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乎的意思
Ⅰ 焉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用法当它表示“乎”的意思时,又属于哪一种呢
焉
yān
<代>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哪里或那里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什么 [what]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怎么 [which]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so]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焉
yān
<副>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又如:焉始乘舟
焉
yān
<连>
于是 [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焉
yān
<助>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be]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焉
yān
<语>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ho]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Ⅱ 文言文乎的用法和意义
用法: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意义:
1、表回示疑问或反问答。
2、表示选择的疑问。
3、表示揣度。
4、表示祈使。
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
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乎拼音:hū
(2)文言文乎的意思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胖乎乎[pàng hū hū]
状态词。形容人肥胖。
2、套近乎[tào jìn hu]
和不太熟识或关系不密切的人拉拢关系,表示亲近(多含贬义)。
3、险乎[xiǎn hū]
差一点(发生不如意的事)
4、严乎[yán hū]
俨然。庄重。
5、神乎[shén hū]
神奇离异。
Ⅲ 独…乎 文言文什么意思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吾心独无主乎?——《元史 许衡列传》。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Ⅳ 文言文中,欲,曰,耳,将至,吾,乎,等等词字的意思,说的越多越好。
欲
想要
曰
说
耳
罢了
将至
即将到达
吾
我
乎
语气助词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Ⅳ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之的释义: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相关组词:之一、 之后、 之前、 兼之、 总之
(5)文言文乎的意思扩展阅读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3、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4、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5、之者[zhī zhě]
唐宋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Ⅵ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Ⅶ 合乎情理文言文的乎是什么意思
合乎情理文言文的“乎”,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合”之后,与“情理”组成介词结构,是状语后置句,可以翻译成“在”。合乎情理,就是在人情和事理方面符合。
三国演义
Ⅷ 文言文中“清乎”什么意思
清廉,沐浴清化。”
⑦<。”
⑧<:“公虽自信清约;清除;清明。《小石潭记》。
下面是所有清字含义
qīng
①<;冷清,乃记之而去乎是助词;廉洁。”
②清白,天朗气清。”
⑥<清澈;形>:“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动>
Ⅸ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基本字义
1.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2.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4.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5.
古同“呼”,呜呼。
Ⅹ 文言文的乎是什么意思
乎
hū
【语】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