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科研記錄
① 科研檔案包括哪些內容
科技檔案是指在自然科學研究、生產技術、基本建設等活動中形成的應當歸檔保存的圖紙、圖表、文字材料、照片、影片、錄像、錄音帶等科技文件材料.\x0d科技檔案主要有以下類型:\x0d基本建設檔案:簡稱基建檔案,是在各種建築物、構築物、地上地下管線等基本建設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使用、維修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醫葯衛生檔案:是在各種疾病的防預、護理及葯品、生物製品的監督、檢定和生產技術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地質檔案:是地質工作活動的記錄和成果,它是地質調查研究、礦產勘探等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環境保護檔案:是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活動的直接記錄,包括環境管理檔案和環境監測檔案兩個基本部分.\x0d自然科學研究檔案:是在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簡稱科研檔案.\x0d工業生產技術檔案:主要是工業產品檔案,它是在工業產品的設計、研製和生產、製造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工程檔案:是以竣工圖為核心的在工程建設和工程對象的使用、維修活動中形成的基建檔案.\x0d設備檔案:是各種機器設備、車輛、船舶和儀器、儀表的檔案材料.\x0d測繪檔案:是大地測量和地圖繪制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農業科技檔案:是在農、林、牧、漁各業的生產技術活動中形成的檔案.\x0d作物栽培檔案:是在作物播種和田間管理等栽培技術和管理活動中形成的檔案.\x0d植物保護檔案:是在作物病蟲害預報、防治和植物檢疫活動中形成的檔案.\x0d林業檔案:是在林業資源普查、林木撫育、採伐和更新過程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畜牧檔案:是在草場建設、育種飼養和畜牧獸醫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區劃檔案:是記載和反映農業自然生態條件和農業區劃活動及其成果的科技檔案.\x0d氣象檔案:是在氣象觀測、氣象預報和氣象業務技術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包括:氣象記錄檔案、氣象業務技術和服務檔案、氣象業務技術管理檔案.\x0d天文檔案:是在天文觀測、研究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x0d水文檔案:是在水文觀測(測驗)和水情預報等水文工作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主要包括:站網規劃和測站文件、水文測驗文件、水情預報文件.\x0d地震檔案:是在地震檢測、地震分析研究和地震預報活動中形成的科技檔案.
② 關於著名科學家科研的故事有哪些
愛迪生小時候熱愛大自然。7歲時被媽媽送到了學校。從此,愛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聽恩格爾老師講1加1等於2,或者說2等於1加1。愛迪生開始在課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動物的毛可以生電,那麼,如果把電線接在貓身上,再用力摩擦貓的毛是不是可以發電?恩格爾老師最煩上課時精神不集中的學生,於是他經常呵斥愛迪生,愛迪生的學習成績成了全班倒數第一。更讓恩格爾老師惱怒的是,愛迪生還愛冷不防地問些令人難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問題。為此老師跟家長說這個學生跟不上學習,令家長將孩子領走。愛迪生的媽媽說:「據我觀察,愛迪生還算聰明……」恩格爾反駁道:「不不不,他總考全班倒數第一!並總提荒唐古怪的問題,例如他問:『老師,為什麼 2加2等於4?』等於4就是等於4,這還要問嗎?」媽媽不以為然地說:「恩格爾老師,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算荒唐的問題巴!當牛頓發現一個蘋果掉下來,提出了個問題:蘋果為什麼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卻成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們能說,牛頓不該提出這樣的發問嗎?」
恩格爾一時不好回答,可他還是堅持己見,邊敲著桌子邊說:「牛頓是誰,您的孩子又是誰,能相提並論嗎?」
愛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規的教育就這樣結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愛迪生對媽媽說了一句心裡想了很久的話:「媽媽,長大後我要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發明家!」
陳景潤-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50年代對高斯圓內格點、球內格點、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作了重要改進。60年代以來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證明了命題「1+2」,將200多年來人們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這一結果被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其後又對此作了改進,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深受稱贊。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鍾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嶽,召喚著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
陳景潤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蒙古族。黃岡(今團風)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著名地質學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學堂,1904年選送日本弘文學院留學,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0年回國,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進士」。不久參加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13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和地質,1918年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質系主任,率學生在河北、山西實習時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遣跡。1922年被選為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1929年被英國倫敦地質學會選為國外會員,任中國地質學會會長。1930年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34年應邀赴英國伯明斡、劍橋等大學講學,1936年回國,繼續進行地質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年會,在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後,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輾轉回到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學會副會長兼國立京師圖書館副館長。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等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二至第四屆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員。在古生物蜓科分類方面有重大貢獻,在冰川學方面確定了中國數次冰川時期的活動證據,特別是奠定了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基礎。在地質學理論上創立了地質力學,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出我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兩湖地區蘊藏在豐富的石油,為我國石油資源的開發作出了貢獻。晚年對地震地質和開發利用地下熱能等新領域進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
