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15
1. 求西方美術鑒賞論文
西方美術鑒賞論文:
15世紀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威尼斯在15世紀成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業中心,實現貴族共和制政體,整個城市充滿繁華的世俗氣氛,15世紀後半期美術題材就從宗教轉向世俗。
〈2〉世俗的題材使藝術家把目光轉向美麗的自然風光,舒適豪華的生活也帶來一種享樂主義的情調,這一切都使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演奏了一段華麗的終曲。
〈3〉威尼斯畫派追求色彩的熱烈明朗與輝煌燦爛。
〈4〉威尼斯氣候潮濕,也使油畫得到發展。
(1)貝利尼:
A.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注重風景的描繪,把自然景色詩意化,作品充滿寧靜和淡雅的情調。
B.成功之處在於將風景的氛圍與畫中人物的精神狀態緊密結合在一起。
C.色彩和素描的表現力成為首要的因素,這也是威尼斯畫派的共性:
a.《有小樹的聖母》:用刺眼的色彩安排揭示人物內心壯麗感受和精神狀態。
b.《神的歡宴》《湖的聖母》:大膽採用外光,色彩明朗鮮艷,流暢的線條富於音樂性。
D.這種和諧優美的基調促進了威尼斯畫派的形成和發展。
(2)喬爾喬納:
A.威尼斯畫派全盛時期的人物,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威尼斯畫派的畫家。
B.詩一般的畫面:不僅是一種優美的視覺效果,而且有豐富的人文主義內涵:
a.《三個哲學家》《沉睡的維納斯》。
b.《田園合奏》:對美麗的大自然和對幸福人生的贊歌。
C.作品有高度的抒情,這種抒情被奇特的理性精神所統領,大自然在作品也變的日益重要。
(3)提香:
a.作品顯得壯麗,熱情,富於想像,色彩強烈,用筆奔放。
b.人物更為粗曠,更加加意氣風發,也更完整:
1.《天上人間的愛》:牧歌式的情調,反映出當時在人文學者中流行的新柏拉圖主義思想。
2.《烏爾賓諾的維納斯》:追求光與色的波瀾壯闊,形象逼真,生動,情節的風俗化處理,加強對世俗歡樂的認同感,反映他的現實主義藝術觀。
3.晚年內心充滿不安的情緒,筆觸顯得凝重,色彩更加單純:《丹伊娜》。
D.藝術的優點在於筆觸的運用方法為造型的表現提高了更多可能性。
(4)委羅內塞:
作品表現世俗的歡樂與自由:《利未的家宴》《迦納的婚宴》。
(5)丁托列托:
A.藝術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
a.具有宏大的構圖,復雜激烈的人物動態和異乎尋常的透視角度:《聖馬可的奇跡》。
b.《銀河的起源》:運用人物動態與光線對比創造出生動歡快的氣氛。
B.主要關心畫面的視覺效果。
(6)柯羅喬:
畫面色調明快,詩意盎然,婦女形象美麗動人:《聖夜》《麗達與天鵝》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美術)主要是以人文主義精神來畫宗教題材
(1)喬托:
A.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他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分水嶺:不僅表現了卓越的繪畫技巧,也奠定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
B.主要創作形式是壁畫,用人文主義精神來理解聖經題材,塑造的是典型的人的形象,滲透著崇高的道德內容:壁畫《逃往埃及》。
C.為了表現真實的生活場面,開始探索寫實的技巧,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在技法和理論上的重要課題,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觀念對文藝復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繼承和發展了喬托藝術傳統的是馬薩喬:A.為了反映世俗生活,以科學的探索精神,將解剖學,透視學知識應用於繪畫,出現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使新的現實主義藝術得以進一步成長。
a.《出樂園》:突現了造型的體積感和空間的豐富性,畫面充滿了悲劇性氣氛。
b.《納稅錢》:柔和生動的線條和單純樸素的色彩對比加強了形的表現力。
B.人物開始脫離宗教的因素,體現出一種積極入世的宇宙觀。
C.他是那個時代現實主義藝術的奠基者,在他身上凝結著確立個人尊嚴的人文思想。
(3)波提切利:
A.注重用線造型,強調優美典雅的節奏和富麗鮮艷的色彩。
B.多取材於文學作品和古代神話傳說,更能抒發個性和世俗的感情。作品中充滿柔情的詩意,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愛戀,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春》。
C.《維納斯的誕生》:有獨創性的作品,雖然缺乏真實的空間透視,但沒有平板的印象,主要是線條的使用,利用有動感的線條來營造形體的體積感。
