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学科体系
A. 大学专业 工业工程(物流管理)是什么意思谢谢
你好
工业工程这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设置有些不同。基本的学科目的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达到最有效和低成本的运作,是个兼技术和管理的专业。因此是根据工业工程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定的。
你说的工业工程(物流管理),是说这个专业就叫工业工程,但研究方向和学习重点偏向于物流,二者不冲突。
有的学校会有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工业工程师主干,方向是分支。这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将一些快速发展的行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而应运而生的。
在研究生阶段方向会更细化和深入。
如果你还不是很明白推荐一篇文章给你参考。http://hi..com/fireflavor/blog/item/4c2933bf74ab800d19d81fc7.html
B. 创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MEAMBA 创业管理学学科群 金领阶层 企业家 老板
MEA:培养知识运营的主体
MEA及其与MBA的联系与区别
MEA(),创业管理硕士。
MBA(),职业管理硕士。
(1)MEA与MBA的共同点:
两者都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都要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员企业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MEA与MBA的不同点:
Business的词义是职业, MBA词源学意义上是职业管理硕士;
Enterprise的词义是创业,MEA词源学意义上是创业管理硕士。
因此两者有本质的区别。MEA与MBA的具体区别:
①在理论背景方面:
MBA是典型的传统管理学,传统管理学的理论背景是传统经济学;MEA的理论背景是创业经济学。创业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在对象、性质、方法、结构、内容、功能、社会作用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从传统经济学到创业经济学是科学范式的转换,是经济科学发展的革命。
②在课程设置方面:
MBA主要是传统的管理学课程再加上案例分析;而MEA课程主要包括:创新管理学、创造管理学、创业管理学、创业工程学、创业经济学、企业家学、机会管理学等以创新为前提、以创业为基础、以机会管理为核心的新兴的学科系列。
③在理论内容方面:
以创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MEA,同以传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MBA,两者所具体掌握的管理规律,在前提、层次、范围、目的、人在规律中的主体地位都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比后者更有创新性、创造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
④在培养目标方面:
MBA是培养职业经理人或以职业为老板的人,而MEA是培养企业家或以老板为职业的人。
⑤在教学方法方面:
MBA主要是案例分析,核心在规范管理技能。由于MBA学员的服务对象是已有的企业,限于条件,学员在学习期间所进行的案例分析本质上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MEA主要在于实务操作,核心在创业管理技能,因此学员在学习期间就必须通过实际的创业活动来掌握相关技能。 MEA通过建设创业学理论来指导创业工程
MEA通过转移MBA的视角、扩展MBA的视野、提升MBA的层次、深化MBA的内容,来提高它的认识与实务操作功能,以指导创业工程。
MEA通过培养企业家阶层来推动创业工程
我国目前最缺的是企业家阶层,并不是白领阶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是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这产生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是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方向的偏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偏见有合理的因素,但由此产生了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混为一谈的另一种偏见。实际上,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当今时代经济体制发展的根本方向。相应地,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创业型企业家,即以老板为职业的人。它同职业经理人相比,层次更高,同时也必然拥有股权,这种股权的拥有不是以企业家的实物投人为依据,而是以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和机会成本为依据。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区别,类似首席执行官和总经理的区别。开设的与企业家相关的课程,基本上是把企业家定为职业经理人或总经理一类,不利于真正的企业家阶层的培养与形成。
MEA通过建立创业型组织来规范创业工程
创业及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大量中小企业,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来的人和企业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形成的公平竞争的法律道德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企业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保持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在二次创业时期,创业型组织是比学习型组织更高级、更有生命力的企业组织模式。
MEA通过指导、推动、规范创业工程,促进就业工程
创业——创造事业,既包含了创造企业,也包含了创造职业。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急剧转换,原有的“铁饭碗”观念已经被打破,大量的下岗员工、每年数百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解放出来的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面临着就业的重大选择:一是到别人的企业打工,二是自己创办企业。前者渠道有限,后者潜力无穷。MEA通过指导、规范和推动创业实践的发展,促使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规范创业前提下的普及创业,才能使各种资源得到直接的优化组合,实现高就业、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MEA通过指导、推动、规范创业工程,促进就业工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
怎样开设MEA课程
建设创业学学科群
创业学学科群,上面提到的七门课是主干。由于是科学范式的转换,由这主干来整合传统管理学,可以衍生创业学的各分支学科:一级的如创业知识运筹学、创业资本运筹学、创业资产运筹学、创业产品运筹学;二级的如创业战略管理学、创业组织行为学、创业名牌管理学,从而使创业管理学的科学殿堂更加丰富多彩。这是管理学发展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先试点,后推广
由于公办院校体制僵化,民办院校体制灵活,可以先在若干民办院校开展MEA这一全新课程的试点教育,待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后,其学位再争得教育部承认,然后再在公办院校及其他民办院校推广。
MEA由于适合社会更新潮、更深层、更广泛的需要,将势必成为社会最热门的学科,并逐步风行全球;而MEA教育也势必成为教育产业新的亮点。
知识运营学与创业管理学是创业工程的理论指导。
C. 项目管理属于什么学科
呵呵,这个俺可以回答,管理学本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在以前是工学的一个二版级学科,后权来才把管理学提高到一级学科。项目管理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个方向,一般学校不会设置项目管理专业的,只有研究生才有这个方向。所以说,是管理学!
