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學科
1. 環境地質工程技術專業屬於理工類學科嗎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抄,在一級學科分類中屬工學類,在二級學科分類中屬計算機科學類分支學科。在教育部頒布的學科分類中,學科門(也稱學科門類)是最高父系統。學科門共有12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
2. 請問誰可以回答我環境地質工程專業都學什麼
環境地質工程
所屬門類:資源開發與測繪
所屬學科:地質工程與技術類
主要專業課程:
環境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構造地質學、工程地質勘察、工程力學、計算機繪圖、工程測量、地質工程設計與施工、地質災害調查與評估、地質災害監測技術、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等。
就業方向:
國土資源局等政府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礦區環境監測及治理;水務局、環保局、建設局等政府部門的地下水資源監管、環境監測;市政、水利、土木、電力、交通、鐵路等行業的工程地質勘察,地質工程設計與施工,地質災害調查、評估與治理,環境地質評估;岩土工程、基礎工程、工程地質勘察、環境治理等企業的工程施工、管理、測繪。
3. 地質工程學科中的。地質災害及防護工程專業碩士。的就業方向
還就業方向呢,你還有沒有機會改行?能改趕緊改,地質行業走下坡路了,幹了專十年了,工屬資反而沒有剛畢業的時候拿的多了(物價卻上漲了n倍)。哪個行業不比乾地質的拿得多?你能說出來一個嗎?端盤子都比我們掙得多,還tmd天天加班,各種出野外,最後媳婦都跟人跑嘍,你好好想想吧
4. 應用地質學科的發展
(一)煤炭地質
經過我國煤炭地質工作者數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煤炭地質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在聚煤規律研究和構造控煤作用研究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煤系高分辨層序地層模式、陸相成煤模式、海侵成煤模式、幕式成煤作用等新觀點的提出,深化了對聚煤規律的認識;盆地動力學分析、煤田滑脫構造研究、控煤構造樣式的劃分等新成果推動著構造控煤作用日趨深入和實用化(徐水師等,2009;賈建稱等,2010)。與此同時,以三維地震和3S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手段推動煤炭地質勘查向深度和廣度兩方面發展,形成了一個以煤炭資源遙感技術、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快速地質鑽探技術、煤炭資源勘查信息化技術、煤礦區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為主體的中國煤炭資源綜合勘查理論與技術新體系。該體系集理論研究、工作方法、技術裝備於一體,涵蓋了從煤炭資源勘查→采前建設→開采→采後治理的多個方面,實現了我國煤炭地質勘查理論和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二)石油及天然氣地質
我國石油天然氣地質理論在以下5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第一,中國海相油氣藏成藏理論得到發展和完善。隨著一批新的油氣田的發現和探明,深化了我國海相油氣藏成藏控制因素和規律的認識。一是古隆起及古斜坡控制油氣運移、集聚與成藏。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代前陸盆地的疊合盆地,環古生代大型克拉通生油坳陷的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氣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二是古岩溶儲集體提供了有利儲集空間。三是長期的低溫背景是長期生烴、多期成藏的重要條件。四是成藏封閉系統的演化控制了成藏特徵。早期封閉系統的演化,形成了重質海相原生油藏;晚期封閉系統的重建,則是輕質油氣藏尤其是天然氣藏形成的重要條件。第二,在盆山耦合關系及中國陸內前陸盆地勘探與地質認識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前陸盆地構造背景、形成演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國學者稱之為陸內前陸盆地,由於其復雜的構造背景和演化歷史,導致中國主要發育有疊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種類型的前陸盆地,在此認識基礎上,確立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下部「近源自生」和上部「遠源它生」兩大成藏體系,上部「遠源它生」成藏體系比下部「近源自生」成藏體系更具高效性;受4類前陸盆地演化控制,有4種相應的油氣聚集模式。第三,隱蔽油氣藏成藏理論和研究思路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的認識和概念。在東部斷陷盆地形成的斷坡控砂、復式輸導和相勢控藏為核心的隱蔽油氣藏成藏理論基礎上,針對西部地層油氣藏提出了富油氣凹陷「滿凹含油」、「三面控藏」和「構造-層序成藏組合」等認識。第三,在我國南方、中西部海相盆地為主的疊合盆地油氣勘探和地質理論方面有重要進展,提出了「疊合盆地多期構造疊加控制的多元生烴和多期生烴模式」,瀝青裂解可能成為疊合盆地深層天然氣的一種來源。第四,在天然氣理論方面,建立了高效天然氣藏形成的地質認識框架。包括天然氣生成理論(生物氣-低熟氣成因、海相有機質和煤系氣源岩高演化階段生氣潛力),大氣田成藏過程示蹤研究(海相疊合盆地深層、陸相深層砂岩和火成岩大氣田),非烴氣體地球化學特徵及成因(CO2等H2S),非常規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徵(緻密砂岩氣、頁岩氣和煤層氣),天然氣實驗新技術和新方法等,這些研究進展豐富了天然氣地質學理論,促進了中國大氣田的發現。第五,我國油氣勘探的配套技術方法取得了顯著進展。包括:高精度三維地震採集-處理技術、三維資料處理技術、儲層地震描述技術和井筒工程配套技術為核心的隱蔽油氣藏勘探技術系列,以三維地震聯片處理技術、碳酸鹽岩儲層預測技術、超深層復雜地層鑽井技術、測井解釋與評價技術、碳酸鹽岩儲層酸壓改造技術為主的碳酸鹽岩古岩溶縫洞型油藏勘探的方法技術系列等(朱立新等,2007;宋岩等,2012)。
(三)水文地質
