法给你:
1、促进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储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则认为,学过的东西反正要忘,早记没用,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但由于临考前要记的内容太多了,又记不过来,感到很烦恼。
2、查漏补缺。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学习内容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欠缺。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欠缺,都及时得到了补足,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
3、最重要的一点,你可以通过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来让你学习事半功倍,这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关键的一点。前几年我的学习成绩很不好,记忆力也很差。然后下载了《尼古拉特斯拉大脑训练》,这是一套开发潜能的课程,通过课程的训练,我的内心变得非常平静,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提高了,我掌握了各种高效率使用大脑的技巧,通过调理了自己的心态,轻松自学各科知识,同时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C. 如何复习文言文

今年语文中考还是遵循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考查基础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它考的几乎都是我们以前所遇到的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知识及运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语拼音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汉字的区分,词语的运用,语法修辞的考核,以及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考查。在阅读方面,主要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文言文考查上,体现的是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段落的分析、概括,以及背诵默写。第三卷主要考查的是作文,是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能否写好一篇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以上就是今年中考语文的大体情况。 现在已经进入到总复习阶段,各个学校已经结束了新课,那么学生应该如何复习呢?我认为有一点就是要完成语文中考试卷考试的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的复习,最好的方法是同学们把已学过的一至六册书所规定的基本课文认真地读读。读指的是把里面的关键字读音读准,字要记住它的形,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写。词语要结合语境进行掌握。把握文章的内容。达到把基础知识应该考核的汉语拼音、标点、汉字、词语、语法、修辞、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全部掌握的目的。中考第二卷考的是阅读,阅读是指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即我们所说的迁移能力,我们的原则是以读现有的基本课文为例,因为基本课文是一个例文,从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都是非常规范的,特别是初中学生,要想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必须要把已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作品搞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在试卷中遇到课外阅读试题时把问题中的考点搞清楚,准确地解答试题。第三点是作文的提高,也是通过我们在阅读五至六篇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仿照作者的一些写法,我们叫做借鉴,借鉴他人的写法。有一些文章,写人的文章:《我的老师》、《背影》,写事的文章:《枣核》,有很多事的文章组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如果同学们定下心来认真读这些文章,不但能够把自己的基础知识搞扎实,也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也给我们在写作上以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们说读写结合,举一反三。 文言文一般都是考课内文章,我们首先要避免一个浮躁的心态,因为学生对已学过的文章很熟悉了,所以掉以轻心,怎么办呢?首先,要顺畅朗读基本课文,这里面,我强调几点,第一个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指的是读准生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和形似字的字音。因为文言文的读音除了有特定的要求,一般说来,要以新华字典的普通话标音为准。第二个,读好停顿,除了要读好课文中有标点处的停顿外,还要注意读好句中的停顿。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并避免因为错误停顿可能引起的歧义。其次,同学们了解,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而文言文中多单音词,有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这就要将两个单音词分开读,不要再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第三,背诵基本课文。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背诵规定的篇或段,在这里,我提醒同学们,背诵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下,第1,在朗读的同时了解文章内容。第2,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第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四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应做到以下五点。第1,能借助课本的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第2,了解一些文言文的主要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但不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概念,只要求读懂这些句式的大意就可以了。第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第4,结合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第5,能够回答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总之,文言文的考试重在于同学对课文的内容把握,所以我建议同学们要反复阅读一至六册书中规定的基本课文。 现在最好的时机是读书。每位同学都要读书,一至六册的重点篇目,可以一一再加以熟悉,及掌握好一至六册书中规定的基本课文里面的字句,作家作品。我建议同学每天用十到十五分钟读一些文章,读的时候,语文基础知识带进去,口腔运动,把每一个字读准,遇到读得准的,用字典查一下,这样记忆更清楚。在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文章是什么文体,知识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这样可以把语文基础知识扎扎实实落实。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同学在家里一定要读书。 试卷中的第二卷是阅读,阅读包括了三大问题,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拿到文章以后,第一区分所给的材料是什么,是考课内还是课外的,是考篇还是考段,题目的编排是怎样的。面对阅读试题,先看文后的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有助于正确解题。关键是按照精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认真读文章。下面我分三方面来讲阅读记叙文。通读全文时,想以下几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他什么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样的,结果如何,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明白了什么,特别要强调,记叙文的阅读一定要遵循整体感知文章的顺序,由前到后,仔细读一遍,由浅入深地想一想,第二是要掌握整体感知的规律,这个规律有两个,一个是答案的来源,考题答案的来源一般都在原文里,一个是答案的形成,从原文中摘抄关键语句。 第二种文体是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几个方面,一个是拿到一篇说明文,要整体感知全文所介绍的内容。了解说明的对象,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这篇文章说明的类型是什么,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根据事物说明文的特点,找它的特征,这篇说明文的顺序,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注意作者在介绍事物时用了哪些关键性词语体现这个事物的特点。同学们遇到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试题,感觉比较吃力,做这种题,一定要顾及上下文,多数情况是在全文找答案,如果遇到问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原则是就前不就后,就近不就远,说明文遇到的题干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说明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五种,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分总关系,要了解段间关系,要概括出各自然段段意。还要抓住各段之间前后呼应的句子或过渡衔接句子。 第三个文体的阅读,即议论文。议论文的阅读,不要着急先找论点,而要耐心通读全文,弄清楚作者究竟要议论什么问题,依据论题来找出论点。初读全文,弄清了作者究竟要议论什么问题之后,就可以认真仔细阅读,仔细阅读每一个自然段,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从文中找出论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是什么。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来讲,要先知道论点的位置,论点的位置一般都是在标题,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候要归纳总结,分析论据来理解论点。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道理论据,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我们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可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正确的最好验证。其次是了解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对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能否把握其论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主要学了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其次就要了解论证方式,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论是反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其次,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重点应体会语言的准确,严密和强调的感情色彩。比如《最后一次讲演》,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褒义词语,如光明、荣誉、宝贵的生命,无限的光荣等等,这些词都赞颂先烈,赞颂与黑暗社会做斗争的人民,同时,还选了一些贬义词,如卑劣、无耻、疯狂、屠杀等等,表示了对敌人强烈的谴责。