D. 体育管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体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体育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管理科学与体育科学交叉、综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1.学科构建的交叉性
体育管理学是用管理科学的知识来观察和解决体育领域的问题,是部门管理学,表现为管理科学与体育科学的交叉。但仅仅探讨到这一层次,似乎还略显肤浅,还应该从认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两个方面对交叉性作进一步探讨。
就认识体系的交又性而言,除系统哲学的影响外,体育科学体系中各个层次的众多科学理论,是构筑体育管理学认识体系的主要基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有独特的、不同于其它领域的特点。对体育领域问题的探讨,必须从体育领域特有的视角出发,抛弃和背离了这一基本点,就不能发现体育活动的本质规律。一个对体育实践一窍不通的管理者,哪怕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也难以在体育领域取得成功。我们更无法想象以企业管理的认识来看待体育训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但在坚持体育科学主导地位的同时,管理科学显然也对体育管理学认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补充。管理科学为体育工作者提供了观察认识和解决体育领域问题的另一条途径,改变着人们对体育现象的传统看法,丰富了体育管理工作者的认识体系。因此,体育管理学的认识体系,表现为以体育科学认识体系为主导的,体育科学认识体系与管理科学认识体系的有机交叉。
就方法体系的交叉性来看,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不同层次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构成了体育管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学基础。离开了管理科学丰富的、已被实践证明了有效的方法体系,体育管理学就无法取得进展。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人类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体育实践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对场地器材、运动训练的管理等,是主要对工业和企业进行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所不具备的。它们同样是现代体育管理学的方法体系来源之一。因此,在方法体系上,体育管理学则表现为以管理科学方法体系为主导的,管理科学方法体系与体育科学方法体系的有机融合。
体育管理学构建于体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机交叉与融合之上。这种构建,绝不是将管理学的知识全盘移植到体育中来,也不是体育知识与管理学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从两者所提供的丰富认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中合理挑选、科学加工后的有层次的构建。
2.学科基础的综合性
虽然体育管理是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但仅用社会科学的知识来解决体育管理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鉴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系统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只有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揭示和反映出体育现象的复杂规律,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对体育场馆、器材的管理,追求的是如何利用最少资源取得最优效果的过程,显然要借助于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对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控制,则应该以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而对运动员运动智能的训练管理,又应该参考思维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最新进展;体育管理的目标是整体效果,追求“1+1>2”的整体观,而这显然又是系统科学的研究范畴。因此,体育管理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心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基础表现为更广阔范围上的综合性。
3.学科属性的软科学性
软科学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复杂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为经济、社会及科学的协调发展提供满意的决策方案的新兴学科。体育管理学以多门学科作为学科基础,研究的是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运行和演化规律,价值取向是为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方案。从这层意义而言,它从属于软科学的范畴是明显的。但必须注意的是,软科学并不等于体育管理学只运用定性的“软方法”研究“软系统”问题,软科学要有硬功夫。体育管理学既研究如何协调人们在共同体育实践中的关系,以便创造和谐的管理气氛和发挥集体力量的问题,即探讨体育“软系统”的规律,同时也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物和财,以取得最大效果和效率的问题,即探讨体育“硬系统”的规律。对体育“软系统”的管理,追求的是“满意”的管理效果,采用的方法以软系统研究方法为主,如对体育课的教学过程管理、对运动训练过程监控等问题上,人们没有最优结果的判别标准,从而也就无法得到最优结果,管理过程是一种追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满意”的过程。而对体育“硬系统”的管理,如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体育资金的管理、体育产业的管理等等,追求的则是最优的管理效果,采用的方法也以精确的、严密的、规范的和逻辑的定量科学方法为主。
体育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体育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有:体育管理的历史发展:体育管理的对象;体育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体育管理的职能;体育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体育管理的类型,有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管理、社会体育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等;体育管理的本质及其理论、实践意义;体育管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E. 哪个学科体系中包括营销管理学
公共关系学学科体系包括营销管理学。
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的交换关系,而对设计项目的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 即对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性质进行有效的调解。在营销管理实践中,企业通常需要预先设定一个预期的市场需求水平,然而,实际的市场需求水平可能与预期的市场需求水平并不一致。这就需要企业营销管理者针对不同的需求情况,采取不同的营销管理对策,进而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但是营销管理到底是管什么,还是回到市场营销的本质上来。每个人、每个企业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都有需要,并愿意付出一定的报酬来满足部分需要,于是这部分需要就形成了需求。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满足需求,有自行生产、有乞讨、有抢夺、有交换等。市场营销的出发点是通过交换满足需求。也就是说,市场营销是企业通过交换,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企业提供的产品能满足别人的需求,双方愿意交换,如此而已。所以需求是营销的基础,交换是满足需求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营销管理就是需求管理。
