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普站
A. 化学科普小文章
科普小文章(一)人的声音
你是否想过自己可能有两种声音?什么,两种声音?是的,两种声音。再仔细想想一些细节,比如当你在听自己的录音时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变”了,当你用话筒说话时,你也会发现有“两种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应该是这样的:我们说话时,别人所听到的你的声音是经过空气振动传播的,而我们自己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有经过空气传播和经过颅骨振动传播(以空气传播为主),两者的频率不相同导致了音调的不同(至于频率不同会不会导致波形不同,以至于影响音色,这点我不太清楚,有必要讨论一下)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吸入氦气然后会发现音调变高了, 因为声音在氦气中传播速度远大于空气,约为3倍,所以会造成你的音调变高。据此我们也可以推测,自己的录音中的声音比自己所听到的声音略低沉,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气体。
而录音机很忠实地把你的声音录下来,并让你知道了自己的声音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而有些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无耻的话,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表示,他对自己录音听的太少了,以至于他根本不知道别人听到这种声音时会是多么的憎恶。当然,还有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中,他也不会知道别人已经实在受不了了。
B. 求关于化学的科普知识的文章
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
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
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因此,我们看到睛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就带上了绚丽的
色彩。 俗话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是说,早晨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滴已经很多,预示天气将要转雨。如果出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阳光才能透射过来形成晚霞,因此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死 海 不 死
在亚洲西部,离地中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内陆湖,叫做死海,死海里没有一条鱼,它的名字由此而来。为什么没有鱼呢?因为死海的水太咸了,每百千克海水中含盐二十千克以上。死海海水的密度太大了,比人体的密度大得多(人体的密度在1000kg/m3左右),所以人的身体只要有一半多浸没在水面之下,所受到的浮力就等于人受到的重力。人在死海里游泳时,可以躺在水面上看报纸,要想沉入水中可就要费好大的气力,潜入水中还会被海水托出水面。 死海的海水中矿物质很丰富,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和湿疹。是世界上著名的游泳风景点和疗养地之一。
人靠什么走路
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 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现在,请你回答,后脚蹬了一下地。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那是人体给了地面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地面也给了人体一个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把人体向前推了一下。 脚蹬地面,这是作用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向前的力,这是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表现为摩擦力。在一般情况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好相等,因此,我们走路并不觉得困难。可是,人在冰面上走,冰面过于光滑,给人的摩擦力要小得多。这样,如果你仍然像在地面上走路那样使劲,向后蹬的力与摩擦力不平衡,后脚要向后滑,人就会跌跤。
为什么拉车比推车省力?
手推车,使用方便,既可以推又可以拉。推和拉的用力方向跟水平线的夹角一样,是推车省力还是拉车省力?省力不省力,主要看车轮受到的阻力有多大。因为克服了阻力,车子才能前进。在地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车轮对地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阻力大就费劲。反过来,压力小,阻力小,省力。推车的时候,用力的方向指向斜下方,它产生两个效果:一个分力向前,用来克服阻力,使车匀速前进;另一个分力竖真向下,加大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加大。拉车的时候,用力的方向指向斜上方,也产生两个分力;一个向前用来克服阻力;另一个竖直向上,减小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减小。因此,拉车的时候,需要克服的阻力小,也就省力一些。
挑重担的人走路为什么像小跑步
人在步行的时候,是左右脚交替着向前的,如果说得正确些,人的步行可以认为是一个接替一个跌倒动作。人在站立不动的时候,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总是在两脚形成的面积里,这叫做处于站立时的平衡状态。人在起步向前的时候,总是身体先向前倾,使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越出底面,形成向前倾跌的趋势,接着立刻把后脚跨向前来维持新的平衡。所以我们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是作一次一次的向前倾跌。这种倾跌趋势,跟人体的重量和跨出步子的大小是有关的。向前倾跌的趋势越厉害,迈出的那只脚,在着地时与地面冲击得越重,这样不但人要感到吃力,步子也不容易跨稳。挑着重担走路,等于人体的重量突然增加了许多,向前移步时的倾跌趋势就很厉害。缩小跨出的步子,可以适当减小这种倾倒趋势;迅速迈出后脚,可以防止真的跌倒。因此挑重担的人,走路的步子总是又小又急,这就成了小跑步了。还有,挑重担时步子短促,可以使速度均匀,这样担子也可以匀速地跟着人向前移动。如果步子又大又慢,担子就产生摆而不好挑了。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有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一个空着,一个灌满了水,同时从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个瓶子容易破?一般说重的瓶子容易破。可是,当瓶子灌满水后,瓶子里的水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能减少瓶子的形变,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了。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于形变引起的。空瓶子落地,地对瓶子产生一个压力,瓶子从外向里形变,终于破裂。瓶子装满水,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从而减少了形变,使得瓶子不易破裂。瓶子里装满水,再拧紧瓶盖,就更不容易摔破了。
我们吸汽水是"吸"上来的吗?