陳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於浙江嘉興.少年時就喜愛數學,覺得數學既有趣又較容易,並且喜歡獨立思考,自主發展,常常「自己主動去看書,不是老師指定什麼參考書才去看」.陳省身1927年進入南開大學數學系,該系的姜立夫教授對陳省身影響很大.在南開大學學習期間,他還為姜立夫當助教.193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為中國國內最早的數學研究生之一.在孫光遠博士指導下,發表了第—篇研究論文,內容是關於射影微分幾何的.1932年4月應邀來華講學的漢堡大學教授布拉希克對陳省身影響也不小,使他確定了以微分幾何為以後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同年,得到漢堡大學的獎學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漢堡大學數學系留學.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嘉當方法在微分幾何中的應用.1936年獲得博士學位.從漢堡大學畢業之後,他來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間在法國幾何學大師E·嘉當那裡從事研究.E·嘉當每兩個星期約陳省身去他家裡談一次,每次一小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師面對面的指導,使陳省身學到了老師的數學語言及思維方式,終身受益.陳省身數十年後回憶這段緊張而愉快的時光時說,「年輕人做學問應該去找這方面最好的人」.
陳省身先後擔任我國西南聯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芝加哥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終身教授等,是美國國家數學研究所、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的創始所長.陳省身的數學工作范圍極廣,包括微分幾何、拓撲學、微分方程、代數、幾何、李群和幾何學等多方面.他是創立現代微分幾何學的大師.早在40年代,他結合微分幾何與拓撲學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一般形式和埃爾米特流形的示性類論.他首次應用纖維叢概念於微分幾何的研究,引進了後來通稱的陳氏示性類(簡稱陳類).為大范圍微分幾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遠遠超過微分幾何與拓撲學的范圍,成為整個現代數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陳省身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獲得了許多榮譽和獎勵,例如1975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美國國家科學獎,1983年獲美國數學會「全體成就」靳蒂爾獎,1984年獲沃爾夫獎.中國數學會在1985年通過決議.設立陳省身數學獎.他是有史以來惟一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沃爾夫獎」的華人,被稱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被國際數學界尊為「微分幾何之父」.韋伊曾說,「我相信未來的微分幾何學史一定會認為他是嘉當的繼承人」.
菲爾茲獎得主、華人數學家丘成桐這樣評價他的老師:「陳省身是世界上領先的數學家……沒有什麼障礙可以阻止一個中國人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
2004年11月2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布第52733號《小行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將一顆永久編號為1998CS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陳省身星」,以表彰他對全人類的貢獻.
卓越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竺可楨
竺可楨於1890年出生在東關鎮一個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從事語文教學的秀才。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在私塾里讀書,學習十分勤苦。中學階段,讀書於上海澄衷學堂和復旦公學,後到唐山路礦學堂讀書。由於他學習努力,成績卓著,五次考試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生,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學習農學。後又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專攻氣象。哈佛大學求實崇新、自由探討的學風,給他深刻影響。1918年他以台風研究的優秀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時年28歲。他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到了祖國,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他受聘擔任南京高師地學教授,次年,學校改稱東南大學,在竺可楨主持下,建立了地學系,下設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四個專業,並新任系主任。這是我國高校建立地學系之始。1927年學校又改名中央大學。在此期間,他一面擔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學通論。氣候學,氣象學等課程,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氣象學和地理學研究及教育人才。張寶堃、呂炯、黃廈千、沈孝凰、胡煥庸等,都是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優秀學者。他還積極參加中國科學社,做了大量宣傳工作。
