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江水文言文翻譯
㈠ 《水經注 江水》翻譯
翻譯如下:
江水又東徑黃牛,流經廣溪峽,這就是三峽的開端.峽谷中有瞿塘、黃龕兩處險灘。這個峽谷從過去大禹開鑿疏通江水,郭景純叫做巴東之峽的那個峽谷。
江水又向東去,經巫峽,是杜宇所鑿用以疏通江水的峽谷。江水經過峽谷向東,又經新崩灘。這座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裂,晉太元二年又崩裂。在崩塌的時候,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湧起幾十丈的巨浪。現在險灘上都還有石塊,有的圓的像竹簍子,有的方的像房屋,都是山體崩裂掉下來,致使湍流激起波瀾,所以叫做「新崩灘」。這個斷崖所殘留的部分,和其它眾多山嶺相比,還算是聳立突出的。再往下十多里,有一座大巫山,不單是三峽所沒有的,就算和岷山、峨眉山都能一比高低,與衡山、九疑山可一決雌雄。群山像翅膀一樣靠著它,一起直指青雲,它更接近銀河,和群山一辨優劣。西面,就是巫山。 這之間首尾長六十里,叫做巫峽,是借山起的名。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是連綿不絕的高山,幾乎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順流和逆流的航路都被阻斷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兩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不覺得很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很有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肅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向東,流經流水灘。這里的水都湍急異常,魚鱉都不能游弋(yi),行人常常為此感到苦惱,他們編成歌謠:「灘頭用盡力氣與水相持,突然之間就會被水淹沒與家人永別。」袁山松說:「從四川到這里,五千多里,順流而下只要五日,逆流而上要用百日。」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宜昌縣的北面,縣的治所在江水的南岸。北臨大江,與夷陵遙相對應。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狼尾灘,又經過人灘。袁山松(晉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距二里遠。人灘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許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沒冬天露出來,這些石頭,有好幾十步(步:古時長度單位)遠,都是人臉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紋絡清晰的,頭發鬍子都能分辨出來:因此叫做『人灘』。」
江水又向東,經過黃牛山,山下有一個險灘叫黃牛灘。南岸重重疊疊的山嶺一層層聳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間有塊石頭,像一個人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看上去非常鮮明。因為人難以到達,不能夠窮究實際情況。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紆洄曲折,即使走上兩天兩夜,還能望到這個石頭,所以走路的人編成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下出發,晚上還在黃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黃牛山還是像原來一樣看得清楚。」說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長的路後)回頭望去黃牛山還像原來一樣。
江水又向東,經過西陵峽。《宜都記》里說:「從黃牛灘向東進入西陵峽,到西陵峽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兩岸山脈高峻、重重疊疊,不是日中,看不見太陽;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絕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頭是彩色的,形狀大多像一些東西。樹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顯凋零,猿鳴特別清越,在山谷中傳響,清脆的聲音傳送不絕。」所說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山松說:「常聽說峽中水流湍急,記錄下來的或口口相傳的都是拿恐懼相警戒,不曾有人稱贊山水的美麗。等到我來到這個地方,並感到欣喜以後,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重重疊疊秀麗的山峰,奇特的構造,怪異的形狀,本來就難以用語言來描繪。林木陰森肅穆,鬱郁蔥蔥,仰頭欣賞,俯身體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連了兩天,忘了返回。眼睛所看到的,從未有過。自從高興地看到這個奇特的景觀,山水如果有靈性,也應當一定會像遇到知己一樣高興!
