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冒襄文言文

冒襄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5 01:28:34

A. 有没有文言文传记专门描述女性的,参考一下。最好能提供4,5个,谢谢

冒襄《影梅庵忆语》 ,描写董小宛的。
《后汉书》第八十四卷“曹世叔妻传”,描写班昭。

偶记得以前有本《浮生六记》,里面不仅仅有沈复写芸娘的,还有其他人的一些自叙式传记,都是些自己妻子的~~~~~楼主可以找找这个版本的书,当当上应该有。

B. 古文翻译(《影梅庵忆语》 冒辟疆与董小宛)

这段话的意译是(括号内为补充说明或原文省略的内容,译成现代文需要补上):

家住銮江的朋友汪汝为,(他的私人)园林亭台规模相当大,而位于长江边的小园(这里应理解为“小园是园林的一部分”),特别能把长江和江边大山的兴盛美景一览无遗。

1642年(该年正好是壬午年,董小宛约生于1624年,卒于1651年,在此期间只有1642年为壬午年,其时董18岁,恰好与时为“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初识)农历八月初一(“鞠”本义为圆球,“鞠月”指代农历八月,因古人认为中秋月最圆,“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汪汝为曾邀请我和小宛在江口的梅花亭子上(观赏风景)。

长江白浪汹涌的景象(就在眼前),小宛用大酒杯(盛酒)狂饮(“叵罗”是唐朝时期胡语“酒杯”的意思,明时沿用),向人敬酒时态度明正、严肃,当时在座的所有女眷表现出来的是委靡不振或沉醉安逸的样子。

小宛(平时的态度是)最温和谦谨的,当天(饮宴时流露出来的)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却是(我记忆中)极少见的。

当时是1642年,明亡前两年,“秦淮八艳”虽是青楼女子,却也懂得国难当头,但她们毕竟没有地位,也无权过问国策。

她们当时大多依附于江南的“复社”、“清流”诸公子,以求赎身自保,但她们爱国的情感不可能完全压抑不流露,于是在“复社”、“清流”诸公子邀请的饮宴中,她们这种“畅谈国事、不管非议的豪情”便不自觉地显示出来,可以说,当时她们是矛盾而痛苦的,董小宛也不例外。

建议楼主有空也去看看当代作家刘斯奋的长篇小说《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你就会对柳如是、董小宛等女子当时的心情有更深理解的。

C. 金陵公子此人何在。。。

金陵四公子目录[隐藏]

总说
冒襄
陈贞慧
方以智
侯方域

[编辑本段]总说
明末时期,复社中的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并称金陵四公子。
[编辑本段]冒襄
(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撰《巢民诗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同人集》12册。
附《清史稿》 列传二百八十八冒襄传:
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岁能诗,董其昌
为作序。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会乱作,遂不出。与桐城方以智、宜兴
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襄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
尝置酒桃叶渡,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集。酒酣,辄发狂悲歌,訾詈怀宁阮
大铖,大铖故奄党也。时金陵歌舞诸部,以怀宁为冠,歌词皆出大铖。大铖欲自
结诸社人,令歌者来,襄与客且骂且称善,大铖闻之益恨。甲申党狱兴,襄赖救
仅免。家故有园池亭馆之胜,归益喜客,招致无虚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
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
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
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书法绝妙,喜作擘<白大>字,
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编辑本段]陈贞慧
(1604~1656)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父陈于廷,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四公子”。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又《痛史》及《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一辑,收录《过江七事》一种,专记弘光朝的史事,也题为陈氏之作。
著有《雪岑集》、《皇明语林》、《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等;后三种,收入《太仓先哲遗书》,合称《陈定生先生遗书三种》。
附《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陈贞慧传如下:
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人,明都御史陈于廷子。于廷,东林党魁。贞慧与吴
应箕草留都防乱檄,摈阮大铖。党祸起,逮贞慧至镇抚司,事虽解,已濒十死。
国亡,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馀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
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顺
治十三年,卒,年五十三。著有皇明语林、山阳录、雪岑集、交游录、秋园
杂佩诸书。子维崧,见文苑传。
[编辑本段]方以智
(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属安徽省枞阳县)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
[编辑本段]侯方域
(16 18一16 54),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剧作家孔尚任后来借用《李姬传》的主题创作了戏曲《桃花扇》。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称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较为突出。
清朝初年的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创作的名剧《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为商丘人。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博学强记,因应试中抨击时政,名落孙山。在流落南京时,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遂成佳偶。后为躲避阉党余孽追杀,与李香君分手。在有人逼香君再嫁之时,香君怀抱与侯方域定情时候赠的一把扇子欲寻自尽,鲜血溅到扇上。著名画家杨龙友为香君的真情所动,在扇上就其血点画出折枝桃花,成了流芳后世的“鸫花扇”。侯方域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返回家中,建“壮悔堂”,取其“壮年知悔”之意。从此在其间潜心于诗文创作,成就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李香君后来到侯方域身边,死后亦葬在商丘,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

