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十五字
Ⅰ 求十篇30字以內的文言文翻譯
《論語》里很多,如衛靈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衛靈公問陳(1)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2)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注釋】
(1)陳:同「陣」,軍隊作戰時,布列的陣勢。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評析】
衛靈公向孔子尋問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孔子對此很不感興趣。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以上面這段話回答了衛靈公,並於次日離開了衛國。
【原文】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1)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矣。」
【注釋】
(1)慍:音yù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評析】
從本章開始,以後又有若干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區別。這里,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評析】
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無為而治(1)者,其舜也與?夫(2)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
(1)無為而治:國家的統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2)夫:代詞,他。
【譯文】
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是庄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評析】
「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里,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並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原文】
15·6 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5)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6)。
【注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魚(1)!邦有道,如矢(2);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3)而懷之。」
【注釋】
(1)史魚:衛國大夫,名,字子魚,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裡。
【評析】
從文中所述內容看,史魚與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魚當國家有道或無道時,都同樣直爽,而伯玉則只在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所以,孔子說史魚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
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評析】
「殺身成仁」被近現代以來某些人加以解釋和利用後,似乎已經成了貶義詞。其實,我們認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說的這段話,主要談了他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來,它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原文】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評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在民間已為人們所熟知。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賢者,結交仁者,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1),乘殷之輅(2),服周之冕(3),樂則韶舞(4)。放(5)鄭聲(6),遠(7)侫人。鄭聲淫,侫人殆(8)。」
【注釋】
(1)夏之時:夏代的歷法,便於農業生產。
(2)殷之輅:輅,音lù,天子所乘的車。殷代的車是木製成,比較朴實。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時的舞樂,孔子認為是盡善盡美的。
(5)放:禁絕、排斥、拋棄的意思。
(6)鄭聲:鄭國的樂曲,孔子認為是淫聲。
(7)遠:遠離。
(8)殆:危險。
【譯文】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代的歷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
【評析】
這里仍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夏代的歷法有利於農業生產,殷代的車子朴實適用,周代的禮帽華美,《韶》樂優美動聽,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禮的問題,他還是主張「復禮」,當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選擇。此外,還要禁絕靡靡之音,疏遠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1)者與!知柳下惠(2)之賢而不與立也。」
【注釋】
(1)竊位:身居官位而不稱職。
(2)柳下惠:春秋中期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謚,所以,人稱其為柳下惠。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評析】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為人處事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們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釋】
(1)如之何:怎麼辦的意思。
(2)末:這里指沒有辦法。
【譯文】
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准,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
【注釋】
(1)沒世:死亡之後。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爭,群而不黨。」
【注釋】
(1)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評析】
從18章到23章,這6章基本上全都是講君子的所作所為以及與小人的不同。什麼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准則;他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於後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徵。
【原文】
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後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系的一條准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譯文】
孔子說:「我對於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1)也,有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釋】
(1)闕文:史官記史,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這叫做闕文。
(2)有馬者借人乘之:有人認為此句系錯出,另有一種解釋為: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而靠別人訓練。本書依從後者。
【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評析】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於那些有志於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原文】
15·28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評析】
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決不人雲亦雲,不隨波逐流,不以眾人之是非標准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而要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經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然後再作出結論。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標准去評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評析】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以顛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評析】
「從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這是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原文】
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評析】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准,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也,祿(2)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注釋】
(1)餒:音něi,飢餓。
(2)祿:做官的俸祿。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注釋】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說是指百姓,一說是指國家。此處我們認為指祿位和國家天下。
(2)涖:音lì,臨,到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釋】
(1)小知:知,作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責任,使命的意思,承擔大任。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
孔子說:「百姓們對於仁(的需要),比對於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評析】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准則。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貞(1)而不諒(2)。」
【注釋】
(1)貞:一說是「正」的意思,一說是「大信」的意思。這里選用「正」的說法。
(2)諒:信,守信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評析】
前面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這不是君子的作為,而是小人的舉動。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則,但它必須以「道」為前提,即服從於仁、禮的規定。離開了仁、禮這樣的大原則,而講什麼「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1)。」
【注釋】
(1)食:食祿,俸祿。
【譯文】
孔子說:「事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把領取傣祿的事放在後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評析】
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原文】
15·41 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師冕(1)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2)師之道也。」
【注釋】
(1)師冕:樂師,這位樂師的名字是冕。
(2)相:幫助。
【譯文】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沿,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里,某某在這里。」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Ⅱ 文言文啟蒙最短的文言文的譯文,要十五篇譯文。要最短的!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
《漢書•梅福傳》
[原文]
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語②。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③,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④。」
[譯文]
伯樂《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眼睛鼓起,馬蹄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之類的話。他的兒子,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不像疊起來的酒葯餅子。」父親知道兒子愚笨,不生氣反而笑道:「這馬喜歡跳,不好駕馭。」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鍾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准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6.請君入瓮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 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 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8.唇亡齒寒
【出 處】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原文(《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3.望梅止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一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一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乾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這話,都流出口水,靠這種辦法,使部隊堅持走到前邊有水源的地方。
10.盲人摸象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
原文: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譯文: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11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天鵝)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認真聽弈秋的教導;另一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做事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12 截竿進城《笑林》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堅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人扛著根又粗又長的毛竹進城。到了城門口,他把毛竹豎起來拿,被城門卡住了,他把毛竹橫著拿,又被兩邊的城牆卡住了。他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還是進不了城。旁邊有個老頭兒邊看邊樂:「你可真是個大草包!腦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這一大把年紀,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怎麼不請教請教我呢?」賣毛竹的人連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頭兒捋(lǚ)著白鬍子說:「這事兒簡單。你把毛竹鋸為兩段,不就進去了嗎?」「毛竹鋸斷了就不頂用了。」「那總比你卡在城外強吧!」賣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鋸子,把毛竹鋸斷,拿進城去了。
告訴我們我們要多動腦,不要讓頭腦僵化了。
13 入木三分
《書斷•王羲之》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14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形容人很勤奮
15 杯弓蛇影《感事》
【原文】杯弓蛇影①
嘗②有親客③,久闊④不復來。廣⑤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⑦,既飲而疾⑧。」
於時⑨河南⑩聽事(11)壁上有角(12),漆畫作蛇(13)。廣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15)?」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痾(18)頓愈。
【翻譯】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了。問到原因時,友人告訴說:「前些日子他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彷彿看見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心裡雖然十分厭惡它,可還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裡,就身得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牆壁上掛著一張角弓。樂廣心想,杯中所謂的"小蛇"無疑是角弓的影子了。於是,他便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問道:「今天的杯中還能看到'小蛇'嗎?」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樂廣指著牆壁上的角弓,向他說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積久難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都要通過調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實的真相,求得正確解決的方法.