我们用吸管吸汽水,总以为是嘴把汽水吸上来的。其实不是,用嘴吸,只吸走了吸管中的空气,至于汽水嘛,那是大气把它压到嘴里去的。原来,吸管中的空气被吸走后,管里面的汽水受到空气的压强变小,而瓶子里(吸管外)的汽水受到的压强是大气压强,这两个压强是不相等的,大气压强较大,就会把汽水压到嘴里去了。如果汽水瓶口盖一个塞紧了的软木塞,木塞中插着一根玻璃管,那末,你从玻璃管里吸汽水,至多能吸上一两口,就再也吸不到瓶里的汽水了。这个道理也简单,因为瓶外的大气无法进入汽水瓶,大气也就无法把汽水压到嘴里去了。不拔掉瓶塞,还能喝到汽水吗?虽然吸不上来,但能不能吹上来?对着玻璃管向瓶子里吹气是个办法。吹气,增加瓶内的气体,增加了瓶内气体的压强。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大以后,就会把汽水从玻璃管里压出来,这时,只要嘴不离开玻璃管,就能喝到汽水。往瓶里吹气越多,压强增加得越多,就可以顺利地喝到汽水。喝掉一些汽水以后,瓶内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降低,就喝不到汽水了。再吹气,又能继续喝到汽水。
什么是蓄能电站?
抽水蓄能电站不同于一般的水力发电站。一般的水力发电站是只安装发电机,将高水位的水一次使用后弃之东流。抽水蓄能电站安装有抽水—发电两用机组,又有抽水,又能发电。在白天和前半夜,水库放水,高水位的水通过两用机组,此时两用机组作为发电机,将高水位的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向电网输送。解决用电高峰时电力不足;到后半夜,电网处于用电低谷,电网中不能储存电能,这时将两用机组作为抽水机(两用机组可作反向旋转),利用电网中多余的电能,将低水位的水抽向高水位,并注入高水位的水库中,这样,在用电低谷时把电网中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水的机械能储存在水库中。到用电高峰,水库放水,又将水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向电网输送。水库中的水多次使用,与两机组一起,完成能量的多次转化。高水位水库储存了大量低水位的水,相当于储存电网中多余的电能,解决了电能不能储存的问题。由于用电高峰和低谷的电价不同,高峰电价高,低谷电价低,这样使抽水蓄电站的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了。
纳米走近我们生活
1. 纳米是什么随着科学家的一次次努力,"纳米"这个几年前对我们十分生疏的字眼,眼下却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2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9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一场"纳米战";在0.10至100纳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和特性。2. 中国人贡献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居于国际科技前沿。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成一堆纳米晶体。同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金刚石纳米粉,被国际刊物誉为:"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制成多刚石。"1999年,北京大学教授薛增泉领导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将单壁纳米管组装竖立在金属表面,并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最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中科院成会明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合成出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储氢纳米碳管研究"领域最令人信服的结果。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解思深领导的研究组研制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直径0.5纳米,已十分接近碳纳米管的理论极限值0.4纳米。这个研究小组,还成功地合成出世界上最长的纳米碳管,创造了"3毫米的世界之最"在主题为"纳米"的争夺战中,中国人频频露脸,尤其在碳纳米管合成以及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中国实力不容小觑。3. 纳米走近我们的衣、食、住、行科学界的努力,使"纳米"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词语,它走出实验室,渗透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居室环境日益讲究环保。传统的涂料耐洗刷性差,时间不长,墙壁就会变得斑驳陆离。现在有了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机挥发物极低,无毒无害无异味,有效解决了建筑密封性增强所带来的有害气体不能尽快排出的问题。
人体长期受电磁波、紫外线照射,会导致各种发病率增多或影响正常发育。现在,加入纳米技术的高效防辐射服装--高科技电脑工作装和孕妇装问世了。科技人员将纳米大小的抗辐射物质掺入到纤维中,制成了可阻隔95%以上紫外线或电磁波辐射的"纳米服装",而且不挥发、不溶水,持久保持防辐射能力。同样,化纤布料制成的衣服因摩擦易产生静电,在生产时加入少量的金属纳米微粒,就可以摆脱烦人的静电现象。白色污染也遭遇到"纳米"的有力挑战。科学家将可降解的淀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过特殊研制的设备粉碎至"纳米级"后,进行物理结合。用这种新型原料,可生产出100%降解的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各种包装袋等类似产品。农用地膜经4至5年的大量实验表明:70到90天内,淀粉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塑料则变成对土壤和空气无害的小颗粒,并在17个月内同样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专家评价说,这是彻底解决白色污染的实质性突破。从电视广播、书刊报章、互联网络,我们一点点认识了"纳米","纳米"也悄悄改变着我们。
人能耐受多高的温度