D. 唐朝四公子指的是( ),明朝四公子( )民国四公子( )

唐朝四公子:云 锦、傅 桀、容和、陈 凛。
唐朝没有被称为四公子的名人,此是文学作品中的。

明朝四公子:侯方域、陈贞慧、冒襄、方以智。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

E. 巜听雨》古诗的意思

《听雨》白话释义: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听雨一般指《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5)冒襄文言文扩展阅读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这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

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

F. 冒襄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是如何惹得众多女性的倾慕的

“秦淮八艳”是晚明画图上的一抹奢靡的金粉色。这八位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巨商富贾的追捧,让人沉迷其中,今朝有酒今朝醉,忘记国势将倾的危局,忘记北方后金的虎视眈眈。

“秦淮八艳”与一般的欢场女子不同,她们不仅有出众的容颜,更有横溢的才华,诗词、书画、歌舞样样精通。“八艳”很挑客人,想登“八艳”的门不是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然而,挑剔的“八艳”中居然有三位都曾倾心于一位叫冒襄的公子。

冒襄,字辟疆,小名绳绳。他是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中坚。冒襄感情生活多姿多彩,而且又是与“秦淮八艳”一起炒作,成为后世人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冒襄最出名的是与“秦淮八艳”中董小宛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故事。

但是在冒襄与董小宛交往之前,还曾与“八艳”中的李湘真、陈圆圆有过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冒襄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惹得这么多美人的倾慕?


董小宛出身于苏绣世家。她家原先在苏州开绣庄,小有名气,到董父亲一代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所以董小宛十分精于刺绣,也是得以家传手艺。冒襄又善画画,刺绣与绘画本来就有相同之处,二人又可相互欣赏。

许多文章都写董小宛是如何会生活,但要知道,一个会生活的女人背后一定是一个更懂生活、富有情趣的男人,否则女人的一腔生活热情岂不是要空掷?毫不疑问冒襄正是这么一个难得之人。

最后,这位冒绳绳同学“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活了八十又三,引领他的故乡江苏如皋也成为当今中国著名的长寿县市。

G. 文言文《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整文翻译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我一定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收获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打架,正看得兴趣正浓,忽然又一庞然大物, 搬开山,拔倒树一样向我而来,原来是一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他吃了。 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便驱逐去别的院子。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冒襄文言文扩展阅读: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从事艺术的生活,却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幼时记趣》已选入苏教版的语文书中。

H. 浮生六记有没有文言文与白话文在一起的版本,我要的是纸书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I. 文言文《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热点内容
化学方程式配平口诀 发布:2024-11-02 08:52:23 浏览:75
淘宝大学教学 发布:2024-11-02 08:49:04 浏览:687
大学物理学张三慧答案 发布:2024-11-02 07:26:02 浏览:13
辅助教学 发布:2024-11-02 05:51:57 浏览:246
英语见证 发布:2024-11-02 05:41:05 浏览:991
绿色苗圃教育网 发布:2024-11-02 05:33:43 浏览:579
元江县地理 发布:2024-11-02 05:28:02 浏览:534
星妈教学 发布:2024-11-02 05:21:45 浏览:652
优胜教育网 发布:2024-11-02 04:31:43 浏览:460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4-11-02 03:49:24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