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食周粟文言文翻譯
『壹』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其恥之,義不食周粟.什麼意思
周武王已經滅掉了殷商的禍亂,天下諸侯都尊奉周朝,然而殷商的臣子伯夷叔齊認為周作為臣子滅亡君主是恥辱的,所以堅持義氣不吃周朝的食物。(最後都餓死首陽山)
『貳』 武王伐紂文言文全文翻譯
周武王伐紂時,伯夷兄弟兩人攔馬諫阻武王;周滅商後,兩人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伊尹,商湯之相,曾輔湯滅夏。(11)何:通「可」。(12)有若:姓有,名若,孔子弟子。(13)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兩個首領,儒家推崇他們是古代的聖君。你說的那段的譯文是:...中國文學 - 2個回答-解決時間 2009-11-17 誰知道<莊子.秋水>, 他認為武王伐紂不義,商朝滅亡後,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義,餓死在首陽山上。今我睹子之難窮也(17),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當年唐堯、虞舜禪讓而稱帝,宰相子之與燕王噲禪讓而燕國幾乎滅亡;商湯、周武王都爭奪天下而成為帝王,白公勝爭奪王位卻遭致殺身。...學習幫助 - 4個回答-解決時間 2008-7-27
『叄』 求「武王以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的翻譯
稍微帶點意譯:
周武王平定了殷商末世的亂局後,天下都以周朝為宗,但是伯夷、叔齊以這為恥辱,遵守民族大義不吃周朝出產的糧食(粟米),隱居在首陽山,採薇(某種野菜)來吃。
很簡單嘛
『肆』 《史記 伯夷列傳》翻譯
一、譯文: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逃走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
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裡,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並把他的木製靈牌載在兵車上,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於是攙扶著他們離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的事情,他們堅持仁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採摘野菜充飢。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辭是:「登上那西山啊,採摘那裡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二、原文:出自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有違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合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正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4)義不食周粟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人物簡介
伯夷 (商末孤竹國君長子)
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子姓,名允,是殷商時期契的後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於伯夷。
伯夷以父命為尊,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齊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畏強暴,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義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二、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伍』 翻譯兩句文言文
直譯的話:
鄉里的小官佩服他的信義,(把他)抬回去養傷,(他)很多天才痊癒,(他)已經明白後離去。從此整頓自己,修養志向,州中(的人)都稱贊他的德行高。
周黨等人文不能解說經意,武不能以死報君,(作偽以)求取名譽美名,企圖得到三公的官位。
鄉佐是古代官職名,鄉官之一,為鄉嗇夫之副,協助嗇夫處理鄉里事務,主管徵收賦稅。
演義據《辭海》解釋:「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
『陸』 百度在線翻譯文言文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伯夷餓不食周粟
【原句】
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伯夷餓不食周粟。
【譯文】
所以周武王憑借仁義征伐商紂王而稱王天下,伯夷挨餓也不吃周朝的糧食。
『柒』 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但是伯夷、叔齊以這為恥辱,遵守民族大義不吃周朝出產的糧食(粟米),隱居在首陽山,採薇(某種野菜)來吃。
『捌』 義不食周粟指的是什麼
義不食周粟
拼音是yìbù shí zhōu sù,
意思是形容氣節高尚,誓死也不願與非正義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
出自 《史記·伯夷列傳》。
講的是伯夷和叔齊的事兒。
商代末年,位於今河北東部的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齊。孤竹國君喜歡小兒子叔齊,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叔齊接班。老爸死後,叔齊不願意違背立長子為王的規矩,堅持要讓位給哥哥。為了讓弟弟安下心來做國君,伯夷偷偷地離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後,叔齊也離開了王宮,四處尋找哥哥。兩人團聚後,決定不再回孤竹國。
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較尊老敬老,兄弟倆便一起投奔,並在那裡定居下來。文王死後,武王繼位。繼位後的武王擴充兵力,准備討伐商紂。當周朝的軍隊進軍到今孟津地帶時,伯夷叔齊瞅機會跑上去,扣馬而諫,認為周武王此舉不孝順、不仁義。武王的將士聽後,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說:"這是兩個講道德的人。"並要求將士不要為難他們。
武王伐紂成功,天下一統為周,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兩人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兩個離開周朝的統治區,到一個叫首陽山的地方隱居下來,靠採集山上的薇菜充飢。一位婦人看到他們後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可你們現在採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長的呀!"二人一聽,心想,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決定絕食等死,臨死之際,他們還唱了一首歌,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還不知道錯在你自己。神農、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間都已消逝無跡,我們的歸宿在哪裡?"
『玖』 誰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翻譯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遷西縣、灤縣等地)國君的長子和三子。生卒年無考。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伯夷、叔齊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2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如今周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於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塗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於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這是用推行錯誤的行為來取代商紂的殘暴統治。他們2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親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山,並答應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後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採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辭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採集野菜充飢。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裡?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衰息。」於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伯夷、叔齊兄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是可貴的。因此有關伯夷、叔齊的美德,自古以來就廣為人們傳頌,對於謙恭揖讓的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