英国有两位物理学曾做过以下试验:他们钻进了烤面包的炉子,而这时炉内干燥空气的温度竟达160℃,两人却安全地在炉内呆了几个小时。这可不是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么,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两位科学家在炉内站在垫板上,不直接接触炉底,也不碰炉壁,实际上他们处在干燥的空气之中,在干燥的空气里,人能用出汗的办法调节体温,汗水蒸发时,从紧贴人体的那层空气吸热,人体周围这层空气的温度就降低了。因此,人就能在温度比较高的环境中生活。同样是盛夏酷暑,我们往往会有这种感觉,空气干燥,即使气温高,也觉"热得爽快";而空气潮湿的话,由于蒸发比较困难,就感到又闷又热,十分难受了。
室内温、湿度多少为佳
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体自身的调节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环境专家把从体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定为11℃,对"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定为32℃。而空气相对湿度上限不宜超过80%,下限值不宜低于30%。 环境专家通过大量群体实验后提出最适宜于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18~25℃,湿度30% ~80%;夏天温度23~28℃,湿度30~60%(风速在0.1米/秒~0.7米/秒)。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在装有空调的居室内,室温为19~24℃,湿度为40~50%时最为舒适。脑力劳动者,最合适的室温为18℃,湿度为40%~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极佳,工作效率高,考虑问题敏捷,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车中的光学知识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计时手段的变迁
古代人用漏壶、日晷等器具来计时。漏壶是用铜制成,分为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立箭,箭上划分100个刻度,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度数,用以表示时间。日晷是利用太阳影子的移动规律来测定时间的装置。古代日晷的晷面是石制的,有刻度,倾斜地固定在石柱上。晷针的铁的,安在晷面中心,与晷面垂直,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显然这种计时方法比较粗略。
300多年以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城里的一痤教堂里,发现吊灯在空中摆具有等时性,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制成了摆钟。用摆钟计时每天误差在几秒至几分钟。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利用石英晶体的振荡来代替普通钟摆的运动制成了石英钟,它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每天的误差小于万分之一秒。
现在,美、法、德、英、瑞士等国正全力以赴研制高精度原子钟。原子钟主要依据原子能够以不受温度和压力影响的固定频率振荡的原理制作成的,是目前人类最精确的时间测量手段。新的超高精度原子钟误差可望达到10亿年不超过1秒。
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
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本书竖在桌子上,轻轻地用手一推,啪地一声便倒在桌子上,而不倒翁推倒了却一下又能站起来。这就是说,平衡里也有不同:一件东西立在那儿,轻轻地推一下,它晃了几晃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使不倒翁和桌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支持面,泥坨还使它的重心降得很低,所以特别稳定,倒了还能自己再站起来,站立在桌面上的书则不同,它的支持面非常狭窄,重心又很高,所以一碰就倒,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走钢丝的杂技节目很惊险,是由于观众总害怕演员摔下来。杂技演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演员必须不断小心地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顺利地通过钢丝。
有一种看上去更加惊险的摩托车走钢丝,摩托车不仅在钢丝上行驶,而且车身的下面还挂着一个沉重的车厢,坐在车厢的演员还做出多种高难度动作,看上支使人觉得更加惊险,其实这个节目倒十分安全,因为挂在下面的车厢使整体的重心下降到钢丝绳的下面,反而成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平衡。
悬挂是一种最稳定的平衡。过去汽车大赛的时候,由于赛车车速太快,常常发生车翻人亡的悲惨事故,如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低悬挂"型赛车,车轱辘很高,车厢很低,使汽车整个重心落在车轴的下面,等于把车身挂在了车轴的下面,所以把这种赛车弄翻很不容易。
你也许没有看到过悬挂在空中的火车,如果有这种为车你敢乘坐吗?目前许多国家下在发展这种火车,它的名字叫单轨列车。它只有一条架在空中的铁轨,车厢挂在下面,实际上它比双轨火车还要安全。单轨列车是一个曾经在沙漠工作过的法国工程师拉尔廷纽为了解决沙土经常掩埋沙漠中的铁轨而设计出来的。据说他受到沙漠之舟--骆驼背上分佳在两侧的货物的启发,想到可以将车厢横跨在铁轨的两边,使重心低于铁轨,这样列车就不会翻倒,铁轨也不会被沙土掩盖,列车还可以跨过河流、沼泽地区,又不占农田,从空中通过,因此这个设计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轮胎的花纹
你一定注意到汽车、自行车等橡胶轮胎上都有凸凹不平的花纹。加这些花纹,目的是增加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轮子在地面打滑。早在1892年前后,人们制造车轮时就开始在轮胎上加花纹了,当时的花纹都很简单,随着车辆速度、载重量的提高,路面的改进,轮胎花纹也在不断变化 ,以适应新的要求。现在的轮胎花纹大致分为通用、高越野性和联合式花纹三大类。而它们的几何形状有纵向直线、横向直线、斜线、块形和混合式等五种,各种花纹适合不同的行驶情况。例如,公共汽车轮胎上常见的是纵向直线型和锯齿型花纹,适合在硬性路面上行驶,可以消除噪声,也称无声花纹。车辆在荒野及松软土地上行驶,适宜使用高越野花纹,它块大、沟深,行驶时不容易陷在沟里,却很能"啃泥",使轮子不打滑,拖拉机、起重机常在较疏松的泥地行驶,特别适合选用这类花纹的轮胎。联合式花纹轮胎适应性强,既能在硬性路面上行驶又可在松软路面上行驶,甚至可以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因此使用最为广泛。