D. 复习用文言文怎么说

温故。
语出《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复习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了解,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

E. 高三文言文如何复习

1、明确当地高考文言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买当地回3至5年的高考语文原题,专门看文答言文部分的试题,自己认真做,然后对照标准答案,反复比照,摸清规律,总结自己做题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
3、实词意义推断要注意练习上下文的语境,虚词要注意词汇意思和语法意义。翻译题,首先要辨明句式特点,其次要明确句中重点词的用法和意思,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最后,要注意文通字顺、书写工整无误。
以上拙见,希望对你有些帮助。祝学业进步,高考顺利!

F. 文言文复习资料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写景;然后看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利于抓住关键,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考点意识。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要在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4、互参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参,化新为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未知。
B、语段试题互参。“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
C、试题之间互参。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
D、阅读之间互参。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进行文言文综合阅读时,除强化四种意识外,还应掌握临场应试技巧。
1、高考文言文语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实难度恐怕也很大。一般文言文语段理解上有障碍的字、词、句,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问题,以考查迁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字、词、句未知的用法、含义,以考查语境意识;另一种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响答题。对于这两种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对前一种,要善于激活积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善于瞻前(上文)顾后(下文),“连蒙带猜”。对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大胆一些,一跳而过。
2、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说来,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3、努力克服解题方面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只停留在就题解题的层面,思维仅仅限定在一个语段、五个题目、二十个选项中;二是机械地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解,忽视了语段和试题、试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做法是:解题时,要有意识地打开思路,充分调动一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语段与试题、试题间的互参因素,利用选项中的正确选项或思维导向来解决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给加点字注音
土砾( ) 鹤唳( ) 阙处( ) 飞漱( )
【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
2、课文填空
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
③《<论语>八则》中指 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参考答案:C
4、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
D、土人/谓之/“傍不肯”
【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一般停顿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盖”、“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词语之后,“而”字之前。B项中的停顿应在“而”之前。
参考答案:B

强化训练
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项为之强jiāng 庞然大物páng
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
C、自度其足ó 而忘持度dù
D、梵天导木塔fén 其喙有钳hu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①《三峡》中写出三峡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峡》中写出三峡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 至之市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则以钳搏之 ( )
其虫旧曾有之 ( )
为 方为秋田之害( )
二虫尽为所吞( )
项为之强( )
以 岁以大穰( )
何不试之以足( )
以丛草为林(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
D、吾用多(用处)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 )
此非楚之路也( )
③翻译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
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6、阅读《地震》,完成下列各题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①.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③.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
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
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⑤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⑥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
⑦文多角度描绘出地震时的情景。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现自然界的变化的?又是这样表现人们的反应的?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
1.D 2. A 3.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之:到……去;助词,的; 代词,它,指子方虫;助词,无意义。为:成为; 被; 因为。 以:因为;用;当作。
5.①. D ②.之:到……去;的。 ③.马即使是好马,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④.南辕北辙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 6.①.B ②.“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 C ④.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⑤.时间顺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 ⑥.骇异—失色—稍定 ⑦.主要从声音和情态两个方面来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如“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等。
写人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惊恐心理,侧面表现大地震的情形。“众骇异,不解其故。“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G. 文言文知识点怎么复习

一、文言文复习方案
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2、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3、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A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②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B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③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A.chen陈列B、zhen阵地C.zhen阵容D.zhen列阵。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
④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