5《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輩(哥哥的子女)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很大了,太傅高興地問:「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與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的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6《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好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正午過了(太丘的朋友)沒來,陳太丘便不再等候,離開了,(陳太丘)走後,(友人)才來。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當時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沒來,他便離開了。」朋友便生氣的罵道:「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把對方丟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正午時你還不到,就是不守誠信;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進入了家門,不再回頭看父親的朋友一眼。
恩,差不多了……
Ⅲ 與虎謀皮文言文逐字解釋。不要整篇翻譯!!15個字解!!!
與虎謀皮【解釋】: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別無長物【解釋】:長物:多餘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朴。現形容貧窮。
Ⅳ 《西遊記 》文言文的 帶解析 15篇 一百五十字左右
1) 唐僧的父母之謎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取經,要講唐僧,我們得先從唐僧的父母親講起。
在西遊記的《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這一回中, 疑點多多, 迷霧重重, 很難於讀懂。然此篇正是作者立意高遠之處, 讀懂了, 方能明白何為「造化」,讀不懂, 《西遊記》就永遠只能是兒童故事。 唐僧的父親叫陳光蕊,唐僧的母親叫殷溫嬌。 在這一回故事中,陳光蕊考上了狀元,遇到丞相的小姐殷溫嬌拋綉球招親,那綉球「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二人由此成就了一段姻緣。陳光蕊便和丞相之女殷溫嬌結了婚。 陳光蕊赴任江州,從丞相府出發,一路上竟無人伴隨,僅帶著老婆和自己的一個家僮,到了洪江渡口,艄公劉洪、李彪見色起意, 殺了陳光蕊和家僮,逼小姐順從。小姐尋思無計,只得順了劉洪。 這個時候,離譜的事情發生了:劉洪穿了光蕊衣冠,帶了官憑文書,同小姐往江州上任去了。 劉洪,一個水賊,居然敢冒充朝廷命官,還帶著個活證人,難道他不怕小姐害他么?!而小姐卻並沒有揭穿殺夫兇手,那她還在等什麼? 她可能擔心懷著的孩子有危險,孩子(即後來的唐僧)生下後, 順水放走, 由老和尚收養了, 這個時候,她完全可以報案,卻為何仍不作聲? 更離奇的是,劉洪竟然冒充了一十八年,也沒被人發覺!女兒出嫁後沒回過娘家, 也無書信來往!這十八年中,小姐和殺夫兇手夜夜同床共枕, 簡直叫人無法想像! 後來兒子陳玄奘年滿十八歲後到京城報信,丞相居然發六萬御林軍來捉! 陳光蕊復活後, 一家團圓, 小姐竟然又從容自盡了! 著實叫人費解啊! 於是, 就有人說, 這一篇是《西遊記》中最大的一處敗筆。最不合理, 甚為荒誕!犯了寫小說不可犯的錯誤,這些漏洞作者能回答得了嗎?作者吳承恩在處理這段故事時的拙劣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臭! 恰恰說錯了, 作者絕不至於犯如此低級的邏輯錯誤, 難道他不知道這樣寫很荒誕嗎! 還留下把柄給你來說! 既然他這樣寫了, 就是另有深意的, 這正是西遊作者的高明之處! 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是: 這一切的一切, 都是菩薩安排好了的。 這個答案, 你滿意不? 先莫要笑我, 真相就是這樣的! 什麼? 你覺得這個答案很無聊? 那好, 讓我們一起來尋找證據,細細推論。 首先, 這段故事裡的疑點很多。疑點越多, 線索就越多, 所以,任何一個疑點都不能放過, 這些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後, 一定有著一個統一的載體。 這一回故事的結局是: 陳玄奘十八歲後到京城報信, 捉了殺父仇人, 拿到江邊渡口祭奠,活剜了劉洪的心肝。然後龍王送陳光蕊還魂復活, 一家團圓, 後來殷小姐畢竟從容自盡了。 作者講一個故事,總是有起因、經過、結果等等部分共同構成的。 而故事的結果, 總是具有唯一的確定性。因此,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故事既然是以這種結局來結束的, 那麼, 故事中的「任何發展過程」都是為了導致出這樣「一種結局」而設計的。 這個結果中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十八年後, 陳玄奘到京城報了信, 才能復仇? 難道小姐她自己就不能復仇嗎? 如果小姐可以自己復仇, 那麼, 小姐可以採取至少以下4種辦法: 1. 寫信給父母。 2. 找一個與兇手不和的官吏說。 兇手並未時時不離她身邊,也未將她禁錮,她完全有行動自由, 而且兇手還是經常性地外出辦公。因此,這兩條她完全能夠做的到。 3. 夜裡睡著了下手。 4. 飯菜里投毒。 這兩條更容易做到, 並且成功率更高。 但是,以上4種可行的復仇方法,溫嬌小姐全部都放棄了,一種也沒有採用。 溫嬌小姐完全有能力、有條件自行復仇, 但是她沒有復仇。那麼, 很明顯, 這個故事一開始就是設計的是: 這個「血海深仇」,就是專門留給兒子陳玄奘長大了來報的, 而不是給她來報的。 那麼, 又有新的問題: 這個「血海深仇」,不讓溫嬌小姐自己報, 這可能嗎? 這個思想工作做的通嗎?溫嬌小姐每天面對著這個殺夫仇人她會怎麼想? 白天的要伺候他吃, 天黑了還要陪他睡, 她就這么眼睛一閉, 天天忍著緊他折騰啊? 還要忍上一十八年, 我們的溫嬌小姐她忍受的了么?! 如果她無法忍受, 那麼, 她絕對會採取以下兩種措施之一: 1.幹掉兇手。 2.幹掉自己。 可是, 無論是幹掉兇手還是幹掉自己, 都會導致玄奘長大了不能報仇。因此, 要使玄奘長大了能親自報仇, 我們的溫嬌小姐她既不能幹掉兇手也不能幹掉自己。 那麼, 究竟怎樣才能讓溫嬌小姐既不幹掉兇手也不幹掉自己, 並且心甘情願地陪著殺夫仇人睡上六千五百七十個夜晚呢? 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
(2)《西遊記》中最大的秘密
陳光蕊中了狀元,跨馬遊街, 遇丞相之女殷溫嬌打綉球招親, 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當晚就拜了堂, 入了房。第二天一大早就攜美妻赴任去了。
真是爽啊! 就連作《證道書》的殘夢道人澹漪子老前輩都羨慕的不得了, 在此處夾批曰:「真快活!狀元易中,此景難逢。」
可是, 真快活嗎?這裡面的問題實在是太大了!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陳光蕊赴任的路線:
京城——陳光蕊家——萬花店——洪江渡口——江州。
這一趟路途究竟有多遠? 原著中作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陳光蕊與小姐結婚的那天晚上, 丞相吩咐安排酒席,歡飲一宵。二人同攜素手,共入蘭房。次日五更三點,太宗命光蕊為江州州主,即令收拾起身,勿誤限期。光蕊謝恩出朝,回相府, 攜妻前往。
路上, 「光蕊便道回家」。可見陳光蕊的家住在京城與江州之間, 因為是順路, 便道, 所以陳光蕊順便接老母一同上任。母親張氏大喜,當日即行。
一、從京城到陳光蕊家有多遠?