F. 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啊
信息管理学
1.3.1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别,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可见,一个学科能否独立存在,要看它是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因此考察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便是考察该学科的独立性,而不论该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完善、研究方法是否完备。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的独立性是学科成立的必要条件。
信息管理学是以信息资源及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种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2.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独立性
如果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完全一样,则它们同属一个学科;若前者包容后者,则前者为源学科,后者为子学科;若对象交叉,则为交叉学科 ;若两者对象完全不同,则为两个独立学科。
信息管理学因为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所以是独立的学科。那么它是哪些学科的子学科、交叉学科呢?由表1-1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子学科,管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方法均适用于它;同时又是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部分原理、方法适用于它。
表1-1 信息管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序号
学科名称
研究对象
与信息管理学的关系
1
管理学
一切管理活动
源学科
2
信息学
信息和信息活动
交叉学科
3
信息传播学
信息传播活动的实践
交叉学科
4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活动的实践
交叉学科
5
信息产业学
信息产业及其管理等
交叉学科
1.3.2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学科有了独立的研究对象,则具备了成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学科成立的充分条件是形成了独立的、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概括:
1.层次结构
信息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
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国民经济信息化管理,国家信息化战略管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全球信息化战略管理等。
(2)中观层次
主要研究信息产业管理,地区性信息管理,行业信息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
(3)微观层次
主要研究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企业的运作与管理,非信息企业的信息管理等。
2.内容结构
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科学地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信息学等学科是交叉学科,同时又是管理学的子学科,并且,作为独立的学科,它的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于应用研究。因此,我们将信息管理学的内容结构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与此对应,将信息管理学分为理论信息管理学和应用信息管理学。
(1)理论信息管理学
理论信息管理学研究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下列理论构成:
①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的定义、特征、分类、范畴、基本功能等;信息管理的原则、方法、体系结构;信息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信息管理的形成和发展等。
②信息科学理论: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科学,是信息管理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科学之一。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是信息的本质、信息的度量、信息的运动规律、利用信息进行控制和优化的原理等,其主要支柱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
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前导,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交换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通信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地解决信息的获取、度量、变换、存储、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信息论有狭义、一般与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香农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度量、信道容量和编码等问题;一般信息论即通信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输的一般理论,包括信号与噪声理论、信号过滤与检测、调制解调、信息处理等问题;广义信息论即信息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通信科学、心理学、语言学、遗传工程、决策科学等与信息有关的一切领域。但通常所说的信息论主要是指香农信息论。
系统论,是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 V. Bertalanffy)。系统论的主要思想是: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的并具有一定整体功能和整体目的的诸要素所组成的整体。在内部,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对外部,这些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与环境相互联系,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目的。要素——结构——系统——功能——环境构成了系统五位一体的关系。系统具有的一般特征是整体性、联系性、层次性、目的性和动态性。
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维纳。它的基本原理是:控制是指事物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事物之间构成控制关系,其间必然存在一个或几个主动施加作用的事物,称为主控事物或控制者;同时也存在一个或多个被作用的事物,称为被控事物或控制对象。一般说来,控制者具有一定的控制目标,控制者正是通过不断对控制对象施加作用和影响来逐步达到这一目标。控制者对被控对象施加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也是被控对象馈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反馈。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正因为有了反馈,才使得实现控制目标的行为不会偏离通往目标的道路。信息是控制的基础,控制则是要从有关信息中寻找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③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信息管理学是它的子学科,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均适用于信息管理学。管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下列8个方面。