水文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地下水系統理論、非穩定流理論的輸入,以數值解或解析解為代表的現代應用數學以及計算機系統的廣泛應用,使地下水資源的研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把重點從傳統研究方法轉入模型研究方面,研究范疇也由單純研究地下水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擴大到研究與社會經濟系統的相互關系。冉全等以華北平原為研究區,提出了利用GRACE衛星反演區域地下水開采量的新方法。
20世紀90年代的岩溶研究取得了較系統的理論成果,採用現代技術獲得保存在岩溶形態中的古環境變化的信息,提出了岩溶環境系統的概念,使岩溶地質學發展成為水文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分支。
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施西北找水計劃,1999~2004年實施西部嚴重缺水區人畜飲用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與此同時,建立了水文地質資料庫和數據處理系統,建立了城市地下水資源-環境管理專家系統。水文地質學進入信息時代和地下水資源管理時代(中國地質學會,2010)。
21世紀前10年,水文地質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完成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重新評價了我國地下水量及其分布,評價出全國地下水天然補給量多年平均為9235億立方米,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3500億立方米;實施了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調查計劃,尤其是對華北平原地下水形成、演化和更新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圈定了一批大中型地下水資源勘查遠景地段(朱立新等,2007)。
(四)工程地質
工程地質學是20世紀建立發展起來的一門地球科學。工程地質學主要研究建設地區和建築場地中的岩體、土體的空間分布規律和工程地質性質,控制這些性質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結構,以及在自然條件和工程作用下這些性質的變化趨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質分類等。
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從蘇聯引進了工程地質學。60多年來,中國工程地質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工程地質在治淮和治理海河的系列工程,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四大流域的水利水電開發,寶成、成昆、襄渝、湘黔、蘭新等鐵道干線的建設,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和黃河大橋的修建,鞍鋼、武鋼、攀鋼、金川、白銀等礦山開采,以及石油、煤炭基地的建設,港口和海岸工程、國防及尖端技術工程建設,攀枝花、嘉峪關、白銀、三門峽、金昌、大慶等新興城市和大量城市的擴建改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改革開放後,工程地質在龍羊峽、烏江渡、魯布格、天生橋、五強溪、二灘、三峽、南水北調等水利水電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焦柳線、黔桂線、大秦線、京九線等鐵道線路以及許多大橋、長隧道工程,新的大型礦山油田建設,深圳和一大批經濟開發城市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高層建築、立交橋的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工程地質實踐中,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岩土工程學。這是在工程地質學、土力學、岩體力學和水文地質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谷德振為首的工程地質研究集體在地質力學和岩體力學的基礎上,將裂隙岩體的結構面作為研究核心,提出岩體結構力學的概念,創立了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和岩體結構控制論,強調岩體結構及其對岩體穩定性的控製作用,充分論述岩體結構類型及其力學性質和變形破壞機制、岩體質量及其穩定性評價等(中國地質學會,2010)。
此外,在土體研究方面,對土的微結構開展了廣泛研究,有了深入了解;在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方面,發展了相對穩定區和「安全島」等理論。其核心問題是斷層發育情況與活動性,地應力狀況,以及區域地震危險性分析,據此做出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分區和評價;在地質災害意識和研究方面,把過去工程動力地質現象的研究引向偏重地質災害方面,並與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結合起來,進行地質災害的監測、預測預報及防治措施;在工程地質勘察質量方面,在詳細可靠的基礎地質工作和大量勘探試驗工作的基礎上,使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做了較充分的地質分析和定量評價。
(五)環境地質
環境地質學是研究人類活動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科,其研究內容為自然和人為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探討環境地質學的范疇、理論和方法,組建研究機構,到70年代中期,發展成為一門較系統的新學科。