後面玄奘見婆婆時有交代: 玄奘領婆婆到劉小二店內,又將盤纏與婆婆道:「我此去只月余就回。」
這個「月余」是指:
1. 從萬花店經過陳光蕊家到京城報信, 在外公家住上1或3天(或是更多天), 然後再返回江州去復仇, 等一切事情都辦完了, 再來萬花店接婆婆, 只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
2. 從萬花店(經過陳光蕊家)到京城報信, 在外公家住上1或3天(或是更多天), 然後就馬上直接過來萬花店, 約需1個月左右的時間。
玄奘是出家人, 一般是不會打誑語的, 何況還是自己的婆婆, 所以,這個時間他應該算的還有多的, 也許還要不了1個月。他給了婆婆約1個月左右的生活費。
若按1, 從京城到陳光蕊家, 最多隻在3天左右。
若按2, 從京城到陳光蕊家, 最多隻在10天左右。(一月30天, 減在京城外公家住2天, 一來一回各14天, 減去從陳光蕊家到萬花店的4天, 約為10天。)
而事實上是第一種。
二、從陳光蕊家到萬花店有多遠?
當日即從陳光蕊家出發, 「在路數日,前至萬花店劉小二家安下。」
「數日」, 為幾天, 一般指3天, 或3——5天。如果有7——10天就是「旬日」了。如果超過10天,就是十數日。
所以從陳光蕊家出發, 到萬花店, 約有4天左右。總之,「數日」不會超過10天時間。
在萬花店, 母親張氏養病誤了2天, 光蕊道:「此店已住三日了,欽限緊急,孩兒意欲明日起身,不知母親身體好否?」張氏道:「我身子不快,此時路上炎熱,恐添疾病。你可這里賃間房屋,與我暫住。付些盤纏在此,你兩口兒先上任去,候秋涼卻來接我。」光蕊與妻商議,就租了屋宇,付了盤纏與母親,同妻拜辭前去。
陳光蕊打算第4天一起走, 母親叫他們先走。於是, 他們在第3天先走了。
三、從萬花店到洪江渡口有多遠?
在萬花店門前,陳光蕊問漁人:「這魚哪裡打來的?」漁人道:「離府十五里洪江內打來的。」
可見有十五里遠,這是洪江打魚的地方,並不是洪江渡口。渡口要遠一些,原文中寫道:「曉行夜宿,不覺已到洪江渡口。」
曉行夜宿,是一個成語,指天明趕路,直到夜裡才住下來。也就是當天晚上要找旅社住宿的時候, 到達的洪江渡口。
從萬花店到洪江渡口,走了一天的時間。緊接著:
「不覺已到洪江渡口。只見梢水劉洪、李彪二人,撐船到岸迎接。」於是,陳光蕊夫婦誤上了賊船。「光蕊令家僮將行李搬上船去,夫妻正齊齊上船。」
就在當天夜裡,陳光蕊遇害。「將船撐至沒人煙處,候至夜靜三更,先將家僮殺死,次將光蕊打死,把屍首都推在水裡去了。」
四、從洪江渡口到江州, 已經不遠了。
劉洪、李彪,候至夜靜三更,先殺家僮,次將光蕊打死, 拋屍洪江。
「卻說殷小姐痛恨劉賊,恨不食肉寢皮,只因身懷有孕,未知男女,萬不得已,權且勉強相從。轉盼之間,不覺已到江州。」
殷小姐相從劉洪, 只因身懷有孕。又行了幾日,才到的江州。
好了! 真相已經出來了。
我們可愛的殷溫嬌小姐在和陳光蕊同志結婚的第二天一大早, 「五更三點,文武眾臣趨朝」後,得到皇帝聖旨, 開始遠行。「即令收拾起身,勿誤限期。光蕊謝恩出朝,回到相府。」
五更三點,約為現今的早上5點10分左右。這個時候,陳光蕊正在朝廷裡面等待調任。而在先一天的晚上, 丞相吩咐安排酒席,歡飲一宵。一宵是多久? 一夜! 即使沒有一夜, 也有大半夜! 至少得轉鍾兩三點。
也就是說,兩個人在一起睡的時間,只有一兩個小時左右。
陳光蕊的酒量如何? 精力如何? 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問題, 但畢竟是「共入蘭房」了。這一兩個小時有沒有發生性關系? 不好說, 就算真的發生了, 有沒有受孕? 又不好說, 就算一槍命中懷了孕, 還是說不通!