2. 美術鑒賞<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幅藝術史上最著名最珍貴的油畫,現在存放在巴黎的盧浮宮中,編號為779號。在盧浮宮迄今擁有的6000幅名畫中,唯有此畫被放置在特製的固定的水泥盒容器里,上面再覆蓋上彼此相隔了25厘米的3層防彈玻璃。每天,無數慕名而來的人們在她的面前駐足,只為一睹傳說中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什麼會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幅畫?難道真如王爾德所說,畫中女子的微笑,是在向人們揭示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么?達·芬奇,這位暗號大師,又在這幅畫作之中暗示著什麼?為什麼達·芬奇在幾乎休筆之後,還要承接這一幅畫作?為什麼這幅畫作完成之後,沒有交給買畫人?為什麼這幅畫在達·芬奇最後的十幾年裡,和他寸步不離?
1503年,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列奧納多·達·芬奇開始著手創作這幅傳世之作。他用了10年的時間,直到1513年才完成了這幅油畫。在他的一生留下了相當多的筆記,可是關於這幅畫,卻沒有找到任何記載,這位暗號大師也沒有在畫作間留下蛛絲馬跡的線索。
蒙娜麗莎究竟是誰?神秘微笑的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簡妮·卡洛葛蒂絲在她的小說《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給出了有史以來最大膽、最不可思議,然而也是最合乎情理的答案。這本在2006年大熱的歷史懸疑小說僅憑著故事大綱便賣出全球十餘國版權,已售出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荷蘭、俄國、希臘、韓國、中國等近二十國版權,聲勢遠遠超過了當年的《達芬奇密碼》。
這是一本挑戰智力的小說。簡妮·卡洛葛蒂絲從2005年1月11日義大利考古學家最新發現的達·芬奇在佛羅倫薩市中心桑蒂西馬·安儂茲亞塔修道院里的工作室出發,為我們構建了一座真實存在於歷史中的螺旋迷宮。與普通的懸疑小說不同,在《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簡妮·卡洛葛蒂絲採取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法,讓秘密的主角,蒙娜麗莎本人,來引領我們在這座由陰謀與情慾交織成的迷宮中探險。
蒙娜麗莎———在這本小說中自稱麗莎小姐,將我們帶回了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生活的,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薩。這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而在藝術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的佛羅倫薩,而是在歷史的真實中,被十字架與鮮血的陰影所籠罩的佛羅倫薩。神秘的占星術、大教堂撐起的信仰、貴族的愛恨情仇和家族勢力之間的爭奪,與藝術的偉大光芒同時盤踞在這座城市的上空。佛羅倫薩的兩個最大的家族———梅第奇家族和帕奇家族———展開了長達二十年的爭斗。而故事是從1478年,在聖母百花大教堂由帕奇家族策劃的對梅第奇家族的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開始的。作為佛羅倫薩的統治者、梅第奇家族的親密朋友,列奧納多·達·芬奇也捲入了這場陰謀之中。他目睹了謀殺的過程,並且憑借畫家驚人的記憶力畫下了兇手的肖像。但是為了保護他所愛的兩個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從未公開過這幅畫像。直到他遇到蒙娜麗莎,他在這少女出生之前就承諾過要幫她畫一幅肖像。而在繪制這幅肖像的過程中,他發現佛羅倫薩的陰謀從未停止過,為了保護他所愛的人,他決定通過蒙娜麗莎的畫像,來透露這個從未公開的秘密。隨著蒙娜麗莎本人的敘述,我們發現坐在她面前的這個畫家,與蒙娜麗莎和她的母親有一種神秘的聯系。在蒙娜麗莎神秘的身世之中同樣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天才畫家達·芬奇、蒙娜麗莎的母親安娜、梅第奇家族的朱利亞諾,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共同愛上了另外一個男人。蒙娜麗莎,就是這段情慾糾葛之間的產物,而在她的畫像後面,則隱藏著一個聯系著過去與未來的秘密……
3. 什麼是美術鑒賞以《蒙娜麗莎》這幅油畫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美術鑒賞這門學問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
作品印象: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由一種普普通通的表現載體呈現出了一種對藝術的升華.畫面不再是單純的畫面,其中的內涵影射了對人類對萬物造化的一種贊美.她平和的微笑中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如那清澈的目光給予人們已純潔的洗禮一種心靈的洗禮.她的安然又給予我們一種母性的感動和親切.