我國環境地質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圍繞著城市快速發展,開展了全國330個地級城市,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群和巨型城市的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以及環渤海環境地質調查,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②對大江大河(長江、黃河)開展了新一輪環境地質調查。如對長江上游斜坡的穩定性開展了脆弱性評價;對長江中游,特別是三峽水庫蓄水135米、175米岸坡的穩定性與斜坡變形做了專門調查與監測;對長江中游水患區,即江漢湖群、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地區開展了調查。③開展了新一輪東南沿海及重要經濟區環境地質調查。④全國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弄清了礦山現狀,初步查明了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分析了潛在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環境和實現礦山整治、生態恢復與重建,以及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⑤專門開展了北京地區、蘇錫常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淺層地下水有機污染調查。初步查明城市及周邊地區的加油站幾乎都有油罐滲漏現象,導致淺層水烴類污染嚴重(哈承祐,2006)。
我國的環境地質學參與了地方病防治調查、環境水文地質和環境工程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地下水污染調查等,通過調查和研究提出對策,特別是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問題,在廣發調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防治的措施。同時,編制了1:600萬比例尺的《中國環境地質圖系》(11幅),編寫了《中國地質災害》(中國地質學會,2010)。
5.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工程』這兩個一級學科有什麼區別
你是地大的吧,地質資源和地質工程是資源學院的,而地質工程,除了資源學院外,還有工程學院和地空學院
6. 長安大學的地質工程是重點學科嗎
長安大學是全國211工程院校之一,一直以來以道路橋梁等土木工程為重點專業。在所有的學們課類中,以地礦類和土建類位最好的系類。地質工程是工學學們地礦類,在全國有開辦這個專業的33所本科院校中排在b+等級,屬於長安大學的中上專業,全國可以拍到第6到10名之間。地質工程目前的就業率在97%左右,是目前非常熱門的專業之一。就業去向基本上集中在西北地區,而單位集中在國企了。
7. 地質工程專業中國排名。
中國各大學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在全國范圍內的排名問題,你可以參考「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2012年 學科評估結果》。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開展的學科評估,是按照《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的學科劃分,對具有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
《2012年 學科評估結果》中的0818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全國高校排名如下: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共19所,本次有15所參評;還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級」授權和碩士授權的高校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20所。 註:以下相同得分按學校代碼順序排列。
學校代碼及名稱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
10491 中國地質大學 92
11414 中國石油大學 87
10616 成都理工大學 86
10183 吉林大學 84
10290 中國礦業大學84
10284 南京大學 78
10533 中南大學78
10697 西北大學 77
10710 長安大學77
10247 同濟大學 74
10294 河海大學 71
10489 長江大學 6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學68
10674 昆明理工大學68
10730 蘭州大學68
10460 河南理工大學 67
10704 西安科技大學67
10596 桂林理工大學 65
10112 太原理工大學 63
10386 福州大學63
資料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 學科評估結果》
8. 工程地質學的相關學科
地質學抄概述、構造地質學、板塊構造學、礦物學、成因礦物學、礦床地質學、地層學、層序地層學、地震地層學、生物地層學、事件地層學、冰川地質學、地震地質學、水文地質學、海洋地質學、火山地質學、煤地質學、石油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宇宙地質學、地史學、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地理學、沉積學、地球化學、岩石學、實驗岩石學。
9. 屬於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專業有什麼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的建設目標:面向國家資源需求目標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以資源勘查和工程建設中重大戰略性問題為重點,深入開展固體礦產和能源礦產的形成機理、分布規律和預測與評價研究,復雜條件下資源的勘查、探測、開發和鑽探工程新方法、新技術研究,岩土鑽掘與防護工程、環境與工程探測技術和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使本學科在國內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部分領域和方向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主要專業有: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礦產普查與勘探(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地質工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