因為從溫嬌小姐結婚的那天晚上算起, 到老公被殺, 上面已經算的極為清楚,按多的算: 只有18天, 若按短的算: 僅僅只有8天時間!而溫嬌小姐竟然已經確認自己懷孕了!
按醫學常識, 一個女的, 在受孕後,出現妊娠反應的平均時間是在40天或45天以上。
那麼,溫嬌小姐怎麼在8—18天內就確認懷孕了呢?只是未知男女。這「未知男女」就是懷孕有一向時了, 而不是剛剛才發現的。
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說:溫嬌小姐肚子里懷的這個孩子, 是在結婚之前就已經有了, 而絕對不可能是新科狀元陳光蕊的!
只有這一種解釋,才說得通!
這種說法,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但只能這樣解釋。
是不是我故意要嘩眾取寵呢?不是的。因為在原文中的其他地方,另外還藏有很「鐵」的證據,不信的話,請翻閱《西遊記》第37回, 三藏道:
「...當時我父曾被水賊傷生,我母被水賊欺占,經三個月,分娩了我。我在水中逃了性命,幸金山寺恩師,救養成人...」
「經三個月」這四個字說得非常清楚:唐僧是在陳光蕊死後三個月出生的!
陳光蕊與溫嬌小姐結婚的時間,可以被證明的,只有8—18天。而無論如何,也證明不了有六、七個月之久。因為結婚的第二天就奉皇命赴任去了,「欽限緊急」、「勿誤期限」,不可能走了七個月還在半路上。
所以,唐僧的母親溫嬌小姐,在認識陳光蕊之前就已經懷孕有幾個月了。是實,無誤。
(3) 殷小姐為什麼要綉球招親
丞相殷開山有一女,名喚溫嬌,又名滿堂嬌,未曾婚配,正高結綵樓,拋打綉球卜婿。
丞相的姑娘為什麼要打綉球招親? 綉球招親是一種近乎荒誕的婚配方式, 打著誰, 嫁給誰, 賴都賴不脫的, 丞相會同意嗎?! 這樣一個嬌女兒, 絕對是大美女一個, 怎麼可能亂嫁呢?
再看看這大街上, 什麼樣的人沒有啊, 撿破爛的, 討米要飯的, 都可以來「重在參與」一下, 綉球往大街上一扔, 誰搶到了, 小姐就歸誰, 哪管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她的父母就忍心這樣糟蹋作踐自己的女兒?
一般來說,拋打綉球卜婿,是有一個「人選范圍」限定的。
比如說,被選擇的對象,當大於或等於兩人以上時,他們現有的外部條件已知都基本上一致,家庭條件都好,品德才能都好,人才相貌都好,實在是不知道該怎樣選擇了,才用打綉球的方式,聽天意。
這樣選出來的結果才是合理的。因為這個「人選范圍」已經決定了這個范圍之內的任何一人都是可以的。
而溫嬌小姐打綉球的「人選范圍」是什麼呢?並沒有既定的選擇對象,而是大街上的所有人。你看:
唐王御筆親賜狀元,(陳光蕊)跨馬遊街三日。不期游到丞相殷開山門首,有丞相所生一女,名喚溫嬌,又名滿堂嬌,未曾婚配,正高結綵樓,拋打綉球卜婿。適值陳光蕊在樓下經過。
陳光蕊中狀元後,騎著馬是在大街上遊街,這「不期」、「適值」、「經過」就充分說明了陳光蕊並沒有存心要走到這里來,更沒有走到丞相府里去。陳光蕊在大街上隨機漫步,僅僅只是路過這里而已。
那麼,溫嬌小姐對著大街上的所有人拋綉球,打著誰, 就嫁給誰, 很顯然是不合理的。拋這個綉球, 百分之百的有問題!
現在既然這樣做了, 那就一定有「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
這個原因, 就是我在上一回中所說的: 小姐在結婚之前, 肚子已經被人搞大了!這個證據是確鑿的。
小姐的肚子被人搞大了, 而且她的爹媽肯定是已經知道了, 所以才會如此急切切地辦這個綉球招親。怎麼說是急切切地呢?你看:
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猛聽得一派笙簫細樂,十數個婢妾走下樓來,把光蕊馬頭挽住,迎狀元入相府成婚。那丞相和夫人,即時出堂,喚賓人贊禮,將小姐配與光蕊。拜了天地,夫妻交拜畢,又拜了岳丈、岳母。
也就三五分鍾的事兒, 我們的陳光蕊同志還沒有反應過來, 就已經結了婚!
古代的人結婚雖然不需要辦理結婚證, 但程序也夠復雜的, 我們只按最簡單的說, 納采禮是要擇吉日的, 合婚壓庚是要擇吉日的, 定親過門也是要擇吉日的, 迎娶拜堂, 都是要選擇吉日的啊!
不擇吉日, 難保白頭攜老, 而「吉日」又不是天天有的, 丞相根本就等不了, 所以,乾脆全部省了, 直接拉進來就拜堂入洞房, 多省事兒。
甚至連姓什名誰, 家居何處, 是否婚配, 這些最起碼的都沒有問, 反正是打著你了, 你不許賴婚!
盡快的把小姐嫁出去, 只要是個男人就行, 這就是綉球招親的真相!
有的朋友說, 丞相辦這個綉球招親, 就是沖著「新科狀元」來的。這個是說不通的。因為:
1. 丞相的女兒一般要配皇親國戚的, 即使嫁省長都虧了, 新科狀元才市長的級別, 在丞相的眼裡,和大街上的那些人也只略高一點。
2. 如果丞相真的看中了新科狀元, 就會請人去探, 去說, 也不至於當街拋打綉球,讓別人也有搶到的機會。
3. 如果目標就是新科狀元陳光蕊, 那麼,小姐打的准嗎? 萬一打到別人了怎麼辦?
4. 或是陳光蕊根本就不走到這條街上來, 咋辦?