系统原理,是指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充分协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它们的最佳功能,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的优化。
整分合原理,是指开展管理活动时首先要把管理对象置于环境之中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把握管理的对象、功能和目标;然后再将这个整体科学地分解为各个局部,实施合理分工,明确各个局部的功能;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和有效综合,以实现总的目标。
反馈原理,是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注重管理对象对控制系统输出信息的响应,要及时地根据这些响应来调整控制方向,从而保持对象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目标的一致性。
封闭原理,是反馈原理的展开。指开展管理活动时既要注重执行过程,也要注重监督和反馈过程,要根据检验和评估的结果不断调整管理决策,从而实现决策的形成、落实、结果评估以及新决策的产生的封闭式管理。
能级原理,是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按照不同的能级来建立管理的层次和秩序,建立各种规范和标准,对不同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并实行动态的调整,从而保证管理活动有序而且有效地进行。
弹性原理,是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考虑到人和事物本身的可塑性和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可变性,进而把握一定原则下或一定范围内的可调节性,以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
动力原理,是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正确认识、掌握种种动力源和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动力机制,以正确地激发动力,使管理活动持续而且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效益原理,是指开展管理活动时要讲求实效,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上述原理是彼此联系、互为制约的,是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2)应用信息管理学
应用信息管理学研究信息管理学的应用理论。主要由下列内容构成:
①企业信息管理
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配合企业的人、财、物,实现企业的目标。
②政府信息管理
主要研究政府机关部门的信息管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等。
③信息生产管理
主要研究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信息的采集、鉴别、筛选、整序、激活、存储、传播的机制和方法。
④信息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维护,组织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系统管理与组织竞争战略的关系等。
⑤信息产业管理
主要研究信息产业的产业发展和管理模式、产业政策、产业立法、传统产业信息化,以及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等产业经济问题和产业管理的关系问题等。
1.3.3信息管理学的理论流派
信息管理理论的形成开始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初萌芽出现于工商管理领域和政府部门,他们以信息资源管理思想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信息系统学派”和“记录管理学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资源管理理论逐渐传入欧洲,并直接或间接地传向世界各国。在欧洲,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引起了文献情报领域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在信息资源理论的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导入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思想,并将信息资源管理简称为“信息管理”。90年代,我国文献情报领域的学者们更多地吸收了欧洲学者的信息管理思想,形成了“信息管理学派”。
1.信息系统学派
是欧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顿、马钱德(D. A. Marchand)等,是三大流派最系统、最成熟的理论学派。其特点如下:
(1)注重信息的资源特性和财产特性,注重对信息资源进行成本管理,注重投入和产出分析。
(2)注重信息系统理论与管理理论的结合,一般以管理理论为纲,信息系统为内核。
(3)注重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强调从信息资源中赢得竞争优势和识别获利的机会。
(4)注重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质,注重CIO(信息主管)及其职责研究,注重决策分析。
(5)注重案例研究,注重集体研究,各种理论学说多为合作研究成果,而且合作者多由教学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的两部分研究人员组成。
(6)其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工商管理领域的管理者、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师生及一般信息管理者。但是,该学派未包容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等学科的内容,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2.记录管理学派
它的代表人物是瑞克斯(B. R. Ricks)、高(K. F. Gow)、库克(Michael Cook)。其主要特点如下:
(1)将信息资源等同于记录,认为记录是一个组织的主要资源和财产,高效率的记录管理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2)注重记录的生命周期——记录的创造、采集、储存、检索、分配、利用和维护等,这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管理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记录管理理论的内在依据。
(3)注重多种媒体的集成管理,它所定的“记录”已超越了文书记录的范围而演变为类似我国学者的“文献信息”概念,其目的是在记录的基点上实现文献信息类学科的集成。
(4)没有上升到战略管理层次,依其理论内容而言,记录信息管理似乎介于经验学科和理论学科之间。
(5)也未能真正统一文献信息管理,它所讨论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信函、文件、报告、表格、缩微品等,其实质是一种扩大化的档案和文书管理。
(6)虽然也应用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但只是一个框架,所装的内容仍是记录管理内容。
记录管理理论是与办公室文件处理有关的一种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在欧美各国流传甚广,影响较大。
3.信息管理学派
它是三大派流派中内部分歧最大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马丁、克罗宁、达文波特、斯特洛特曼和我国的学者。
(1)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
威廉·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最接近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其理论主要涉及:信息管理的内涵、意义、要素、原则、认知、制约因素、实施和过程等。
(2)克罗宁和达文波特的信息管理理论
