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的關系
從廣義相對論出發你可以推導出狹義相對論和電磁學,從量子場論出發你可以推導出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從物理學出發你可以推導出化學、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從物理學和化學出發你可以推導出地球科學和生物學。從生物學出發你可以推導出心理學和醫學,然後你可以推導出社會學。也就是說,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要想學好一個學科,其他學科也要多少掌握一些知識,有利於本學科的學習。
❷ 簡述「科學」與「學科」的異同與關系
不一樣
http://www.docin.com/p-264216062.html
❸ 簡述學科結構與學科功能的關系。
本研究從高等教育學、社會學、科學學、組織論、學科學、制度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把學科視為科學、教育、社會三維結構中的一個中心要素,以學科這一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為文章的邏輯起點,運用歷史法、比較法、個案分析法、辯證邏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從大學學科是以結構形式存在的前提入手,依次討論大學學科結構、學科組織、學科制度、學科文化,試圖使大學學科的研究體現一定理論性和系統性。 學科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我們取其最基本的含義即學術知識的分類或學問的分支。將大學學科界定為以知識分類為依據,以高深專門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承擔大學基本職能的基本形式,並從七個方面揭示大學學科的如下特徵:基本組成材料的高深專門性;結構性,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大學學科是實現大學三大職能的基礎;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學科的走向;大學學科活動的學術性;大學學科的自主性與集聚性並存;大學學科的發展是科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及一個國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科技等多種需要綜合作用的結果。 大學的學科呈現出結構性特徵,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文章將大學學科結構界定為大學中學科組成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考察了大學學科結構發展的四個階段,梳理了國外一流大學特別是美國一流大學在學科結構上的特徵。我國大學學科經歷了綜合到單一再到多科性和綜合化的歷程,現在,以學科水平為基礎的學科及大學的分層正在形成,但學科結構趨同化傾向嚴重,一些大學逐步形成了以基礎學科為根基,以應用學科為主幹的合理學科結構,但仍有不少大學學科結構失衡,學科整體水平提升不明顯。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要充分發揮辦學者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關注相關學科的高水平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學科門類齊全;要注重傳統,追求特色,善於尋找學科突破口。最後,提出大學學科結構調整與優化要遵循適應性、可行性、共生性、非均衡性和引導性原則。 大學學科組織是學科結構的物質體現,是以學科作為直接操作材料的學術組織,它由學科發展目標、學者、學術物質資料、學術信息等要素構成,協調和組織四要素並使學科組織正常運作的運行機制是需求導向機制、正反饋機制、交流互動機制。國外一流大學中,院系研究所等傳統學科組織仍然是大學學科組織的主體,以德國的研究所制和以美國的學系制為代表的兩類模式差異明顯,既堅持傳統又相互借鑒,學科組織結構上,職業科層與矩陣結構有機結合,同時注重國際化。我國大學在學科組織的模式移植過程中,存在不加改造盲目照搬的現象,在調整與改革中,趨同化現象嚴重,務實性和應變性不足等。因此,需要借鑒學習與改造創新並重。大學學科組織發展變化的動力何在?文章將其歸結為大學學科組織的矛盾運動,並提出了四種內在動力與三種外在動力,提出了大學學科組織集成創新的內容及集成機制,認為要注重通過學科發展目標、發展動力、人員、知識、工作等的集成來推動學科組織的發展,特別是合並型大學在運用科層機制、市場機制、文化機制來整合和優化大學學科組織時要特別注意根據自己的學科結構和辦學傳統來確定哪種機制起主要作用,在合並的不同階段所採取的主導機制也應不同,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科文化、院校文化、職業文化、全國學術系統文化的影響和作用。 學科制度是大學學科組織中規訓學科新人,控制學者學術職業樣式的規范,主要包括學科劃分與設置制度、課程標准、學科研究規范、學科評價標准、學科獎懲制度等。我們認為,現行學科制度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位制度的規訓,形成於18世紀後期三種新的教育實踐方式相結合並引入到三種新的精英教育場所,19世紀後期開始,選修制的推行,大學職能的變化與研究生院成立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革,二戰後,跨學科研究與學習制度以及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在高層次上的整合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化。學科制度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局限,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基本功能是訓練,派生功能是約束、秩序與激勵,其局限主要體現在:學科制度的運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科專業之間的隔閡與封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學術自由;學科制度的規定性與人們選擇性的矛盾;學科制度的穩定性與變化的矛盾等。當前,我國學科制度建設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進行制度創新。 學科文化是學科組織與學科制度的靈魂,它是學科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學科所特有的語言、學科理念、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等,它是一種以學科知識為本的文化,學科文化的分化與學科知識的專門化密切相關,同時還具有封閉性與開放性相統一、影響持久性等特徵。其功能主要是分界功能、化人功能、生產功能、凝聚功能,其作用主要是中介作用、整合作用、增殖作用。合並型大學因學科價值取向多元、不同學科之間符號系統的差異和封閉及其溝通障礙、不同學科思維方式差異等帶來了學科文化的種種沖突,因此需要通過重樹組織目標,引導學科文化整合;重塑院校文化,實現學科文化整合;重構學科組織和學科制度,促進學科文化整合
❹ 專業和學科的關系
不用太研究這個術語
每個術語都可以網路
先看自己的愛好和強科找專業
❺ 什麼是學科,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又和課程有什麼關系