(1)水經注江水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水經注·江水》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的一部分。該書篇由西向東記載了長江沿岸的地理風貌。
原文如下: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鱉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袁山松的《宜都記》等山水作品,對山川風物作出生動的記述和描寫;袁山松的山水「知己觀」第一次把人們的視野從借山水以比德證道的藩籬中解放出來,是一種自覺的、全新的山水審美意識。以袁山松為代表的東晉地記作家,為中國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縣治江之南岸也。北臨大江,與夷陵相對。
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崧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准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㈡ 水經注•江水注文言文翻譯
水經注•江水注譯文,供參考:
江水又東徑黃牛,流經廣溪峽,這就是三峽的開端.峽谷中有瞿塘、黃龕兩處險灘。這個峽谷從過去大禹開鑿疏通江水,郭景純叫做巴東之峽的那個峽谷。
江水又向東去,經巫峽,杜宇所鑿用以疏通江水的峽谷。江水經過峽谷向東,又經新崩灘。這座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裂,晉太元二年又崩裂。在崩塌的時候,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湧起幾十丈的巨浪。現在險灘上都還有石塊,有的圓的像竹簍子,有的方的像房屋,都是山體崩裂掉下來,致使湍流激起波瀾,所以叫做「新崩灘」。這個斷崖所殘留的部分,和其它眾多山嶺相比,還算是聳立突出的。再往下十多里,有一座大巫山,不單是三峽所沒有的,就算和岷山、峨眉山都能一比高低,與衡山、九疑山可一決雌雄。群山像翅膀一樣靠著它,一起直指青雲,它更接近銀河,和群山一辨優劣。西面,就是巫山。 這之間首尾長六十里,叫做巫峽,是借山起的名。
從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向東,流經流水灘。這里的水都湍急異常,魚鱉都不能游弋yi,行人常常感到苦惱,他們編成歌謠:「灘頭用盡力氣與水相持,突然之間就會被水淹沒與家人永別。」袁山松說:「從四川到這里,五千多里,順流而下只要五日,逆流而上要用百日。」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宜昌縣的北面,縣的治所在江水的南岸。北臨大江,與夷陵遙相對應。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狼尾灘,又經過人灘。袁山松(晉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距二里遠。人灘,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許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沒冬天露出來,這些石頭,有好幾十步(步:古時長度單位)遠,都是人臉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紋絡清晰的,頭發鬍子都能分辨出來:因此叫做「人灘」。
江水又向東,經過黃牛山,山下有一個險灘叫黃牛灘。南岸重重疊疊的山嶺一層層聳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間有塊石頭,顏色像一個人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看上去非常鮮明。因為人難以到達,不能夠窮究實際情況。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紆洄曲折,即使走上兩天兩夜,還能望到這個石頭,所以走路的人編成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下出發,晚上還在黃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黃牛山還是像原來一樣看得清楚。」說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長的路後)回頭望去黃牛山還像原來一樣。
江水又向東,經過西陵峽。《宜都記》里說:「從黃牛灘向東進入西陵峽,至西陵峽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兩岸山脈高峻、重重疊疊,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見日月,絕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頭是彩色的,形狀大多像一些東西。樹木高大茂密,猿鳴特別清越,在山谷中傳響,清脆的聲音傳送不絕。」所說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說:「常聽說峽中水流湍急,記錄下來的或口口相傳的都是拿恐懼相警戒,不曾有人稱贊山水的美麗。等到我來到這個地方,並感到欣喜以後,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重重疊疊秀麗的山峰,奇特的構造,怪異的形狀,本來就難以用語言來描繪。林木陰森肅穆,鬱郁蔥蔥,仰頭欣賞,俯身體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連了兩天,忘了返回。眼睛所看到的,從未有過。自從高興地看到這個奇特的景觀,山水如果有靈性,也應當一定會象遇到知己一樣高興!