人类向太空探索的几项重大突破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1971年4月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属于第三代的空间站"和平"号于1986年2月20日由"质子"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轨道。
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6时,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1995年6月-7月美国"阿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1996年12月16日俄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并收获第一批太空小麦,这次实验采用的是墨西哥矮小型杂交小麦,从播种到成熟仅用97天,与地球上的生长周期相同,这证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生长发育的,对于人类在未来星际飞行中解决食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长征"火箭与同步卫星
中国具有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是从"长征三号"运载为箭开始的。当时它的同步卫星发射能力是1.4t,此后中国改进和加强了"长征三号"第三级氢氧发动机的能力,使之成为"长征三号甲",同步轨道发射能力提高到2.5t。中国还以"长征二号"火箭为芯级,周围捆绑4台助推器,形成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即"长二捆",英文为"LM-2E",同步轨道发射能力为3.14t。随着世界同步通信卫星性能的提高,卫星也越来越重,需要火箭运载同步卫星的能力也越来越大。中国最早的"东方红一号"通信卫星,只有4个转发器,"长征三号"1.4t的发射能力即可满足要求,到了望4个转发器的"东方红三号",就需要有"长征三号甲"2.5t的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它也能运载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美国休斯HS376同步卫星。而具有48个转发器的休斯HS601卫星,就必须由"长二捆"那样的火箭来发射。当最新一代的劳拉通信卫星出现时,它带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性能比前一代跨进了一大步,物重也增到了3.77t。为了适应世界商用通信卫星市场的最新发展,中国研制了新型"长征三号乙"火箭。在"长征三号甲"的基础上,捆绑4台助器,将芯级储箱加长,使火箭芯级发动机能工作更长时间,加大了推力,达到了能将5t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轨道的能力。这就是说,目前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能发射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C. 化学的科普文章怎样写
镁和某些溶液的反应——反应中间物的问题
活泼金属Mg和H2O之间的反应不明显。一般认为是由于Mg(OH)2溶解度小,包裹在Mg表面,从而阻碍内层Mg和H2O的接触。
Mg+2H2O→Mg(OH)2+H2
若给反应体系适当加热,有助于Mg(OH)2溶解,冷却后溶液能使酚酞指示剂显色。
若把Mg置于NH4Cl(~1mol/L)溶液中,可以看到有显著量H2的生成。一般认为这是由于NH4Cl液的酸性溶解Mg(OH)2之故,使“内层”Mg能继续和H2O发生反应。这种观点,显然是把Mg(OH)2当作中间物。
为了考察以上看法是否属实,特设计以下2个实验。
实验1
往NH4Cl溶液中滴加酚酞,放入表面已经擦干净的Mg带。如果实验现象只是在酚酞变色前,Mg在NH4Cl溶液中不断释出H2,以上看法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酚酞变色后,Mg在铵盐水溶液中仍能不断地释出H2,那么上述观点〔酸性和Mg(OH)2的反应〕观点就有疑问了,至少是酚酞变色后的生H2反应不宜再用NH4Cl溶液的酸性和Mg(OH)2作用来解释。
实验现象是:
Mg在NH4Cl溶液中明显生成H2,溶液变成红色后,(注:所用NH4Cl越浓,则生H2速度越快,但溶液使酚酞变色所需时间越长。一般用~1mol/LNH4Cl溶液能较好地兼顾以上两个方面),仍能明显生成H2,此时若再强调NH4Cl溶液的酸性就不妥了。目前的看法是:Mg(OH)2是中强碱,碱性强于NH3•H2O,所以就发生了“强”碱替换弱碱的反应(生成NH3•H2O使酚酞变色):
Mg(OH)2 + 2NH4+→Mg2+ + 2NH3•H2O
因此,只要有NH4+存在(不论是酸性或碱性)就能发生上述反应。
实验2把表面擦净的Mg条放入含有几滴酚酞的NaCl(~1mol/L)溶液中,可观察到Mg带表面不断释出H2。不久溶液变红(若未擦净Mg的表面,则在放入NaCl后不久,溶液即变成红色。这是Mg表面MgO、Mg3N2和水反应生成Mg(OH)2、NH3•H2O所致)。溶液变红后,Mg仍能在NaCl水溶液中不断生成H2。
目前认为,这是NaCl能破坏Mg表面膜之故。关于NaCl破坏表面膜的机理,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也不是本书要讨论的问题。
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酸性固然可以破坏Mg表面的膜,而非酸性的盐也能破坏Mg表面的膜。其实能破坏Mg表面膜的强电解质有的是,如把擦净的Mg带分别放入NaBr、NaNO3溶液(~1mol/L,起始溶液均是中性),再加几滴酚酞,也能观察到有H2的生成并使溶液变成红色,此后仍能生成H2。
和Mg在NaCl溶液中反应现象的区别仅仅是生H2速度较慢,使溶液变色所需时间较长(在NaNO3溶液中生H2速度更慢,变色所需时间更长)。也就是说,NaCl破坏Mg表面膜的能力最强,NaNO3最弱。由于三者都是钠盐,浓度又相近,可认为破坏镁表面膜能力最强的是Cl-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因此认为只有Cl-在起作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讨论Mg和NH4Cl溶液的反应。如上所说相应的方程式是
1,Mg+2H2O=Mg(OH)2
2,Mg(OH)2+2NH4+=Mg2++2NH4OH
3,Mg+2NH4++2H2O=Mg2++2NH4OH=H2
从化学平衡角度看,书写③式和书写①式和②式是等效的,应该说没有任何区别。然而,两种写法却出现了难于判断的情况:按①式和②式书写时,反应中无疑Mg是还原剂,而H2O是氧化剂;然而按③式书写时,Mg仍是还原剂,但氧化剂既可能是H2O,也可能是NH4+。按一般常理,人们判定NH4+是氧化剂的可能性较大。若承认H2O是氧化剂,事实上就等于说Mg(OH)2是这个反应的中间物;若NH4+是氧化剂,就等于说Mg和NH4+直接反应,而不必经过中间物Mg(OH)2。遗憾的是,Mg(OH)2中间物(在这个反应中)是否存在,至今尚无实验能证明。因此,也就很难肯定究竟是H2O或是NH4+或两者都是氧化剂。这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只是在不同书写时使之表现出来而已。