竺可楨於1956年領導創建了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並一直兼任主任職務。他多次指出:要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發展國民經濟,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綜合考察工作。綜合考察應為國家和地方編制國民經濟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其任務首先是調查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徵與數量、質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的科學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國家之所急,積極投身於海南島、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以發展橡膠為目的的地理調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組織籌建了西藏工作隊。為治理黃河,他主持組織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此後,中科院專門成立了綜合考察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四項重大考察任務。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橫斷山區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地區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熱帶地區特種生物資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資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僅 1956—1957年兩年間,就先後建立了6個綜合考察隊。它們是:黑龍江綜合考察隊,新疆綜合考察隊,華南與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長江、黃河流域土壤調查隊,柴達木鹽湖科學考察隊等。此外,還組織了治沙考察隊,南水北調考察隊等。到他去世時為止,在他領導下,中科院先後組織了25年規模不同的綜合考察隊,參加工作的達100多個單位,1萬多人次。積累了大批珍貴資料,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
竺可楨在氣象氣候學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他早年就從事台風和東亞季風的研究,在氣候變遷領域的研究中,更有著卓越的貢獻。他持之以恆,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經、史、子、集,及中外文獻,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1961年他撰寫了《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72年他又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前者依據北冰洋海冰衰減、蘇聯凍土帶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後退、海面上升等有關文獻資料記述的地理現象,證明了二十世紀氣候逐步轉暖,並由此追溯了歷史時期和第四紀世界氣候、各國水旱寒暖轉變波動的歷程,發現十七世紀後半期長江下游的寒冷時期與西歐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後指出: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引起氣候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後一篇論文,可說是他數十年深入研究歷史氣候的心血的結晶,是一項震動國內外的重大學術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國古代典籍與方誌的記載,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文章指出: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的二千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溫度大致比現在高2℃,一月溫度約3—5℃;此後的一系列冷暖變動,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歷時約400年至800年;歷史上的幾次低溫出現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為50—100年的小循不,溫度變動的幅度0.5—1℃;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時期,似乎都是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而後波及歐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變動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的控制,小變動的原則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縝密,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揚。我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每讀一遍使我覺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為多年所少見的作品,理應側身於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毛澤東讀了竺可楨的文章後很高興,邀他到中南海面談,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竺可楨從青少年時代起,就確立了以「科學救國」的志向。留學回國後,他看到中國沒有自己的氣象站,氣象預報和資料竟由各列強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氣象圖,乃一國政府之事,而勞外國教會之代謀亦大可恥也。」在抗戰爆發前的十餘年間,他靠著水滴石穿的韌勁,不辭辛勞在全國各地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觀測站,初步奠定了中國自己的氣象觀測網。 此間,國內新軍閥混戰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當局沒有多少心思用於建設,竺可楨卻在兵荒馬亂中奔走。建立氣象站的艱難確非和平時期的人們所能想像。在此過程中,他又同帝國主義者的控制圖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竺可幀堅持全國所有氣象電報都由中央氣象台集中廣播,並改原先用英國殖民者規定的英制記錄為國際通用標准。1937年,竺可幀去香港出席遠東氣象會議,港督安排晚宴時竟然把中國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幀認為這是故意損害中國國格,絕不能容忍,便與另外兩名中國代表一起憤然離席以示抗議。 全國解放後,竺可楨以很大精力關注中國的農業生產,想方設法利用氣象學知識增加糧食產量。1964年,他寫了一篇重要論文《論我國氣候的特點及其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其中分析了光、溫度、降雨對糧食的影響,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許多設想。毛澤東看到此文非常高興,專門請竺可楨到中南海面談,對他說:「你的文章寫得好啊!我們有個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彌補了八字憲法的不足。」竺可楨回答:「天有不測風雲,不大好管呢!」毛澤東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現存的竺可楨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連續38年一天未斷,共計8O0多萬字。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 在科學研究中,竺可幀一絲不苟,喜歡事事躬親。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幾次遷移。雖條件極其艱苦,每到一地竺可幀總不忘收集資料,開展科研。學生們都知道,竺校長隨身總帶著四件寶:照相機、高度表、氣溫表和羅盤。他71歲時,還參加了南水北調考察隊,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壩高原,下到險峻的雅礱江峽谷。他嚴謹的學風,深受廣大學者推崇。 竺可楨自幼秉性溫和,做事勤勤懇懇,有一種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韌勁。他年輕時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種外語。解放後,年過六十的竺可楨根據工作需要又開始學習俄語,一直堅持到70歲,終於能閱讀俄文資料。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一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筆不苟,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1972年增補、修訂了《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一文,基本上解決了國際上100多年的爭論,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他的事例已被選入小學課本。