㈢ 水經注 江水的翻譯與字詞解釋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狼尾灘,又經過人灘。袁山松(晉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距二里遠。人灘,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許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沒冬天露出來,這些石頭,有好幾十步(步:古時長度單位)遠,都是人臉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紋絡清晰的,頭發鬍子都能分辨出來:因此叫做「人灘」。
㈣ 水經注.江水.三峽的全文和翻譯
《黃牛灘》的全文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狀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經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
解釋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山下有石灘,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一山石,像人的樣子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輪廓較為分明;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岩石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紆回曲折,即使沿途經過,住上兩夜,還是能夠望見此物。所以在這里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早上出發的時候看見黃牛(石頭),夜晚住宿時還是看到黃牛.三天三夜,還能看到它.形容岩石很高,江流湍急,紆回曲折 。
賞析(部分)
1.歌謠中的三個「黃牛」分別指代什麼? 第一個和第三個「黃牛」指代「高崖間石」。第二個「黃牛」指代黃牛灘,
2.本文文字圍繞哪兩個來寫的?作者在寫南岸山石時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描繪的?寫出原文中的語句。本文文字圍繞黃牛灘和南岸山石來寫的。
從形狀(如人負刀牽牛)和顏色(人黑牛黃)兩方面進行描繪。
3.篇末引用歌謠是為了說明文中的哪句話?為了說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經信宿,猶望見此物」
解釋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山下有石灘,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樣子,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輪廓較為分明;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岩石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紆回曲折,即使沿途經過,住上兩夜,還是能夠望見此物。所以在這里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早上從黃牛山出發,晚上寄宿在黃牛山,三天三夜,黃牛山依然像以前那樣。」
㈤ 求水經注校正的江水的翻譯
白話釋義:
江水從建平流向東界峽,東界峽非常的高大峻峭,是宜都、建平兩郡的邊界。在東界峽裡面遠望,山嶺高與天接,有五六座山峰參差交錯,上面有長的像兩個人像的奇石,挽起衣袖相對,民間傳說這是宜都、建平兩郡的督郵在此爭邊界,宜都的督郵石像稍微向東偏,人們議論紛紛,認為不如建平的督郵。
江水流經峽谷,向東經過宜昌縣的插灶下,江水的左岸,是高達數百丈的懸崖峭壁,連飛鳥也不能棲息。有一根未燃盡的木頭,插在懸崖間,遠遠望去大約有幾尺長。
這里的父老鄉親傳言說,過去發洪水的時候,人停泊在懸崖旁邊,把這根未燃盡的木頭插在岩石旁邊,到了今天還留在那裡,這個故事先後傳承下來,稱這個地方為插灶。江水又向東流,流經流頭灘,這里的水流非常兇猛,魚和鱉都沒法在裡面游。
走這條水路的人常常為這兇猛湍急的水勢感到痛苦,作了一首歌唱到:在灘頭洶涌的白浪中,大夥要奮力堅持!霎時沉默下去,告別就太遲!
原文:
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峽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間遠望,勢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
俗傳兩郡督郵爭界於此,宜都督郵勢小東傾,議者以為不知也。江水歷峽,東逕宜昌縣之插下。江之左岸,絕岸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
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舟崖側,以余燼插之岩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們青之插灶也。
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
此文出自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校正·江水》
(5)水經注江水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記載了一千多條水道及其所經地區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遺跡、建置沿革和有關的歷史事件、神話傳說、人物典故、民俗物產等,引書400餘種,記述眾多漢魏碑銘。
作者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參考35種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誌和其他文獻資料,融匯本人60餘年研治體會,吸收王國維、胡適、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學術成果,對原書進行標點,撰作校證。
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本溯源,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中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水經注》寫成以後不久,酈道元就遇害,當時這部著作有幾種鈔本,已不得而知。隋統一全國,整理國家藏書,《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水經注》一書的鈔本,卷數為四十,是完整無缺的本子,這也是目前所知《水經注》最早的鈔本。