该理论致力于不同信息学科理论的统一,试图从直觉入手,运用模型、隐喻及相关分析方法剖析信息管理的深刻内涵,并使之上升到一般理论层次。他们将信息管理归纳为三种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和分类模型。隐喻模型是用特征事物描述目标事物的方法,常见的隐喻包括资源、资产、财产、商品等;转喻模型是以部分代表整体的方法,常用的转喻包括肖像、关键词、文摘、概要、屏幕菜单等;分类模型是基于共同的明显的因素来约束分离的实体,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等级分类、综合分类、语义网、图形理论、结群分类等。克罗宁和达文波特的模型与隐喻方法是从已有概念所蕴涵的丰富语义内容来推知、建立理论模型的方法,这是一种需要想象和创新的方法。
(3)我国的信息管理理论
①卢泰宏的三维结构理论
如图1-2所示,该理论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3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这三种模式分别是:
对应于信息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新的利用方式;对应于信息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式是信息商品、信息商品市场、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对应于信息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
②胡昌平的信息管理理论
他在1995年出版的《信息管理科学导论》一书中,以社会信息为基点构建了宏观的信息管理科学体系。该理论以“用户与服务”为中心,以社会信息流的有序运行为纲,以社会信息流的控制与产业化问题为重点,以统一科技信息与经济信息形成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机制为主导思想。其实质是科技信息管理理论的推演与扩展。
1.3.4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信息管理学研究方法,从广义上讲,是信息管理活动中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法的总和。对信息管理学方法的研究有利于经验方法上升为科学方法,感性方法转化为理性方法;有利于一般方法的专门化、专门方法的精细化,为信息管理方法体系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利于针对具体研究目标和研究环境确定适用性方法;有利用具体研究情况和特定方法的有效配合与特定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有效调控。
信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很多,按一般到具体的方式分类有: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一切理论最高层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管理学最高层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理论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研究信息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突出体现在对信息概念和性质的认识上。
例如,维纳在对信息下定义时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克劳斯在《从哲学看控制论》一书中,认为信息不同于物质,它是物质的普遍属性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同时又不影响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它所表现的主要是物质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
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范畴的问题,是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来探讨信息属性的方法。
2.一般科学方法
(1)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中。这些方法主要有:专家系统方法、系统模型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可行性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评价法、系统决策量化方法等。
(2)运筹学方法
运筹学是在实行管理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从而作出决策的一门应用科学。运筹学方法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有:运筹学线性规划法用于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动态规划法用于计算机检索、网络建设等。
(3)数学和统计方法
数学和统计方法常用于信息的度量,信息度量是指从量的关系上来精确地描述信息。信息量是客观存在的,对信息量的研究与把握,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信息科学的成熟与发展。香农在其信息度量里引用了概率理论,创造性地将信息量度量与不确定性的消除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了信息度量理论发生质的飞跃。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在信息管理中的典型应用还有:利用数学模型对信息服务环境中用户与信息记录的交互作用建立一种信息度量方法;建立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经济规模度量;知识经济度量等。
(4)技术实验方法
信息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信息组织与检索技术领域,几乎每一项新理论或新技术的产生都要从技术实验开始。例如,文本词句检索、超文本检索、网络化的Web信息检索、借助叙词表的文本检索等均是从技术实验开始的。
3.专门研究方法
信息管理学不仅采用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还有本学科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信息定性研究法和信息定量研究法等。
(1)信息定性研究法
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研究客体看作是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研究客体运动过程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特点是用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不考虑客体的具体结构和运动状态,而将客体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即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反馈过程。
(2)信息定量研究法
信息定量研究法主要是对信息现象、过程、规律等进行定量的研究,以建立一套具有“量”的规定性的科学概念和计量化的途径与方法。目前该方法不仅应用于文献信息交流规律的定量研究,而且应用于情报检索理论、情报系统设计、信息服务效果定量评价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调查研究等领域。
G. 什么是现代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基本内容 管理科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行为科学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费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后来,行为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一些新的理论分支。 现代管理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其理论基础,应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编辑本段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科学在广泛应用过程中,同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了种种管理学分支。例如:管理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军事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卫生管理学、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