类似问题是很多的,只是未意识、未曾发现而已。如有一种观点认为:
Al和NaOH溶液作用反应式的配平“必须是”Al丢失的电子为氧化剂H2O所获得。
2Al + 6H2O→2Al(OH)3 + 3H2
Al(OH)3 + OH-→Al(OH)4-
不言而喻,此种说法表明:Al(OH)3一定是反应的中间物。但当讨论Al和酸作用时,则认为Al丢失的电子被H+获得,而不需经过中间物Al(OH)3。
2Al + 6H+→2Al3+ + 3H2
问题仍然发生在究竟Al(OH)3是否是中间物。遗憾的是,在以上两个实验中至今尚无法证实Al(OH)3、Mg(OH)2是否存在。有人可能会提出,能否从反应速度快慢给予判断。言下之意,反应经历的步数多,反应速度就慢。事实上,Al和酸、碱反应的速度都比较快,何况即使速度快慢不同,也不是反应经历步数多少的必然反映(如读者熟悉的H2 + Cl2 = 2HCl反应速度很快,却是个多步反应)。Al和NaOH反应时究竟是H2O或OH-或两者都是氧化剂,不得而知,但从化学热力学观点讨论,提出首先生成中间物Al(OH)3、Mg(OH)2则是允许的,因为化学热力学是研究反应终态和起始态之间关系而置动力学于不顾的一门学问。希望读者充分注意,在用热力学观点讨论问题时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不要把尚无实验证据的、人为的观点强加于反应过程。为此,再举几个常见的实例。
在冷、浓HNO3中,Al因表面生成保护膜而钝化。无疑这种观察是有实验根据的。把经过钝化的Al置于热、浓HNO3液中,因保护膜溶解而使Al能持续地和热、浓HNO3反应。此时,持续反应过程的机理是:Al直接和热浓HNO3反应呢,还是Al表面再生成保护膜,保护膜再溶解,再钝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没有实验证据。一般认为前者历程是可信的,因在热、浓HNO3中Al不可能形成保护膜。
Pb可作为耐酸材料,这是由于它和一般浓度HCl、H2SO4作用时表面形成难溶的PbCl2、PbSO4,致使Pb有耐酸的性能。但在浓HCl中,因生成溶解度较大的PbCl42-,而不耐浓HCl腐蚀;同理,在浓H2SO4中,因生成溶解度稍大的Pb(HSO4)2而不耐浓H2SO4的腐蚀。在Pb不耐浓HCl、浓H2SO4腐蚀的实验中,究竟是Pb直接和浓HCl、浓H2SO4反应,还是首先生成PbCl2、PbSO4,而后再形成PbCl42-、Pb(HSO4)2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前者较为可信,既然能直接生成PbCl42-、Pb(HSO4)2,又何必借助于PbCl2、PbSO4呢!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种观点而已。
Pb + 4HCl→H2PbCl4 + H2
Pb + H2SO4→Pb(HSO4)2 + H2
再次强调指出,虽存在上述不确定性,但从热力学观点提出Mg(OH)2等是中间物则是允许的,特别是在许多教科书中为同类问题按其共性统一起来,介绍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希望读者注意其前提(是化学热力学,还是化学动力学)、观点和一定过程相联系(如H2O是氧化剂和中间物Mg(OH)2相联系)。不要把在一定前提下所得到的结果“绝对化”。在应用有关结论时若违背了或不注意前提,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是常有的事。
这类实验事实还表明:即使是很简单的基本问题,至今尚有许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在于此。已故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听了我的课,认为化学中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那么我的课就完全、彻底地失败了”。这是多么深刻的观点。看来,只学习成熟的理论、已知的事实是不够的,还要我们去探索未曾解决、没有结论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验是很重要(也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轻视化学实验不可能学好化学,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不顾实验事实,任意提出看法是不正确的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完全可能出现否定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观点和理论的情况。
D. 有没有化学方面的科普书
化学??数学???科普书???你想科普数学????如果你想提前了解你最好还是找高一的课本咯,高一其实也没啥难的,看不懂就去问。
E. 关于化学的有趣科普书
重点推荐:《身边的化学》《化学与社会》
《无机化学丛书》《身边的化学》《金属元素的世界》《元素之家》《晶体化学基础》《晶体场理论》《配合物化学》《物理化学》《工科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与社会》
F. 谁有化学科普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0年的4月22日是第41届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要求的是: ( )
①大力进行植树造林;②以煤等燃料为主要生活燃料;③鼓励私人购买和使用小汽车以代替公交车;④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⑤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⑤ D.②③⑤
2.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宇宙飞船中的饮用水是从哪里来的( )
A.从空中收集的雨水 B.从地球上带去的水
C.利用氢氧燃料电池制出的水 D.利用火箭送水
4.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蚊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内注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应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液 D.食醋
5.下雷雨时可以增加土壤中的( )
A.磷肥 B.有机肥 C.钾肥 D.氮肥
6.特大洪水过后,受灾地区的水源常被严重污染,下列物质中能对被污染的饮用水起杀菌、消毒作用的是( )