唐朝取代隋朝後,《水經注》成為唐朝的國家藏書,《舊唐書·經籍志》與《新唐書·經籍志》均著錄為40卷。唐後經五代至北宋初,《水經注》的鈔本仍為足本,被作為歷朝的國家藏書代代相傳。
㈥ 水經注 江水 翻譯
江水又往東邊流去,經過黃牛山下,有一個灘名字就叫作黃牛灘。南岸山嶺重重疊疊,在最外面的高崖出有一塊石頭,顏色像是人背著刀,牽著牛,人黑色,牛黃色,很分明。這里是人跡罕至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圖案。這塊岩很高,加上江水湍急曲折,雖然經過了很久,還是可以看見。所以有歌謠唱道「說早上從黃牛灘出發,晚上在黃牛灘駐扎,走了三天三夜,黃牛灘還在腳下」。這是說水路曲折,往回望還是一樣而已。
㈦ 水經注 江水 譯文及賞析
此
既高:
江水又東,雖途逕信宿,黃牛如故,
色如人負刀牽牛,逕黃牛山,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樣子:「朝發黃牛,又加上江流湍急,加以江湍紆洄。南岸重嶺疊起,猶望見此物,黃牛如故: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言水路紆深,成就分明,三朝三暮,人是黑色的。
翻譯原文,回望如一矣,暮宿黃牛,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山下有灘,還是能夠望見此物。所以在這里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莫得究焉,背著刀牽著牛,故行者謠曰,最外高崖間有石:「朝發黃牛,暮宿黃牛,即使沿途經過,牛是黃色的……這塊岩石已經很高了,下有灘名曰黃牛灘,紆回曲折。既人跡所絕,人黑牛黃,最外面的高崖間,住上兩夜;叄朝叄
暮
㈧ 求<<水經注 江水>>的全文翻譯
水經注·江水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鱉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縣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長江繼續向東流,經過巫峽。巫峽是杜宇王時派人鑿開用來通江水的。郭仲產說:「按照《漢書·地理志》,巫山在巫山縣城西南,可是現在巫山在巫山縣城的東邊,這大概是郡縣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緣故吧!」長江經過巫峽,往東流去,經過新崩灘。這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崩塌的時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幾十丈高的浪頭。現在灘上的石頭,有些圓的象簞,有些方的象笥,象這樣一類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洶涌,所以叫它做新崩灘。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個山嶺,還算是高聳突出的。新崩灘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並列;它遮護統領周圍的各個山峰,高與雲平,還要到霄漢去衡量它們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這大巫山上。《山海經》記載:「夏朝君主啟的臣子孟凃,這人在巴地主管神靈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裡訴訟,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來了,被抓的人請求饒命,孟凃赦免了他,讓他居住在這丹山的西邊。」郭景純給《山海經》作注說:「丹山在丹陽,屬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兒也住在那裡。宋玉所說:「天帝最小的女兒名叫瑤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靈魂變成草,這就是靈芝。」記載「神女離別楚懷王時自敘:『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險要的地方,早上變為朝雲,晚上變為雨霧,早早晚晚,都在陽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說。因此楚懷王為神女立廟,叫做朝雲。』這一段從頭到尾全長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峽,是根據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山下有灘,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樣子,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這塊岩石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紆回曲折,即使沿途經過,住上兩夜,還是能夠望見此物。所以在這里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㈨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三峽》原文和翻譯
長江水又流向東,流過西陵峽。宜都記說:「自從黃牛灘東入西陵界版,至峽口百這樣里,權山
水紆曲,並且兩岸高山重障,非正午夜半,不看見日月,超越壁或十這樣丈,他石采色外表儀容,
多處所像象。林木高茂,略完結冬春天。猿發出聲響至清澈明白,山谷傳響,泠泠不超越。」(人們)所稱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說:「常常聽說峽中的水流很快,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還沒有人稱贊山水美麗。到我來實地登臨這地方,一到那裡,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層疊的山崖、秀麗的山峰,奇特的結構,異常的形狀,確實很難用言辭來敘說。山林里樹木聳立,繁榮茂盛,竟在雲氣的外面。抬頭欣賞高山遠樹,俯身觀看江中倒影,愈熟悉這風光愈感到美好。留連了兩晚,還沒察覺忘了返回。(我)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還)沒有過。已從中高興地欣賞到了這種奇特的景觀,是山水有靈氣,也該驚喜千古以來終於遇到知己了!」
1.本文寫猿鳴,有什麼意義?