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牛頓
1643年1月4日,艾薩克•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鄉下的一個小村落埃爾斯索普村的埃爾斯索普庄園。牛頓在科學方法論上的貢獻正如他在物理學特別是力學中的貢獻一樣,不只是創立了某一種或兩種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論體系,提出了幾條方法論原理。在牛頓《原理》一書中集中體現了以下幾種科學方法:
①實驗——理論——應用的方法。牛頓在《原理》序言中說:「哲學的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而後用這些方去論證其他的現象。」科學史家 I.B.Cohen正確地指出,牛頓「主要是將實際世界與其簡化數學表示反復加以比較」。牛頓是從事實驗和歸納實際材料的巨匠,也是將其理論應用於天體、流體、引力等實際問題的能手。
②分析——綜合方法。分析是從整體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觀點),綜合是從部分到整體(如積分,也包括天與地的綜合、三條運動定律的建立等)。牛頓在《原理》中說過:「在自然科學里,應該像在數學里一樣,在研究困難的事物時,總是應當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後才用綜合的方法……。一般地說,從結果到原因,從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論證到最普遍的原因為止,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綜合的方法則假定原因已找到,並且已經把它們定為原理,再用這些原理去解釋由它們發生的現象,並證明這些解釋的正確性」。
③歸納——演繹方法。上述分析一綜合法與歸納一演繹法是相互結合的。牛頓從觀察和實驗出發。「用歸納法去從中作出普通的結論」,即得到概念和規律,然後用演繹法推演出種種結論,再通過實驗加以檢驗、解釋和預測,這些預言的大部分都在後來得到證實。當時牛頓表述的定律他稱為公理,即表明由歸納法得出的普遍結論,又可用演繹法去推演出其他結論。
④物理——數學方法。牛頓將物理學范圍中的概念和定律都「盡量用數學演出」。愛因斯坦說:「牛頓才第一個成功地找到了一個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出發他用數學的思維,邏輯地、定量地演繹出范圍很廣的現象並且同經驗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滿足近代物理學家對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頓最偉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頓把他的書稱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正好說明這一點。
牛頓的方法論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學中的推理法則」中的四條法則中,此處不再轉引。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簡單性原理(法則1),因果性原理(法則2),普遍性原理(法則3),否證法原理(法則4,無反例證明者即成立)。有人還主張把牛頓在下一段話的思想稱之為結構性原理:「自然哲學的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界的結構的作用,並且盡可能把它們歸結為一些普遍的法規和一般的定律——用觀察和實驗來建立這些法則,從而導出事物的原因和結果」。
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體系被愛因斯坦贊為「理論物理學領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綱領」。這是一個指引著一代一代科學工作者前進的開放的綱領。但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不可避免地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不徹底性,這是科學處於幼年時代的最高成就。牛頓當時只對物質最簡單的機械運動作了初步系統研究,並且把時空、物質絕對化,企圖把粒子說外推到一切領域(如連他自己也不能解釋他所發現的「牛頓環」),這些都是他的致命傷。牛頓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機械的」時,提出了「這些事情都是這樣地井井有條……是否好像有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的問題,(《光學》,疑問29),並長期轉到神學的「科學」研究中,費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頓的歷史局限性和他的歷史成就一樣,都是啟迪後人不斷前進的教材。
名言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不時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可與此同時對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視無睹。
「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我自己以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現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至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自然和自然律隱沒在黑暗中;神說,讓牛頓去吧!萬物遂成光明。」
「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你該將名譽作為你最高人格的標志。」
③ 科研論文是以什麼形式對最新科研成果的記錄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生命在於( )
A.人才 B.創新 C.態度 D.資金
2.科研論文是內以( )形式對最新科容研成果的記錄,它是科研成果的一種直接體現,也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A.文字 B.報告 C.圖表 D.記錄
3.( )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也是追蹤國內外科研前言最直接的科研信息來源。
A.綜述性文章 B.專欄性文章 C.報道性文章 D.專題性文章
4.理工科研步驟中( )決定了課題研究是否具有創新性。
A.獲取科技事實 B.提出假說設計 C.理論技術檢驗
④ 科學研究法如提高觀察記錄的有效性
一、課題的提出:科學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需要做大量的演示實驗和指導學生進行一些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活動,而科學、有效地進行實驗操作是打好科學探究的基礎和提高科學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科學實驗是研究自然科學規律、本質的基礎,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科學素養的主要手段,是學生科學探究的主要載體,是科學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以往的實驗課,學生吵鬧、不講究秩序,不能按時完成,結合學生特點,特提出「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操作的有效性」這一課題.