A.生石灰 B.明矾 C.绿矾 D.漂白粉
7.引起粗盐潮解的物质是( )
A.KCl B.MgCl2 C.AlCl3 D.Na2SO4
8.聚氯乙烯简称是( )
A. PE B. PS C. PVC D. PET
9.下列科学家中,为我国化学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侯德榜 B.华罗庚 C.李四光 D.邓稼先
10. 一般不用来酿酒的物质是( )
A.黄豆 B.高梁 C.玉米 D.红薯
11.胃穿孔不能服用含哪种主要成分的抗酸药( )
A.NaHCO3 B.Na2CO3
C.Al(OH)3 D.Mg(OH)2
12.当你发现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苔藓枯死;雪松呈褐色伤斑,棉花叶片发白;即各种植物出现“烟斑病”。请问这是那种气体污染的迹象( )
A.SO2 B.CO2 C.NO2 D.O3
13.从1950年开始,日本水俣镇发现了水俣病,原因是由海水污染造成的。请选出水俣病是由下列哪种元素引起的 ( )
A.铅 B.镉 C.铁 D.汞
14.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 指 ( )
A.白色烟尘 B.白色建筑废料 C.生活垃圾 D.塑料垃圾
15.下列图示中,氢气的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
A.高能燃料 B.氢氧焰 C.充灌气球 D.化工原料
16.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能污染空气的气体,它是( )
A.SO2 B.N2 C.O2 D.CH4
17.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18.如何鉴别牛奶中是否掺入了米汤()
A.品尝味道 B.加入碘水看是否变蓝
C.看两种物质是否分层 D.鉴别不出来
19. 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衣物上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这种加酶洗衣粉都能被分解而除去。下列衣料①羊毛织品;②棉织品;③化纤布料;④蚕丝织品。其中不宜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石灰在工农业生产和建筑业上有着重要用途。用于生产石灰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用①表示),在石灰窑中加热焙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用②表示),并放出气体(用③表示)。生石灰在建筑业上主要用黏合剂,一般先使它“熟化”变成熟石灰(用④表示),熟石灰与砂子混合成灰泥用于砌筑砖墙。经过一段时间后,灰泥中的熟石灰变成另一固体物质(用⑤表示)。用下列化学式表示的五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
A.①Ca(OH)2,②CaO,③SO3,④CaSO4,⑤CaSO4
B.①CaO,②Ca(OH)2,③CO,④CaCO3,⑤CaSiO3
C.①CaCO3,②CaO,③CO2,④Ca(OH)2,⑤CaCO3
D.①CaCO3,②CaO,③SO2,④CaSiO3,⑤Ca(OH)2
21.引起煤矿矿井发生爆炸的气体主要是(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液化气 D.甲烷
22.我国政府规定在食盐中添加KIO3, 碘是合成下列哪种激素的重要原料之一( )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雄性激素
23.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品消防安全标志,装运浓硫酸的槽罐车上应贴的图标是( )
24.“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航天飞船的失重环境中,下列实验操作最难完成的是( )
A.结晶 B.蒸发 C.溶解 D.过滤
25.有道是:水火无情。一旦你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求生措施,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拨打火警电活并到窗口呼救 B.用湿毛巾或口罩等捂住口鼻
C.直立身子朝有火光的方向逃生 D.蹲下或匍匐前行逃生
26.食品厂制糕点时需要用到的物质是( )
A.苏打 B.大苏打 C.小苏打 D.芒硝
27.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有一种物质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种物质是( )
A.CO2 B.SO2 C.CO D.NO2
28.绿色食品是指( )
A.绿颜色的食品
B.含有叶绿素的食品
C.在加工和包装上干净、卫生的食品
D.在原料生产、加工各工序均为安全、无污染的食品
29.苍梧晚报报道,某市预计明年四月就可以乘上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为燃料的公交车和出租车。CNG就是将天然气多级压缩后,储存至高压容器中作为燃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NG的主要成分是CH4
B.使用CNG燃料可减小空气污染
C.CNG的主要成分是CH3OH
D.CNG完全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30.2000年5月,保利集团在香港拍卖会上花费3000多万港元购回在火烧圆明园时流失的国宝:铜铸的牛首、猴首和虎首。普通铜器时间稍久容易出现铜绿[主要成分Cu2(OH)2CO3]。这三件1760年铜铸的国宝在240年后看上去仍熠熠生辉不生锈,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最有可能的是( )
A.它们的表面都电镀上了一层耐腐蚀的黄金
B.环境污染严重,它们表面的铜绿被酸雨洗去
C.铜的金属活动性比H小,因此它们不易氧化
D.它们是含一定比例金、银、锡、锌的铜合金
31.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 )
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
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32.下列广告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A.这种矿泉水绝对纯净,不含任何离子
B.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33.在实验中不慎手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 )
A.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聚
