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标准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在世纪教育的浪潮中酝酿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提炼和创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靠近,而这也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和在新的课改要求下,谈谈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标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而这些要求要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转变教学策略,优化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需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和“学”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在做中学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适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和模拟表演等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基础上搭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创设出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能引出新旧知识的碰撞,能唤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能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现今教育者对于新型课堂,特别是合作交流式学习课堂的探索越来越重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绩的探究和尝试。例如,我所在地区所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等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性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的导向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而要体现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来体现。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善教法学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结果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进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式也要求多样化,例如,利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常模评价方式相结合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尊重客观实际,注意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做出评价,这也将从侧面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鉴于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差异性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必然会呈现出来的特征,而合理地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知识需求,实现自身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培优补差”,它是弥补现今教育体制的不足、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扩充知识接纳能力强的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以提升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改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着,而相伴课改进行的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印。这一切的尝试和体验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可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台阶。
㈡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数学学科教学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2)小学数学学科标准扩展阅读:
数学素养特点
1、 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2、 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函数)关系,在微观(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全空间)考虑;
3、 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出价格是商品的对偶,效益是公司的泛涵等等。
㈢ 中小学学科分类
在小学低年级,提供来道源德和生活,语言,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艺术)课程;在小学,高中和道德,社会,语言,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艺术)等中高级课程。
初中是综合性课程的综合,包括思想与道德,语言,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和综合练习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性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提供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言,美术和美术课中,应加强写作教学。
(3)小学数学学科标准扩展阅读;
设置中小学学科的相关要求:
一、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思想素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
㈣ 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学科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2)热爱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
(3)热爱学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热爱所教学科。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2)教育基本理论。
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科学素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数学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数学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
(4)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小学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5)信息素养。
(6)实践素养。
㈤ 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包括哪些
1、抽象能来力: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源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
2、逻辑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大范围内成立的命题推断小范围内命题也成立,只能用来验证知识,不能用来发现新的知识。而归纳推理是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推理,其结果是或然成立的,用于发现知识。
3、数学模型: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5)小学数学学科标准扩展阅读:
数学素养特点:
1、 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2、 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函数)关系,在微观(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全空间)考虑;
3、 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出价格是商品的对偶,效益是公司的泛涵等等。
㈥ 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居低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 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学目标模糊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课堂结构不合理、 训练 琐碎机械 化,使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当前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切实加强 以上各方面的改进 。正如《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针对 小学 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参照,我们 从 教学观念、数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结构、基本训练等, 探索适应小学学生学习的活动式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随着对新教育理念的不断学习和对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使用, 我们认为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是用好新教材的迫切要求。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 们 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下面就 小学 数学新课改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方法 谈谈自己的几点感触。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lO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l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㈦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措施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钻研和深入挖掘数学教材资源是用好新教材的基础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有无从下手之感。老师们不去钻研教材就根本不知道我们数学书上的主题图有什么作用,试一试、练一练的几道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一节课下来自己都没底,也不知道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数学老师要抓好学生的“双基”,就要抓好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纠、导”。在课堂教学、安排练习、选题编题时,始终把握课标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而且要从一年级抓起,因此一年级的老师特别要尽心尽职,要注意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记得我有一次听过特级教师的一个讲座,他说他每年都会带一年级的一个班,而且要一年级的数学老师都跟着他听一个月的课,看他是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如何上好一年级的课。一年级习惯养好了,到了高年级就逐显事半功倍的成效了。 (1)加强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训练
学生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其次是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和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字迹清楚,格式正确完整。
要求学生书写规范首先我们数学老师平时的板书要规范。比如脱式计算、解方程等我们老师要讲清要点要写规范,比如作图要用工具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5)、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是体现在对问题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不然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㈧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科要求
学三年级数学学科要求数学学科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贴近生活的数学应该动手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㈨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关键词
自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线老师的教育理念已逐步更新,课堂上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近年来,对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也纷纷进行探究,何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它是怎样界定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它里面的几大要素与我们的课程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尝试着探究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它的支撑点在哪里?这种探究对于课堂教学有何价值?如果这种探究有用,这将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一、对核心素养的初步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由此看来,数学核心素养的涵义十分明确,其外延很广泛。其实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只不过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总结或思考其中的关联,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运用到这些素质来评价老师的一节课是否有效,我们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否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紧密相连的。
(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据以上新课标提出的十个核心要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它既是数学知识、能力的结合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