觀察(形式鑒賞):
構圖: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形體:除了臉部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屬夫人那雙高貴纖細、而且美麗無比的手了.它也不由地勾起我的長久的、無窮無盡的興趣.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動著紅色的血液,光潤的雙手搭在一起,雙手的纖細形狀確定了手的穩定美.這幅肖像畫中的風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背景效果,廣闊的自然風光襯托著夫人,向遠方伸展去.我們欣賞背景必須留心注意的是,這幅畫中的風景絕不能認為是現實存在的風景.必須懂得這一切只不過是從純粹的裝飾性作用的角度描繪的.
色彩:喬孔達夫人身著的柔軟而且帶美的衣褶的衣裳,看上去似乎非常單純,這是芬奇用一種綠灰色帶光澤的色調將衣裳描繪出來的.這種衣裳會使人陶醉於散發著芳香的夫人肉體.從袒露的雪白的胸部至衣下流動著的曲線美,與目光和嘴角的微笑一起,充滿了驚人的力量,直逼觀眾.
明暗: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形象: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探究(社會學式鑒賞)
文化背景:文藝復興盛期,16世紀初.社會基本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中世紀教會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強調人本主義的思想.
畫家生平:畫者生平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500多年來,人們一談起人類的文化進步,就會提及其中燦爛輝煌的一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就要聯想到達•芬奇的豐功偉績.
人物裝束:發際線較高,額頭較寬,沒有眉毛,反映了當時的審美標准.
4. 美術鑒賞的意義
意義:讓公眾了解到美術大家作品的學術和市場價值何在,還宣揚了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文化,以使公眾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啟迪其生活智慧,強化其文化自信。
公眾美術鑒賞水平的提升,既有利於中國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國民素質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加強,甚至有利於中國藝術創作向「高峰」攀登——傳世的美術經典告訴世人,飽含民族精神的中國畫需要不斷深耕傳統,才能不斷尋求突破。
(4)美術鑒賞15擴展閱讀
美術鑒賞代表人物呂立新
人生歷程與藝術歷程,是呂立新為公眾解讀美術大家的兩條主線。
對人生歷程的解讀,呂立新注重以故事詮釋精神。他認為,回望美術大家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對其藝術的單純解讀,還在於以其中的人生哲理,接通歷史與當下的聯系。
依憑曾經在電視台工作六年的電視編導經驗,以及長期躬耕在藝術市場所累積的經驗與學識,呂立新從大眾感興趣的話題切入,以非課堂說教的方式、非專業化的方式,來講述美術大家的藝術人生。
齊白石是「史上最牛北漂」「一個齊白石比一千個杜拉拉勵志」……呂立新的這些時尚語句,旋即與當下人產生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動。
故事環環相扣地展開,深入淺出地詮釋了美術大家從平凡走向成功的奮進精神。在他的解讀中,這些圍繞主題而展開的人生成長故事就像「寓言」一樣,化為一種精神,激勵今人要矢志不渝、奮勇向前。
對藝術歷程的解讀,呂立新注重以「廣角」來呈現。一方面,他注重完整性,通過具體的藝術作品解析,既簡明扼要地總結出美術大家的藝術特點,又引帶出他的師承,挖掘出其藝術精神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例如,他將齊白石的「似與不似」與傳統的「形神兼備」相結合,以齊白石與當時「京派」的關系等,呈現了美術史視野,為公眾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變。另一方面,他注重關聯性,將美術大家的藝術成長與時代相關聯。
例如,他對徐悲鴻走向成功的原因,以及其創作如何彰顯中國精神的分析,滲透了時代因素對藝術家創作選擇的影響,呈現出個體與大時代的關系。這種注重完整性和關聯性的解讀,讓公眾得以從更寬廣的視野去整體看待美術大家及他們的藝術人生。
音樂欣賞如果五次點名沒到,就取消考試資格。。。舞蹈欣賞也是。。。而且音樂欣賞千萬別選費凡。。考試沒重點。。。考上課的內容。。。考試資料要筆記手寫。。。那幾天抄的我吐血
6. 美術鑒賞
1.現代美術來范疇有:立體主義源 抽象主義 印象主義 野獸主義 表現主義 後印象主義 超現實主義
2.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觀點,美術教學由傳統走向民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選擇性。 新的美術教材主要以學生自己學習為住,且緊密結合他們的生活實踐,通過學習使自己能認知、理解、掌握方法為宗旨。對新教材我們也要因地制宜,對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分組、分層的研究性的學習,更好地體現自我的觀點。