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的學科分類,我國高等教育劃分為13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
我國學科目錄分為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一級學科是學科大類,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
按照國家2011年頒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來說,共設13個學科門類,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和110個一級學科。如,理學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等十餘個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是指,一級學科再下設若干二級學科,如數學下設基礎數學、計算數學等5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就授至二級學科,一般意義上的博碩士點數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二級學科的數目。
(5)學科的關系擴展閱讀
基本條件:
(一)與所屬一級學科下的其他二級學科有相近的理論基礎,或是所屬一級學科研究對象的不同方面。
(二)二級學科要具有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體系,已形成若干明確的研究方向。
(三)社會要對該二級學科有一定規模的人才需求。
(四)學位授予單位應具備設置該二級學科所必需的學科基礎和人才培養條件,有一支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能開設培養研究生所需的系列課程。
❻ 教材與學科的是什麼關系
學科是隨著科學知識體系的發展與分化而出現的。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總是選取不同的角度對事物加以分析,力圖使所得到的認識更加深入。這樣便形成了今天的學科分類體系。學科是指某一特定的科學研究領域,它反映公認的科學概念、基本原理、規律和事實,並反映本學科最新成果。從教育的角度講,教育領域中的學科是使兒童以人類文化遺產為線索展開對話,培養他們解決現實問題所必須的能力進而謀求人的整體發展的教育內容。
在「課程是知識」的影響下,教材成為學科知識和載體。教材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教材中的內容必須是定論或公認的原理、法則、定理,排除有爭議的問題,不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和討論的餘地。隨著「課程是經驗」的觀念的確立,課程與教材打破了學科知識的樊籬。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能力形成、人格建築的範例,是引進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並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教材應該基於學科,同時又超越學科,面向真實世界。
❼ 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環境地球物理學是地球物理學與環境科學交叉的學科,是環境地學的組成部分,與環境地球化學、環境地質學、環境水文學、環境地理學及核環境學緊密相關,與大氣物理學,應用氣象學,環境物理學互相聯系。
環境地球物理學可進行遙測是不同於其他環境學科的獨特之處。由於其還處在發展之中,還沒有完全為政府和管理部門了解和認可,還沒被列為標准化檢測方法。另一方面就其自身來講,從理論到技術還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例如,不同類型(有機或無機)污染物的物理場的認識,弱探測信號的提取,理論與數據處理,有些需要研究和提高,有些需要在實際探測中總結經驗。現有儀器設備的靈敏度,有的還不能滿足要求。
❽ 戰略學的學科關系
戰略學是軍事學術的最高領域和起主導作用的骨幹學科。戰略學與戰役學和戰術學是全局和局部、主導與被主導的關系,三者密切聯系,相輔相成。戰略學統率戰役學和戰術學,對後者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起制約和支配作用。戰役學與戰術學必須依據戰略學的要求,確定與之相適應的理論原則,使戰略要求具體化。同時,戰役學和戰術學又反過來對戰略學產生一定的影響。戰略學與軍制學、軍隊指揮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事後勤學以及軍事訓練學、戰爭動員學、軍事地理學等其他軍事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戰略學為其他軍事學科提供理論依據,發揮指導作用;同時,也要吸收其他軍事學科的研究成果,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
❾ 學科與此專業的聯系與區別
所謂學科,它的含義有兩個:一是作為知識體系的科目和分支。它與專業的區別在於它是偏就知識體系而言,而專業偏指社會職業的領域。因此,一個專業可能要求多種學科的綜合,而一個學科可在不同專業領域中應用;學科的第二個含義是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是對教師教學、科研業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學科建設中「學科」的含義偏指後者,但與第一個含義也有關聯。長期以來學科和專業的概念經常被混淆,專業被等同於二級學科。在這種觀念指導下,高校中必然出現分化過於綜合的局面,造成學科之間各自獨立分割,資源不能共享;在人才培養方面表現出過於專門化,知識面不寬;在科研方面也表現出研究方向狹窄和整體效益低下等等。故而一些名牌大學不得不採取精減、合並專業的措施,並強化大學科和學科群的意識。不少重點大學在競爭進入「211工程」時,才感受到盡管過去幾年中橫 向課題增多了,但科研力量相對分散乃至個體化,而大項目、高水平研究的實力、學科的總體優勢也隨之削弱了。現在各類型的大學都在搞學科建設,無疑是對一段時期內學校發展的總結和反思。
專業和學科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專業以學科為依託、為後盾;學科的發展又以專業為基礎。學科為專業建設提供發展的最新成果、可用於教學的新知識、師資培訓、研究基地;而專業主要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和發展的基礎,更主要的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另一方面,從面向社會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學科的作用是間接的。在專業定位及培養目標、專業口徑、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使用、教材、實驗設計與開設、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問題,學科建設是無法替代的。因此,將專業與學科混淆,或主張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以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結果必然是削弱專業特有內容的建設,不利於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因此,理清關系、搞好專業建設,給專業建設適當的地位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