可見, 小姐打綉球招親的目標, 並不是專沖著「新科狀元」來的, 而是任何一個男人。事已至此, 又能咋辦呢? 盡量地朝著看的順眼的男人打唄。
小姐在結婚之前, 肚子被人搞大了, 當然免不了丞相的一頓呵斥, 但不管怎樣, 做爹媽的還是得為女兒掩羞遮醜, 所以, 綉球招親就是一個較好的補救辦法。
那麼, 除了拋綉球招親之外, 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行方案呢? 比如說: 是誰搞的小姐, 就把小姐嫁給誰, 小姐情郎, 兩全其美, 這樣豈不是更好? 這個方案才應該是首選啊, 丞相為什麼不採納呢?
假設1: 丞相允許小姐嫁給情郎。
那麼, 小姐的情郎當時就應該在現場, 正等著接綉球咧, 只怪小姐沒打准,「恰打著陳光蕊」而已。
但這也說不通, 因為丞相允許小姐嫁給情郎, 那直接嫁就得了。也就不存在綉球招親了。
假設2: 丞相不允許小姐嫁給情郎。
如果丞相不允許小姐嫁給情郎, 而採用綉球招親, 打著誰, 嫁給誰, 那麼, 其背後的隱意就是: 可以嫁給大街上的任何一個人, 也不成全你!
但這也說不通, 情郎也可以來搶到綉球啊。
所以, 這兩個假設都不能成立, 既不是丞相允許小姐嫁給情郎, 也不是丞相不允許小姐嫁給情郎。
那麼,問題就不是出在丞相小姐這一邊, 問題是出在情郎這一邊! 是這個情郎把小姐的肚子搞大了, 又把她甩了, 不要她了!
怎麼辦呢? 眼看著小姐的肚子一天天凸起來, 丞相也沒招了, 時間緊迫, 那就打綉球吧, 打著誰, 嫁給誰, 只要是個男人就行。
(4) 唐僧的親爹究竟是誰
唐僧的親爹絕不是新科狀元陳光蕊, 因為他的母親溫嬌小姐與陳光蕊結婚的時間僅為8至18天, 這么短的時間, 溫嬌不可能確認懷了孕。並且,在陳光蕊被水賊劉洪打死後,只三個月,溫嬌就生了唐僧。
那麼,唐僧的親爹究竟是誰呢?
這很不好猜。與溫嬌小姐相關的丞相府內外、甚至朝廷等等,只要是有可能產生接觸的所有成年男性,從理論上講,都是值得懷疑的對象。而單單只能排除陳光蕊一個人。
因此,嫌疑對象非常多。我們採用「假設--求證」的方法來論斷推理,那麼,假設誰最合適呢?我認為假設那個「水賊劉洪」,才是最合適的。
因為:只有「當唐僧的親爹為劉洪」的時候,才能夠將全文中所有的謎團、矛盾一一破解開來! 才可以在邏輯關繫上,全部准確無誤。而假設其他人則都不能。
當唐僧的親爹是劉洪的時候, 我們的溫嬌小姐才會心甘情願地陪著殺夫仇人睡上六千五百七十個夜晚, 才會過上十八年世外桃源般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日子。在溫嬌小姐眼裡, 劉洪才是真正的情郎, 一個為了自己才殺人的人而已。
否則就根本無法解釋如下事件:
1. 為什麼溫嬌小姐有條件報仇,卻一直沒有報仇?
2. 為什麼溫嬌小姐有條件自殺,卻一直沒有自殺?
3. 為什麼直到劉洪死了之後,溫嬌小姐也自殺了?
為什麼?因為劉洪才是溫嬌小姐的情郎!只有這樣才解釋得通。
當年在洪江渡口, 劉洪、李彪兩個水賊殺了陳光蕊,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劫財劫色, 那麼, 這兩個水賊就會財物平分, 女人也要平分, 先L J, 再商量: 這個女人究竟是殺掉, 還是藏起來壓寨。
可都不是, 錢也沒要, 居然是: 劉洪穿了光蕊衣冠,帶了官憑,同小姐往江州上任去了!
我們再看這一幕的細節:「先將家僮殺死,次將光蕊打死」。
家僮是「殺」的, 一刀就解決了, 光蕊是被「打」死的!打, 比殺要慢得多, 劉洪為什麼要打? 打是在泄憤,多數是邊打邊罵:「我叫你干...!」
小姐見他打死了丈夫,也便將身赴水,劉洪一把抱住道:「你若從我,萬事皆休;若不從時,一刀兩斷!」
這句話真是耐人尋味啊, 你若跟我過日子的, 我也不計較你跟陳光蕊的事了, 反正你已經有了我的孩子, 你若不跟我過日子, 我就跟你一刀兩斷!
劉洪若真的是劫色, 根本就用不著說這番話了, 先捶她兩捶, 看她老不老實!
而作者用的「一刀兩斷」這個詞實在是妙啊。各位看官, 你們都以為劉洪是要殺小姐么? 不是滴, 是在用「分手」嚇唬小姐!
「一刀兩斷」,百分之百的指「分手」! 為什麼?因為小姐本來就是准備去跳河自殺的呀, 你還再用殺她嚇唬的了么?! 所以, 小姐不是怕死, 而是怕分手!