7. 藝術的啟示和美術鑒賞哪個好
藝術的啟示更好,美術鑒賞雖然教給你從各個方面去欣賞美術作品,但是這個想真正地了解一件美術作品,還是需要一定的美術功底,才能真正地去欣賞一件美術作品。但是藝術啟示可以開發我們的思維,通過藝術的啟示,能讓我們有更多的啟發,比美術鑒賞的實用性更強
8. 《美術鑒賞》 試題
《竹影》教案
安徽省廣德縣獨山中學 吳昊
教學目標: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2、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教學難點:體會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教學方法:
採用「感知一品讀一遷移—小結」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板書:
童真童趣
畫竹影
藝術體驗
讀——品——想——結
一、 導語
有些同學看到我,可能會在心裡說,這個老師怎麼長得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為我還保留了一顆童心,一顆熱愛自然熱愛藝術熱愛孩子的童心。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自然有關孩子有關藝術的課文《竹影》。
二、 、初讀課文
a) 有多少同學閱讀過這篇文章?請這位沒有讀過的同學猜想一下,這篇文章到底是寫什麼的,是寫景的嗎?是寫人的嗎?還是寫事的?為什麼要以竹影為題呢?
b) 由於這是篇自讀課文,需要同學們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這一課文學習。現在請同學們自由地閱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掃讀等,只要是自己喜歡,怎樣的閱讀方式都可以。
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詞可以做下標記,並把自己認為寫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產生了共鳴的地方,作下標記,可以劃線,可以作批註,簡要地記錄下你讀書時的情感體驗。讀完了,我還想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進行簡單的概括。
c) 同學們讀得很仔細,現在請你們中說話最精練最簡短的同學來概括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來評價一下吧,你認為怎麼概括才又簡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呢?
(這篇文章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游戲,,及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三、 品味文章
一個蘋果兩個人分,一個蘋果只剩下半個。而一種思想兩個人分,一種思想會變成兩種。現在請同學們將你讀到的記下的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學生們讀一讀自己劃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註。他們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 文章對孩子們的活動寫得很有童趣很真實:
如:弟弟發現一個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問題:………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情,誰又有這樣的細心這樣的時間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頭上冒出煙氣?這樣的問題成年人聽了,也許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們卻會追根究底的。大家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
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略去了轉向了別處,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評,做事三分鍾熱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專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寫孩子新一輪的熱情,他們用木炭描這些天然的國畫,並聯想到平時見到的畫圖。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藝術的殿堂門口。於是領路人——爸爸出現了,他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2、 一些句子很生動,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景物。
略見教參.
3、 爸爸很會引導。經過爸爸的引導,你了解了哪些繪畫的知識?