二、研究目標:通過研究如何提高學生實驗的有效性,希望學生能夠像科學家那樣,親歷科學實驗的過程,而不僅僅重視實驗的結果;能夠提高實驗的規范性、有序性,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實驗體驗科學學習和成功的樂趣,為今後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三、研究方法:調查法——對現行實驗操作、科學教育教學體系進行調查分析歸因.經驗總結法——根據制定的標准進行設計和驗證,不斷總結經驗,積累成果.案例法——不斷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驗證和思考設計的可行性.比較法——通過平行班的比較,得出實驗的效果.、研究周期一學年
四、研究對象:小學四年級學生
五、具體研究措施:由於實驗教學具有開放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徵,在實驗課上很容易出現許多因教師引領不當而實際教學效果低迷的問題.所以在科學課中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我們每位科學教師非常注重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⑤ 科學研究原始記錄本該如何有效利用
去這個網站http://www.sciencenet.cn/
⑥ 科學研究的原則怎麼記
有以下幾個原則:決定論原則、客觀性原則、發展的原則、教育性原則等。
一、決定論原則
決定論原則即因果制約性原則。任何事物的存在及其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在心理與教育研究中,首先要注意到行為變化是人和客觀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次,因果制約性是十分復雜的,它可以表現為不同的性質或方式。再次,原因先於結果。雖然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心理與教育研究中也常常因此而犯錯誤。
二、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實際上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地研究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應具備下列條件:
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是可以觀察的。這是指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是有目共睹、有耳共聽的。其他人在大體相同的條件下也可以觀察到,即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是應該可以得到共證的。
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為應該是可以測量的。所謂測量是指心理和行為可以被科學地觀察和記錄。
三、發展的原則
在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堅持兒童發展的原則非常重要。
兒童心理的發展與其它事物的發展一樣,是矛盾運動的結果。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是其內部矛盾的運動,是在一定時間和條件下才得以發展的,社會環境(學校、家庭等)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然而社會環境和教育還只是其發展的外部條件(外部矛盾),它們還必須通過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才能起作用,才能成為心理發展的動力。當前在心理學界對什麼是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尚無一致看法,但就兒童發展過程的事實來看,兒童絕非被動消極地接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是主動積極地接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具有主觀能動性;即使是嬰兒,很早就出現定向反射能力,能主動探索,與成人交互作用。在很多情況下不是母親支配嬰兒,而是母親受嬰兒的支配(如嬰兒哭母親就餵奶)。在研究兒童行為和心理發展時,要特別重視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考慮兒童已有的態度和經驗對其行為和心理發展的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四、教育性原則
以人為對象進行心理與教育研究,和以物體或動物為對象的實驗不同,在選擇方法和程序時不能只考慮對所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利,還要考慮所用的方法對人的身心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是否侵犯了他的個人權力或人格。特別是在做兒童心理與教育實驗時,由於兒童的身心正處在發展階段,他們的認識能力較差,而且很善於模仿,所以我們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不應損害兒童的身心發展,這就是說所使用的方法對兒童應該是道德的,應該符合教育的原則。
⑦ 小學科學報告單中實驗記錄是什麼意思
基本要求:
1. 實驗原始記錄須記載於正式實驗記錄本上,實驗記錄本應按頁碼裝訂;須有連專續頁碼編號,屬不得缺頁或挖補。
2. 實驗記錄本首頁一般作為目錄頁,可在實驗開始後陸續填寫,或在實驗結束時統一填寫。
3. 每次實驗須按年、月、日順序在實驗記錄本相關頁碼右上角或左上角記錄實驗日期和時間,也可記錄實驗條件如天氣、溫度、濕度等。
4. 字跡工整,採用規范的專業術語、計量單位及外文符號,英文縮寫第一次出現時須註明全稱及中文釋名。使用藍色或黑色鋼筆、碳素筆記錄,不得使用鉛筆或易褪色的筆(如油筆等)記錄。
5. 實驗記錄需修改時,採用劃線方式去掉原書寫內容,但須保證仍可辨認,然後在修改處簽字,避免隨意塗抹或完全塗黑。空白處可標記「廢」字或打叉。
6. 實驗記錄中應如實記錄實際所作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格、圖表和照片均應直接記錄或訂在實驗記錄本中,成為永久記錄。
7. 實驗記錄本應作為發表論文和實驗室科技檔案管理的必備文件。研究生畢業應在離校前將全部實驗記錄和其他科研資料上繳實驗室保管和存檔,不得隨意處置或丟棄。
⑧ 科學數據關鍵記錄保存年限
科學數據應當在科學共同體內廣泛共享;同時,應當保護知識產權、專有權和個人隱私權,防止泄露應予保密的數據。
各學科領域關於科學數據保存期限的規定,一般科學實驗記錄應當至少保存5-7年,但有些學科有特殊的規定;一些關鍵記錄須永久保存。
⑨ 在科學研究上,我們可以用什麼、什麼等方法記錄數據
你好,
在科學研究上,我們可以畫圖法、數據記錄等方法記錄數據