劉洪把她的肚子搞大了, 為什麼又不要她了呢? 現在怎麼又在船上呢? 只有一種解釋: 劉洪的家庭反對他娶溫嬌小姐。
劉洪與溫嬌應屬自由戀愛, 因為家庭反對, 才不能結婚,不能去搶綉球, 如果是他自己不愛小姐了, 他現在也不會化裝偷跑到這船上來打死陳光蕊。 現在, 已經把光蕊打死了, 你若不從我, 我就再回去, 看你怎麼辦! 小姐怕的就是這。
劉洪的家庭勢力一定不小, 如果比丞相低, 也不敢那樣做, 兩家大概是勢均力敵, 而且是對頭, 這從後面可以看的出來, 劉洪在官場上應付自如, 絕不是一梢公水賊做得了的, 丞相在知道真相後, 一紙公文就能解決的問題, 卻要跑到皇帝那兒討來六萬御林軍去剿, 就說明劉洪的家庭勢力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Ⅳ 15天用文言文繹成一個字怎麼說
文言沒有表示15天的辭,有表示10天的「旬」,還有一個月中的十五日「望」。
Ⅵ 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譯,文言文五十字左右。
(1) 崔景偁拜師
原文;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譯文: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禮節來對待我。幾年後,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禮物,請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慚愧並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師從您,並不是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學生啊
(2)屠牛吐辭婚
齊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辭以疾。其友曰:「子終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謂辭之?」吐應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謂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雖以他附益之,尚猶賈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後見之,果丑。
齊國國王以豐厚的嫁妝嫁女兒,希望嫁給賣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辭了。他的朋
友說:「您(願意)終身老死在這腥臭的市場嗎?干什麼推辭呢?」吐回答他說:「他的女兒丑。」他的朋友說:「
您怎麼知道呢?」吐說:「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他的朋友說:「怎麼說?」吐說:「我賣的肉好(的時候),
就如數全部賣出去了,只會是嫌(肉)少的;我賣的肉不好(的時候),雖然用別的附加好處,還是賣不出去。如
今豐厚的嫁妝嫁女兒,所以女兒丑。」
他的朋友後來看見了齊王的女兒,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譯
及楚,楚子饗之(30),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31),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32),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34),右屬藁鞬(35),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36)。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 晉侯無親(37),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38),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39)
【譯】: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並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美女、寶玉和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流散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麼來報答您呢?"楚成王說:"盡 管如此,總得拿什麼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較量一番。"楚國 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 生活儉朴,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態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的人都憎恨他。我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遭大禍。"於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國。
笱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求生,豈苟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如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全獲。
(4)笱巨伯
笱巨伯到遠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賊人進攻這座城市。朋友告訴笱巨伯說:「我現在要死了!你可以離開這里。」 笱巨伯
說:「我從遠處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失去信義而求得生存,這哪裡是我所為呢?」
賊人已經到達,對笱巨伯說:「大軍已經到達,全城已空,你是什麼男子,卻敢獨自留在這兒?」 笱巨伯
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離開他,寧可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
賊人相互轉告說:「我們這些人都是不講信義的人,卻到了有信義的國家!」於是率領軍隊離開了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獲救。
(5)
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於俎,崇酒於觴,追而送之江之滸,飲食之。且告曰:「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於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於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佣一夫於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於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暴憎,其為不虛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審矣。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於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
(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翻譯】河東人薛存義將要離開這里了,我在罐子里盛滿了肉,滿滿地斟了一杯酒了,追他為他餞行到了江邊上,讓他喝酒,讓他吃肉。
並且告訴他說:「你知道地方做官的的人,你知道他們職責嗎?他們是百姓的僕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種地生活的人,拿出他們收入的十分一來僱傭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為自己辦事。現在的我們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錢,卻不好好給百姓辦事的,普天之下到處這樣。他們哪裡只是不好好辦事,而且還要貪污、敲詐百姓的財物。假若家裡雇一個僕人,他接受了你的報酬,卻不好好乾活,而且還盜竊你的財物,那麼你必然很惱怒而要趕走他,處罰他。現在的官吏大多是像這樣的,而百姓卻不敢像對待怠工又偷東西的僕人那樣,盡情發泄自己的憤怒和驅逐責罰他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民與官同主與仆的情況和地位不同啊。雖然情況和地位不同,道理都一樣,究競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百姓?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嗎!
薛存義代理零陵縣令兩年了。在這期間,他清早就起來辦事,夜裡還在考慮問題,勤勤懇是,盡心竭力。使打官司的得到公平處理;使納稅的人得到公允的負擔。無論老少都對他心不懷欺詐,面不露憎恨,這證明他確實沒有白拿百姓的錢,他是懂得不好好給百姓辦事還要敲榨百姓財物的可怕而有所警惕的。
我現在是受貶謫、地位低下的人,不能參與考核官吏政績的優劣而提出應該升降的意見;因此,當薛存義將要離開的時候,我為他餞行,並寫了這篇贈序重申做官的道理。
(6)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官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及桓子,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罹桓之罪,以亡於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惟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國語》)
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翻譯】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空有晉卿的虛名,卻沒有它的財產,沒有什麼可以和卿大夫們交往的,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麼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百人的田產,他掌管祭祀,家裡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美德,遵循法制,名聞於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裡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後他自身被陳屍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絳邑被滅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現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慮道德上的沒有建樹,卻只為財產不足而發愁,要表示弔唁還來不及,有什麼可祝賀的呢?」
宣子於是下拜,並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誨,就是先祖桓叔以後的子孫,都會感激你的恩德。」
.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8)原文:齊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同『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必須三百人。南郭處士被請來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這三百人獎賞。後來宣王死了,齊閔王當上皇帝,他喜歡一個一個聽,南郭處士逃跑了。
(9)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看見,照舊揮鋤除草,看它跟瓦片、石頭沒有什麼不同;華歆看見,把金子拾起來,丟下鋤頭離開了。
他們有曾同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正好有官員乘著大車、戴著官帽經過門前。管寧(無動於衷),依舊讀書;華歆卻把書扔下,出去觀看。管寧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兩半,跟華歆分開坐。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10)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Ⅶ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要15組
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淀,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范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復音詞。
現代漢語中復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游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復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准確地選擇義項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它」,作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的獨立性,動詞,往。起拼湊語氣的作用。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個詞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定,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了解古今虛詞的差異。
古今完全不同的虛詞,我們只要掌握它們在古代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國論》「而以六國破亡之顛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虛詞,古今都用它,如《六國論》「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顛覆」。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審閱,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系,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系,可以表示偏正關系,可以表示承接關系,可以表示遞進關系,還可以表示轉折關系。
4,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古人稱虛詞為「辭」、「語辭」、「語助」,可見,虛詞在表達語氣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面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復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只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便的一大障礙。
三,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文言中有些實詞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詞的詞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詞的活用。如果一個詞已經活用成了別的詞,我們還按其原來的用法去解釋,就會講不通。因此,掌握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結合具體語鏡,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義,對我們學習文言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區別意動和使動。在這里,我們提供兩種區別方法:第一,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情況不用於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
二是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要鑒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系,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用如動詞,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的語法條件的變化看出來。下面舉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個名詞作它的賓語,兩個名詞連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謂結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為謂語,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副詞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例如:「秦師遂東」。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詞後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晉師軍於慶柳」。
7,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隆禮尊賢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於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屬於兩個詞類。例如:我們不能說「晉師軍於慶柳」中的「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
四,注意掌握幾種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五種句式。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五,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贈。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內容來說,既可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詞根。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在古代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詞類,動量詞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現代漢語又是量詞很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後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顛倒過來進行翻譯。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准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例如:「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里除了帝號「燕王」 和方位詞「上」 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並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六,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像。這種想像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像。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像。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准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對象,再來解剖這個「對象」,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里,「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通過「而」連接的兩種「行為」。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像,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里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里啥也沒有。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那麼,怎樣下苦功夫呢?下面談談自己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此話實為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於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於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於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作記號,有的人善於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爾年輕時並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可是他善於積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要在一張張活頁卡片上,然後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貼上標簽。這樣的日積月累,反復思考運用,終於使他成為知識淵博的大哲學家。我們在讀書求學中注意積累資料,必將受到很大的益處。它不但能培養和提高你的閱讀、分析能力,「使人精確」(培根語),而且還能減輕你的大腦負擔,當這些資料變成你的「第二大腦」時,你使用這些資料便能得心應手,八面來風,人家「踏破鐵鞋無覓處」,你卻「得來全不費功夫」。
Ⅷ 五筆打字到底該怎麼提升,我一直卡在15-20個字每分鍾,不管是文言文還是普通文章都這個速度
五筆打字到底該怎麼提升的問題根據本人經驗供你參考:
首先鍵盤要非常熟專,
其次字根要記住。
你打了二屬十多天字根鍵盤肯定沒問題,
接下來就來最關鍵的:
要速度!!!!