B“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C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D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①利用现代汉语的组词方式推断词义。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如1994年14题中“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中“亲”可以组成“亲人”、“亲戚”、“母亲”、“亲自”等,根据上下文就可确定其意义。
②根据词法结构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推断词义。如上面所举的“亲故所知”,“亲故”是并列短语,学生不难明白“故”的含义是“故友”之意,那么“亲”与之是近义,是“亲戚”之意。1995年第13题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③利用互文、对偶、排比、对文等修辞推断词义。古人作文,讲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据“席卷”、“并吞”来推断;“八荒”可根据“天下”来推断。又如“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中的“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④凭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1993年的13题要求选择“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四个选项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身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词都不合文义。
⑤随文引申推断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考虑。如1996年12题中解释“或遂寝而不行”中的“寝”字的意义,可联想到《周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暮寝而思之”中的“寝”,但此“寝”的意义为“睡下”、“躺下”之意,但试题中的“寝”用此法解释不通,引申为“停止”就合文意了。
⑥用析句法推断词义。在文言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根据词类去推求词义。和种方法,对解释跨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如1996年17题“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动词用。再结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忠毅公逸事》)中“械”为“刑具”之意。可推知试题中的“械”应作“戴上刑具”之意。
⑦根据题意推断原因或根据。1993年第18题“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顺推法和逆推法来找答案。“奔魏”是结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条件)有哪些,可以根据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寻而帝立衡忧惧”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数绳之以法”是害怕的(“忧惧”)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听妻子的话,以至惶惶不安,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间接原因。只有这样一步步推断,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
上面谈的几种推断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要求采取其中的一种,也可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使解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3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4、正确把握文意
A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①初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选段的内容梗概。
②利用题目选项,再读文章。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第15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B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
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H. 文言文复习方法

一、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所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它是把同类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总结归纳所学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时更有针对性。

分类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学的古文篇目,将每一课中的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最后汇总。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时,就要将所学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选出来,制成“通假字表”,明确每个通假字的出处、所通字、本义、通假义。

分类整理的标准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同类文章分类时,可根据文体、年代、作者、内容等的不同进行,具体选择应因人而异,最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重点强化法

分类整理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重点强化能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因为考试必定有个重点,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也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格局。那么哪些内容才是重点呢?一般来讲,复习或记忆重点包括下列内容:①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②考试要求中提到和强调的内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⑤最近两三年内未考的内容。在复习时,师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内容的重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对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读成诵。

抓重点的方法在临考前非常有用。我经常在考试前十天将重点文言文篇目的重点内容如字词解释、警句默写、关键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直接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反复诵读,不断练习。这样做就使复习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对中下水平学生来讲,这是非常有效的复习和应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重点复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应考效果,但必须以全面复习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点内容而不理会所谓的`“非重点”内容,更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知识竞赛法

文言文学习也可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课,通过举行辩论会、朗诵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甚至改编课本剧等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习为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文言文的渠道变宽,“苦恼”减少。其中,知识竞赛法在文言文复习阶段特别实用。我经常在总复习阶段专门拿出一两节课来搞一次“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之前要通知学生,明确复习的范围、内容、深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抢答,内容最好是复习考试要掌握的,坚决不搞偏题怪题,不为竞赛而竞赛。为了渲染气氛,可邀请别的老师参加,搞一搞颁奖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可活跃复习气氛,梳理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I. 语文中考文言文如何复习

中考的文言文复习复习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 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清。
高中文言文复习:

一、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然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二、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三、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到这一步,根据以往经验,学生文言文阅读题已经能够十分有把握,读得懂做得快,一般最多错一个,大部分同学往往大获全胜了(当然,在具体做阅读题时,还有方法规律可探求,在此不再赘言)。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如此复习文言文,课上时间(利用假期和晨读的不包括在内)也就是六周—七周左右。与文言文相关的25分,就能够有所保障了。

J. 文言文要怎么复习 初中文言文复习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归纳
比如可以把词语全部分为实词和虚词
虚词无非就是之乎者也
而实词又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种,还要归纳一些常见的实词但又不在上面四类的。最好的话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分类记词语,只要词语掌握好了,翻译文言文只要注意一些语序就可以了

热点内容
英语练习题四年级 发布:2025-01-11 02:48:46 浏览:166
江西教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1-11 02:17:51 浏览:527
师德有感 发布:2025-01-11 02:03:11 浏览:366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发布:2025-01-11 00:50:22 浏览:843
教师教学日记 发布:2025-01-11 00:19:00 浏览:708
轩辕剑数学 发布:2025-01-10 23:23:31 浏览:683
国泰君安2016暑期 发布:2025-01-10 22:30:34 浏览:624
师德锤炼典型案例 发布:2025-01-10 21:48:58 浏览:6
使徒的气息有什么用 发布:2025-01-10 21:42:23 浏览:748
东营泰贝尔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2025-01-10 19:59:16 浏览: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