說明三峽的幽長.更烘托出秋景的悲涼
㈩ 水經注江水全文翻譯
水經注·卷三十三
作者:酈道元
水經注 卷三十三 江水
岷山就是瀆山,水叫瀆水;又叫汶阜山,遠在塞外,江水就發源在那裡。《益州記》說:大江的源泉,按現今所知,開頭是從羊膊嶺下流出,水沿山崖散開,涓涓細流多以百計,淺得幾乎連酒杯也浮不起來。水向東南流瀉一百多里,到達白馬嶺,經過天彭闕,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當蜀郡太守,李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形狀如門,稱為天彭門,又叫天彭闕。江水從這里起,上流十分細弱,所謂發源時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漢元延年間(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揚雄作賦,在《反離騷》中說:從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為《反騷》。江水從天彭闕東經汶關,又流過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劃蜀郡北部設置汶山郡,以管轄該縣。氐道縣原是秦始皇所置,後來改為升遷縣。《益州記》說:江水從白馬嶺縈紆流奔二十多里,到龍涸;又八十里,到蠶陵縣;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鏡;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寬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達舊汶山郡時,寬度才有兩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濕坂,江才稍大了一點。
李冰在這里造了一條大堰,截住匯流,堰壩左右兩邊都有出水口,稱為湔堋。大江流入郫江、撿江以便通航。《益州記》說:大江流到都安,在右邊築堰堵水,在左邊造堤控流,江的幹流於是就移到東邊,位置在郫江右面了。利用山勢滑放竹木入江,不費力氣就可運到,水還可以灌溉諸郡。李冰又鑿穿羊摩江,灌溉江西的田地。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郵,造了三個石人,立在水中,並在石人身上刻記著與水神的約定:枯水時不露腳,漲水時不沒肩。因而蜀人天旱時可用來灌溉,多雨時不堵塞水流。所以《益州記》說:水旱都任人安排,飢荒絕跡,沃野千里,因此世人號稱陸海,又叫天府。郵亭就在堰上,民間稱此堰為都安大堰,也叫湔堰,又稱金堤。左思《蜀都賦》說:向西越過金堤,即指此堤。諸葛亮北征時,將此堰視為農業的命脈,國家賴以給養。他徵召了一千二百名兵丁負責護堰,並設堰官。
江水又東流,經瞿巫灘,就是下瞿灘,又叫博望灘;左岸有湯溪水注入。湯溪水源出縣北六百多里的上庸邊界,南流經歷縣境,兩岸有鹽井一百多處,巴、川就靠這些鹽井來自給。鹽粒大的一寸見方,中央隆起,形狀就像一把張開的傘,所以叫傘子鹽。有的雖然不呈傘狀,但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鹽不同。王隱《晉書·地道記》說:從湯口進去四十三里,有石頭可以煮出鹽來,石頭大的像升,小的像拳頭,煮到水都干盡,鹽也就結成了。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氣井一類,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鹽來。
江水繼續東流,經廣溪峽,這是三峽的上端。峽長三十里,其間驚險的危岩,斜出的樹木,看來幾乎兩邊要互相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達一千多丈,俯臨神淵。當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天旱時在岸上焚燒樹木,把灰燼推到深潭中,弄臟潭水,立刻就會下雨。常璩說:縣里山澤水神,天旱時擊鼓求雨,就一定應驗,會有甘霖喜降。這就是《蜀都賦》所說的:一敲鼓就會下雨。峽中有瞿塘、黃龕兩處險灘,夏天洪水激起旋渦,上灘下灘都要提心吊膽。瞿塘灘上有座神廟,尤其靈驗,刺史二千石一級官員經過這里,都不可吹號打鼓。商旅上水時,怕碰到石頭發出聲響,就用布包起撐竿的下端。現在雖不必這樣做了,但祭祀進獻水神還是沒有中斷過。峽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卻沒有猿猴——這里不是僅指某一處,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去,卻一點也聽不到它的叫聲了,也許就像貉那樣,過了汶水就不能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