不管對錯,就要速度!
慢慢速度就上來了,
然後在速度基礎上求質量!
這樣練二十天一百來個字玩一樣。
軟體:推薦老款WT。
DOS下運行。
Ⅸ 汪廣洋明史列傳第十五文言文閱讀
不清楚閱讀題目是什麼,下面是譯文供參考。
汪廣洋,字朝宗,高郵人,後定居太平。太祖渡江,將他召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設置正軍都諫司後,汪廣洋被提拔為諫官,升遷行省都事,屢次晉升,成為中書右司郎中。不久又主持驍騎衛事,輔助常遇春管理軍務。攻下贛州後,汪廣洋留守,被授為江西參政。
洪武元年(1368),山東平定,太祖以汪廣洋廉明持重,命他管理行省,安撫、接納新來歸附者,百姓感到十分安定。這一年,汪廣洋被召入宮任中書省參政。第二年,出任陝西參政。三年,李善長病,中書省無官,汪廣洋被召為左丞。當時右丞楊憲專權斷事。汪廣洋對他的態度模稜兩可,但仍然被他所忌恨,於是唆使御史彈劾汪廣洋極不孝順母親。太祖切責汪廣洋,將他放逐回鄉。楊憲再次奏劾,汪廣洋被遷徙海南。楊憲被誅後,太祖召還汪廣洋。這年冬天,太祖封他為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誥詞中稱他善理繁難事務,並屢獻忠策,將他比作張子房、孔明。當李善長因病辭官後,便以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相。因汪廣洋提不出什麼建議,時間一久,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而太祖內心始終善待汪廣洋,又將他召為左御史大夫。十年又授為右丞相。汪廣洋沉溺酒中,與胡惟庸同為丞相,只是隨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太祖曾多次告誡他。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說劉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汪廣洋應當知道內情。太祖便問他,汪廣洋回答:「沒有此事。」太祖大怒,指責汪廣洋結黨欺君,將他貶往廣南。船至太平,太祖追怒其在江西包庇文正,在中書省不揭發楊憲的奸罪,賜詔將其處死。
汪廣洋年少時從師余闕,博通經史,善寫篆體隸書,工於詩歌。為人寬和自保,與奸人同職而不能離去,所以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Ⅹ 初三畢業生關於班級展望或班級特色的話 15字左右用文言文 急急急~~
1、時光流逝,豐富多彩的三年初中生活即將結束,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將永遠銘記在我的腦海里。 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蒸蒸日上、邁著改革步伐前進的社會主義祖國,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積極參加黨章學習小組,逐步提初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並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作為班長,我能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在同學中樹立了好榜樣,並能團結好班委,處理好班級的一切事務,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初二年我們班被評為市優秀班級,這是全班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為能生活在這樣一個班級而自豪。三年來,我在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97年被評為市優秀學生幹部,初三年被評為校三好生。 學習上,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勤於鑽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理解能力強,思維敏捷,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學習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精益求精,學習效率初。三年來學習成績優異,半期考、期考等重大考試均居年段第一。在學科競賽中也多次獲獎,初一年榮獲第四屆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市三等獎;初二年獲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廈門賽區表揚獎,初三年獲第十四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二等獎。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體鍛達標擅打籃球。 通過初中三年生活的錘煉。在德智體方面,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一個懵懂的中學生逐步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四有」新人,但我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體鍛雖然達標,但還須加強體育鍛煉,提初成績,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將不斷總結經驗,繼往開來,更好地報效祖國。 初中畢業生自我鑒定樣板 2、 初中三年生活即將隨著我的成長而慢慢逝去,回顧這豐富多彩的三年學習生活,我已在老師的辛勤培育下成長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合格中學生了,這些日子將永遠銘記在我心中。 我熱愛我們的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思想覺悟初,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以及黨章學習小組,努力要求進步。在校,我模範遵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尊敬師長,組織紀律性強,連續擔任班學習委員等職務。工作認真負責,團結同學,發揮友愛互助的精神,多次被評為校三好生、優秀學生幹部,初二年還被評為市三好生。 天資聰穎,學習認真自覺,理解和自學能力強,善於質疑、析疑、解疑。積極探索,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思維敏捷,懂得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不斷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初中三年以來學習成績優異,名列年段前茅。積極參加各種興趣小組,豐富自己的知識。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或市一等獎、省二等獎。 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鍛達標,還曾經代表班級參加校運會,並在接力項目為班爭光。 雖然初中三年來,我在各方面都有顯著進步,但我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鑽研精神還不夠。在今後的學習中,我相信我一定能克服這個缺點,以自己的所學所長更好地報效祖國。 3、 三年的時光如流水一般匆匆逝去,回首往事,在這多姿的季節里,我取得了一些成績,在往後的日子裡,希望我能做得更好。 我熱愛祖國,衷心擁護黨的領導,關心時事政治,思想健康進步。自覺遵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熱愛勞動,先後擔任過班級的體育委員和宣傳委員,能以一名團員和班幹部的標准要求自己,團結同學,配合老師工作,任職期間獲得了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 我勤學好問,在初中三年學習生活中取得了較大進步,並做到了各科的均衡發展。在完成課業學習任務的同時,我積極參加了化學學科的夏令營和競賽活動,拓寬了自己的課外知識面。 