H. 信息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信息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的科学。社会信息管理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对其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
1.1.1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
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两大方面。
1.1.1.1信息资源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把信息资源等同于知识、资料和消息,即只是指信息本身的集合,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人员的有机集合,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利用等整个信息劳动过程,其包括三要素,即信息劳动的对象——信息(数据),信息劳动的工具——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劳动者——信息专业人员,如信息生产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所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正是由信息人员运用专门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种原始数据进行搜集选择、加工处理和分析研究,形成信息产品,然后传递给需要者使用。上述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具有统一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系统。
1.1.1.2信息活动
与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搜集、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递、利用以及系统开发、技术更新、运行维护、管理决策等信息行为有关的全部社会活动统称为信息活动。换言之,信息活动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随着信息活动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日益显著,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兴产业——信息产业。
一般说来,相对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难度更大。以静态角度,信息资源管理关心的是信息资源被开发利用的程度,即信息活动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表现形式;以动态角度,信息活动管理更关注个人、组织及社会与信息资源相互作用的方式,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如信息资源对决策分析的支持作用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
1.1.2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信息管理学是以人类社会的信息管理行为(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活动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的新兴学科。
从管理层次看,信息管理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是指狭义信息管理,即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组织,形成信息产品,并引向预定的目标。这一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
中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是指广义信息管理,即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技术、人员、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集成、控制,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这一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就是在狭义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管理等内容。
宏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则是在广义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再增加信息产业管理和信息人文管理。它是指对社会信息事业及其人文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协调、指导,以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根据信息管理三个层次,把信息管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归纳为四个组成部分:
(1)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信息行为理论和信息交流理论、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信息管理的研究进展、信息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等。
(2)信息产品管理。主要研究微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信息产品的开发——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利用等内容。
(3)信息系统管理。属于中观层次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技术投资评估,信息系统管理的发展与组织竞争战略的关系等。
(4)信息产业管理。主要研究宏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信息产业的结构和测度,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与管理模式,信息产业政策和信息立法问题,社会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战略等。
1.1.3信息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结构
信息管理学学科体系从“面向过程”、“面向对象”和“面向职能”三个方面构建,如图1.1所示。
“面向过程”主要涉及信息管理的生命周期过程,包括信息的需求与搜集、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信息的利用与反馈等。
“面向对象”涉及信息管理的对象,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社区、个人信息管理等。
“面向职能”涉及信息管理的六大领域,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平台管理、信息人文管理等。
I. 体育管理学属于什么学科类论文
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
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组织的协调,以达到预定体育目标的学科。由于管理体系主要由管理者、被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方面构成,因此其研究对象包括管理者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和财、物、时间、信息,以及管理形式和方法等。内容包括:
1、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2、体育管理的发展历史;
3、体育管理体制;
4、体育管理的职能;
5、体育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6、各类体育的管理形式和方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领域分类法,即学校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大众体育管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实验、比较、分析及个案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