C.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作用
D. 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34.人体血液中钾元素含量偏低,将会影响到肌肉和神经功能。可表现为身体乏力,精神恍惚,医学上称为低血钾症。医生在治疗时需要给病人补充钾元素。根据你学过的有关化学和生物知识,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判断,适合人体补充钾元素的一种化合物是()
A.KCN(氰化钾) B.K2O C.KCl D.KOH
35.禽流感病毒对常用消毒剂十分敏感,容易将其杀灭,如氧化剂、稀酸等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下列不能杀灭禽流感病毒的物质是( )
A.H2O2溶液 B.NaClO溶液 C.醋酸 D.矿泉水
36.家用冰箱中,可用来做为除臭剂的是( )
A.活性炭 B.石灰水 C.酒精 D.食盐
37.家庭中洗涤热水瓶内少量的水垢,实际可行的方法是( )
A.用稀盐酸洗涤 B.用食用白醋洗涤
C.用热碱水洗涤 D.用食盐水洗涤
38.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属于安全措施的是( )
A.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灯火实验
C.夜晚发现煤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D.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39.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固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江苏是全国以试验性利用生物质能最多的省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村通过杂草和动物的粪便发酵制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苏北五市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可由富含淀粉的谷物发酵产生
C.用油料作物生产的生物柴油成分与从石油中提取的柴油成分相同
D.开发生物质能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0.欲观察H2燃烧的焰色,燃气导管口的材料最好是( )
A.钠玻璃 B.钾玻璃 C.石英玻璃 D.铜管
41.2001年1月,某地发生了导致四人死亡、一百多人中毒的食用熟牛肉中毒事件,经过对该牛肉的检测,发现某盐的含量比国家允许标准高800多倍,该盐可能是 ( ) A.NaCl B.NaNO2 C.NaNO3 D.BaSO4
42.植物在遇到干旱、洪涝、低温、病虫害等情况下会产生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即原子态氧),它能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死亡,朝鲜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于2001年1月成功开发出能排除活性氧的植物苏醒剂,从而提高植物抗早、涝等的能力。下列关于植物苏醒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氧化剂的作用 B.还原剂的作用
C.催化剂的作用 D.吸附剂的作用
4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是唐代发明的,后经印度传入阿拉伯,欧洲。
B.酿酒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有机化学工艺之一,起源于夏朝初期比外国早400年。
C.中国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炼铁,明代已能用煤制焦炭,西汉时先后发现和利用了天然气,石油。
D.古代炼丹术完全是腐朽的毫无积极意义。
44.铝制品不宜长期盛放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是因为铝制品表层属于( )
A.金属铝 B.碱性氧化物
C.两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
45.工业酒精不可当饮料,原因是( )
A.乙醇含量太高 B.含重金属盐
C.含杂质多 D.其中甲醇含量超标
46.鉴别织物是蚕丝(真丝)或是人造丝的方法是( )
A.滴加浓硝酸 B.滴加浓硫酸
C.滴加洒精 D.灼烧后烧焦羽毛气味
47.在日常生活中,雪碧、可口可乐等饮品都是塑料容器盛装,而盛啤酒的容器却是玻璃制品,很少见到用塑料瓶盛装啤酒,这是由于塑料( )
A.造价太高同时形成白色垃圾而引起环境污染
B.太软,饮用和运输时都很不方便
C.相对玻璃透气性强,啤酒易被氧化而变质
D.属有机物,能与啤酒互溶而不与雪碧、可口可乐等饮品互溶
48.三国时代,诸葛亮领兵南征孟获,遇到了“哑泉”。士兵们饮后致哑、腹痛,甚至死亡。又有一“安乐泉”,与“哑泉”混合后可解“哑泉”之毒。1995年10月,国内某刊报道,经研究“哑泉”水中溶有CuSO4,“安乐泉”水质偏碱性。下列有关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
A.“安乐泉”能解“哑泉”之毒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
B. “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Cu2+水解后,溶液呈较强的酸性;
C.“安乐泉”能解“哑泉”之毒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49.在抢救大出血的病危病人时,常需静脉点滴0.9%氯化钠溶液(俗称“生理盐水”),是由于人体血液的“矿化度”(即无机盐的含量)为0.9%。另有研究表明,30亿年前地表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即为0.9%。对此,下列猜测或评论中不足取的是( )
A.人类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逐渐进化到陆地上来的
B.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矿化度”都为0.9%纯属巧合
C.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种尚未认识的关系
D.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