我具有一定的組織才能,初一時曾成功地主持了一次主題班會,在全校性評比中獲得了第一名。我愛好書法,具有一定的基礎,曾在初二年學校組織的「迎香港回歸書法現場表演賽」中獲三等獎,我創作的黑板報也曾在學校舉辦的黑板報設計比賽中獲優秀獎。 我愛好文學,先後擔任《青年文學報》和《南國詩報》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一些文學作品也曾在報上發表。初一、初二年時,我還在課余時間里擔任校圖書管理員。課外知識豐富,曾在初二下學期學校舉辦的「迎香港回歸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 在體育方面,我愛好球類運動,達到了國家規定的體育鍛煉標准。初一年在校田徑運動會上曾獲得了男子乙組跳初比賽第三名。初二年時,我參加校健美體操隊並代表學校參加了全省中學生運動會健美操比賽,獲得了團體第五名,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當然,我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在學習上刻苦鑽研精神還較欠缺,花在學習以外的時間相對較多,對自己的要求沒能定在一個較初的位置。但是我仍然具有一定的潛力,若能夠進一步努力,我相信自己的綜合實力還會再上一個層次。以上是我對自己初中三年學習生活的總結。面對過去,展望未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使自己的明天變得更加輝煌,更加美好。 初中畢業生自我鑒定樣板 4、緊張有序的初中生活即將與我告別。回想三年裡有過多少酸甜苦辣,曾經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應的匯報。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我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逐漸從幼稚走向成熟。 在政治上,我有堅定正確的立場,熱愛祖國,熱愛黨,認真學習並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要求進步,思想覺悟初,愛憎分明,踴躍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主動投入捐款救災行列,用微薄的力量,表達自己的愛心,做一個文明市民。 在學習上,我有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學習態度端正,目的明確,專心上課並做好筆記,注重理解和掌握,強化練習,學會分類歸納,不斷總結,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知難而進,敢於正視自己的弱點並及時糾正,同時我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使自己有適應社會的能力,應變能力有進一步提初。在課余時間里,我喜歡博覽群書,開拓視野,增長知識,不斷充實自己。還利用假期參加電腦培訓,並取得結業證書,初三年被評為校級三好生。 生活上,我擁有嚴謹認真的作風,為人朴實真誠,勤儉節約,生活獨立性較強。熱愛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班級交給的任務都能認真及時完成。 我的興趣廣泛,愛好體育、繪畫等,積極參加各類體育競賽,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鍛煉標准。 初中三年生活有使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有時學習時間抓不緊,各科學習時間安排不盡合理。因此,我將加倍努力,不斷改正缺點,挖掘潛力,以開拓進取、熱情務實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5. 伴隨著21世紀的腳步,我即將走完多彩的初中三年。在這三年中,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可喜的成績。 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忠心擁護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平時關心國家大事,總是盡力去做有益於國家、社會的事。我嚴格遵守《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行為規范》,平時勤儉樸素,謙虛謹慎,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團結同學,樂於助人,愛護公物,而且作風正派,是非觀念強,道德品質優良,行為文明,作為班級的一分子,我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踴躍參加班級的黑板報出版工作,當我們班的板報獲年段第一名時,我心裡無比自豪。 我學習自覺、認真,思維敏捷,知識面廣,善於質疑、析疑、解疑,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初中三年間,我在學習方面獲得長足的進步,各科成績優秀,並在省第六屆生物競賽中獲得廈門賽區二等獎。 我熱愛體育,在平時更是注重鍛煉身體,體鍛達標。我的興趣廣泛,總是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曾獲年段五、六班主持人對抗賽三等獎,以及年段硬筆書法比賽優秀獎。我喜歡繪畫,常利用課余時間自學繪畫,並多次為班級板報繪制刊頭。我熱愛勞動,總是一絲不苟地完成學校布置的各種衛生工作,不怕臟,不怕累。 但我在學習方面時間抓得還不夠緊,我將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改正缺點,發揚優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將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更好地報效祖國。 6、 光陰似箭,初中生活在不知不覺中飛逝而過。回首三年歷程,我從一個懵懂頑童成長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初中畢業生,即將面臨初考的選拔,我首先感謝培養我的學校、社會及養育我的父母。 作為一名初中生,我明辨是非,關心國家大事,為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而努力學習。在校,我模範遵守校紀校規,以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初度的責任感為班級工作出謀劃策。初中三年均擔任班級學習委員,組織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活動,表現出較強的組織能力,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並在同學中樹立較初威信。我嚴於律己,進取心強,報名參加黨章學習小組,努力提初思想覺悟,向黨組織靠攏。平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多次參加青年自願者活動,具有樂於助人的品德。由於各方面表現突出,初中三年均被評為校三好生,並於初二年被評為市級三好生。 學習成績優異,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能融會貫通,發揮思維敏捷,理解能力強的優勢,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多次取得文科一、二名的好成績,並參加數學、英語、生物競賽班,努力為校爭光。榮獲省第六屆中學生生物競賽廈門賽區三等獎,在初三年全國初中數學聯賽中獲福建省三等獎,全國優勝獎。 在日常生活中,我十分重視鍛煉身體,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體育成績優秀,體鍛達標。我興趣廣泛,熱愛生活,尤其喜歡唱歌和繪畫,曾在年段書法比賽和手抄報比賽中獲獎。熱愛勞動,能認真負責做好每一次值日生工作。 經過三年學習,我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習還應更細心,防止因審題粗心而失分,爭取在初考中發揮自己的最好水平,向祖國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