(1)爸爸沒有批評他們在水門汀上畫畫,而是引導他們走進藝術的殿堂。爸爸和他們一起畫畫。
(2)爸爸在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時候,打了個比方,「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講授二者的區別:西洋畫注重寫實,畫人則要按解剖學來畫,畫景要畫出立體感,而中國畫則不講究這些,畫人,則張揚人物的特點,畫景則山水重重疊疊,象是飛機中所見的,而且又不是一時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想到哪畫到哪。而且很多中國畫只有寥寥數筆,卻傳達出畫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畫更講究形式,畫出的畫和照片一模一樣,而中國畫講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樣,只突出主題)
(1) 爸爸在講中國畫時,沒有用專業的術語,也沒有長篇大論,只是用了幾句話就概括了竹畫也是中國畫的要點:講究畫意(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等)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2) 請繪畫最好的同學上黑板畫一幅竹影,大家按課文中的標准評價。
4、你還在文中讀到了什麼?為什麼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筆,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
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五、學習語文,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善於小結。現在我們請同學們將自己在這節課中所學的所想的小結在作業中。
作業一:用一句話概括這節課的收獲。再分項寫出從內容上、思想上、寫法上的體會。
作業二:課後自己進行一次藝術上的創造,將自己的創造的過程、體驗用語言表達出來。字數300左右。
六.結全文。這節課,我們運用了:讀——品——想——結的方法,自己學習了這篇散文。以後,同學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學習課本上的自讀課文、課外書上的美文。至於文中的一些細小的知識點如作家作品介紹,詞語解釋等,請同學們課後自己查資料,互相交流。最後,引用一下豐子愷在《藝術三昧》中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宇宙是一大藝術。人何以只知鑒賞書畫的小藝術,而不知鑒賞宇宙的大藝術呢?人何以不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呢?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每當我們唱起這樣的兒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游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准備。)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學生回答有因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以寫景為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為主?)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游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時感情就會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游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藉助多媒體的視聽效果,加以音樂的陪襯,學生憑借自身的審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加了語文課的容量,使學生得到藝術的熏陶,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語文學習要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局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戲引發的體驗,應避免圍繞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說教,而應注重對藝術發現的認識,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對學生自身修養的培養。)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獲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去進行語文學習,拓寬了語文課堂的寬度。)
一、《安塞腰鼓》賞析
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並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徵;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
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
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者是陝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徵的總體性的把握,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並閱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
(金梅,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二、《安塞腰鼓》賞析
樂器往往是用來製造氣勢、渲染氣氛、表達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類,更因構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不同叫法,演奏出來的效果當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正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另外一點也頗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結合必須達到這樣的高度。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一特點,把對人和鼓的描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盤托出。
一開始,人是靜的,靜得像一株株朴實的高粱。風吹葉動正襯托出他們的靜。鼓也一樣,「獃獃地」,「似乎從來也不曾響過」。這黃土高原上百十個以高粱為背景的鼓者是註定了要有一場不同凡響的表演的!
忽然之間就爆發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來營造這「壯闊」「豪放」「火烈」的陣勢:「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腰鼓改變了人們的感覺,引發了人們的聯想,而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復」不是「重復」,不是相同詞、句、段的兩次以上的簡單出現。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
「好一個安塞腰鼓」為全篇確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澤、氛圍和主要的精神走向,無論上、下文怎樣搖曳、生發、詞采飛揚,都不會走得太遠,這是作文常規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內涵」也在這里:「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段落是流動於所有動作、情景、章句里的不變的靈魂,以後的每一次感嘆和議論都不曾離開它。
請注意以下幾個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激情……」一段里,「陣痛的發生和排解……」一句表達的是對改革開放以後,祖國走進新時代的振奮和自豪之情;「除了黃土高原,哪裡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可以理解為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創輝煌的堅實前提和基礎;四個「愈捶愈烈」領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現起到了深化主題、熱化感情、增強力度的作用。
開頭是靜悄悄的,結尾也靜成了「另一個星球」,這種猛然爆發和戛然而止的安排顯然別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體部分因為首尾的安靜變得更加火紅、熱鬧、氣勢沖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僅僅感受一下也行,這節奏、氣勢、色彩,這生命力旺盛的後生,這純粹的閱讀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