50.亚硝酸盐中毒,又名乌嘴病、紫绀病、肠源性青紫病。亚硝酸盐可将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由二价变为三价,失去携氧能力,使组织出现缺氧现象。美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解毒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中毒过程中血红蛋白被氧化 B.中毒时亚硝酸盐发生氧化反应
C.药品美蓝应具有还原性 D.解毒时血红蛋白被还原
G. 谁有化学科普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解析:
(一)选择题:
C 2.D 3.D 4.D 5.D 6.C 7. B 8.D 9.B 10.D
11.D 12.D 13.D 14.D 15.B 16.D 17.D 18.B 19.B 20.D
21.C 22.B 23.D 24.D 25.C 26.C 27.A 28.A 29.C 30.D
31.A 32.C 33.C 34.C 35.A 36.A 37.D 38.(叶酸,无答案) 39.A 40.A
(二)化学谜语:
41.托盘天平
42.催化剂
43.酒精灯
44.一氧化碳
45.铜
(三)问答题:
46.酸雨腐蚀
47.我们直观上能看到,红薯放久了水分会减少很多,皮上起了皱纹。水分的减少对于甜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分减少相对增加了红薯中糖的浓度。二是在放置的过程中,水参与了红薯内淀粉的水解反应,淀粉水解变成了糖,使得红薯内的糖分增多了。因此我们吃起来就会感到放置久的红薯比新挖出土的红薯要甜。
48.铝
49.铁比铜活泼,将铜从溶液中置换出来
50.在沾了胆汁的鱼肉上涂些酒、小苏打或发酵粉,再用冷水反复冲洗,苦味便可除掉(胆汁主要成分为胆色素、胆盐、胆固醇、酯、卵磷脂及无机盐,pH7.4。鱼胆中毒与鱼胆汁成分有直接关系,毒性与胆汁量有关。)
H. 求关于化学科普知识的文章
饮食预防吸烟引起的肺癌
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报道,一种由肌醇(来自于谷糠)和地塞米松组成的“化学预防性”饮食可有效阻止暴露于严重吸烟环境下的小鼠发生肺癌。
小鼠在有严重烟草污染的环境下笼养5个月,随后在新鲜空气下度过4个月。Witschi博士指出,这项研究首次在动物体内证实当动物脱离吸烟环境后,有可能抑制吸烟所致肺癌的发生。以往研究中所用的药物仅在动物受烟草暴露时可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
(2007-03-24) [查看全文]
六种误导人饮食的说法
肉类+浓茶
网络上传说:茶叶中的鞣酸会与肉类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为收剑性的鞣酸蛋白质,使我们的肠道蠕动变慢,延长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容易造成便秘。事实是:如果你不偏食,吃得均衡,这个问题不必担心。因为鞣酸蛋白质虽然会让肠子蠕动变慢,但
(2007-03-24) [查看全文]
女人真的有体香吗?
武汉香女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做过检查。专家发现,她身上散发出的气味类似檀香的香气,香气的来源认为是皮脂腺异常分泌。但在国外,关于体香的成因一直难以定论。
一种学说认为,香女的体香来源于她们体内蕴藏和释放出的“性香”。这种性香是女性体内雌二醇等与某些饮食中化学成分作用的结果,通常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到了青春发育阶段则更为浓郁诱人,异性感受最为明显。
另一种学说认为,人体分泌的汗液中有一种成分叫丁酸酯,丁酸酯存在于人体分泌的汗液中。汗液中存在这种物质多了会发出臭味,
(2007-03-24) [查看全文]
香女古已有之 女性的“体香”到底从何而来?
关于体香历来多有记载,但其中原委大家始终很难说清。一种学说认为,人体能蕴藏和释放自身性香,这种性香是男女性体内雌二醇酮作用的结果。还有一种学说认为,人体分泌的汗液中有一种成分叫丁酸酯,惟有其浓度适中,才是女性别具魅力的体香。
那么,女性的体香到底从何而来?
香女古已有之,文献记载颇多,香气因人而异,因国家不同香味而不尽相同。
其实,香女并非独一无二,我国文献就有很多记载,最著名的当属我国历
(2007-03-24) [查看全文]
敲开原子结构大门的玻尔敲开原子结构大门的玻尔
丹麦人玻尔(1885—1962),1911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是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在研究原子运动时,提出了一整套新观点,建立起原子的量子论,首次打开了人类认识为现代微观物理研究开辟了道路。近代物理学大厦的基础——量子力学,是以玻尔为领袖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集体才华的结晶。
在玻尔之前,科学家已经提出:原子结构类似太阳系结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的模型,但这个模型不能说明原子的稳定性。玻
(2007-03-24) [查看全文]
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律的故事
1907年1月27日,俄国首都彼得堡春寒料峭、寒风凛冽,温度表上的水银柱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连太阳也似乎暗淡无光,而街道两旁点着的蒙上黑纱的灯笼,更着意渲染了一派悲哀凝重的气氛。
这时,街上出现了一支非常奇怪的送葬队伍。几万人的送葬队伍在街上缓慢地移动着,在队伍的最前面,既没有花圈,也没有遗像,而是由十几个青年学生扛着一块大木牌,上面画着好多方格,方格里写着"C"、"O"、"Fe"、"Zn"、"P"
(2007-03-24) [查看全文]
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是什么
生活饮用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其生活饮用水的来源是由自来水公司集中供给的。一般而言,水质的好坏决定于集中供水的水质质量,个人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为了能确保向居民供给安全和卫生的饮用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它是关于生活饮用水安全和卫生的技术法规,在保障我国集中式供水水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饮用水是指人类饮用和日常生活用水,包括个人卫生用水,但不包括水生物用水以及特殊用途的水。制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根据人们终生用
I. 求推荐比较通俗易懂的科普类化学书籍
重点推荐:《身边的化学》《化学与社会》《无机化学丛书》《身边的化学》《金属元素的世界》《元素之家》《晶体化学基础》《晶体场理论》《配合物化学》《物理化学》《工科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